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青年档案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勇于进取、不断学习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必由之路
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达到思想上、业务能力上不断升华、提高,就必须不断地学习,要不断地学习,就要有永不满足的上进心,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掌握职业道德实现的本领。青年档案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与事业发展需要的距离,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工作者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不断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结构的缺憾,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并使自身的价值不断升值。学习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持续的学习带来持续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才能变得深刻,我们的心境也会变得明亮,我们的视野也会变得广阔。只有学习,才有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二、准确定位、自我教育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先决条件。自我认识,就是档案工作者对自身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和人际协调能力的认识。只有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有客观、全面的估价,才能热爱本职、干好本职。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追求不切实际的职业目标,结果只能成为幻想,一事无成;过低评价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容易造成畏首畏尾,不见成效。角色定位是档案工作者根据自己的职业要求塑造自己形象的过程。准确定位可以限制和引导青年档案人不越轨行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职业素养,自我教育、自我批评是重要的方法。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内省”、“自讼”。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方法。青年档案工作者应当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检查,严于解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将不符合档案职业道德要求的思想和言行,消灭在萌芽状态,决不放纵自己。
三、执着追求、持之以恒是提高青年档案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人的道德品质要经常磨练。人们在职业生活中会不断受到各种不良道德意识的侵蚀,如果不坚持修养,就有可能反复和倒退。在纷至沓来的诱惑面前,坚如磐石,持之以恒,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人才与档案事业发展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事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优良的品行和道德风貌是现代职业道德永远的金科玉律。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渴盼那些对接收新科技有执着追求的,把档案事业放在第一位的,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人才加入。执着于档案事业,必须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荣辱与成败。只有这样,才能让心灵超脱,才能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失信心,不失乐趣地投入生活,创造人生。
作者:牛杰 高延萍
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生活中学习共产主义思想文化的学校,作为党的得力帮手与后备军,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伟大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的接班人,始终努力地为共产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青年建设人才,最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使命。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共有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其中,学生团员有5795.1万名,无疑是整个共青团体中的生力军。2016年11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各大高校共青团遵照“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发挥其作为党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共青团档案能直接反映团员青年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情况,是青年团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推优发展入党的重要依据。一个完善的高校共青团档案管理制度有助于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强健可靠的高校共青团。
一、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概述
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主要包括有关团的各类文书档案、团务工作档案及团员档案,通常由学生所在学校的人事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管理。依照1980年共青团中央组织部的《关于团员档案管理的暂行规定》,团员档案的构成内容包括团员入团志愿书、组织鉴定、团内奖励决定、团内处分的调查、本人检查和组织决定。档案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发展中最具备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之一,是国家机构、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在各项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史料凭证。一份完备的共青团档案不仅有助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教风建设,还起着增强组织凝聚力,促进青年团员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而目前的高校共青团档案管理大都局限于管理团籍档案及文书档案的狭义模式,并没有真正激发档案活力,未能有效起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二、高校共青团档案工作现状剖析
1.档案管理环节失于规范,管理人员水平不足。规范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档案管理的基础保障,但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共青团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严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档案分类归档不明确,导致档案胡乱堆积。这样的档案既影响翻检与调卷,也不利于提高档案利用率。有些即使有制定好的标准规范却缺乏实施力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使之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导致档案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再者,许多高校对团组织不够重视,没有聘请专门的管理人员,而一般由辅导员教师或学生团干部担任,他们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技能,难以有效将档案整理归档,造成整体归档工作滞后。
2.档案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缺乏责任意识。一般来讲,高校团组织的基本机构为团支部、分团支部(团总支)、校团委。其中团支部设置一般以行政班级集体为单位,下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位。班级团支部书记通常由各班选举上任,协助做好团员管理工作,配合做好新生团员组织关系转入、发展、本支部团员统计等工作,并负责做好本团支部的各项活动记录。但这些推选出来的团支书,每学年轮换,流动性大,加之本身又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管理水平。有些班级团支书因其本身思想觉悟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任职期间尚未能真正了解团的根本思想与核心要义,只懂上传下达。开展了班级团内活动却不重视记录,缺乏档案意识,导致活动材料的遗漏或缺失。等到上级检查材料时便弄虚作假,这样的材料上交到上级团委,最终整理出来便是一份不真实的档案材料。这样的材料容易迷惑上级组织对基层团支部的了解,难以掌握团员青年真实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觉悟水平,也无法有效坚定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3.档案信息量匮乏,档案记录内容及形式单一。现行的团员档案记录的内容主要还是两书一证以及团内的奖励决定和处分调查,信息量相对匮乏,历史材料居多,缺少个性化内容。基层团组织对共青团宣传力度不足,团内活动参与渠道单一,未能有效激发团员青年参加团内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全面地反映出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这就不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引导,没能在深度上、广度上挖掘出其本身应具有的作用,更不足以成为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
摘要:教师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升教育质量大有裨益。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教学能力发展不均衡,学历结构不合理,缺乏对教师完整性评估和支持系统,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从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角度出发,通过分阶段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历提升,建立“教师发展档案”追踪教师成长过程,以科研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能力;学历结构;评估;科研
高等学校不仅是先进学术和理念的代表,同时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是教师,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新入职教师到成熟教师,再到专家阶段,都需要进行自身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表1)。综合学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理解,可以将其这样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在职教师,通过培训和实践研究活动,发展教师个人、专业、教学和组织这几个方面。我国高校的教师发展工作一直没有规范化的部门来引导。因此,2012年教育部启动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项目,建设30所教师发展全国示范中心,这标志着教师发展工作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发展工作,不仅需要遵循普通高校的教学规律和要求,同时还需要适合远程教学的办学教学特色性[4]。
一、远程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教学能力、学历层次、科研能力、自身发展规划等。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均衡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不同阶段的教师由于教龄和个人教学实践的水平不同,导致其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能力发展的需求也不同。根据所处阶段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即:处于适应期的新入职教师、处于发展期的从事过几年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处于停滞期的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新入职教师缺乏对教育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对具有远程教育特色的教学实施过程的掌握。新教师不仅教学知识和能力积累受限,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缺少对教师职业的规划。青年教师是承担远程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学技能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教学经验也相对丰富,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需要。但由于缺乏进行面授教学实践的平台,他们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都是依靠自己摸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明显好于青年教师。但是教师对继续学习的关注度不高,仅是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指导教学实践过程。
(二)学历结构不合理远程教育高校承担着学历提升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任务,但系统内高学历教师相对缺乏。高学历教师无论在教学实践还是在科研工作中都比低学历教师有更为卓越的表现。学历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一定层面上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和业务能力。因此,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学历结构有待改善。
一、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室档案内容界定不清,管理范围不明
在医院管理中,档案重保管轻利用,档案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许多珍贵的档案被束之高阁,大量的档案材料体现不出利用价值,因此失去了管理的意义。而医院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职工的思想教育,未将档案管理意识纳入科室人员的考核要求,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主动建档意识,对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视而不见,或留有情面怕得罪人,使各科室人员档案管理知识结构不合理。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近年来,随着我院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重新改造,信息化管理在我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医院档案管理正向着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多媒体方向发展,在传统档案基础上发展了电子病历、X线胶片、病理切片、各种影像检查图文、计算机磁盘和数据等档案资料,逐步实现院内信息集成与整合,科室之间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与外院间信息横向联系更加紧密,使档案信息化管理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停滞在较低的状态,只用做简单的数据和电子文件档案储存,管理手段落后,档案整理和归档工作仍滞留在手工收集,导致工作量大,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利用和开发,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医疗设备档案不规范
医疗设备档案从科室申请、招标采购、验收使用、维修保养、淘汰报废等全部资料,可为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大修、状态检修提供技术依据,但在医疗设备开箱验收时却不叫档案人员参加,向档案室移交档案资料不完整,导致医疗设备档案留存不全。在医疗设备出现小故障,需要维修时才发现缺合格证、中文使用说明书、设备档案操作手册及维修保养合同等。
摘要: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发,分析了干部人事档案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历史凭证、社会依据和情感依托等方面论述了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干部人事档案;档案利用;档案价值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1]。作为一种关系,档案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结合,主体需要是前提条件,客体属性是客观基础,当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求时便形成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但又区别于档案作用。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体现总体上、一般意义上的有益性、有用性,具体积极作用;作用则比较具体,通常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上表述,是价值的体现和扩展,包括正、负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对档案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历史学家把档案当作史料,作为编纂史籍的参考依据;收藏家把档案当作古物进行收藏;行政家则把档案当作治事的工具。对于不同主体,干部人事档案也具有不同的价值。笔者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际出发,分析干部人事档案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干部人事档案的档案价值。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待遇差”的矛盾、破除养老“双轨制”,并实现人才合理流动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统筹互济的企业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实现了由“企业保险”到“社会保险”的转化。相对于企业养老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2],多年探索的改革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上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模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人员和事业人员养老“双轨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退休制度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一些地区和单位不堪重负;退休费的计算办法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大,产生不平衡。继续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将由单位保障的退休制度转变为风险共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企事业养老“并轨”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事业单位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盐城工学院就是试点单位之一。在试点改革过程中,参保对象和单位按比例逐月缴纳养老保险,人才流动时社保关系可以转入转出,但是退休仍沿用单位退休制度,退休待遇也采用原退休金计算办法,本质上参保和不参保不影响退休待遇。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化发放工作被提上了日程,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不再由退休单位核发,而改由当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核发。发放模式的改变引起人们对试点工作的关注并展开深入讨论,讨论重点集中在两方面:①如果是否参保不影响退休待遇标准的核算,那么参保的意义何在?参保个人缴费部分在退休后如何享受?②改单位发放为社会化发放是否意味着和单位脱离关系?退休老同志如何在社会化发放中找到归属感?讨论的结果是部分试点单位自行退出试点改革,试点失败。究其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范。2015年,国家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是指档案利用者通过档案利用工作系统,查阅、借阅、复制和摘录档案信息,满足其利用需求的行为过程,是档案信息资源潜在的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志,对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起着监督和推动的作用。干部人事档案是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在党的组织建设、干部人事管理、人才服务等工作中形成的,反映干部个人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思想认识、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3]。干部人事档案作为个人信息的储存库,对其的查询利用贯穿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如参保登记、人员核定、退休待遇核定等等。①确定参保对象。近年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单位用人形式越来越灵活多样,人员性质纷繁复杂,有事业编制人员、人事人员、雇员制人员等等,有些经过改制的单位甚至还有企业性质人员。如何确定这些人员的身份,查阅干部人事档案是最权威的做法。②确定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干部人事档案中记载的关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材料、独生子女证明材料等,为确定退休人员一次性补贴发放对象提供直接而有效的证明。③为退休待遇核定提供依据。退休待遇核算办法中涉及的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学习工作经历、法定退休时间、缴纳社会保险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查阅人事档案予以确定。但是,在档案利用过程中暴露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