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继续教育范文

农业继续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继续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继续教育

农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论文

1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全面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素质,有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继续教育问题

1.1坚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理论素养及实践技能

近年来,舞阳县农林局不等不靠,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做为贯彻中央决策的重要抓手,除坚持每周“二五”集中学习外,根据具体工作及科学发展需要,推荐自学读书课目,学习内容除党组织核心力建设外,还要求每一位同志自学农业技术方面的各种知识,并通过定期考核、奖优罚劣的方式,力争使每位同志成为农业技术方面的“通才和专才”。同时,根据部分同志不是农学专业毕业,学习专业知识吃力的现状,农林局党委要求每位高级农艺师及实践经验丰富、群众公认度高的农艺师帮带一位“徒弟”,通过这种方式,一大批农业技术新星脱颖而出,取得了显著成效。

1.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开拓农业技术人员视野

舞阳县农林局在提高全局干部和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现有人才现状、特点和专业性质,在人才培养中,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三大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来抓,并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培养规划。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林局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先后组织系统100名技术人员到河南农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系统培训。学习结束后,技术人员利用在高校学习的知识,采取制作培训幻灯片边放边讲的新形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群众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容易接受,培训效果十分明显。为提高在职员工的工作业务水平,舞阳县农林局还多次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专家和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不断促进人才结构同事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人才培养机制同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促进农业人才全面发展。

1.3以深入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抓手,提升农业技术人员服务社会能力,延伸学习型党组织发展链条

一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强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舞阳县农林局根据全县农业产业特点,依托县农广校,成立了4个培训小组,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教学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家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等方式,突出培训的应用性、技艺性、实用性。先后举办蔬菜栽培,畜禽养殖、食用菌无公害管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培训200多期,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余份,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00多个。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提高广大务农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舞阳县农林局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大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专项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项目,培养农村沼气能源工、优秀合作社社员、农村经纪人、病虫害专业防治员、种子代销员、蔬菜园艺工、畜禽养殖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人,新培育成立合作社124家、家庭农场3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三是认真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百、千、万”粮食高产示范片创建活动。舞阳县目前有100名农业技术人员分包全县397个行政村,创建了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10个,千亩示范片14个,百亩示范片397个。农业技术人员在所包行政村显要位置张贴服务图片,对村民发放便民服务卡,将自己的姓名、职称、手机等有关信息公布于众,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并通过“制作农业技术学习宣传版报,实地举办田间学校”等有效方式,指导农民全方位搞好农业生产,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击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下的农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

摘要:为了在继续教育视角下探索农村全科人才的培育模式,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及农村全科人才的概念界定、特点与培育思路。从培育方式、培育内容、培育路径的角度对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模式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育模式进行研究,找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坚持质量为上,创新农村全科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提升继续教育培育质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人才实践能力。要通过特色鲜明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育方式来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培养出能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科人才。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村全科人才;培育模式

1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培养农村各业各类人才。实现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人才。“三农”问题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农业人才不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整个扶贫开发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1]。要立足于农业高校的继续教育功能,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各种方式,积极面向农村乡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经理人等各业各类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农村乡村各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懂理论知识、会农业科技、了解市场信息的专业人才。第二,有利于构建和形成终身学习理念。继续教育秉承的教育理念一直都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而进行的终身教育[2]。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农产品产值,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3]。在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通过农业高校继续教育的有效介入,可将自主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农民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第三,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工作思路的重新调整与梳理,是对以往农村发展战略的凝练与升华,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与富裕,乡村便无法振兴[4]。作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的研发源头,农业高等院校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推广、农民技能培训、农村治理体系完善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5]。农业高校肩负着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大责任。

2农村全科人才概念界定、特点与培育思路

2.1农村全科人才的界定

农村全科人才是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要求来提升、改造传统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采取了学历提升、知识更新、技能培训等方式来对接《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1+6+N”县域乡村振兴规划体系及“10+3”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要培养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策水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农业人才。农业人才要具有在农村乡村就业和开展创业服务的强烈愿望,要立志于为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他们应具备一定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法律法规、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有意愿提升学历或获取第二学历,以增强岗位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论文

一、高校继续教育与西部地区社会发展

1.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但西部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社会现状并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这就严重制约了本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在西部地区,农业仍是GDP的重要支持,工业化发展模式粗放低效,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人均经济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这就造成了西部地区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

1.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

构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在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这一情况反应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主要呈现为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那些偏远山区继续教育资源稀缺、人们享受不到应有的参与学习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三、封闭的文化地理因素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制约。西部地区由于高山大河的阻隔使得其与外界沟通不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造就了人们相对落后、保守的生活观念。这反应在继续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成为制约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西部地区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点击查看全文

立体化发展下继续教育论文

一、中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缺少对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认可度普遍偏低。继续教育在我国是以教学能力和学历补偿为目的起步的。但是发展到今天,继续教育仍停留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忽视“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教育宗旨,无法可持续发展,这种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已形成了继续教育的理解误区,进一步拉低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可度。如大部分在职人员对在职进修的积极性不高,或参加进修的人员陷入认识误区,他们只追求学历的获取,而忽视了个人在接受继续教育后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很多人将取得资格证书视作唯一目的,而将继续教育视作一次性的培训。还有为数不少的单位管理人员对员工参与继续教育的工作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在职培训既影响了公司的日常工作,又增加了经费支出。这种种对继续教育的模糊认识和消极态度,增加了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上述问题的出现,还是与社会管理阶层管理观念普遍的陈旧有关。不少管理人员和在职员工仍持有狭隘的思想,忽视了在时刻变化的时代浪潮中更新知识的必要性,因此落后于经济时代的历史发展潮流。

(二)中国继续教育行业缺少制度性的体系规范。中国继续教育行业发展至今,始终缺少完整的体制和健全的法律规范。我国的《继续教育法》至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实践层面的体现是管理缺乏明确稳定的规范依据,现行管理体制混乱。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继续教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三)继续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缺乏实际应用性、培训内容空泛的问题。大部分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出发点是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且通过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但是,因为培训教师能力差,培训内容滞后,授课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目前国内的一部分继续教育不能满足时代与众多在职人员的实际需要。单纯地注重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对实际工作中的一些规律性和经验性的问题却少有涉及,这样的培训性价比极低,难以培养专家型的员工并形成高瞻远瞩的气魄。一个中国现行继续教育的通病,即在培训的过程中不能顾及到被培训人员的心理感受,直接采用强行灌输,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这就使继续教育培训失去活力与新意。

(四)继续教育机构资源分散。中国现阶段承担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分为两类:高校自身和民办院校两类,其也分别代表了高低两种不同的类型和层次。民办院校,曾在继续教育的初级阶段,学历补偿阶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依然发挥着作用。但相对整体的社会变革,民办院校因为缺少高校教育资源并且培训项目单一,发展速度却很缓慢,这就使得大量一线员工难以取得明显的进修成果。

(五)关于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公司对继续教育的财务支出少,也是制约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如部分地区的中层管理者参加培训的经费得不到保证,甚至有部分公司规定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由参与者承担。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有些地区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因此继续教育培训更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以上涉及经费的问题,已经逐渐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推动与发展。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历史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思考

摘要: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继续教育意义、继续教育困境原因分析、继续教育措施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即开展案例研究要把重点放在继续教育现状的了解和研究上,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类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城市文明等需要的通识课程。

关键词:农民工;继续教育;新生代

作者简介:孙正林,男,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马明,男,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来到城市务工或经商的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口。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必要的继续教育对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非常重要。近年来,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有效对策的研究和呼吁很多,反映出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关注。本文拟对其中一些重要论点加以梳理及评析,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有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其学历层次仍然较低。有研究报告称,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大多具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5%,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9.8年。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还掌握一门技术。[1]而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学历占多数,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也有研究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该研究者认为,上一代农民工多为小学文化,接受教育时间短;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们中80%以上为初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有44.3%新生代农民工在来城市务工之前主要是在学校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2]《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仅占6.1%,初中文化程度占60.6%,高中文化程度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而在上一代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4.7%,初中文化程度占61.2%,高中文化程度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与上一代相比有所提高,但初中文化程度仍占60.6%,将近2/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与城市同龄青年相比还是较低,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的教育。有调研小组对江苏省扬州、镇江、泰州、南通4市604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其中,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有83人,占总13.7%,具有高中学历、中专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1.9%和28.3%,而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仅为24.3%。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较低。[3]全国总工会的相关调查资料也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平均为18岁,90后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平均为16岁。这意味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具有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凭,整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所掌握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技能不足。[4]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意义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