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情感行为心理学范文

情感行为心理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情感行为心理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情感行为心理学

文献检索课的心理学方法应用

【摘要】教学方法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心理学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作用,及通过教学实践,将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应用到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文献检索;信息素养;认知;情绪;以人为本

文献检索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文献检索课就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更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平台和手段。高校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文献检索教育从文献形态及检索手段,全方位进行教学,是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培养合格学生的标志之一。教学心理学是“研究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设计并安排学习条件来发展这种知识和技能”的科学。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是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学生本身的心理活动实现的。如果教师顺应心理过程规律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效果。文献检索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改革。

一、心理学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作用

1.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通过多种心理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教学方法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2.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心理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更重视研究并揭示存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律,可为文献检索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心理学为文献检索课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3.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学习心理学才能确实认识学生的特性和他们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原理,顺应发展的原则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和改变认知的关系,有效地进行教学。总之,提供教师实际教学活动原则与技术,是心理学的重要功能。

二、心理学方法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的应用

1.“认知—行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知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会影响他的行为。学习并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需要学习者采取积极的态度来接收和处理信息才能实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对学习的成败和效果也起到了决定作用。认知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那些与目标一致的事情,认知也可以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例如办事拖拉,伤害我们所爱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忽视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说,认知既可以产生有益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有害的行为。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第一次授课能否引导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否引起学生重视是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关键。认知影响行为,一旦学生认同了检索课的重要性,自然会引起他们的重视,上课时也会集中注意力听讲。2.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兴趣情绪情感是个体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态度体验。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正面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反面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3.“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人为本,一切服务及行为的准则应该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而设计、制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认真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同时还应把充满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引进课堂,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成为独立的有机体。

点击查看全文

积极心理学理论阐述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三大内容: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治愈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教育研究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幸福感;积极心理治疗理论

1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MartinE.P.Seligman挑战行为主义,在狗的电击实验基础上提出习得无助理论。之后,受5岁女儿的启发,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乐观研究推动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理论和实践发展。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学会的一大任务,认为在关注个体心理疾病和痛苦的同时,心理学更应强调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直接目的是找到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层面: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和其产生发展的机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爱、勇气、创新、理想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其中重点探究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最后,在群体层面上,既研究国家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研究家庭、学校等积极的小系统。例如,探究怎样建立民主制度,如何形成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又怎样为个体创建自由成长的良好社会资源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传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实证主义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因素分析法等。但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上,积极心理学的态度更宽容、更灵活,只要对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有用,不管是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都接受,如采用演绎推理研究人的“积极”的进化及发展,用文化解释学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2三种重要的积极品质

2.1主观幸福感

点击查看全文

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追求功能的多样化,对于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追求表面荣华和使用功能。如何把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现在设计中,懂得如何设计可以使客户满意和认可,这都属于设计心理学范畴。笔者就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居住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追求功能的多样化,对于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追求表面荣华和使用功能。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和信息量都比较多,现代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都会对不同的群体产生影响,就会使不同的个体对于居住空间的认识和要求不同,而居住空间是具有私属性质的,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也决定着其设计不能具有模板化设计,要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符合居住空间使用者需求的、个性化的效果。如何达到符合设计服务对象的要求,就要揣摩和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如何把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现在设计中,懂得怎样的设计可以使其满意和认可,这都属于设计心理学范畴,所以掌握设计心理学是室内设计师必修的课程,在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设计心理学是艺术设计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设计师)和设计目标(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设计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它包含以实证研究为特点的研究,如感性工学,可用性研究及人机工程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基于客观的,可量化的,可控制的科学实验来获得结论,另一方面,设计艺术作品在满足目的性需要的基础上,还具有审美,鉴赏,象征等更加微妙,主观的功能,对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必须重视主体的主观体验。

二、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学阐述

摘要:从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个体在已有价值观念基础上,不断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之处,并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从而指导和约束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其形成过程包括在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知到认同的外显认同阶段和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从认同到内化的内隐认同阶段。在前一阶段,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等心理成分参与其中,并且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后一阶段则是在反复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习惯化的反应模式,几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要真正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外显认同和内隐认同同时兼顾,不能失之偏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双重态度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实施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2014年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毋庸讳言,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围绕这一问题,近几年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截止到目前,在中国知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认同”为文章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检索到上千条记录。这些数量众多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认识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该问题更多的困惑和思考:什么是认同?认同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尽管可以从多学科进行研究,但本质上属于个体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问题。只有充分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科关于认同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才能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理和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视角,通过对认同概念心理学内涵的界定和辨析,尝试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心理形成机制,以期对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及培育有所启示。

一、心理学视阈中的认同与价值认同

1.认同

目前研究者普遍使用的认同概念来源于英文identity。这一英文单词的主要含义有两个:一是身份、本身、本体;二是同一性、相同、一致。其对应的动词形式是identify,也有两重意义:一是鉴别、辨出;二是认为等同。在心理学领域,认同是个体建构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最早使用认同概念的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弗洛伊德在解释人的焦虑状态时,将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自我防御机制,他把认同“看做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1]。随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对认同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他认为,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的,当个人与一个团体认同时,他会接受此团体的价值与规范以影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2]。心理学家米勒(WarrenE.Miller)也指出,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2]。英国心理学家塔吉菲尔(HenryTajfel)等进一步区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认为个体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社会认同理论。在该理论中,塔吉菲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3]”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在《张氏心理学辞典》中收录了心理学家扩大了认同的原意后作出的解释:认同是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历程。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向他人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4]。梳理心理学中认同概念的来源及其使用,可以发现,早期的认同概念更多地指向个体自身,主要指个体认同,后来逐渐拓展到群体和社会层面,更多地指向社会认同。但无论何种层面的认同,其心理学内涵均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认同的基础是一致性或相似性,是以自我为基础,不断探索与外在客体的相似或一致之处。第二,认同更多地指一种心理过程,而非心理状态。因此,认同是在不断变动的,而非静止不变。这就为认同的提升提供了可能。第三,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外在客体主动进行选择和建构而形成的。个体在此过程中并非被动接受外在客体的影响。

2.价值认同

点击查看全文

环境心理学下园林设计浅析

摘要:园林设计不仅是城市绿化的象征,更展现着艺术与美学方面的内容,在园林设计中融入环境心理学的认知,能进一步提升美学与生态间的平衡,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立足于环境心理学内容,明确园林设计中渗透环境心理学的影响,并以人的感官为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设计的方向,起到指导作用,针对以往园林设计方案进行补充,提供创新性建议,以期对环境心理学融入园林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园林设计;区域特色

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在园林设计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降低人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人情感的研究,打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标,以人的情感偏好为依据,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需从多个角度分析设计方案,加强跨学科应用,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环境与人之间的联系。

1环境心理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1.1景观环境利用

以往园林设计主要根据美学与艺术理念,最终效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舒适度与人感官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环境心理学视域下,设计理念更加倾向于人的意志,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在设计过程中,根据目标环境的特点以及各个群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寻找其中的共性和契合点,从而制定符合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环境心理学视域下,要求根据园林模式探索规律,详细划分景观、空间、标志性建筑以及各种活动景点,强调环境的易识别性,合理设计路线和标志。

1.2环境与行为关系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