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资源与环境范文

农业资源与环境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农业资源与环境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改革

[摘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主要取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农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有利的支撑。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应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创造能力。农业高等院校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改革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农业领域尤其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宁夏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由教指委指定的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两个二级学科和一个自主设立的农业环境保护共三个二级学科组成。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通过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具备在相关企业和部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服务、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环境保护等的教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的能力。目前各个高校均具有自己的相关培养方案,宁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主要目的是为当地提供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简单套用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存在如下问题:依然沿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现有课程体系大多以传统教育为主,学生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知识获取途径单一,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真正进行农业操作的时候能力表现不足[1]。因此,基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色,突出宁夏大学的教育优势和宁夏的自然地理特征,制订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具备成熟的操作和应变能力,协调系统基础理论学习和专题模块的互补性,平衡专业技能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利用优势特色,突出专题讨论;结合通用专用,补充相关知识;合理安排作业,注重过程考核;学分评定与学位授予;选题开题、论文评阅和答辩等重要环节的管理。欲用这些改革提升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培养方案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期望,社会的发展要求在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订不同的培养模式[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必须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纳入教学全过程,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参与式教学法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适宜推广的一种改革教学方法[2]。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突出学术生深入研究的目的,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突出实践实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需以实践为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课堂中,要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自主实践的能力,并且逐渐推广案例式教学方法,案例有利于学生将学术探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优化课程结构,推广弹性学分制,减少理论知识的部分选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和跨专业的课程,将课堂理论教学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多方位完善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企业实习、课外导师指导、参与导师课题科学研究、企业需求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3]。课题组旨在通过突出实践与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培养方案改革,实现学生理论系统学习和自主案例模块体验与参与的相互补充,同时兼顾完善学业与培养个性发展。

二、利用优势特色突出专题讨论

(一)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于2006年获批“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截至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6人。本学科现有土壤研究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等专业化实践平台,所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4项。本学科在干旱区土壤资源特性与耕地土壤质量保育,区域优势特色作物高产施肥,水肥一体化优质高效栽培,沙漠、盐碱、水土流失、农药与重金属污染等退化生态恢复,农田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废弃物利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本学科近5年科研经费达2030万元,新增实训基地5处,为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专业立足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转型前沿,教学科研相结合,以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点击查看全文

谈农业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摘要: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而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中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受到了很多压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做好后盾,所以需要注重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通过技术资源、社会人力推动农业稳步向前发展,保护好农村环境,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以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一、农业资源环境的简述

顾名思义,农业资源环境指的是人类的日常的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及被利用的农业资源。通常情况下,农业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与农业自然资源这两部分内容。其中农业自然资源又可以细化为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等方面。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很多的自然资源不仅分布不均且随意性较大。自古至今,农村中的环境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农业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其环境问题的治理始终伴随于我们的左右。同时,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类对农村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匮乏以及气候变化异常问题急需要解决,由此可见,农业资源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做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二、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有着相互辅助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人们只重视发展经济,过度的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在无形之间影响了自然的平衡,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与破坏,使得农业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失衡。在经济社会进入稳定发展的当下,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于是便开始运用不同的手段与方式,对受到污染环境进行治理与改善,以期望能达到保护自然环境与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

点击查看全文

循环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我国正在向城市化发展,而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因此给江西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推动力。休闲农业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所以,休闲旅游产业越来越发达。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以循环经济作为主要指导理论,在循环经济视角下分析和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休闲农业是当下十分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而旅游资源则以农村资源为主,再结合农林渔牧的生产经营,完全开发农业中的旅游功能,使农业资源具备休闲娱乐的作用,满足游客的观光和旅游需求,也使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更紧密,通过加强旅游业能够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展,改变农业的经营形式,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1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产业。而由于近几年我国在不断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休闲农业模式的兴起,也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情况。农业资源开始发展其他功能,通过整合这些农业资源,能够形成一条全新的旅游产业链,并能够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而休闲农业模式会使得农业资源更富有内涵,也能传承农业背后的文化,农业产业链自然也就更完整,与休闲农业有关的其他产业,例如文化产业、交通产业、餐饮产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旅游地经济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变农业产业结构。

1.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点击查看全文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发展

[摘要]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典型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将第一产业逐渐延伸至第三产业,属于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典型产物。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及不断成熟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本文对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产业化

1休闲农业概述

一直以来,国家及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及政策对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融合性产业,是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生活的体现及延伸,是通过综合利用农业相关资源,实施多种形式的休闲项目,以吸引消费者进行观赏、体验、度假及休闲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1]。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年预计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收入超6200亿元,从业人员900万人,带动700万户农民受益。2018年,农业部提出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步伐,夯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基础,并做好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作[2]。与其他农业产业模式相比,休闲农业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休闲农业具备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水文、土壤、光照等自然环境要素差异造成的。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习惯及土地经营方式必然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造就了休闲农业的不同特色。其次,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参与体验性。休闲农业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方面的需求,让其亲身参与到各类休闲农业项目当中,感受乡土文化气息及氛围。再者,休闲农业具有收益性,能够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来看,休闲农业因其鲜明的特征而备受游客欢迎,为现代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2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特点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主要涵盖3种形式,包括自发式、自主式和开发式。上述模式是基于不同经济基础而来的。其中,自发式模式是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早期阶段,以农家乐为代表,多为分散农户自发经营;自主式模式属于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初级经营阶段,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结合短期经营目标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式模式是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成熟阶段,以规模化休闲农庄、休闲农场运营为代表,由集团企业为主导,追求长期经济收益。从客源市场角度来看,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会受到交通、旅游目的地经营规模以及接待条件等因素所制约。景区边缘休闲农业及部分特色乡镇客源均以国内城市游客为主。部分区域由于城郊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都市游客基本上会以常住地城市为节点,以一两日游活动为半径朝着周边区域辐射[3]。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部分地区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方面,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已经从单一的功能模式逐渐朝着体验、观光、养生、娱乐等方向发展,由层次相对较低的农家乐逐渐朝着高层次、多功能的产业类型转变。同时,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也由一些大中型城市朝着小城市发展,在城市近郊形成了多种功能的农业生态休闲圈。

3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影响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发展中的缺点和不足,有效结合了传统农业的优点,并将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先进农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生态农业是一种能高效运转、具有循环功能和生态效果的循环农业,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强调生态农业必须秉承绿色、环保、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使用科学的农业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动植物间的关系,以确保传统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改善,让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能有相互制衡,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区域差异,各个地区的资源优势不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而生态农业能有效整合各个地方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发区域的主导产业。此外,还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资源浪费,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2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还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生态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了农业发展进程。生态农业是多种技术和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农业模式,体现了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理念。生态农业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实际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选择开展的农业活动。当下形势多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生态环境及时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在保证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自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加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推动了农业发展。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目前现有的所有农业资源都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我国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国已经采取措施缓解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垃圾。此外,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还推动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1]。再次,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经济收入,而且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以来,改进了我国现有的农业方式,开发了原来未被开发的农业资源,扩大了农业资源的应用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出形式多样的农业发展方式,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水土等各种资源都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些重要的举措能生产出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使得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全面发展[2]。最后,生态农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之前,由于受到进口农产品的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非常低廉,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生态农业以后,我国农产品种类增加,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加快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