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企业诚信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市场,许多企业热衷于去有先进管理模式的组织参观学习,回来时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大干一场,认为别人做到的自己也一样能做到,其结果是效果与愿望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组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诚信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是组织领导和员工多年来实践的工作默契和凝聚力、向心力,是良好社会责任和集体精神的沉淀。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提高企业经济运行效率
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以诚信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得到高效运转,能降低失信风险,减少失信成本,有利于更好的开拓市场。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保障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执行力,提高了组织的经济运行效率。
三、有利于与国际经济接轨
诚信在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科技、交流及市场经济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诚信管理体系给各国组织诚信管理提供了通用模式,诚信管理体系标准为各国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公益、共享平台,在国际经济接轨、消除诚信壁垒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四、促使企业行为符合法规要求,避免违约责任
摘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国家为督促企业树立诚信理念、完善诚信管理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项管理举措。10余年来,该项工作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评价机构和企业的多方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诚信管理体系与食品行业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指出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食品安全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其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根本和人民群众福祉。保障食品安全是确保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虽然总体稳定向好,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矛盾[1]。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的,如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职业道德缺失、生产工艺落后等,但根源是社会诚信的失位。食品工业企业作为市场从业主体,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诚信意识和管理水平,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总书记在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和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2],并在2020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3]。针对食品企业的诚信发展,国务委员王勇在出席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时强调“要深入推进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企业诚信守法经营”[4]。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广大食品工业企业的诚信管理水平,降低食品安全失信风险,实现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概述
1.1建设背景
食品安全是食品领域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我国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5-6]。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暴发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近30万名患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数名患儿死亡的严重后果。婴幼儿奶粉事件在当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专门工作部署,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务院要求从立法、监管、诚信等各个环节入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系统而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体系[7]。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发布暨试点启动仪式,正式拉开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序幕[8]。
1.2发展历程
一、评价流程
食品工业企业依据QB/T4111-2010《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建立文件化的诚信管理体系,且至少连续运行3个月,则可以申请诚信管理体系评价。
1.评价申请
食品工业企业自愿向评价机构提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申请,申请填写《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申请表》,同时提交申请表中要求的资格、资质和产品检测等文件。
2.评价受理
评价机构接收到《申请表》后,应审查企业提交的申请书文本,确定企业符合申请条件,明确企业申请评价的范围、申请企业的运作场所、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基本情况,申请企业和评价机构在进行诚信管理体系评价活动的理解上不存在任何已知偏差,同时确保评价机构有资格有能力开展对申请企业的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评价机构受理申请。
3.文件评价
摘要:食品工业企业建立以法律为保障、责任为基础和道德为支撑的诚信管理体系,可增强食品工业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失信风险。本文介绍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建设诚信管理体系的作用,并从企业诚信建设的动力、企业信用信息、惩戒机制以及法律保障4方面分析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以促使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将食品工业划分成4个大类、21个中类、64个小类,其中4个大类名称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1]。食品工业作为我国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1—8月,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共计6687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8.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3911.4亿元,同比增长16%;食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3227.1亿元,同比增10.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0825.9亿元,同比增长15.1%;烟草制品业实现营业收入8913.6亿元,同比增长7.2%[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产业规划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保障,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2020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全部34大类食品完成抽检638万余批次,总体不合格率为2.31%,与2019年基本持平[3]。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但仍存在云南邵通“镉大米”事件、“固体饮料”冒称特医奶粉湖南郴州又现“大头娃娃”事件、华莱士食品安全事件、过期面包做汉堡、养海参放敌敌畏、海底捞被曝“大肠杆菌门”以及网红辛巴在直播间带货燕窝被质疑为糖水事件等欺骗消费者、损坏消费者权益、伤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事件发生。此外,我国每年因逃避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等不诚信行为造成的各种损失高达6000亿元,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3]。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自身缺乏诚信管理意识,对于树立诚信价值观不明晰,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生命力,因此企业宁愿失信,承担极大的经济利益损失,也不深刻自省,建立诚信管理机制。上述现象说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企业诚信的行为,完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仍旧任重而道远。
1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
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国家质检总局等十部门发布《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T4112—2010)出台,细化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2016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33300—2016)的发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企业诚信的重视,体现了我国食品工业加强自律的决心。
2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总体来讲,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引导食品行业市场主体严格自律,树立风险防控意识,提升管理水平,营造尚德守法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和资源优势。推动企业食品诚信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增强内部凝聚力、带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市场竞争层面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的创新能力、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品牌服务。对于品牌服务方面,更多体现的是企业文化,而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受众范围最广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在食品行业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企业必须凭借诚信品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更有利于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吸纳资源、增加合作伙伴间黏性、提高自身溢价能力的关键。企业间的互助协作、有序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倍增了自身实力,最终形成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客户信任和良好信誉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扩张市场的有力武器和重要资源,是企业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内部管理层面上分析,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以法律为保障、责任为基础以及道德为支撑。通过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可树立企业的诚信意识,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基本条件、管理要求、生产要求、人员要求、经营要求、产品质量、合同履约、社会责任和银行信用等方面的情况,客观评价自身诚信状态,降低或预防防范失信风险,建立健全从原(辅)料管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储运销售以及质量追溯到责任追究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制度。
一、我国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
就实际情况而言,以下是调查人员对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的具体分析:第一,在国内工商企业内部,通常会设置众多的财务部门、销售部门来对企业信用销售进行系统管理,这一方式的运营往往会给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带来很大的制约。因为不同企业部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运作方式,销售与财务部门在合作交流中往往会产生分歧,从而使得企业的信用管理模式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第二,由于企业内部销售的目标管理与信用风险的管理有实质上的区别,因此两者在职能上呈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如果让销售部门履行信用风险的职能,则会使企业销售人员在销售利益的驱使下对企业造成更大的风险。第三,因为财务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客户的背景资料以及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情况,如果让财务部门来掌控信用管理,则会导致两大部门间产生严重的分歧。所以,怎样能在企业内部配置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促进各部门间良性职能沟通,是构建企业风险机制管理的关键要素。
二、完善工商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
工商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信用引起足够重视。就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来说,它通常会融入到企业各个生产以及业务部门中,如果要构建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仅凭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投入一定的精力,全方位地加强工商管理部门人员间的协调沟通,加大企业财政资金在这一部门中人力、物力的投资。与此同时,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增进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模式。
1.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在工商企业运营中,企业信息风险的管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都具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对此,只有在企业内部开设纯粹的信用管理部门,方能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信用管理职能,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进行系统控制,实现对信用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方位掌控,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都需要相关人员做出大量的调查、研究。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在调节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在企业内部构建科学的运营体系。
2.加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培养。工商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相当高专业性能以及技术性能的长期性工作任务。使其在一定条件下,需要协调领导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以及业务人员的合作,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不断发展中共同努力。同时,它切实要求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此,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企业内部应切实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提升企业信用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企业人员信用管理技能。
3.推行资信管理体制。推行资信管理是实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大体上要求企业信用管理人员应积极收集全方位的客户资料,构建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同时定期加入新的客户资料,开展资信核查,整理出具有良好信誉的客户资料。就建立客户资信管理的核心体系而言,是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做综合的评估。对此,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如对工商管理部门、媒体企业等进行调查来了解客户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