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启蒙音乐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让幼儿“接触”古典音乐
台湾立恩蒙特梭利教育方案将蒙氏原有的五大教育领域扩展为十大教育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社会教育。蒙特梭利认为,孩子能向周围的环境吸收一切,而0~6岁是最佳吸收期。因此,针对0~1岁左右的孩子,蒙氏教育设置了NIDO课程(NIDO是意大利文“鸟巢”的意思),引导婴幼儿早期建立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统合发展能力。“鸟巢”为新生儿提供味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环境,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感官引导,以促使幼儿感觉统合。在开学初期,这间“鸟巢”里一共接收了8名婴幼儿,其中6~7个月的幼儿两名,10~11个月的幼儿3名,12~14个月左右的3名。几乎每一名刚刚来到“鸟巢”的幼儿都离不开妈妈的呵护,离不开妈妈的怀抱,不时地发出阵阵哭闹。这时,通过教室里的音响器材,轻轻地传出了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四季》是协奏套曲《和声与创意的尝试》中的头四部分,即春、夏、秋、冬。作品大约创作于1725年,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
这是一段歌颂美好春光的音乐,强弱交替的力度对比使音乐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我们惊喜地发现,刚才还流泪满面的幼儿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哭闹,不时地向四周张望,想发现鸟儿在哪儿歌唱?充满欣喜、充满渴望,情绪慢慢稳定下来。音乐给幼儿带来的冲击是非常细腻而有力的。在不断重复播放《四季》时,幼儿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反映,有的非常激动,左顾右盼,有的情绪稳定,静静地听,一般在播放半个小时左右时大部分幼儿会听着乐曲在妈妈的怀抱里慢慢睡着了,总的来说,这间“鸟巢”里的大部分幼儿对古典音乐的反映不太明显,还无法感知到古典音乐的精致美妙。这样过了一个多月,随着来到次数、时间的增加,那3个稍大点的孩子中有两个在听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E大调时开始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了,还不时的喃喃细语;随着音乐身体律动是这段年龄的小朋友生来具有的本能,喜欢抓握、触摸,逐渐完成从翻身到爬行、站立到行走的过程。把幼儿放置在这样一个充满古典音乐的环境中,他们将很容易受到感觉刺激。通过对这8个幼儿的观察不难发现,这3个月在“鸟巢”里播放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对幼儿还没产生什么吸引力,主要是让幼儿身处充满古典音乐的环境,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古典音乐,让古典音乐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对幼儿产生影响。
在往后的第3~4个月,继续重复播放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同时又新增加了莫扎特的《嬉游曲》和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而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首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具有十分感人的魅力,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聚会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十四个分曲组成。在跟踪观察中发现,反复播放《动物狂欢节》旋律的过程中,一岁半的“琪琪”在听到(一)序奏及狮王的行进时,眼瞪得大大的,就好似威严的狮子;听到(二)公鸡和母鸡时一岁多的孩子走到音响旁,四处张望想发现公鸡和母鸡藏在什么地方?当听到第(八)毛驴时高兴地手舞足蹈,听到(十三)天鹅这段最优美、最动人的旋律时,“琪琪”和另一名幼儿静静地趴在音响旁,生怕把美丽的天鹅赶走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听、模仿并重复着公鸡和毛驴的声音,充满表情而又富有音乐性的牙牙学语;当然睡觉的时间也要听,一天要听二三十遍,还不许教师关掉,百听不厌。医学专家认为,幼儿的听觉在母体内4个月时就已经形成,在一个人经验形成的感觉通道中,聆听是最重要又最不被重视的能力之一,让幼儿反复聆听会帮助记忆,也能获得单纯的喜悦。
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的世界语言,儿童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但也明显看出,年龄偏小的幼儿相对年龄偏大的幼儿来讲普遍存在对古典音乐反应迟缓、漠不关心的情况,甚至有一名7个月幼儿每当听到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总是不停地哭闹,老师只好把她抱到其它教室里去,这种现象存在了两个多月。蒙特梭利称这种倾向为“吸收性的心智”,在她的著作中,常用海棉来比喻儿童的头脑,对一个儿童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他周遭这个有趣的环境而获得讯息,是一个自然而且愉快的活动。像传声板、传声简、蒙特梭利铃(分辨音高之用),这些是为训练幼儿耳朵分辨声音的能力的,大部分幼儿都能拿起来玩耍,并且还相互之间聆听,相互互换使用,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自由成长。通过观察他们的肢体动作,可以发现古典音乐对他们有了初步的影响。
2让幼儿“感受”古典音乐
幼儿对古典音乐的感觉,首先是对旋律的感觉;而古典音乐对幼儿的影响,应该是在节奏方面。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经过长期研究、试验,总结出儿童在音乐才能的发展上有敏感期,婴儿降生后对音响就能产生反应;大约在5个月左右就能开始对音乐的音响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反应和记忆力;大约在7个月就可能会模仿简单的节奏;9个月时会辨别不同的旋律;16个月可以学唱部分旋律;两岁时就会学唱较完整的旋律。而在蒙特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1]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琪琪”等幼儿在蒙特梭利幼教中心已经待了6个多月了,古典音乐继续天天播放,一部分幼儿能把听到的声音“收录”下来,然后他们就会用自己的行动或语言“回放”出来,“琪琪”等幼儿还会把几个月前听到的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的片段“模仿”出来,虽然不是太完整、准确,但不难发现幼儿对听到的古典音乐有了比较长期的记忆。
【摘要】音乐启蒙主要是通过培养儿童的音乐音响感知的方式,来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达到提升儿童对音乐语言的理解能力。本文基于音乐的启蒙教育,结合着当前国内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就今后我国音乐启蒙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从科学的视角探寻其规律,简要表述以下看法。
【关键词】音乐;兴趣;启蒙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摘要】音乐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个人的身心有着重要影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众更加关注儿童的艺术素质培养,也逐渐意识到音乐启蒙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音乐启蒙教育不仅对儿童的智力开发与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音乐启蒙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音乐美学思想的融入很好地丰富了音乐启蒙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了音乐启蒙教育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音乐美学思想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困难,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核心素养;音乐启蒙;音乐美学思想
一、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启蒙教育
(一)音乐美学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音乐美学是站在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上,进行音乐本质以及规律研究的传统而又新潮的基础性理论科学。音乐美学的研究同一般美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结合音乐史学、音乐评论以及各种音乐技术理论等,从而在整体上对音乐的本质、发展路径、体系结构以及价值功能进行研究。音乐美学这个概念尽管是近些年来才走进大众的视野,但作为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注入了时代的内涵。音乐美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性研究科学,也是一门交叉性科学。音乐美学的发展通常离不开各个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音乐美学思想作为音乐美学的内核,在音乐本质、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的揭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本身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二)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现状
音乐的发展是一个贯穿古今的过程,而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也是从古代开始的。音乐本身具有感性与理性的特征,自古代以来,人们就对音乐的内容、结构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古代思想家不仅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以及陶冶功能进行相关研究,同时还对音乐的数理形式进行分析,古代中国《荀子》与《礼记》等著作还详细探讨了音乐的社会治理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发展也具有时代的特征,音乐美学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也增加了更多的时代内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音乐也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冲击。我国自二十世纪开始专门设置了音乐美学学科,后来更加注重音乐内核与本质的研究,音乐美学学科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也逐渐专业化、学术化[1]。
一、学前音乐启蒙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很多人在观念上还仅仅将音乐教育看作是德育或智育的附属,过分的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强调音乐在开发智力方面的作用,甚至在胎教音乐中也注入带有着强烈功利性的因素,导致人们对音乐本身意义的背离,这种现象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还给孩子们音乐本来的面貌。当然,音乐确实有着启迪智慧,教化人类等种种了不起的功能,但是首先必须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学会倾听音乐,能够理解音乐,从听觉和心灵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感受音乐中流淌着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被音乐打动,从而使灵魂得到升华,实现音乐对人教化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儿童音乐启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摸索和探寻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们通过对音乐的倾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多元文化与学前音乐启蒙
(一)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
根据笔者对哈尔滨城市各类型学前机构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哈尔滨城市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以及一些私立早教机构。这些教育机构的规模大小及师资实力各不相同。相对来说,公立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和教师素质相对优于私立幼儿园。另外,近几年新出现的大量的早教机构,也以其比较新颖的形式,较好的环境和较新的理念逐渐的受到了幼儿家长的认可。笔者在对这些早教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哈尔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一个统一观念,到底要让孩子们欣赏什么音乐、怎么欣赏音乐。当然其中一部分机构也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比如在尝试性的探索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开展相关音乐教学。但是限于科研能力和现实情况等因素,研究进展和实施都比较慢。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让孩子们欣赏到更加优质的音乐,从而实现良好的音乐启蒙。
(二)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学前音乐启蒙
首先,幼儿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着强烈的认知欲望,这是一种很好的天性,但是由于他们的自身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他们对事物会缺乏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如果教育工作者或者是幼儿家长跟风选择一些不适合儿童的音乐来让儿童欣赏,这样是不适合孩子自身成长和认知规律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的音乐呢?美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贝内特•雷默在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文化。在雷默看来,只有在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滋养下,儿童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艺术风格,忽视其他的风格,那么它只能培养出艺术视野狭窄、心怀偏见的儿童。然而,后一种情况却在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其中对学前儿童艺术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导“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从《指南》中这些对幼儿音乐艺术的教育指导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对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中需要从多元文化层面着手,以开放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幼儿形成更加全面和正确的艺术视野。
摘要:对于幼儿而言,其十分热爱音乐,所以,幼儿园所开展的音乐教育能够给其给予更为多样的音乐体验、活动。近年来,随着学习钢琴的儿童数量数据增加,钢琴教育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确,针对幼儿的钢琴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钢琴教育是基于孩子的心理特征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的,幼儿在钢琴启蒙教育中能够增强感知、审美能力和创新技能,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也是促进幼儿开拓、迁移自身音乐经验十分关键的渠道。本文主要对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分析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于艺术修养也格外重视,非常多的儿童家长通过培养孩子的钢琴表演能力提高其人文气质,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钢琴启蒙教育的供应需求相对较大,其相关的教育市场也逐渐扩大,因而对于教学的质量也存在越来越高的要求。钢琴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了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使孩子的启蒙教育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幼儿而言,钢琴启蒙教育可以满足于其自身的各项个体化音乐需求,让音乐教育能够覆盖所有幼儿。但是,各个幼儿间具有许多差别,其自身也具有不相同的音乐需求,音乐有关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每一个幼儿因为遗传、生活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其具体的发展水平高低不齐,音乐集体性教学活动相对来说对幼儿进行音乐学习的要求较为统一,而钢琴启蒙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幼儿所具有的个体性差异,让幼儿自身的音乐技能、水平尽可能地得到增强。由此可以看出,钢琴启蒙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能够让幼儿对音乐具有更多的理解,并满足于其各项个体性差异,有助于培养其对于音乐审美能力,最终,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质量。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显著的身心成长时期,也是开始音乐教育的好时机。音乐教育在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和建立文化艺术成就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音乐启蒙教育通常从训练感官开始,音乐是一种听觉和听觉识别技术,儿童的听力发展胜于视觉,而学前阶段是听力发展的最早阶段。音乐的各种音调,纹理,节奏和风格为孩子们打开了丰富而神奇的门,以充分发展孩子的听力,听觉辨别力,听力和听觉记忆能力。同时,钢琴中独特的审美语言和不断变化的音乐作品形式丰富了多种情感和文化内容,通过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艺术文化素养和各种能力,可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学习钢琴儿童的数量增加,钢琴教育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明确。简单来说,钢琴启蒙教育会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本,制定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开展钢琴启蒙教育时所产生的教学心理过程,在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能够对自身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教”、“学”能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能够促进两者齐头并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1]。
二、当下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