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企业征信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国家为督促企业树立诚信理念、完善诚信管理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一项管理举措。10余年来,该项工作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评价机构和企业的多方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分析诚信管理体系与食品行业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指出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食品安全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其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根本和人民群众福祉。保障食品安全是确保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虽然总体稳定向好,但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矛盾[1]。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的,如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职业道德缺失、生产工艺落后等,但根源是社会诚信的失位。食品工业企业作为市场从业主体,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提高诚信意识和管理水平,把好食品安全源头关。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总书记在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和工商联界委员时指出“各类企业都要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2],并在2020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人无信不立,企业和企业家更是如此”[3]。针对食品企业的诚信发展,国务委员王勇在出席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时强调“要深入推进食品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企业诚信守法经营”[4]。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广大食品工业企业的诚信管理水平,降低食品安全失信风险,实现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概述
1.1建设背景
食品安全是食品领域的焦点和核心问题,我国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5-6]。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暴发一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近30万名患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数名患儿死亡的严重后果。婴幼儿奶粉事件在当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专门工作部署,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级响应。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务院要求从立法、监管、诚信等各个环节入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系统而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并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体系[7]。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委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发布暨试点启动仪式,正式拉开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序幕[8]。
1.2发展历程
摘要:食品工业企业建立以法律为保障、责任为基础和道德为支撑的诚信管理体系,可增强食品工业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失信风险。本文介绍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建设诚信管理体系的作用,并从企业诚信建设的动力、企业信用信息、惩戒机制以及法律保障4方面分析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路径,以促使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将食品工业划分成4个大类、21个中类、64个小类,其中4个大类名称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1]。食品工业作为我国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1—8月,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共计66878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总和的8.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33911.4亿元,同比增长16%;食品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3227.1亿元,同比增10.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0825.9亿元,同比增长15.1%;烟草制品业实现营业收入8913.6亿元,同比增长7.2%[2]。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产业规划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保障,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2020年全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对市场上销售的全部34大类食品完成抽检638万余批次,总体不合格率为2.31%,与2019年基本持平[3]。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断好转,“舌尖上的安全”有了保障。但仍存在云南邵通“镉大米”事件、“固体饮料”冒称特医奶粉湖南郴州又现“大头娃娃”事件、华莱士食品安全事件、过期面包做汉堡、养海参放敌敌畏、海底捞被曝“大肠杆菌门”以及网红辛巴在直播间带货燕窝被质疑为糖水事件等欺骗消费者、损坏消费者权益、伤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事件发生。此外,我国每年因逃避债务、合同欺诈、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等不诚信行为造成的各种损失高达6000亿元,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3]。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企业自身缺乏诚信管理意识,对于树立诚信价值观不明晰,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放弃长远的生命力,因此企业宁愿失信,承担极大的经济利益损失,也不深刻自省,建立诚信管理机制。上述现象说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食品企业诚信的行为,完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仍旧任重而道远。
1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
2009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国家质检总局等十部门发布《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T4112—2010)出台,细化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的标准;2016年《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33300—2016)的发布实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企业诚信的重视,体现了我国食品工业加强自律的决心。
2建设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对企业的作用
总体来讲,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引导食品行业市场主体严格自律,树立风险防控意识,提升管理水平,营造尚德守法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诚信经营。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和资源优势。推动企业食品诚信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增强内部凝聚力、带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市场竞争层面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的创新能力、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以及良好的品牌服务。对于品牌服务方面,更多体现的是企业文化,而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受众范围最广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在食品行业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企业必须凭借诚信品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更有利于企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吸纳资源、增加合作伙伴间黏性、提高自身溢价能力的关键。企业间的互助协作、有序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倍增了自身实力,最终形成单个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客户信任和良好信誉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扩张市场的有力武器和重要资源,是企业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内部管理层面上分析,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是以法律为保障、责任为基础以及道德为支撑。通过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可树立企业的诚信意识,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基本条件、管理要求、生产要求、人员要求、经营要求、产品质量、合同履约、社会责任和银行信用等方面的情况,客观评价自身诚信状态,降低或预防防范失信风险,建立健全从原(辅)料管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储运销售以及质量追溯到责任追究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制度。
一、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征信管理体系不完善,制约外贸企业的发展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良好的国外企业信用体系需要从国家层面加以建设,而且外部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效果。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主要靠银行对个人或企业的交易记录来对其资信情况进行判断,这种渠道的信用信息基本不对私人开放。那么,在对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方面就更加参差不齐,因此外贸企业基本上是难以获取国外客户资信信息和信用管理服务;除此之外,我国外贸企业之间也存在壁垒。由于存在激烈的竞争,涉及国外客户的信息也基本上不予交流,很难及时共享到其他外贸企业被欺诈的信息,这就为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甚至出现同时在我国十多个口岸进行诈骗的荒唐事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信用管理专职机构
从大量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一些外贸企业因为内部没有专职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就不可能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因此,引发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管理体系。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信用管理专职机构,但因公司管理层的不重视或专职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三)员工信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资信调查对于任何外贸企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量实践证明,做好资信调查工作可以规避很多交易风险。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决定外贸企业能否顺利履行合同、安全收汇。由于同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许多外贸企业给予外商较为宽松的付款条件来独揽客户,从而忽略了资信调查工作,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摘要:大数据征信使个人信息安全处于空前的威胁与挑战,本文简述了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发展,探讨其在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完善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保护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保护;个人信息
一、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与发展
大数据征信是指对海量在线交易记录、社交网络数据等个人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刻画出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进而控制金融信用风险。解决了传统征信因信息分散导致的采集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传统征信天然互补。由于大数据采集的覆盖面广、信息维度丰富,评估个人信息的信用风险全面而广泛,成为互联网金融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基石。
二、大数据征信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征信企业极度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收集与分析,一切信息皆信用,使得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空前挑战和威胁。近年来违法倒卖、泄露个人信息事件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由于个人信息在我国立法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相关法规的制定存在较大的不足与滞后,商业化的大数据征信可能会成为侵害个人信息的工具,需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制。
(一)立法保护滞后于现实需要
摘要:十五年来,作为我国在信用领域的唯一国家职业,信用管理师职业通过为在职人员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和政府鉴定形式,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企业信用管理和征信技术人才,撑起了我国信用管理和征信技术人才供给的半边天,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人才保障系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结合新版《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回顾信用管理师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影响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变化的因素,以及梳理新版标准对信用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定位。
关键词:信用管理师企业信用管理信用风险
一、信用管理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2002-2005年期间,我国先后建立起两个信用管理人才供给渠道:(1)教育部在普通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2)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②建立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CETTIC职业岗位培训认证合格证书制度。十五年来,作为我国在信用领域的唯一国家职业,信用管理师职业通过为在职人员提供岗位技能培训和政府鉴定形式,为人力资源市场输送信用管理或征信技术人才,撑起了我国信用管理和征信技术人才供给的半边天,也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人才保障系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个国家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以下简称“《大典》”)对信用管理师职业人群的定义是:“在企业中,从事信用交易、信用风险控制和征信技术工作的人员。”也就是说,根据《大典》的定义,与持证信用管理师相适配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1)从事赊销赊购和信贷发放的业务人员;(2)企业或消费者信用风险控制的技术人员;(3)企业和个人征信机构的技术人员。而在实践中,信用管理师也属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人才,奋斗在城市信用体系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岗位上。2007-2013年期间,由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持的“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型人才考培制度,为我国人力资源市场输送了约两万名企业信用管理和征信技术人才。信用管理师职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工作起始于2004年秋。当年,中国市场学会向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申请,建议设置信用管理师、信用评估师、商账追收师等六个新职业。在通过了多轮政策性和技术性答辩之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了其中设立信用管理师国家新职业的申请,并于2005年3月31日正式对社会发布。2006年,信用管理师职业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06增补本)》,原职业编码为2-07-03-06。为了开展信用管理师职业的建设工作,在2005年9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下发了《关于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信用管理师专业委员会的通知(劳社鉴发[2005]17号)》(以下简称“专委会”),文件指定该专委会承担信用管理师职业建设相关的七项技术支撑任务。专委员会由来自全国业界和学界的23名知名专家组成,机构与中国市场学会下属的信用工作委员会和信用学术委员会合署办公。2005年底,由专委会组建的起草组完成了《国家职业标准信用管理师(试行)》③(以下简称“旧版《标准》”)的编制工作。经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后,于2006年1月颁布实施。2006-2009年期间,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指导下,专委会组织编写了一套四册培训教材,包括《信用管理师基础知识》《助理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另外,2006年11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计划培训大纲》,以指导全国的各级信用管理师职业培训工作。在鉴定工作的技术支持方面,2006-2007期间,专委会完成了各级信用管理师鉴定的国家卷库建设工作。2008年,专委会承担了信用管理师职业的国家题库建设任务,并完成了数量庞大的命题工作。2009-2013年期间,信用管理师职业的考培工作下放到省级劳动/人社厅局实施,全国有十个省举办过信用管理师职业的鉴定。在信用管理师职业建设过程中,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和信用学术委员会积极承担了若干项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师资培训、面授培训、远程培训(网校形式)、教辅刊物出版、鉴定申报服务、继续教育、人才库建设、信用经理人经验交流、信用经理人国际交流等。2014年,信用管理师职业与其它绝大部分国家职业一起,由国务院暂停了鉴定工作。201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重修《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信用管理师职业“主要工作任务”的部分内容做了少量调整。在《大典》中,信用管理师职业的类别被重新划分,现在的职业编码为4-05-06-02,如表1所示:2019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为贯彻该文件精神,2020年6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印发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计划(2020-2022年)》。这是自2014年国家建立和施行国家职业目录清单制以来,再次重启国家职业建设工作,其中包括新设立的国家职业和重新恢复的已有国家职业。信用管理师职业列于文件之中,组别分类为“社会需要职业”,编制任务由中国市场学会承担。2020年7月底,新版《标准》编制起草组成立,由以专委会委员为主的20名专家组成。历时近一年半时间,完成了新版《标准》的编制任务。
二、影响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变化的因素
2005年,信用管理师职业初建,职业建设的理论依据是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的奠基作为《信用与追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西奥多尔·贝克曼(TheodoreN.Beckman)。该著作在1924-1949期间再版过5次。第一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强调事前防范阶段的赊销和赊购方之间的信息对称,特别重视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功能。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升级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的代表作为《企业与消费者信用管理》,联合作者为纽约州立大学的罗伯特·科尔(RobertCole)和朗·米什勒(lonMishler)。在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出现时,以征信业为代表的信控服务业已经在发达国家发展壮大,能向市场上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类产品和信控咨询服务。鉴于此,理论强调企业不宜闭门在内部建立信用风险控制制度,而是需要取得来自外部的信控服务业的技术支持。作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教材,这部著作在1960-1998期间做过11次版本更新。在1999-2003年期间,企业信用管理理论被引入我国,并为适应我国的市场做了一定程度的本地化改进。当时,政府批准建设信用管理师国家新职业,将第二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实践推向高峰,一套信用管理师培训教材可谓是该理论在我国应用的集大成之作。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和技术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和市场变化而进行与时俱进式改进的。理论的发展会受政策环境、经济形势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例如信用经济、数字经济、信用监管升级、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全球化2.0和内循环等因素,进而部分传导至对企业信用管理岗位职责的新要求上,具体体现在新版《标准》的技能操作要求之中。影响企业信用管理岗位职责变化的外部政策环境因素主要有(1)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一系列新规则,特别是运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的失信名单公示和惩戒措施清单,以及信用修复制度、信用承诺制和企业诚信评价制度等;(2)政府的市场信用监管升级建立了若干新规章,对严重失信违规和经营异常企业等类别实施的分级分类监管,以及为优化营商环境采取的新型监管方式;(3)人民银行出台新规章,进一步规范征信机构及其业务操作行为;(4)企业合规管理政策要求,特别是对央企/国企合规性的相关规定;(5)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政策方针,提出了为企业赴海外从事贸易或投资活动保驾护航的要求;(6)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受道德约束,特别是ISO26000标准及同类国内标准对企业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影响企业信用管理岗位职责变化的技术创新因素主要有(1)大数据环境下的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2)信用标准化;(3)平台技术推广;(4)若干信用科技和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5)供应链金融方法;(6)商品追溯方法;(7)分领域的专项信控方法。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社会对企业坚守商业伦理的期望值大幅提升,要求企业在为股东赢利时受到道德约束。因此,我国政府和行业组织希望企业能够建立诚信自律制度,并发布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GBT31950-2015)》等国家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市场政策环境的变化、技术创新和企业信用管理新实践,已经对未来的第三代企业信用管理理论建立做出了贡献。根据理论升级的情况,起草组努力在新版《标准》编制中尽量予以反映。
三、新版标准对信用管理技能型人才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