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品牌文化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文化活动是传播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承载着组织者的教育目的和教导内容,以丰富多彩和具有实操性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达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平衡发展。高校中研究生德育一般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除了第一课堂的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对于信仰、理念的讲学,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个人综合能力,获得更丰富的处世经验。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及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往往与学校办学方针相匹配,体现其办学特色,并有着共享性和典范性,这与德育工作是否能够因地制宜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并取得成绩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活动几乎成为一面镜子,无论是从宏观策划还是实施细节,都能反射出本校德育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深入人心。比如,在一项文化活动中,是否能在学生身上体现高尚的素质情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否能在活动模式和主题设置上看到该校鲜明的办学特征和对其大学精神的沿袭与发扬,是否能激发师生个人的潜力和团队的力量等。因此说,德育工作的成果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是校园文化塑造和传承的重要思想保证。这也说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德育工作也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映射的关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功利化及就业的激烈竞争,使得校园中德育教育目标出现偏重实利主义的趋势,渐渐压倒兼顾世界观、审美、道德诚信等他方面的全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了更多地给师生提供广阔的展示与锻炼舞台,校园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引导、科学规划、有效管理,造成了表面上的热闹与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者的盲从,出现了组织者精疲力竭、疲于应付,而参与者兴趣不大的现象。因此,越来越多的组织者意识到建立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高校必须要整合资源,充分挖掘学校内部所蕴含的文化特质,形成富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品牌,让“在校内做成文化,在校外做成品牌”成为当今校园活动的发展主流方向。品牌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结果,这个从营销学里舶来的词汇,成为解决当下校园文化发展和德育工作开展难题的关键词。
1.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有利于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品牌”的意义不止于人们对它在商业领域中成功标志的借用,它更符合研究生需要明晰学习、生活以及人生安排的目标。如果说研究生的业务培养是对本人专业知识的深化,那么,研究生的德育则是与之紧密联系、为之拓宽视野、提供科学管理经验的重要补充。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既不能只钻研书本、专注实验室,也不能像本科阶段旁征博引似的获取尽可能多的社会经验,而是要将个人的在学的学业与今后的人生结合起来,谨慎地考虑、科学地规划、有效地管理。这个过程如同一个项目,结果如同一个产品,项目需要品牌管理,产品需要打造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长期价值的无形资产,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个人的科学引导,要建立在德育工作总体的科学规划基础上。通过树立一个文化活动的品牌,确定高校文化的整体定位,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预设好的品牌意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觉趋向、维护这个品牌,并以此为红线,安排设置学校德育规划。可以做到以此为中心,面对困境、难题也能“万变不离其宗”,不会盲从,更能因之有的放矢,朝着既定同一的目标不断完善,一步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有所指、有所用的实体,而非一句空话或者口号。
2.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从而增强研究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与荣誉感。文化活动作为学校综合实力考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比如在各类大学排名中,文化活动所占比例经常影响到整体排名顺序。在引入市场机制后,学校拥有文化品牌活动能够为社会所关注,由此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对于招收优质生源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也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学生选择学校还是用人单位选择学生,都会考虑学校的形象、信誉和声望,而高校之间的最本质差异往往集中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形成莫过于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人文气息,能够通过品牌活动被社会认可,从而吸引、团结学生,加深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与荣誉感,这也正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在研究生群体中除了少数本科直升入学的学生,大多数人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多半是“充电”的心态,因已有的经历资本和学习年限的短暂,考虑对母校的依附并不强烈,更多的是以此为“中转站”,对学校的发展和文化积淀多持以旁观的态度,不会主动融合。想通过文化熏陶、影响来进行德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德育所涵盖的方面并非随着个人定性而稳定不变的东西,而是更需要修订、完善的部分,使与学识相匹配的其他教育均衡发展远比单独摄取专业知识更重要。而这些通过说教一般收效甚微,需要一种包含优秀文化的载体、方式打动学生,因此,通过为众人认可的品牌活动吸引、影响学生,并使之自觉地将校园文化与自身思想中业已形成的观念比较,从而去粗存精,获得更好的积累。这个过程将自然地拉近学生与学校的距离,由此达到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认同母校、以母校为荣、愿意为母校争取更多荣誉的期待。
3.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有利于建立学校师生共同的心理依托,从而激发研究生对母校宣传和教育理念传播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校园文化虽然是亚文化,但其先进性和先导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发挥在引领社会、加速融合、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代的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同时富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2]。也就是说,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校内的事情,它也牵扯着校外、整个社会的文化导向,同时,它也是师生情感、心理、精神赖以生存的依托。对于研究生而言,为人注重的学习成果不仅是一篇论文或一个课题的结论,其外延的意义更值得关注———对于学术的执着和对科学的尊敬,以及对世界辩证的看法和对人生谦虚的态度,这一切也会因就读院校的文化而打上烙印。如果该文化能够让学生本人收益无穷,并产生了无比的骄傲与自豪,那么,无论其在校或毕业都会自愿、主动地宣传,促成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而文化活动作为这一理念的具象表现,能够直接影响、教导学生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比如,严格的开题报告会和预答辩活动,召开大型的权威性学术论坛和研讨会等,都能够给学生一个高端的追求和严谨的研究作风。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品牌”的打造不一定是凭空而设、白手起家的创立,它可以是在丰富的已有材料和资源中总结归纳得出。一个适合本校多次举办且成功的活动正是与本校文化有天然渊源的品牌,挖掘它内在的特色、属性,调研它为广大师生所欢迎的原因,即有可能树立一个个性鲜明的品牌。而这些往往是众望所归的,大家津津乐道的正是大家共同期待的,一旦这成为代表性的品牌活动,自然会征得大家的支持和维护,也会激发传播的热情。当品牌成为一种传统,从中提炼出来的就将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附着于师生身上,内化为其个体的思想品德,而这正是德育的基本任务。
复旦大学的苏勇教授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塑造要有鲜明的个性、独特性和公众认知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形象文化等五个层次加以统筹规划,系统建设。”[3]上海中医药大学宣传部长徐强认为,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应当由三个构件组成,即外在形式的固化、表现形式的稳定性和核心内容的独特性。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文化品牌需要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外在形式,需要以创新意识为主导的鲜明特色,更需要建立、经营和管理品牌的科学思维与定位。
(一)深入分析文化活动品牌的各项支持因素,确立品牌活动的精神实质与学校德育工作宗旨相辅相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一种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的是一种集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作为大学的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无形的育人力量,校园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人才培养和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而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所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的标识。优良的校园文化品牌一种无形的资产,也是大学竞争力的一种标志。《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新常态下,积极打造优秀、卓越的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
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术语、标记、符号或者是图案,或是这些的集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将它们与竞争对手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区分开来。[1]我国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品牌,并从开始的经济领域、营销领域逐渐转到教育领域。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正是品牌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实际运用。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就是将校园文化进行提炼、浓缩,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与时代特色、具有较高区分度、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高品质校园文化的过程,也是将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形转变为品牌建设的有形[2]。校园文化品牌反映出学校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又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和文化氛围,以此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文化精髓的传承,从而达到学校持续发展、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上升等目标。因此,学校要不断发展,必须有一种凝聚人心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的意义
品牌在经济领域备受关注,被誉为保证企业跻身一流而且持续发展的王牌法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竞争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分层发展的背景下,一所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持续发展并最终脱颖而出,势必要有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品牌来支撑。
(一)有利于弘扬校园精神文化
入读不同大学的学生,经过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的熏陶,具有了不同的精神气质。正如“清华之严谨,北大之创新,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就是公众对这些著名学府在精神文化上的概括,也显示了不同大学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文化。[4]校园文化品牌对于公众来说,不是一所高校的宣传口号或者标志性建筑,而是符号或者标志背后学校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成长是跟它本身的文化相关联的,品牌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品牌与文化相辅相成,一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体现、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供动力支持,即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孕育了独特的品牌。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是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凝聚和积淀而获得的公众认可,是一所高校的全体师生在信念、理想、目标和品质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品牌就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品牌价值的增加也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的发展。
摘要:品牌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的个性化竞争战略,其目的在于建立国家形象和声誉管理,以适应全球化进程。它与公共外交和文化外交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品牌战略的内外部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全球品牌战略。国家品牌的定位应基于国家特点,并尽可能与世界公认的价值观兼容;民族品牌的元素构成应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国家品牌的传播要注重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以移情思维作为移情的手段,并对西方品牌进行整合。全球品牌战略是国家品牌价值的重要来源,良好的品牌战略可以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发挥国际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全球品牌策略;东西方文化;定位;融合
一、引言
全球品牌战略基本上遵循全球品牌计划模型的结构。更具体地说,全球品牌战略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处理品牌时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全球品牌战略还给出了关于不同业务流程之间关系以及客户对这些流程的解释,客户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些活动。因此,有关部门应该深入分析对方国家的市场,加强对软文化元素的使用,积极提高国家品牌的知名度,加强全球品牌管理,促进全球品牌的发展,有效推动品牌全球化进程,打造高品质的全球品牌。
二、全球品牌战略的概念
1.全球品牌策略的内部分析
(1)品牌经营策略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事关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才能使高校文化管理与时俱进。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新媒体语境,建立新媒体思维,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方式与内容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文化品牌;高校;文化建设
就像电子商务让实体店品牌商家重新思考品牌价值一样,在新媒体蓬勃发展、信息传播飞速的时代,校园文化品牌不再只是面向校内师生的育人道具,而是可以为学校带来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媒介影响力的名片,更是影响学校招生、社会评价的软广告。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的标签,文化品牌中显现的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会带给师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模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要深刻认识新媒体环境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好、融合好新媒体,让校园文化品牌跟得上时代、走得进学生心里。
一、新媒体视域下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新契机
当前,新兴媒介、手机软件得到了蓬勃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用户群体,他们赖以学习成长的校园逐步形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官方媒体、自媒体等多媒体共生的信息环境。新媒体平台门槛低、传播力强,这些不同给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带来了机遇。
(一)缩短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周期高校校园文化品牌是一所学校经过较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可以传承的思想价值观、精神文化、育人方式等各项精神文明建设融合的亮点工程,需要很长的培育建设周期。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各种宣传方式,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在新媒体时代,报纸速度慢、电视时间有限、广播受众少等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更加凸显。更高效、自由度更高的新媒体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让原本需要漫长时间的品牌培育周期大大缩短了,赋予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优质资源共享的时代条件。
(二)降低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成本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借助开展线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通过面对面通知、短信群发等形式来告知活动情况;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往往利用张贴宣传栏海报、校园广播、发放宣传单等校内宣传渠道来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在当地电视报纸上刊登品牌信息。而新媒体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微信群、QQ群通知,通过开设微博网络直播、编辑微信公众号推文、录制快手或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将品牌培育工作搬到低成本的网络上,用师生的智慧与创意代替商业策划公司,最大程度节约资源。
摘要:公路行业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是公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路人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更是公路精神的物化和升华。导向正确、特色鲜明的公路文化,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干部职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助推公路事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创先争优。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公路服务品牌建设,打造公路文化,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品牌创建,将为公路事业发展凝聚更多用之不竭的正能量。
关键词:品牌;文化;凝聚力
视察江苏时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最新定位,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新方略,也对交通公路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公路部门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公路事业的转型发展,离不开一支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富有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干部职工队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思潮相互交融交锋,公路职工的思想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个体思想状况异常活跃,这对公路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以扎实有效的服务品牌创建引领公路文化建设,更显重要而紧迫。
一、公路服务品牌创建要义是提升公路事业发展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更好地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公路文化是劳动者在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公路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依赖于社会文化而存在,并在公路管理和养护服务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公路文化因其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既是公路的通达水平、技术等级、管理状况等综合服务功能的直观体现,也是公路职工行为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加强以服务品牌创建为重点的公路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路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是推动公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公路服务品牌是公路系统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外在形式,是以优质服务为核心,通过服务实践体现服务特色,展示服务形象的理念标识,是反映公路系统组织管理、文化理念、服务内涵、服务机制的整体形象和综合标志。公路服务品牌创建目的是提高公路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公路服务的更高需求,提升公路系统整体形象。公路服务品牌创建和培育,是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方位传播和渗透。顺应时展要求,积极打造服务品牌,可以有效提升公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可以增强干部职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公路形象,同时也为公路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