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

汽车技术创新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汽车技术创新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汽车技术创新

自主品牌引领汽车技术创新探析

日前,中汽中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发布《2021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为32万件,同比稳定增长4.2%;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4万件,同比大幅增长23.3%。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急速上升。行业技术发展不断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利占比40.7%,其中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14.0%,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20.5%。

一、新能源创新,自主品牌优势明显

受政策支持、动力电池技术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得益于较早发力,自主品牌引领着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创新。专利技术构成中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燃料电池三者占比之和高达73.9%,尤其是动力电池领域,通过材料及工艺创新,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22.2%,其中锂离子电池、电池系统与结构以及电池管理系统是专利布局的重点;充电系统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20.6%,其中传导式充电是专利布局的重点;燃料电池专利布局集中在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集中在动力电池、充电系统、燃料电池领域,技术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内自主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已完成技术能力全面构建,并在关键核心部件领域具备自主研发能力。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TOP10中,国内企业占据七席,比亚迪、蜂巢分列第一、二位;以广汽、吉利为代表的整车企业正加快新能源领域布局,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明显;欣旺达、宁德新能源科技等动力电池企业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较快。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的持续铺开,推动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持续巩固技术优势,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明显。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仅有两家外资企业,蜂巢能源专利公开量位居榜首,比亚迪、恒大、宁德新能源科技、万向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较快。在充换电领域,2021年中国充电系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位居榜首的奥动新能源专利主要集中在换电领域,位列第二的比亚迪在车载充电机方面专利公开量较大;蔚来、北汽新能源、吉利等在换电领域实力较强。在燃料电池领域,国内企业研发创新能力逐渐加强,在TOP10中占据六席。其中武汉格罗夫、北京亿华通位列第一、二位,以其为代表的专利主要集中在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控制管理等集成技术方面;位列第三的丰田专利布局集中在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方面,同时,本田、现代等车企也在积极布局该领域。

二、智能网联创新,传统车企挑战大

在智能网联领域,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技术构成中,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各占一半,车联网、智能感知、整车技术和平台技术等领域为布局重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公开专利中网联化占比持续提高,其中数据技术占比提升了3.2%。智能化方面,以激光雷达为代表的基础感知器件是研发的重点,随着自动驾驶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将推动激光雷达技术不断进步。网联化方面,面对高级别自动驾驶日益庞大的数据规模,底层数据传输、处理技术成为攻关重点。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华为、OPPO、腾讯等通信及科技企业持续进行专利布局,丰田、本田等外资车企排名居前,国内车企仅一汽股份进入前十。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榜统计中,华为、高通、NTT、OPPO等通信及科技企业技术优势明显,专利布局集中在“人-车-路-云-网”协同技术领域。苹果、小米公司等专利公开量增长显著,苹果公司排名第五位。在车联网领域研发重点集中在V2X领域,小米依托其全生态系统优势,占据榜单第八位,而传统车企在该领域布局较少。在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感知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榜统计中,华为、腾讯等通信及科技企业专利布局集中在基础感知器件及图像处理领域;以博世、丰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占据TOP10榜单中六席;除一汽、长安、广汽等以外,国内整车企业在此领域布局较少。2021年通信及科技企业凭借强大的生态优势,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赋能自动驾驶,使整车厂、零部件企业和科技公司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供应体系。2021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以华为、OPPO、高通、腾讯为代表的通信及科技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传统整车企业如长安、东风、吉利正在加快技术研发速度,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显著;以丰田、博世、本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位列榜单第二、三、四位。在智能网联跨界融合趋势进一步凸显的当下,传统车企在智能网联创新方面,面临着较大挑战。

三、自主品牌加速突破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自主品牌创新也在加快步伐,无论在2021年专利公开量还是授权量上,都占据了大半份额。在2021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以比亚迪、长城、潍柴、广汽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持续发力,专利公开量赶超外资企业。以丰田、博世、本田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专利公开量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TOP10中,国内企业占据七席,比亚迪、长城的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较快,已实现对外资企业的赶超。值得注意的是,蜂巢、国轩高科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明显,成为入围TOP20的两家动力电池企业;去年未上榜的上汽通用五菱等专利公开量同比增长较快,也入围了TOP20榜单。在2021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榜单中,国内企业占据OP10五席,分别为比亚迪、一汽、东风、潍柴和玉柴,吉利、长安、东风柳汽发明专利公开量涨幅明显。需要注意的是,在专利授权量创新主体统计中,外企仍然占据优势,国内申请人中比亚迪、潍柴动力、东风集团位列前十。TOP10中外资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去年均有提高,丰田、博世位列排行榜前两位。在此方面,自主品牌仍需努力。从自主整车集团专利公开量/授权量角度来看,东风集团和中国一汽仍然稳居前两位。奇瑞、长城、小鹏、长安、合众、宝能、车和家等发明专利公开量增速明显。同时,以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去年也有显著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在“双碳”政策驱动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动机技术也在持续升级。“双碳”目标驱动下,燃油车进一步聚焦发动机节能技术。2021年中国汽车发动机领域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统计中,潍柴、玉柴为代表的发动机企业持续加快在进排气及发动机控制领域的研发步伐;一汽、长城、广汽、东风商用车也持续布局该领域,显示出发动机技术在商用车领域依然举足轻重。

点击查看全文

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目前,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着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都相继转型着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制造,新能源汽车技术人员紧缺进而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瓶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受制于专业人才的缺失。经过职业院校的标准化、专门化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必将为新能源汽车制造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人才培养思路,对职业院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课程安排

1.1培养目标

我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新能源汽车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基本知识、维护保养、拆装维修和基础应用技能,具备新能源汽车装调和检验、故障检测诊断与修复、性能检测与评价等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培养规格

1.2.1素质要求(1)思想政治素质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2)文化科技素质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3)专业素质具有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够初步理解企业战略和适应企业文化,保守商业秘密。具有职业生涯规划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并熟悉专业所用新能源汽车技术原理和后期服务流程。(4)职业素质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及安全意识。(5)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点击查看全文

发达国家低碳经济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摘要: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法律实践,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应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的全方位覆盖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加强低碳经济环保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建设,建立低碳经济环保政策实施绩效评估体系。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经验借鉴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大力开发低碳能源的相关技术,减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性,进而减少碳排放总量,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形态。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资源高度依赖的基础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较低,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保护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夯实了基础。因此,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对提高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效应分析

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效应,可以从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两个层面理解。1.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关系依然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体,而具有较高经济增加值和较低能耗及污染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尚不显著。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达到约2000万辆,汽车销量占世界的比例超过20%。但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一方面暴露出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竞争力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过大的汽车产量和保有量造成了严重的汽车尾气排放,汽车产业亟须进行整体性的产业优化和升级。低碳经济模式为实现其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可能,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界的异军突起,展示了纯电动汽车技术的成熟和可行、重构了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汽车产业链。因此,低碳经济模式为产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供可能性。2.有助于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在知识经济的历史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贡献于经济产出,不断实施和加速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成为各经济体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创新战略已经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的层面,“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了研发创新投入强度达到GDP的2.5%的硬性指标要求。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路径能够为我国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动力支持。从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上,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工业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来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等路径来突破和产业化上述技术的过程中,必然为中国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提供充分的市场激励。

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经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发挥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1.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顶层体系建设。英国在2007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2008年,日本政府资助的研究小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2009年,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改革政策草案;德国通过的《欧盟生态农业条例》和制定与2003年的《生态农业法》是德国发展低碳农业的顶层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详细规定了低碳农业的执行机构及其职能、农业化肥的使用准则,而且对违反上述法律体系的法则进行了详细规定;美国于2007年颁布的《低碳经济法案》和2009年实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等都是低碳经济的顶层立法体系。2.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激励体系建设。法律体系建设在市场化主体的经济活动中能够发挥显著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碳税就是一种具有激励功能的低碳经济环保立法实践。碳税是一种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定向税种,旨在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碳税征收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荷兰早在1988年就启动了分布式能源计划,通过计划实施,荷兰的分布式能源为电力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700MW猛增到1998年的7000MW,占总发电量的48.2%。同时,荷兰新的《电力法》赋予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特别的地位,规定政府对其售电仅征收最低税率。3.加强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支撑体系建设。实现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目标,技术创新是关键,而实现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装备的更新,必须建立在完备的金融支持的基础上。因此,在低碳经济环保立法的过程中,金融法律法规等配套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非常显著。例如,澳大利亚采取了通过金融支持的形式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于2011年颁布的《低碳农业倡议法》为其实施低碳农业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在《低碳农业倡议法》的体系下,农户享有碳排放的交易权以及碳排放的收益权。同时,政府获得的碳排放收益用于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推广服务。通过金融支持的模式,澳大利亚有效形成了低碳农业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

点击查看全文

新能源汽车中电子技术的应用

摘要:新能源汽车是在新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符合现代环保理念的新兴汽车,电子技术是在大数据的环境中不断演变发展的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手段。为了实现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有效应用,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水平,推进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发展。文章就此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应用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利用先进多样的电子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推动能源汽车的改造升级,促进能源多样化,提高低碳环保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实现新能源汽车中电子技术的应用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优化的关键因素。

1电子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新型能源汽车普及率不断地提升,新能源汽车中应用电子技术能够确保汽车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整个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电子技术的基础原理是电子学,电子元器件设计的使用标准化以及制造一种特定的功能的电路有利于解决新能源汽车中的实际问题。首先,信息电子技术能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信息更新系统的发展变化,提高信息化的准确度,使得新能源汽车的服务效率得到提升。通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拓展网络化模式,使其集成化与个性化结合发展。其次,电子技术的智能化使得电子技术具有类似人的智能,以一定的信息作为依据,可以作出高效的判断与决定。也正是因为其智能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技术可以更加人性化,以这种特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具有最佳的性质能力。最后,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人性化的不同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不同色彩、各类造型和舒适度等方面得到个性化的满足。电子技术的集成特点优化了电子产品的结构,推动新能源汽车达到高效化的性能使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达,大数据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具备网络化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变化,追逐网络智能化的脚步。由此看出,新时代新技术在不断发展,电子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促进新能源汽车提高完善度,加强新能源汽车的电子技术创新。

2电子技术创新性的应用

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使用不仅可以了解到各种电子技术,更可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优化发展,对现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电子技术的应用不是一味应用,并不是称得上高大上的电子技术就是可以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优秀的电子技术,是相对于具体事物、针对具体实际情况而言的。只有找到适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创新性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长久发展之策。提高电子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电子元件的多元化发展,顺应时代潮流,革新技术手段,致力于快速发展。优化电池技术,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寿命的延续,推动电池组中输出与控制散热系统的合理化工作。除了电池电控,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之一的电驱也是电子技术应用创新的关键要素,电驱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运行速度与行驶效率,提高稳定与节能减排性。电子技术的创新性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因素,更是推动新能源汽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点击查看全文

卓越工程师指导下的汽车保险论文

一、研究现状与目标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每年培养并向社会输入大批的高级汽车应用型技术人才。汽车保险与理赔作为汽车专业类车辆评估与事故处理技术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面向的对象包括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都与汽车保险与理赔行业相关。因此,建设具有特色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群迫在眉睫。课程群建设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优秀课程资源、建设特色专业的基础,是课程体系建设在高校培养目标层面的具体化表现。专业课程群建设受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它能够有效克服课程建设中的诸多弊端,如: 过于强调某一门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缺少对与其相关课程的横纵向关系研究,导致各门课程内容重复偏多、课程内容滞后、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脱节等,它是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

二、建设途径

1. 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汽车专业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觉悟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素质综合的卓越型人才。在构建崭新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体系时,各种课程之间须关联密切,逻辑性强。可先通过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汽车故障与诊断、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了解汽车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车辆查勘与定损、汽车事故分析与鉴定等课程。这样可使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衔接性,实践内容的安排也具有递进性,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效果也更好。

2. 加强校企合作

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紧密接触工程实际,加强校企合作。黑龙江工程学院一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创办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已经建立的培训基地有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在校园内形成了良好的工程环境,建立了具有高校行业特色的校内实践平台。并且与各大保险公司、哈尔滨运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黑龙江博远集团、长春一汽集团、哈飞集团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均可成为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良好基地。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