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大纲是具体教学内容和思政目标结合后的具体阐述。从宏观层面看,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和区域政策等内容的介绍,可以自然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从中观层面看,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不断总结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形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特色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术自信和学习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区域发展对策鼓励学生参与回乡创业、支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鼓励学生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等“小事”,说明这些也是爱国、爱家、爱生活的体现。思政案例是实现课程思政大纲的直观、形象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思政案例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对教师提出了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在教学中传承、传授,就是立德树人。其中,扎实学识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要求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洞悉学科前沿方向,更要有将国家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转换为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以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将来献身国家的理想信念。由此,我国高等院校开启了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
一、“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设置的背景
2020年初,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期间,个别留学生发表不当言论,引起大众一致抵制。“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再度成为讨论焦点。高校应该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逐渐定型的年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知识中渗透“三观”素养,实现德育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是课程思政实践的主要目的。早在2016年就提出思政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德毅、宗爱东(2017)提出专业课程思政重在知识传授中突出价值引领的作用[1]。邱伟光(2017)强调课程思政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育人的功能[2]。“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发展对策三大内容。“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研究内容与中国的实践紧密相关。结合“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订课程思政大纲,是确保课程思政常规化、持久化的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的基础
课程思政大纲总体包括两部分,其一为课程思政目标,其二为课程思政内容。总体来看,课程大纲设置是以课程特点、授课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不断更新、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以人民为中心、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框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异。重点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地方普通院校更侧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我国任何高校人才定位必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经济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以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大三学生为主,因此教学内容设置侧重理论的应用和对策部分,尤其是以新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为重点。
[提要]区域经济学是日益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已成为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区域经济学在学科建设、理论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背景,规范区域经济学的学科设置、创新研究方法和完善研究内容体系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分析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及其空间效应,以此促进人类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及其相关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区域经济学课程也在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一些著名高校都设置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或博士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成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领域,为国家发展和区域协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区域经济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研究方向或内容也应契合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对区域经济学的开设情况,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根据社会实践背景分析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无疑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学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具有导向性意义。
一、区域经济学学科溯源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826)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区域经济学发展迅速,在许多西方国家掀起研究的热潮。此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代表性著述如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和E·M胡弗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相继问世。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为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其在发展中融入了大量的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研究焦点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间均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等。目前,国外区域经济学关注趋势是非都市区发展、人口迁移和产业再布局等问题,体现了区域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国内区域经济学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问题突出而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重点围绕生产力布局进行相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将国外区位论的主要思想引入到国内相关区域经济问题分析中,并对区域经济理论开展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但此时区域经济学依附于经济地理学和国民经济学等,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1989年,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研究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著作,也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伴随着社会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开展,诸多经济学者、地理学者及工程技术专家等,都加入了区域经济研究的行列。区域经济学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
二、我国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设置情况
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其中区域经济学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是全国最早的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政策与产业布局、城市经济与城乡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投融资等,形成了跨学科、高质量、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教学和科研体系,是国内高层次区域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由原经济地理和城市经济两个博士点学科合并而成。在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2002年建立了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解决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2014年以来,该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发挥国家智库功能,撰写的成果直接进入中央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报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持。兰州大学首先是在政治经济学硕士专业中增设了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随后在国内首批申请到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开始较大幅度地招收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了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区域经济学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该校在国内率先开展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立足“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学科”的发展思想,凝练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西北民族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比较分析以及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寻求区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途径。北京大学于1991年发起和创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1993年成立北京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以发挥其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1998年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目录调整精神,设立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该校区域经济学科融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于一体,在全国率先开展空间复杂系统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具有一支跨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集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和学术梯队。以吴殿廷教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是该校区域经济研究的主体,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此担任客座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和城市经济、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家经济决策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9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区域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点。该校区域经济学学科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探索及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主要开展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房地产(土地)经济等方面研究;厦门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河南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经济学于2006年获批硕士点,学科带头人李小建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学科团队在公司与区域发展、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聚集、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形成了较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一、我国目前物流体制的现状
随着中国的现代物流业起步晚,现在还有更多的问题,建议,解决从以下几点具体问题。
(一)系统的国家物流。中国从物流业的实际情况,做前期开发工作,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战略规划,物流公司和其他重大的改革思路的后勤工作。把握物流发展趋势的脉搏。介绍了目前振兴规划的物流业在许多地方,但这些有关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外交政策方面的合作。但是,没有统一的国家政策,有些矛盾已经非常突出,民族团结的需要。
(二)物流业的改革。如今的物流市场还不规范,有很多的存储问题。低效的物流体系,物流成本高;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和设备,规范的滞后,管理体制和机制水平低,存在着许多障碍。基本上,应该是无缝的物流接口,标准的运动,业务营销,服务,系列化,系统的快速反应网络。
(三)促进信息对物流的现代化和标准化为重点。信息应为主线,系统艾滋病。
(四)启动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加强对物流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五)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其中建设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道路等。在物流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区域间的竞争愈加激励,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可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依靠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突破区域边界效应、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在全面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概况
0引言
人力资源作为内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自确立人力资本理论以后,大多数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整体而言,研究方向定为三项,其一,作为生产要素,将人力资源向生产函数内引进,进而对经济增长状况进行研究;其二,新经济学影响下,通过企业理论,解释企业形成、交易成本等人力资源;其三,人力资源的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全面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而对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1.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区域,利用互相协作的同时进行经济政策、措施的制定,且签订经济条款,在经济层次形成一个整体,建立区域经济联合体。作为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由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逐步深化为经济政策的统一。经济学家于1950年将其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状态或过程。也可理解为在多个经济区域内,消除或削弱参与体间的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逐步向自由流动状态发展。自上世纪90年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越来越迅速,掀起了一股新浪潮,推动了国家、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
1.1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受发展经济学主流派思想的影响,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非农业为主转变,强调高增长率和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提倡计划调控。
(2)第二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认为发展的目的应该是满足人的需要,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只是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发展的目的。
(3)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从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提出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更少的政府干预和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
2经济循环与区域经济持续和发展的条件
区域外的资金流入会在区域内形成经济循环,从而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当然,如果没有从区域外获得新增的货币,区域内原有的资金也会循环,只是其循环规模是有限的,会停留在一定的限度内。另外,在作为区域经济基本生产单位的企业,由于存在因资产损耗造成资本损耗的客观问题,因此,企业需要进行更新性投资。否则,企业生产会逐步下滑,区域内资金循环的规模会逐渐缩小,最终会导致区域经济萎缩、生活和福利水平下降的局面。还需指出,难得的资金并不能完全在区域内循环,一部分会流到区域外,即资金外流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于区域内发生的需求无法完全从区域内得到满足而需要由区域外弥补造成的。比如,在区域外消费、中间投入的供给由区域外企业承担、区域内没有适合的投资对象等情况都会造成资金的外流。理论上,在人口规模一定、没有资本损耗和资金外流的前提下,区域内的经济循环是可持续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从区域外获得资金流入对于弥补区域内的资本损耗和资金外流、维持和扩大区域内经济循环、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言之,区域经济的持续和发展,应以持续的区域外资金流入为前提,通过资金在区域内形成的经济循环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