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技术范文

农业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技术

农业培训农业技术论文

1当前优化农业技术培训机制的有效对策

面对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部门一定要完善农业培训机制,优化相关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1.1对农业培训机制构成要素实施优化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农业技术具有多元化特征,其构成的要素也较为多元,只有优化其中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机制的良好运行。

1.1.1对农业培训层次进行优化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广大农民,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从事的农业生产项目不同,导致培训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农民实施技术培训的时候,一定要分层次进行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技术讲解方法。

1.1.2培训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农业技术培训要根据当地的地方产业特色和农产品生产实际,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者实施不同的技术培训内容,宣传创业技能、最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内容,从而保证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

1.1.3师资力量要具有多元化特征开展培训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功底,还应该具备完善的实践经验,能够跨专业实施技术培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农业推广论文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农业研究所及高校科研骨干等下乡下户,结合当地农时农事调查取证,慎重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建立示范田及样板场地,让农民对农业科技有切身感受,在现场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结合农业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物资现实情况,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适时调整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向。民间互助交流带动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同地区农民之间一般有相同种植项目,经常交流切磋种植经验。各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体在农村成立迅速。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题,以承包经营为基础模式,聘用科研机构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结合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成为新型农村生产的发展模式。每年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发展,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在逐年增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发展方式适合众多农民的现实要求。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型农业科技项目、快速有效的向农民推广技术要点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扶持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步伐。农村供销合作社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和农产品的收购。供销合作社是市场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发展方向,跟随市场导向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根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计划经济下由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生产也逐渐被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所代替。在政府扶持和财政支持下农村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取得一定的发展,过去政府设定技术项目财政负担所有经费,现在是农民自己找项目财政给予相应的补贴。虽然农技推广的模式有所增多,但新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推广效果远低于预期水平。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水平,农村对高效多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应该是巨大的,但总体上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并用于生产实践的农民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造成这些问题除了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外,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农业是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行业,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存在着技术风险和自然条件影响风险等多种不可控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时根据经验耕种,农民用经验推断可能需要采取的耕种措施。对待农业新技术农民只是根据程序按部就班的耕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无法预测更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正和补救。从根本上说农作物的生产离不开光照、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的相互配合,新型科技成果的生产流程是否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也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多种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出现的失败让农民对新技术更加小心翼翼,时常持观望态度。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投入能力有限,分散到户的小块儿土地作业给新技术推广造成障碍。许多新型农业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减轻作业者劳动强度等特点,这也是农民选择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原因。当前农村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模式,独门独户的生产使种植规模受到局限,达不到新技术要求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生产效果,没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产出比。新技术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并且生产效益没有明显提高,影响农民的期望和对新技术的后续采纳。另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国农民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占不到十分之一,小学及初中文化的占到百分之八十,剩下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更是低于这个比例。农民在生产中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达不到增产增收的效果,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再推广。

3.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收益,这也是广大农民真心期盼的结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前发展、彻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生产力的提高、物质资料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面带动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模式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差距明显存在。新农村建设带动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农户之间也出现明显的贫富差异。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制度也带动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依然是政府部门,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由财政预算负担,社会团体、民企组织等其他非政府来源的经费依然占较少比例。长久以来,地方政府农技推广经费短缺问题一直严重,这也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的重要原因。专项经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都严重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完善推广体制、增加推广经费是农村政府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增加农民的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技术要领,降低生产投资风险,提前采取规避措施降低损失,真正在生产中见到收益.

作者:马婵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林业工作站

点击查看全文

农民农业技术控制分析

一、农民的“雇佣工”地位的产生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集体化时期,我国采取以农补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家发展战略,农村变成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大后方。另外,户籍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导致农民被牢牢地固定在了土地上。当时,国家以“定购价”对农副产品实行强制性收购,并限制市场性交易。与此同时,集权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政府也以其特有的权力成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现代农业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传播,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对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实行低价薄利的价格政策,这可视为对低价收购农副产品的一种回报。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各类化肥的供应价基本趋势是“稳中有降”,这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稳中有升”一样,曾被宣传为“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1]。经过二十年的集体化时期国家总共从农村获取了6000亿元的发展资金,由此奠定了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基础[1],而农村和农民则被严重地边缘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国家视角的现代化建设[2]的牺牲品,农民作为技术使用的主体却不能得到应得的利益,变成了城市的“雇佣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对市场的限制性影响逐渐减弱。集体化时期,作为现代农业技术主要供应主体的供销社等逐渐转归私人所有,这些个人也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了市场,和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市场也就取代政府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供应主体,作为市场细胞的企业也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劳动力组织方式的变革促使农业生产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黄宗智在上海市松江县(现为松江区)的调查及其研究和分析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转向农业生产家庭责任制并未带来松江地区产量的显著上升,农业产量在集体化生产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已经达到顶峰,20世纪80年生的巨大变化是通过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全国其他地区与松江的差异不在其实质,而在时间上的先后。先进地区较快地从新的投入和技术突破中得到好处,而后进地区则相对较慢。如果松江的经验确实代表了全国发展趋势的预演,那么,我们在分析1979年至1984年全国性的进展中应多看技术因素[3]。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农户不得不通过大量增加生产性资本的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现代农业技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随着种子、化肥、农药等现代农业技术使用量的增加,其市场供应价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而此时农产品的价格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政府税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畸形发展,让农民苦不堪言。农村在经过了短暂发展之后,再次陷入发展的困境。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利润被市场无情地攫取了。2006年,我国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税,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实行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方面的惠民政策,希望稳定农业的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补贴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剂”的作用,因为它们根本应付不了现代农业技术市场价格提升带来的影响,国家的补贴被市场以提价的方式剥夺了。另外,虽然政府给科研机构提供了很多科研资金,但实际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部分却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变成了企业赚取利润的工具,根本没有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另外,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企业就成了主要的税收对象,国家对企业税收的增加必将使企业将一部分税收以提价的方式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样,农民无形中就成了被征收对象。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受益者,而农村则依然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牺牲品,农民成为市场的“雇佣工”,依然得不到应得的利益。

二、城市和市场对农民的控制作用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发现,农民始终处于“雇佣工”的地位,被城市和市场控制住了,而现代农业技术则成了控制农民的工具。农民虽然是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主体,但却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导致农民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弱,进而导致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步降低。从实际调查发现,土地已经由发展资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生存资本,农民现在种地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口粮,而不是为了获取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农业已经彻彻底底地变成了农民眼中的“副业”。从农民的视角来看,土地的资本性质逐渐降低的原因是货币的资本性质正在逐步增强,而他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和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计划经济时期,农民的需求层次比较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当时,农业生产既能够满足农民对食物的需求,也可以换取一定量的货币,满足其对货币的基本需求。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则继续被边缘化,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农民对城市生活也产生了向往,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农民需求层次提高的表现,也是城市的高层次需求引诱的结果,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建造楼房,购买高档次的生活用品、衣服等,希望能像城里人一样。但是,满足这些需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的支持,因此,农民对货币的需求和依赖性必将越来越强。另外,农民生活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这些都导致农民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而此时,仅靠农业生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货币成为农民追逐的目标。尽管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变弱了,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抛弃土地,因为土地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项重要资本。为了能让土地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他们只能继续选择使用现代农业技术,而面对现代农业技术价格的不断攀升,农民只能选择少用或者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技术,但是,这样又会影响农产品产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农民根本摆脱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控制,他们已经对现代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且他们的实际反抗能力很弱。

三、农民工的“雇佣工”地位的产生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推广农业技术论文

一、榆树市农业推广面临困境

(一)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也在迅速增加,但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项目资金方面:由于国家级推广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设备及基础设施投入,项目的运行费用需要通过地方配套来解决。但是,由于地方财政状况不好,难以保障在项目期内,100%项目实现匹配,导致推广项目越多,配套资金越多,反而加大了地方财政的压力。在基础设施方面:榆树市在29个乡镇级别的农业推广站中,只有6个站有所有权办公用房,其他站是采用租借方式或者依靠地方政府安排,大部分都无法满足基本的“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检验检测室和咨询服务大厅的标准。还有试验示范基地,交通工具、办公桌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跟不上推广工作需要,最终影响的是对农户的服务质量和推广效果。

(二)推广体系活力不足

1.待遇偏低

2000年,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称工资为200-400元/月。2013年高级农艺师工资涨到4000元/月,助理农艺师工涨到2700元/月。但实发工资却低于这个应发工资的标准,晋级工资不能及时的兑现,导致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实发职称工资与应发工资相差两个职级,严重挫伤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农技推广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对公益性的农技推广工作热情不高。

2.梯队结构断层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技术服务思考

1上蔡县农业技术服务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臻完善

上蔡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巩固和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全县现有农技推广人员504人,其中,县级103人,乡级264人,村级137人,高级职称的21人,中级职称93人,初级职称206人,人员结构和分布比较合理。

1.2农业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保优节本高产栽培、配方施肥、化肥深施、秸杆还田、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精播半精播、化除化控、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促进农业增产的10项关键技术得到普及推广应用。

1.3农业示范推广项目效益显著

全县每年完成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示范项目10个以上,高产攻关项目2个以上;落实“一优双高”开发面积12万hm2,其中,小麦7万hm2,玉米3万hm2,大豆1.33万hm2;引进试验示范项目20个,建立各级领导示范田1.47万hm2以上,开展技术承包田1万hm2以上,充分发挥了农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得到提升。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开展电视讲座、印发技术资料、下派技术人员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把关键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农民科学种田水平逐年提高。全县每年培训农民达38万人次以上。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