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技术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1理论依据
1.1.1行为主义迁移理论行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连续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2]。该理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启示:一是课程目标明确。明确的课程目标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课程内容实用。培训内容如果仅限于抽象的概念、理论的讲解,学员很快就会产生视听疲劳,失去兴趣。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员工作或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利于实现学习迁移。三是课堂即时反馈。成年人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需要即学即练,及时反馈(对学习结果给予评价),尤其需要正向反馈。
1.1.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启示:(1)指导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新信息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努力的结果。学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善于发现并记住有用的、重要的信息。(3)合作学习。将学员分组,相互合作团队学习,既利于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利于增强思维技能。
1.1.3三元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人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考虑人的心理活动与环境表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学说,真实地把握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三元交互决定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主要启示:(1)模拟教学更利于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以解决学员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目标。(2)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真实性,并且与相应的一些理论知识结合运用。(3)课堂上,教师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引导学员逐渐展示出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与学员共同进行学习评价。
1.2现实依据
1.2.1学员现状分析2011年在广东省22个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开展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每个县遴选100名左右的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分期分批分产业到认定的现代农业培训基地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优化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技能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等衔接配合,推动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广东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通班培训对象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中有一定工作经验、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年龄50周岁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骨干人员,原则上为技术指导员,其中,由县农业局和团县委共同遴选推荐的青年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年及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45岁以下)占20%以上。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机具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农业推广项目的申报与管理。针对普通班培训的学员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但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在《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中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避免了纯理论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摘要:《设施农业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设施农业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增加自主探索环节,并使该环节与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实现“教、学、做、研”一体化;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进行案例讲解,多与学生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初探
发展现代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设施农业是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方式,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切入点。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在规模、装备制造、产量和效益、支撑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大量需要果树、花卉、蔬菜种植方面的人才,逐步转向大量需要园艺栽培、观赏园艺、园艺产品销售与经营、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技术人才[1]。面对这一变化,如何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设施农业技术》是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随着设施农业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该门课程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该门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专门的设施农业技术,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河南省内开设该门课程的高职院校还比较少,教学经验欠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完善。邢丹英等就《设施农业》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强调应自编讲义,在教学中应用电教手段,整合校内外资源,收集各种范例,进行教学改革尝试[2]。祁连弟等提出应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根据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需求,实施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使教学“由知识牵引型向技能导向型转变”[3]。谢红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按工作过程来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依据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进程,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4]。笔者拟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等进行初步探索。
一、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易过时,阻碍了学生对最新专业技术和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更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自编教材。自编教材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1)设施农业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它包括目前国家的土地使用状况,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农业设施的作用、类型和材料,植物的生长规律,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气体、水肥条件等。(2)传统的设施农业技术。如灌溉时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将未经彻底发酵的粪肥直接撒进地里、一次性大量施肥等,这部分内容作为了解内容来安排。(3)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它包括无土栽培技术、植物快速繁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智能化管理技术等,这部分内容是重中之重,不仅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和新形势需要来讲解,而且要与传统设施农业技术进行对比,要让学生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进而真正掌握设施农业的先进技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都是按学时来进行的,并且分成课堂讲授和实践两个环节,课堂讲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递,实践环节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当前,设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现实表明,仅设置这两个教学环节已不能满足时代对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中可设置三个环节:一是理论讲解环节,主要是一些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二是实验实训环节,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之掌握设施农业技术;三是自主探索环节,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自主探索环节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安排其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实验设计,然后购买实验所用的园艺材料,选择相应的设施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并利用设施条件来控制。通过自主探索这一实践环节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加板书。笔者认为,应在电脑课件中多添加一些动画,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设施农业的部分内容,这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对于玻璃型现代温室中内遮阳和外遮阳系统的打开和关闭、通风系统的控制、喷水系统的控制、光照的控制等,如果单纯地用图片来展示或者用文字来描述,就不好理解,如果用动画来展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不仅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实现过程,也可增加学生的兴趣。除了添加动画外,还应针对一些复杂的操作过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视频来播放。比如金针菇的工厂化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整体,操作步骤较多,包括厂房的建造、分配和消毒,菌种的扩繁,培养基的配置和装瓶或装袋,培养基的灭菌和冷却,接种培养,合理环境条件的控制,搔菌等。单靠图片或者动画,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视频,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整个生产流程。在实践环节,也可以安排学生现场考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每门课程的学时都是有限的。设施农业中涉及的园艺作物,种类繁多,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种作物、每一种技术都进行讲解。这时就可以采用从典型到一般的教学方法。例如,蔬菜这一大类中包含黄瓜、番茄、菠菜、生菜、辣椒等无数个小类。可以将黄瓜、西瓜和南瓜等分成一组,因为它们都是用嫁接方式来繁殖的。教师可以在其中找一个典型,对其进行讲解,然后从典型推广到一般,最终使学生明白对这样一类蔬菜采用嫁接方式的原因,即避免土传病害,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采用嫁接方式不会对产品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对花卉、果树等,都可以采用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总之,要根据种类、生长期、所需农业技术、市场需求等对作物进行分类,加强案例教学,以改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潜在的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作物栽培学的课程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通过作物栽培学课程的应用,可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并相应地提出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教学中推广的措施,旨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推广农业技术。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作物栽培;教学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百姓的生活,更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其中,农业院校无疑已经成为开展农业教学的重要中心。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逐渐呈现出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通过应用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推广农业技术的意义
1.1应用科学技术成果
只有农业技术在进行广泛推广之后,将农业技术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则可以充分地显示出农业技术所具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的推广,为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农业产值,增长了农业的收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只有在农业的实践活动中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农业院校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场所,大量的教师会进行研发农业技术,时刻关注着农业的发展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向广大的学生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相关信息。
1.2粮食安全的保障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特点
农业技术经济所研究的课题、研究数据和材料来源、分析的方案都来源于农业生产建设实际,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进行,并要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方法正确与否。总之,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大量实际资料的搜集、汇总、整理与综合设计分析,使之达到农业技术要素的合理组合,提高经济效益。
二、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方法
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做到教与学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加强经济理论学习和课堂练习,进行计量软件的计算机操作和案例模拟,同时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一)掌握课程结构———两条主线与三方面内容
农业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多学科,内容丰富,评价方法种类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学起来一头雾水,感觉好像是农业技术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课程内容的拼凑,不容易掌握。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结构和脉络认识不清。事实上,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主线清晰,内容明确。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牢记和掌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主线和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理清思路,心中有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根据农业技术经济学者和教师的总结,该课程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技术线,解决的是农业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研究关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农业技术进步的规律问题;一条是经济效益线,研究解决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问题,即农业技术扩散与应用过程的经济效益问题。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它们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贯穿课程始终。[4]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内容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应用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组成。[5]基本理论部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理论、农业投入产出边际理论、农业生产结构分析及效率评价理论、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研究方法包括农业技术指标评价体系、农业技术经济评价程序和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其中农业技术经济的分析方法包括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投资评价等方法。应用型研究是运用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技术政策、技术制度、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问题。
(二)安排好课堂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摘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不同于普通三年制大专专业。2017年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学员自身实际和培养目标设定,在构建“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周期训练、分类指导”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管理;实践
一、“一村多”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特点
(一)学生身份特殊
“一村多”招生对象是具有高中(含职高、中专同等学力)文化程度,年龄在45岁以下,政治素质好,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和农村优秀青年。这批学生高中毕业后大多数多年没有捡起“课本”,基础差、学习习惯也不太好。绝大多数是家里“顶梁柱”要为家庭生计奔波,大多数还是村干部或乡村企业职工,不少还是“当家人”。
(二)学生技能需求差异大,课程针对性强
“一村多”招生对象来自咸宁市的城市、农村的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个体户、村两委班子等等,这些学生目前从事的职业和今后工作打算千差万别,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各异,加之咸宁各县市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也不尽相同。如何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技能需求、满足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需求,就必须在充分调查咸宁农村农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农业技术,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特点、咸宁农村经济基础和基层工作需要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农村基层工作、技能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公共素质模块;满足学生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必需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设计通识技能模块;满足学生所在地特色农业生产项目和不同学习诉求的生产技能模块,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从观赏植物生产、果蔬生产、茶叶栽培与加工、特种经济植物栽培、畜禽养殖和淡水养殖6个生产技能模块选择至少两个子模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