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品德教育方案范文

品德教育方案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品德教育方案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品德教育方案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解决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的父母将自己的子女留给老一辈或者亲戚朋友看管进城务工。在此背景下成长的儿童自控力差,不知晓父母对自身的恩情,在学习、心理、行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需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导向,增强留守儿童情感教育,进而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本文说明了农村小学的生活现状,阐述了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在社会的转型中,农村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45%,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比例较高。从当前农村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形式来看,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一种常态模式。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半由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来看护,老人们对孩子的溺爱毋容置疑。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学习、生活、人身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课题,需要学校以品德教育为导向,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这些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除了看护人之外,同学和老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了。事实上,处于身心激变时期的儿童正是从现实中能够接触到的成年人身上了解现实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所以,整天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教师就对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教育成为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老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做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是管理留守儿童。在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应从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找到了怎样做好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窍门。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首先,留守儿童大都是老一辈人照顾,有些老年人的陈旧思想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心理。其次,老一辈人较为宠溺儿童,不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叛逆、任性、厌学、逃学思想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而增强儿童综合素养。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规范行为,培养习惯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家庭环境较差,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下。落后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学校。所以老师就在开学初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关键,好习惯会改变命运。所以老师从细节抓起开学初不着急讲文化课而是联合科任教师培养他们种良好的习惯。一是抓卫生习惯;二是文明礼仪习惯;三安全习惯,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牢记食品安全、重视防火安全、关注劳动安全;四是尊重他人;五要养成学习习惯。好习惯改变命运。所以学期初老师就坚持不懈的做好这些细节工作,很难,但是只要坚持没有什么做不到。

点击查看全文

高中政治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方法(5篇)

第一篇:高中政治教学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摘要:高中政治是高中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所在,学好高中政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国家形势、提高自身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高中政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维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力、创新力、综合分析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直接关系着高中学生对政治问题的把握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设备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的学习与时事息息相关,这需要学生时刻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地用所学习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学以致用。现代高中生的学习过程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子设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类新闻、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自己不懂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相关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借助各类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直观的内容,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中政治学习需要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学校可以在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段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学习,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事件、了解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了解民生,用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问题视角,并且可以和同学、老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评价。多媒体设备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应用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教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使得学生可以更积极主动的去接触、了解相关知识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点击查看全文

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策略探讨

义务教育作为培养儿童学习成长的基础,对我国整个教育体系起到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义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发展,如果教师不思变通、墨守成规,将难以达成“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这项教育目标。因此,推动义务教育朝多元化、主动化的方向改革发展,是当前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一、新时代小学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对于传统的义务教育模式,教师通常发挥着说一不二的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只需要记忆教师讲解过的重点,很少针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思考,而这种教学模式在新时代明显无法满足学生的教育诉求。如今国家的义务教育在改革以后,倡导以素质培养作为主要任务。教师要转变沉痼的教学理念,摒弃“填鸭式教学”“一刀切教学”等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授课模式[1]。因此,义务教育首先要从端正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由被动的角色转变为主导的角色,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点方案:1.为学生保留充足的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中的收获,探索知识的内涵。教师的教学过程重在启发和引导,不宜强硬的命令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2.变革作业的布置形式,由千篇一律的固定例题与标准答案,转变为主题模式的探索学习,答案内容也要因学生个人而异,具备发散性与差异性的特点。由此,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能让学生获得新奇的学习感受,对学习迸发出更加强烈的热情。

(二)完善教育评估环节以往义务教育的评估环节,方式比较简单纯粹。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成绩出色则为优等,成绩中庸则为良等。即使稍微寻求改变,也只是参考了学生的考勤以及上课纪律,评估的方式与标准依旧比较片面。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评估方式很难客观衡量学生的个人素质。根据当前义务教育的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评估环节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除了成绩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以外,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都可以将整个评估体系有效完善[2]。而在整个评估环节,教师的评价言论一定要中肯,不能带有个人色彩。在措辞方面也要留有余地,切忌太过武断,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除此之外,学校也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体育水平、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全部列为评估的选项。让教育评价内容更为全面,为学生的素质成长提供更多有利的学习参考。

(三)丰富教学手段由于在当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杂志等多种途径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事物,所以现代学生的视野相比于从前明显要开阔了许多,审美水平也相对较高。如果教师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手段,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如今,在义务教育改革的形式下,要求教师能采用多元化的授课策略,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授课经验,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随时获得耳目一新的感受。对此,教师可以从多媒体教学角度入手,利用网络途径的便利性,将庞大的网络学习资源统筹到一起,将信息化教育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3]。除了多媒体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猎奇与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组织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微课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多元化的授课策略,将知识点融入师生互动,通过活动来逐步引入学生的学习思考,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全面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参考学生学情虽然义务教育要在新时代寻求改革,但改革后的教学机制也要充分参考学生的学情。当前的义务教育改革期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因此,因材施教的原则比较契合新课改的教育形势。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学习特长等多项因素,在遵循大教育方向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4]。由此,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培养方案。教师也能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兼顾学优生与学差生的学习需要。

二、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的研讨结论

点击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并且家庭教育早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家人,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家人,包括性格、行为处事方式、语言习惯等,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影响程度之深。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价值导向的比较关键的阶段,心理素质和个人情感都比较敏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培养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课程是培养初中生思想行为最主要的课程,从多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引导,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厘清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程度,明晰二者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思想品德

一、引言

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影响着中学生的政治、情感和价值观的倾向,其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很多地方的教学多是流于形式,学校领导和老师都认为这门课程考核要求低,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工作。实际上,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以看作是今后学习政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也对中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思想和健全人格体系有比较大的帮助。新课改之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跟其他学科几无差别,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老师不断输出自身和思想品德书本上的知识,学生被动低效率的接受老师输出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教学效率非常的低,也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取思想品德的知识,学习形式比较机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越来越引人关注,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单亲家庭存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比较严重。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是在家庭教育之后,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要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才能厘清二者的关系,供思想品德老师制定教学方案时借鉴。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地位、特征与开展原则

家庭教育本质上就是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广泛,包括家庭的收入水平、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所居住的环境、父母的处事方式以及个性特征还包括家庭是否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等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对父母尽孝模仿。在入学前,中学生已经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可以说从中学生出生直到初中阶段,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中学生的成长,很明显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各方面产生的影响要早于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形式里面,地位之高,重要程度之深不言而喻[1]。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印象最为深刻,影响最大的教育。从中学生丫丫学步时,父母已经开始言传身教,教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时的“中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可谓言听计从,家庭教育开始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相比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家庭教育的持久性更强,对中学生的成长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受父母的影响,即使在读初中时,父母也依然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换句话说,即使中学生离开校园,父母健在,家庭教育就永远不会缺失。其次,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中学生长期与父母接触,父母对中学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于中学生需要什么,缺失什么,父母了解的一清二楚,可见家庭教育的基础性更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更有针对性,也知道从哪方面锻炼中学生,以弥补其生长过程中的不足与缺憾。并且对中学生来说,如果离开学校可能与老师的练习日渐减少,但与父母的联系是不会中断的,父母对中学生的教育也不会发生中断。最后,家庭教育更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可能无法顾及到每一位中学生,对老师和班主任来说,需要考虑几十名学生,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唯一的或者为数不多的,关注程度更高。父母也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以及青春期的情感压力,父母也会及时的与孩子交流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反观学校教育,受教育资源的限制,无法做到这么细致,并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准确衡量,也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在对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既能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又不至于导致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中学生,不能以成人的观点去衡量中学生的思想,更不能采用嘲讽的方式伤害中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过于溺爱,要多沟通多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其次,父母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不允许孩子犯的错误,自己也坚决不能犯,否则对孩子的教育就严重缺乏说服力[2]。最后,在教育时既要保持理性也要顾及对孩子的情感。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予以指正,教会其如何改正,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影响

点击查看全文

乡村中学生心理教育提升思路

一、学习心理障碍

也许用障碍一词显得严重,但确实有达到这个地步的。笔者所在地区是不发达的农村,他们在小学时课程少,基本上处于无竞争、无压力的学习状态,并且无论学习好坏,都能顺利地升入中学(只要愿意上)。然而到中学后,面临的却是十几门课程,每天八节课的学习任务,各科作业此起彼伏,让他们应接不暇,学习稍好的尚可维持,而本就学习差的学生就感觉难以适应。于是出现厌学心理,待坚持一段时间得不到好转后,就可能辍学。

二、人际关系障碍

如今在农村家庭孩子一般也就两个,有的甚至是一个,平时家长疼爱有加,孩子与外界交往少。因此,多数学生显得心胸狭隘,缺少一份宽容、一份豁达、一份理解。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体急剧发育,心理行为变化,对自己和异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成人感明显增强。在各种事情上都努力以成人的姿态出现,用来表现自己,但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发展成熟,做事不考虑后果,往往带有盲目冲动性。比如打架,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发生校园暴力及其他恶性行为,一时的冲动给自身、家人及对方酿成大祸。面对这些,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德问题,而应该从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此外,还有因家庭贫困、家庭不幸,或因相貌不佳等产生的自卑、自闭心理等。以上列举的许多心理问题,当学生表现不当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品德问题,往往家长和教师都作为品德不好来处理。

1.针对学生问题特点,进行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心理教育混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常人管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来管理、来评估。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