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青少年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我国体育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为了有效提升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总体水平,应当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的合理之处,探索具有我国特点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道路。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育;中西方;比较研究
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机能的重要途径。我国具有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光荣传统,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在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开展现状
在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具有完善的教学大纲以及详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各阶段学校教育中,青少年体育教育以体育课程教学和自由体育活动课为主。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体育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为文化课教学无条件地进行“让路”,青少年身体素质严重不达标。加快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
(一)日本的体育教育。
1青少年健康问题的现状
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因素众多,其中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影响、自身情况影响是最主要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将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青少年未来发展的基础,在青少年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影响最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方向。
1.1青少年健康影响因素
1.1.1家庭因素
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营造的生活家庭氛围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能够很好的促进孩子的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展。现在青少年犯罪多发生在单亲家庭,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心理留下不健康的阴影,导致孩子走向歧途。另一方面,现在国家计划生育要求每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家庭规模变小,所有家长都围绕一个孩子,难免会产生溺爱孩子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也会造成青少年的骄纵心理,这样也是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不温不火,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过度溺爱。
1.1.2学校教育
当孩子到了适合上学的年龄,家长就会将孩子送入学校。在这个阶段,家庭的教育依然是很重要的,它贯穿了整个孩子的一生。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以“成绩”为中心,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虽然国家正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影响仍然很大。一方面,现在的学校越来越多,各个学校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升学率成为了判断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虽然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强调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学校重视智育忽略德育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德育教育滞后,意味着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有很大的欠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树立,德育欠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逐渐增加,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校老师的专业学术水平不过关,道德观念不健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向健康方向发展,反而导致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叛逆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此类教师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和心理教育,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学校老师体罚现象严重,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仅严重体罚,而且对学生冷嘲热讽,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
一、青少年体质问题的严峻性和长期性
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每5年一次,一共进行了6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具体指标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健康检查4个层面的20项指标。1985—2005前5次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之前我国青少年学生虽然在身体形态上不断提升,但是在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呈现20多年持续下降趋势,超重与肥胖情况持续增加,近视率继续攀升[1]。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年—2010年间政府出台了多项文件,旨在提高中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水平。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颁布的教体艺[2005]10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明确指出引起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尽管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都有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规定,但是一直没能有效落实下去。这次教育部发文重申,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2]。2007年正式启动的“阳光体育运动”,更是从青少年学生每天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安排,目的是通过形成学校体育锻炼的风气,促进青少年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一小时,以最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水平[3]。同年,国务院也发文,进一步明确了要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4]。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要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体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乎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解决青少年体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保证青少年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则是必然路径。在这一系列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指导意见和措施实施后,有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大中小学校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善,营养不良、近视、超重和肥胖等体质健康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5]。《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也指出,我国7—18岁学生体质与健康下降速度得到了遏制,但是改善缓慢,超重和肥胖率依然在攀升。另外,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6]。这一切都说明了,青少年体质问题的长期性,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是20多年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善的,增强青少年体质需要长期坚持。另外,在政府三令五申要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以及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情况下,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依然突出,改善缓慢,在超重和肥胖、近视率等方面反而愈发严重。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缺乏相关责任人,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环节[7]1-5。也有学者指出,主要原因是政府管理体制不畅和政策执行力不强[8]。此后,为确保政策能落实下去,教育部和国务院都分别再发文(见表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和问责。例如,2011年教育部颁发教体艺[2011]2号文件,围绕“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建立了详细的问责制度、科学评价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以及奖惩机制[9]。
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办发[2012]53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10]。 从2005年以后政府频发的10多项政府文件,就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态度和重视程度,青少年体质自1985年以来连续下降,但改善甚微,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的严峻性。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因素造成,是我国应试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根本目的以及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各方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认识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二、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阻碍因素分析
青少年体质下降,说到底是因为体育锻炼不足。从2005年开始,国家就国家三令五申,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结果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首先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有直接关系,应试背景下,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对体育不重视。其次,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认识不清楚。
(一)应试教育体制下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对体育不重视
【摘要】青少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在全面健身背景下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阐述青少年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关系,然后以公共体育服务视角剖析当前我国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最后提出提升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策略,以此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高质量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青少年学校体育
一、青少年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关系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青少年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主体,实践证明只有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才能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首先,学校体育教育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实现全面健身的重要体系,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包含学校体育教育。例如,在当前社会体育格局形态下,学校教育资源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脱离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存在资源不丰富、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公共服务体系也是提升学校体育资源的重要条件。青少年是我国体育活动的后备人才,而学校体育教育则是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但是脱离公共体育服务的学校教育模式是难以培养出高质量体育人才的,而且也难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基于公共体育服务视角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
在全面健身及北京冬奥会契机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多,可以说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也越来越完善,但是我们在肯定学校体育教育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活动赛事不多,青少年参与积极性不高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M市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性健康知识较缺乏,存在知识偏差与误区;青少年性知识来源渠道,性教育方式宜采用灵活化、多元化的形式进行;性健康教育内容必须是注重性道德、性生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教育;家长和教师是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但多元主体的组成应当包括社区组织与同伴群体,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应实现泛化与多元。基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干预路径:以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推动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纠正偏差,实现增能;以多元化教育培训与学习方式,满足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的渴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探索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融入青少年性健康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实现家庭—学校—社区多元主体的整合,完善青少年性教育社会治理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社会工作;健康教育
一、研究缘起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例艾滋病在美国报道以来,全球已接近4000万人死于艾滋病,亦有超过3600万HIV携带者带病生存,艾滋病因流行迅速、死亡率高一度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发展的重大性公共问题。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三大途径,其中近年来性传播在艾滋病传播中占据主流,随着世界范围内青少年风险性、无计划性以及无保护性婚前性行为的增加,青少年群体已成为世界上HIV感染的最脆弱的群体。[1]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群体,生理发展的成熟并没有伴随心理发展的成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青少年群体在面对生理发展、性意识觉醒、自我认同等问题之时,呈现出诸多困惑,青春期一度用“暴风骤雨期”、“多事之秋”、“最危险的时期”等词语来形容。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上的缺失,一方面形成了全社会谈性色变的羞涩心理,另一方面又为性健康教育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青少年面临着来自生殖健康、性健康、疾病防治与自我保护等层面的困惑与需求。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治、青少年生命教育、青少年婚恋观等层面的议题也频繁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等决策性文件之中。显然,加强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调查与研究,建立合乎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中国本土文化与国情的性健康教育体系,探索积极有效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模式,不仅事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成败,也关系青少年身心健康与发展,更关乎国家青少年事业的顺利进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以及美好生活图景的实现。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被调查者开展问卷调查与访问。一方面,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曲靖市M中学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问卷回收率96.3%,被调查者年龄集中在12-16岁,参与调查者平均年龄13.4岁,男女学生比率431:349。另一方面,采用访谈法,选取20名学生家长、4名班主任老师和若干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对家庭、学校以及青少年性教育的状况开展了深度访谈,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三、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