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偏置电路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红外探测器驱动电路设计
1.1概述
红外探测器驱动电路为红外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工作提供必须的工作电源、偏置电压、时序电路等,同时完成对探测器模拟信号的读取和预处理。
1.2探测器驱动电路设计
1.2.1探测器供电设计探测器所需的三个供电电源分别为VDDA、VDDO和VDDD。空间环境对电源的可靠性、体积、重量等参数都有着苛刻的要求,为了减小电源的输出波动和开关带来的噪声,采用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性强的LDO(MSK5101)直接给探测器供电。探测器驱动电路工作温度范围为-20~+50℃,此范围内该LDO温漂为1.4mV,满足探测器使用要求,同时该芯片输出电流可达1.5A,
1.2.2探测器偏置电压设计探测器有7个直流偏置电压,分别为GPOL(0.5~2V)、VPD(1.7~4.2V)、3.1V外部偏置(VR、VREF、VSREF)、2.5V外部偏置(VSWSREF、AJTREF)。这些偏置电压对噪声非常敏感,输入电压的波动会给探测器输出信号带来较大影响。为了保证探测器输出信号的稳定,须保证探测器偏置电压的稳定,同时尽量减小噪声。设计时,选用低噪声、低电压调整率的LDO产生一个稳定的电压V1,通过高精度的分压电阻从V1分得所需电压V2。为了增大驱动能力,同时起到隔离作用,将电压V2通过低噪声、高共模抑制比的运算放大器AD843(该运放在10Hz~10MHz带宽内噪声均方根为60μV,可满足探测器对偏置电压噪声均方根的要求)进行缓冲,得到电压V3供探测器使用。
1.2.3探测器输出信号阻抗匹配设计探测器输出模拟信号的典型负载要求为:R≥100kΩ,C≤10pF。在设计时,选取的运放(AD843)输入阻抗可达1010Ω,输入电容为6pF,可满足探测器的负载要求。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系统;电路;设计
引言
自1990年以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被应用于传感器芯片核心设计环节,且以二硫化钨纳米薄膜覆盖层增强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电路设计和应用,以其大表面面积、高折射率、独特光电性能,极大地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性能。除此之外,以二硫化钨等离子共振传感器为代表的,折射率范围1.333-1.360间的线性相关系数99.76%;加之其保护金属膜免受氧化、共振波长区域的可调谐性、生物相容性、蒸气能力和气敏性等效果,成为应用领域的热点设计项目之一。故此,现就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系统电路设计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系统电路设计概述
以表面等离子共振电感传感器为例,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是一种物理现象,(SurfacePlasmonResonance,SPR)当入射光以临界角入射到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界面(比如玻璃表面的金或银镀层)时,可引起金属自由电子的共振,由于共振致使电子吸收了光能量,从而使反射光在一定角度内大大减弱。最具代表性的检测构件LDC1000为例,其工作原理为电磁感应原理。线圈中+交变电流=产生交变磁场,金属物体入磁场在金属物体表面产生涡流。涡流电流(感应电磁场)与线圈(电磁场)电流方向相反。涡流与金属体磁导率、电导率、线圈几何形状和尺寸、头部线圈到金属导体表面的距离等参数相关。
2电路设计优势分析
主要设计为等效并联电阻,且以Ls=初级线圈的电感值,Rs=初级线圈的寄生电阻。L(d)=互感,R(d)=互感寄生电阻,d=距离函数。初级设计中,将交流电+单独电感(初级线圈)=交变磁场=大量能耗。为达到节点目的,将电容并联在电感上,降低耗损并限定在Rs和R(d)上,直接计算出d。电路设计在期间充当检测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功能。主要应用优势表现为,16位共振阻抗、24位电感值,亚微米级高分辨率;免受油污尘土等非导电污染物影响,可靠性更高;允许传感器远离电子产品安放,灵活性更高;低成本传感器及传导目标,无磁体成本消耗;金属薄片或导电油墨压缩支持,为系统设计带来无限可能;系统功耗<8.5mW,待机模式下功耗<1.25mW;以电感数字转换器,实现了运行位置和动作传感的全新转换方式。
摘要:在叙述调幅电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集成模拟乘法器的调幅电路设计,建立了PSPICE的子电路模型。将模型添加至PSPICE模型数据库中,实现了高效率传输过程。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电路的设计实现了因电压与电流的变化而导致乘法器出现精准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对电路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集成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PSPICE子电路模型;四象限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渐渐地以网络取代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需要快马加鞭,一通电话即可解决问题。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传送信息的信号出现了问题,传送信息过程中只有输送高频信号才可以输送成功,而电路通常发出的信号为低频信号,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中加入振幅调制电路可有效缓解,故通过该系统的调制和解调过程来设计电路。
1调幅电路理论知识
1.1调幅电路的基本概念
调幅电路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中波,它的范围通常在530-1600kHz之间上下浮动,浮动的范围不超过这个区间。调幅实际上是一种电信号,将声音的高低变化变化为幅度,通常它传输的距离可以达到很远,但是极易受天气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传输距离出现改变,目前调幅电路应用于简单的通信设备当中[1]。
【摘要】功率放大器的静态电流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对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对功率放大器的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在偏置电路中增加了温度补偿电路,对电路中各电阻的取值进行了分析。测试表明,加入温度补偿电路后,在-40℃~75℃功率放大器的静态电流基本恒定,饱和输出功率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功率芯片损坏的几率大大减小,并且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关键词】功率放大器;偏置电路;静态电流;温度补偿
随着我国对北斗卫星通信产业的进一步投入和推广,北斗用户机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1]。功率放大器是北斗用户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北斗用户机的性能,因此其电路结构和芯片的选型非常重要。LDMOS功放管具有增益大、输出功率高、线性度良好、低成本、高可靠性等优点[2],因此成为功率放大器设计的首选器件。然而LDMOS的静态电流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这对功率放大器的增益、饱和输出功率等参数都有很大影响,在高温环境下,这些参数的变化甚至会导致功率放大芯片损坏,因此设计一种针对LDMOS的温度补偿电路对功率放大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1功率放大器设计
在北斗用户机的功率放大器的应用中,功率放大芯片的选取非常重要,除了要求功放芯片在北斗频率上能够达到要求的功率外,还有考虑最大容许工作电流、最大耗散功率、芯片的结温度等因素[3],并且要留有足够的余量。本设计在北斗频率上要求最大输出功率在10W以上,工作温度大于75℃,经过比较,最终选取HMC308和HMC454为驱动芯片,以英飞凌公司的LDMOSFETPTFA220121M作为功率放大芯片设计一款北斗用户机功率放大器。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不仅能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还会影响功率放大器的最佳匹配负载、效率等参数[3],因此选择正确的静态工作点是设计电路的第一步。由datasheet可知,PTFA220121M的偏置电路中栅极电压为2.5V左右,漏极经过一个四分之一波长线接+28V,常温下功率放大器工作的静态电流为150mA。为了向负载传输最大功率,需要在电路中加入匹配网络,使得负载阻抗等于信号源阻抗的共轭,此外,匹配网络还决定着放大器的驻波比、功率增益、1dB压缩点等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PTFA220121Mdatasheet中读取出在1616MHz处的输入输出阻抗,利用ADS软件对芯片做输入输出匹配电路,使得功率放大器的功放管工作在趋近饱和区[4]。由于在北斗频点上采用微带线做匹配电路,电路的面积会非常大,所以电路的匹配采用集总器件做匹配电路.对电路PCB进行加工并测试得到其小信号增益为42dB左右,饱和输出功率在10W以上。在高低温箱内放置两个功率放大器,以20℃为步进,测试每个功率放大器在-45℃~75℃时的特性,使功率放大器在每个温度下保持30分钟后,测得两个功率放大器PTFA220121M的静态电流分别为I1、I2,饱和输出功率分别为P1、P2,画出四个参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分析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功率放大器的静态电流增加了50mA,即功率放大器在-40℃~75℃内的工作点具有正温度系数,得出温度对功率放大器的饱和输出功率一致性有很大影响。在测试过程中,在没有加激励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75℃时,功率放大器加电瞬间芯片损坏。功放芯片的结温度和工作环境温度及芯片本身的功耗有关,当温度升高时,芯片的静态电流增加,使得芯片的功耗增加,这两个因素同时增大使得芯片的结温度超过其能承受的最大温度,故而损坏,而北斗用户机实际的工作温度要求能承受75℃,所以要降低芯片在高温下的静态电流来保护芯片。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各性能的稳定,在功放芯片的偏置电路中加上温度补偿电路,使栅极电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保证芯片的静态电流在各个温度下的恒定,从而提高功率放大器性能的一致性。
2温度补偿电路设计
功率放大芯片在工作点附近通常具有正的温度特性,即在一定的栅压下,当工作温度升高时其静态电流升高,当工作温度降低时静态电流降低[6]。由图1的实验结果可知,工作温度的升高使得最大输出功率的波动很大,本设计通过在偏置电路加一个电压补偿网络实现温度的补偿[7]。温度补偿电路采用了温度传感器LMT84,封装大小为2.4mm*2.2mm,其输出电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LMT84的输出端与PTFA220121M的栅极经过电阻相连,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来分配电阻值,使得温度升高时栅极电压下降,计算得到静态电流下降的幅度正好抵消静态电流增加的幅度,从而保证芯片的静态电流不随温度变化。对两个功率放大器做如下处理:在PTFA220121M栅极和地之间接上屏蔽电缆,在非接地电缆的另一端接电位器。将它们放入高低温箱内,温度设定为-45℃~75℃,每20℃一个步进,功率放大器在每个温度下存储30分钟,测试各个温度下PTFA220121M的静态电流。通过调节电位器的阻值使得PTFA220121M的静态电流在各个温度下保持在150mA,用万用表测试出对应温度下栅极的电压,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得出电压随温度变化的斜率为1.25。温度补偿电路如图3所示,PTFA220121M栅极电流为1uA,为了使芯片栅极电压的波动对A点电压影响足够小,选取电阻时保证流过R1的电流I1为50uA左右。LMT84的最大输出电流为50uA,I2取值为40uA。根据叠加定理,电路中各器件之间的关系满足等式(1)、(2)、(3)、(4),其中UA1、UA2为图2直线中0℃和20℃对应的电压值,UB1、UB2为LMT84工作曲线中的0℃和20℃对应的电压值,计算出各个电阻值,取标称值为:R1=30kΩ,R2=18kΩ,R3=13kΩ,R4=20kΩ。电路设计时要求温度不变时UA1的变化范围为ΔV=±10mV,供电电压为U,为了求出补偿电路中所选电阻和电源芯片输出电压的精度,对等式(2)中UA1在R1=30kΩ、R2=18kΩ、R3=13kΩ、R4=20kΩ、U=5V处对R1、R2、R3、R4、U求偏导数,计算得出ΔR1=±0.8%R1,R2=±1%R2,R3=±3%R3,R4=±60%R4,ΔU=±9%U。由计算结果可知,R1的变化对UA1的影响最大,所以要求其精度最高,由于市面上常用的贴片电阻最高精度是±1%,所以取R1=(30±1%)kΩ。R4的变化对UA1的影响很小,对其精度几乎没有什么要求。电路中供电芯片选用的是LDO,其输出电压精度在±1%,满足设计要求。最后确定电阻值为:R1=(30±1%)kΩ,R2=(18±1%)kΩ,R1=(13±1%)kΩ,R4=(20±10%)kΩ。
【摘要】功率放大器的静态电流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对功率放大器的性能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对功率放大器的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在偏置电路中增加了温度补偿电路,对电路中各电阻的取值进行了分析。测试表明,加入温度补偿电路后,在-40℃~75℃功率放大器的静态电流基本恒定,饱和输出功率的一致性有所提高,功率芯片损坏的几率大大减小,并且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关键词】功率放大器;偏置电路;静态电流;温度补偿
随着我国对北斗卫星通信产业的进一步投入和推广,北斗用户机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广泛关注[1]。功率放大器是北斗用户机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北斗用户机的性能,因此其电路结构和芯片的选型非常重要。LDMOS功放管具有增益大、输出功率高、线性度良好、低成本、高可靠性等优点[2],因此成为功率放大器设计的首选器件。然而LDMOS的静态电流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这对功率放大器的增益、饱和输出功率等参数都有很大影响,在高温环境下,这些参数的变化甚至会导致功率放大芯片损坏,因此设计一种针对LDMOS的温度补偿电路对功率放大器的性能至关重要。
1功率放大器设计
在北斗用户机的功率放大器的应用中,功率放大芯片的选取非常重要,除了要求功放芯片在北斗频率上能够达到要求的功率外,还有考虑最大容许工作电流、最大耗散功率、芯片的结温度等因素[3],并且要留有足够的余量。本设计在北斗频率上要求最大输出功率在10W以上,工作温度大于75℃,经过比较,最终选取HMC308和HMC454为驱动芯片,以英飞凌公司的LDMOSFETPTFA220121M作为功率放大芯片设计一款北斗用户机功率放大器。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不仅能保证芯片的正常工作,还会影响功率放大器的最佳匹配负载、效率等参数[3],因此选择正确的静态工作点是设计电路的第一步。由datasheet可知,PTFA220121M的偏置电路中栅极电压为2.5V左右,漏极经过一个四分之一波长线接+28V,常温下功率放大器工作的静态电流为150mA。为了向负载传输最大功率,需要在电路中加入匹配网络,使得负载阻抗等于信号源阻抗的共轭,此外,匹配网络还决定着放大器的驻波比、功率增益、1dB压缩点等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PTFA220121Mdatasheet中读取出在1616MHz处的输入输出阻抗,利用ADS软件对芯片做输入输出匹配电路,使得功率放大器的功放管工作在趋近饱和区[4]。由于在北斗频点上采用微带线做匹配电路,电路的面积会非常大,所以电路的匹配采用集总器件做匹配电路.对电路PCB进行加工并测试得到其小信号增益为42dB左右,饱和输出功率在10W以上。在高低温箱内放置两个功率放大器,以20℃为步进,测试每个功率放大器在-45℃~75℃时的特性,使功率放大器在每个温度下保持30分钟后,测得两个功率放大器PTFA220121M的静态电流分别为I1、I2,饱和输出功率分别为P1、P2,画出四个参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分析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功率放大器的静态电流增加了50mA,即功率放大器在-40℃~75℃内的工作点具有正温度系数,得出温度对功率放大器的饱和输出功率一致性有很大影响。在测试过程中,在没有加激励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75℃时,功率放大器加电瞬间芯片损坏。功放芯片的结温度和工作环境温度及芯片本身的功耗有关,当温度升高时,芯片的静态电流增加,使得芯片的功耗增加,这两个因素同时增大使得芯片的结温度超过其能承受的最大温度,故而损坏,而北斗用户机实际的工作温度要求能承受75℃,所以要降低芯片在高温下的静态电流来保护芯片。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各性能的稳定,在功放芯片的偏置电路中加上温度补偿电路,使栅极电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保证芯片的静态电流在各个温度下的恒定,从而提高功率放大器性能的一致性。
2温度补偿电路设计
功率放大芯片在工作点附近通常具有正的温度特性,即在一定的栅压下,当工作温度升高时其静态电流升高,当工作温度降低时静态电流降低[6]。由图1的实验结果可知,工作温度的升高使得最大输出功率的波动很大,本设计通过在偏置电路加一个电压补偿网络实现温度的补偿[7]。温度补偿电路采用了温度传感器LMT84,封装大小为2.4mm*2.2mm,其输出电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将LMT84的输出端与PTFA220121M的栅极经过电阻相连,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来分配电阻值,使得温度升高时栅极电压下降,计算得到静态电流下降的幅度正好抵消静态电流增加的幅度,从而保证芯片的静态电流不随温度变化。对两个功率放大器做如下处理:在PTFA220121M栅极和地之间接上屏蔽电缆,在非接地电缆的另一端接电位器。将它们放入高低温箱内,温度设定为-45℃~75℃,每20℃一个步进,功率放大器在每个温度下存储30分钟,测试各个温度下PTFA220121M的静态电流。通过调节电位器的阻值使得PTFA220121M的静态电流在各个温度下保持在150mA,用万用表测试出对应温度下栅极的电压,温度补偿电路如图3所示,PTFA220121M栅极电流为1uA,为了使芯片栅极电压的波动对A点电压影响足够小,选取电阻时保证流过R1的电流I1为50uA左右。LMT84的最大输出电流为50uA,I2取值为40uA。根据叠加定理,电路中各器件之间的关系满足等式(1)、(2)、(3)、(4),其中UA1、UA2为图2直线中0℃和20℃对应的电压值,UB1、UB2为LMT84工作曲线中的0℃和20℃对应的电压值,计算出各个电阻值,取标称值为:R1=30kΩ,R2=18kΩ,R3=13kΩ,R4=20kΩ。电路设计时要求温度不变时UA1的变化范围为ΔV=±10mV,供电电压为U,为了求出补偿电路中所选电阻和电源芯片输出电压的精度,对等式(2)中UA1在R1=30kΩ、R2=18kΩ、R3=13kΩ、R4=20kΩ、U=5V处对R1、R2、R3、R4、U求偏导数,计算得出ΔR1=±0.8%R1,R2=±1%R2,R3=±3%R3,R4=±60%R4,ΔU=±9%U。由计算结果可知,R1的变化对UA1的影响最大,所以要求其精度最高,由于市面上常用的贴片电阻最高精度是±1%,所以取R1=(30±1%)kΩ。R4的变化对UA1的影响很小,对其精度几乎没有什么要求。电路中供电芯片选用的是LDO,其输出电压精度在±1%,满足设计要求。最后确定电阻值为:R1=(30±1%)kΩ,R2=(18±1%)kΩ,R1=(13±1%)kΩ,R4=(20±10%)k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