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

品质职业规划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品质职业规划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品质职业规划

航海类学生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正得到广泛共识,中国航运业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同时,航运业面临着独生子女成为船员主力军的船员人口市场转型期,转型期下的航海类学生的职业教育矛盾叠加。通过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类学生职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海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航海类学生;职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1当前航运人才市场的特点

当前航运人才市场的特点表现为:新生船员多为独生子女,其对船员工作观念出现了新的认识;新生船员受新兴媒介影响较大,心理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航运市场变化以及国家新兴战略实施对船员培养机制和体制产生了新的影响。这些特点决定了新生船员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新生船员对船员工作存畏难情绪,其组织纪律意识淡薄,对新生船员的管理和教育面临新的困难;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船员人口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而工资待遇却踌躇不前,这对船员的职业教育提出了难题。

2航海职业教育特点

航海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计划性、持性特点的教育活动,由于航海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航海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职业教育不同的特点。2.1航海职业教育具有特殊性。由于船员工作面临的是长期的、封闭的、漂泊的工作环境,船员工作又要应对复杂的海况变化、船机故障等问题,对航海类学生的职业教育应由从事过航海经历的专任教师担任。这样的“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述航海趣闻及航行的奇闻趣事,引导学生树立航海志向,而且可以传授给学生如何应对恶劣海况,管理船舶经济运营。这种积极引导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上船工作的兴趣。2.2航海职业教育具有引导性。我国的航海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航海教育并没有在全社会开展起来,很多学生对于航海没有感性的认识,同时船员在我国的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对航海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应更具有引导性,以增强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从业兴趣和职业信心。2.3航海职业教育具有纪律性。航运事业的艰苦性决定了船员在航海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管理,动手参与实践,这些意识的培养需要在航海教育过程中同步进行。对航海类学生的职业教育进行积极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航海,理解航海,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

3航海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点击查看全文

职业规划融入全科医学教育浅析

摘要:全科医学生作为基层卫生服务事业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对职业的准确认知、精准定位及合理规划直接决定着他们在基层服务的态度和质量。随着中国医改理念向基层卫生事业倾斜,全科医学生未来职业前景机遇空前,合理的职业规划可以让他们把握机遇,更好地在基层发展。分析在中国对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根据目前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路径。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提出,是指根据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分析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总结测试,最后根据确立的事业目标选择职业,并通过制定并执行相应计划来完成这一目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确立职业目标,走向成功。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在我国兴起,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在2020年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1]。全科医学生作为全科医生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未来要长期扎根于基层卫生事业,任重道远,全科医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何在基层卫生事业中实现事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有重要意义。

1我国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2],这些国家教育体系成熟,对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经验丰富。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现行教育多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也很晚[3],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2010年才开始招收。对于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则更晚,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1.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入学前已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基层服务。有观点认为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无需职业生涯规划,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浪费时间,浪费教育资源。

点击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体系建设与实践

一、就业能力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早期代表性的构成模型有Yorke的USEM模型和Sewell的CareerEDGE模型。黎良田在USEM模型基础上,开发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3维5要素模型,即就业发展能力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职业迁移力、个性品质、职业规划意识5要素构成,每个要素下分别有相应的子维度指标[3]。美国劳工部了三大基础技能和五大能力的结构框架。英国也提出包括基本学习能力、沟通技巧、信息技术能力等五大就业能力。陈劲调查发现,通过培养个性品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李庆文则将就业能力概括成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4]。康廷虎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二维模型[5]。(二)就业能力与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可以通过课程体系来恰当地引导和学习,经过内化、整合和迁移过程而形成。如构建就业导向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6];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供更多“顶岗实习”机会;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4];开展优化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推行双证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对策[7]。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在大学课体系中同时设置通识课程和综合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综上所述,就业能力是与职业有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多维度的,包括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多方面内容。其次,它不仅包括获取和保持职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职业流动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因而是动态变化的。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开展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等。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和关键。

二、就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主要思路构建课程体系一般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分析,找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岗位任务,归纳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结构。然后考虑现有的教学资源、学生特点和课程设置,进而构建出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组织管理方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和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外部调研和内部调研的方式获取。外部调研对象包括已经毕业在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工作的校友、企业管理人员、业内专家、专业研究报告、企业的电商招聘信息等,内部调研则针对本院本专业在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课程体系现状、学校环境和教师配置等资源状况。内外部调研以座谈、访谈、调查问卷、参观访问、数据库和网络查询等方式开展。(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和能力要求一般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包括:(1)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维护。包括网站开发、维护、网络支付、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网络营销。包括网络调研、网站推广、网络促销、网络交易、网络客服、网站优化、网站维护;(3)物流管理。包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运输调度、物料配送、理货业务、计划控制等[8];(4)其他。包括行政管理、交易操作人员等。由此归纳出电子商务岗位的能力要求:(1)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技能,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思想、道德品行、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性,以及交流沟通、自主学习、职业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和协作、信息技术等。这是从事任何职业的高校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2)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两大部分,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商贸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包括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网站建设与维护、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等。(3)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是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在复杂的真实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自主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和技能。(三)课程体系构架根据以上能力要求,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解为更细化的素质和技能,然后组建相应的课程模块与其对应,每个课程模块包含若干核心课程。通用能力细分为基本素质和通用技能,对应着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能力细分为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对应专业课程模块;职业能力细分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对应职业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与职业资格证衔接,兼顾学生的基本就业与长期发展。与其同时,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全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方向和就业选择的一整套体系,以课程、讲座、活动、比赛、咨询等多样化形式出现。就业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四)教学组织和管理1.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材料,本着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选择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组织教材。教材形式向多载体和立体化方向转变,既有传统纸质教材,也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等融入高科技手段的现代教材。教材范围覆盖主教材、辅助教材、学习指导、参考资源等。2.教学环境。在软环境方面,培养职业意识,营造文化氛围,经常性地开展职业形势讲座、校园活动、职业知识竞赛及企业参观学习等。在硬环境方面,加强对校内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对本职专业的认知和工作内容的了解。3.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如在专业拓展课和选修课中,有目的性地设计案例,激发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4.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由浅入深分阶段开展的原则。校内实训尽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状况。经常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得到的职业技能知识对就业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着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作用。5.教学评价。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类型和标准多元化。考核内容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知识应用、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道德素养等综合职业素质。考核可运用笔试、操作题、课程论文、专题设计等多种形式。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最终成果,还要将过程评价纳入总体评价中来。评价的标准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6.师资建设。组建一支年龄、职称、教学和实践经验合理搭配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学历、职称条件外,还必须取得至少一门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常安排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教改会议和专业提升培训,同时,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获取最新的工作知识和技能。

三、注意的问题

(一)多方面探索培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企深度合作明确职业岗位能力及目标,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循序渐进、衔接紧密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和职业型,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将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知识系统化转移到就业能力和素质上来。(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的比例。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能力打基础,专业拓展课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专业选修课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强化校内实训实习和课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和评估。还要依据教育规律、学科逻辑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学科特点和能力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从重视知识点的讲授转变到培养社会技能、综合素质上来。(三)开设职业规划和人文课程通过职业规划学习,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根据专业特征设置人文课程,开展人文讲座,加强人文课与自然科学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和科学素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就业方向。(四)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确立,邀请实业专家全程参与。同时,对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表现,也要有畅通的反馈渠道。通过这些方式,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五)鼓励学生参加外社会实践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等各项能力,能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鼓励学生勤工俭字,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管理、沟通协调和抗压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六)就业指导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从最初的思想教育、职业规划,中期的技术指导,到后期的信息咨询,就业辅导等。就业指导可以以课程、讲座、活动、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入职的社会适应性。

作者:许慧珍 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查看全文

工匠精神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与重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出现就业能力不强、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主要围绕着“工匠精神”引领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工匠精神”视域下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职业素雅;高职院校;培养途径;工匠精神

1引言

现阶段人们对“工匠精神”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也提出对个性化定制以及柔性化生产的企业给予鼓励,培养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工匠精神”。我国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场所,当前如何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力度刻不容缓,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与时展需求相结合,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能工巧匠。建立在“工匠精神”内涵基础之上,高职院校才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职业技能以及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2“工匠精神”引领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2.1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职业意识

职业人在相应的职业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的职业理解、职业认识、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就是职业意识,主要在职业理解、职业情感以及职业认识层面上,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也是如此。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育,从而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并且为日后的就业、择业、职业发展以及创业等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过程中积极引入“工匠精神”,对于促进学生提升自身职业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只有将“工匠精神”置于思想意识层面,让学生深刻了解并内化“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效对自身行为给予规范。

点击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经典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探索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沃土。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发掘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把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是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向。以《论语》教学为例,联系现实发掘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又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建设传播和交流传统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等都是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职业素养;《论语》

1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时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效、轻价值”的倾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有3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第二种是分类式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定义,明确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等[2]。几种定义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素养的高低既体现了从业者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和从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关联,并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如道德操守、职业态度、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企业通常允许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职业素养要好。职业素养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4]。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途径。以《论语》为例,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处事履职之道,适用于各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论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2《论语》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2.1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否具备职业意识是职业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相应报酬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敬业爱业的情感和态度,并学会根据发展需要来选择职业。在职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就是立身之本,作为职业人要爱业乐业敬业。高职学生作为即将入职的新人,要理解职业人和学生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论语》里有多则语录谈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虽然《论语》具体语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迁移到职业教育中,都可以理解为职业、事业、工作,“敬事”就是对职业有敬畏的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孔子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赞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视在世俗观念中认为低下的职业,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待遇优厚的职业,那么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择业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