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文关怀建设管理范文

人文关怀建设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人文关怀建设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人文关怀建设管理

医院管理人文关怀转变意识思考

【摘要】医院管理工作应该逐步显示出医疗的人文关怀,因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价值和生命的尊重,是新时期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医学的人文精神在本质上就决定医疗服务必须要关心人的价值和发展。因此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充分的重视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把医院管理和医院文化建设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医院的管理中进行文化和教育理念的渗透,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医院管理工作;人文关怀;转变意识

1、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1符合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单纯依靠“利益”连接起来的经济活动已经不是时代的主流,在经济活动中,人越来越受到重视,换句话说,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进入了“情感化”经营时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重视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管理工作之中是符合新时期医院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文关怀是医院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医院与患者、医院与员工、员工与患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尊重人性,让人文精神引导着医院的管理行为,让医院管理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也可以让医院更有竞争力。让患者在接受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治疗的同时,让其得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与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相符,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突出体现。

1.2体现医院的宗旨,促进医院发展

现代医院就是要与民众利益相关联,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医院管理中,鼓励和倡导医疗的人文关怀,可以为人民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正是医院的宗旨的最好体现。另一方面,医院要想长期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要重视人文关怀。把人文关怀融入到医院的管理之中,是避免医闹事件的重要手段。当一个医院真正的重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把患者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笔者相信当患者感受到了医院的关怀,他们会更加理解和相信医院。这样一来,医患矛盾将被大大的减轻,医院和患者的关系将得到改善,融洽的医院环境将指日可待。事实上,医院不能只关注于技术实力的提升、高新技术设备的引入,而是把技术实力和人文关怀这两只拉动医院发展和腾飞的翅膀都给予高度的重视,那么,医疗人文关怀也可以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人文关怀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高校来说,应当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努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进而使高校教育取得更好成效。本文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简要分析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教育管理;管理模式

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随着人文关怀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对人文关怀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而且也有很多高校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体系,使教育管理工作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但也要看到,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一定的地位,个别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人文关怀不足的现象,特别是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仍然以高校为主,制约了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高校应当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着眼于破解当前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因素,采取更具有创新性和效能性的举措,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努力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意识薄弱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在落实人文关怀理念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这也直接导致教育管理水平不高。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个别高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没有将“以人为本”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注重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缺乏针对性和效能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出现了诸多矛盾。有的高校则不注重管理理念创新,特别是没有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在制度设计方面过于强调高校管理工作的“主导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人性化”管理仍然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有的高校则不注重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建设,特别是没有将互动性、融合性、渗透性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不高,而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也存在较多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治理理念缺乏有效融合将人文关怀与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应当更加高度重视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着眼于构建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教育管理机制,将“社会治理”理念作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思想。但从当前个别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缺乏管理创新的问题,特别是没有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方面不够到位。有的高校不注重构建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参与机制,比如在打造教育管理平台和载体方面不够到位,学生无法了解高校教育管理的理念和内容,因而也就不可能很好的遵守相关制度。有的高校则不注重对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特别是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就直接导致教育管理模式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的高校则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在构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沟通、互动、交流平台方面比较薄弱。

(三)教育管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要想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使其更具有人本性。但从当前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能够满足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但按照人文关怀的要求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有的则不注重构建更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调查研究工作也不够到位等等。有的高校则不注重强化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而且在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流程、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缺乏持续创新,直接导致教育管理工作无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总之,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按照人文关怀的角度,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十分重视教育管理工作,而且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按照人文关怀的要求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个别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效能性不强,需要引起重视。

点击查看全文

如何在教育管理过程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当下,高校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完善,高校注重的不再仅仅是学生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学生的精神需求。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弘扬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关怀;内涵

一、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人文关怀”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确认人与自然的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个体解放,维护人的尊严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仁”作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中国教育史上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共同营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与成长。高校管理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实事求是和着眼于实际的态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并建立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管理体制,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而,因为我国高校长期采用哺乳式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对教师言听计从,认为教师都是对的,从不敢提出质疑,学生是否优秀则绝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单一的依赖性教育管理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需要改进。

二、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目前,在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视人文关怀,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文关怀即是指对人的关心与关怀。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是对学生关心和关怀,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有一些固定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学生,还应该要懂得灵活变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内涵。要想让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就必须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和“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的原则。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将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关怀更好的统一起来。

三、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点击查看全文

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探索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使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群众就医和医务人员行医感受的要求真正落地,笔者以所在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为例,从文化、制度、行为三个层面探索构建人文关怀制度,运用Delphi(德尔菲)法进行人文关怀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修正,在实践中得到了广大医护员工的认可,激发了员工的潜能,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品质,并且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中发挥效益,为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医改;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

1启动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首次将“健康”与卫生工作并列,这意味着国家已开始认识到“健康”之于发展、之于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将“健康”纳入整个深化医改的框架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世卫组织在1990年做了如下诠释:“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医院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更应涵盖心理、社会适应功能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医院人文关怀的提法恰好顺应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于健康与卫生工作的理解和要求,能够且应当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安徽省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在出台的《安徽省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工作任务》中将“大力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就医感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医改深水区的棘手命题已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微观问题转向“预防为主、全民健康促进”的“健康医学”诉求[3],亟需重构医患关系文化,通过利益共同体到情感道德共同体,最终抵达价值共同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医院人文关怀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当代中国所说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符合人的合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和保障[4]。医院人文关怀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在医院为患者提供必需的技术服务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和文化服务,对患者的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和关心,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全面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精神慰藉。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中就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改善患者感受”。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人文关怀”一词始终浮于表面。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大多也仅停留在倡议、引导、学习的层面,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素质、道德、涵养、认识的高低,对于建设效果的考评、操作实践的规范等体制机制性的建设着墨不足。作为省属公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高校直属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皖医二附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根据2014—2017年省卫生计生委的数据统计,医院在全省省属医疗机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稳居前列,群众总体满意度达94.79%。2017年,我院作为全省人文关怀制度建设试点单位,从医学人文关怀的角度,针对当前医患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等焦点问题,从文化、制度、行为层面探索构建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探索成果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让所有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接受人文关怀制度的约束和检验,进而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

2开展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

皖医二附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关于卫生与健康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要求,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五项核心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示范性,提高群众就医和医务人员行医感受的突出亮点。医院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尊重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和“问题导向”二项原则,确立“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三大目标,从文化、制度、行为三个层面,从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制度保障和人文素养七个维度,探索建立人文关怀制度体系。

2.1从文化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点击查看全文

企业文化视阈下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更新换代呈爆发式出现,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必然导致职工面临生活压力加大,工作紧张程度增加,淘汰和适应的焦灼和紧张状态,时刻包围着每一个人。出现心理障碍,发生精神疾病的概率也随之增长,在很大程度引发不稳定因素。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没的角度,注重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让职工的心理压力得以缓解,有利于职工的身心健康,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维护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关怀;人文;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对国企的文化意义

人文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其封建主义专制传统比较多,而民主自由的传统却比较少。党十八大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观点,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和里程碑式的革命。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文关怀,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人文主义的扬弃。人文关怀包含有多方面的内涵,不仅仅是经济或道义的,也包括在政治以及精神上,全方位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所提倡的人文关怀,指的是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内在或外在关系,在确立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为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作用。从企业文化的视阈出发,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存在。人文关怀的内容,包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每一个个性之间的差异,重视丰富多样的每一个个体的独特需求,激发人的潜能,以及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借此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进步。心理疏导是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实践长期积累产生的职业需求。通过利用心理学知识,并以此为工具或手段,对某些人群进行改变认知、调整情绪、进而修正行为、强化意志,以期达到治愈病症,消除心理疾病。通过相互沟通与理解,运用语言或行为开导、支持、帮助人们进行心理调适,情感宣泄,从而疏通心理障碍,解决思想问题,以健康的精神状态面对工作与生活。文化的主体对象是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做人的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做到既教育人、还能引导人和鼓舞人,又能够尊重人、充分理解人和关心人。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进一步加大力度,适时改进工作,因地制宜,针对其个性,因人设事,有教无类。将员工思想统一到生产经营中来,营造企业和谐宽松的氛围,提高效益,健康发展。

二、国企文化建设需要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入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样性,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员工在思想状态势必受到冲击和影响。在企业内部,职工因职级差别、岗位差别和职称差别等方面的区分,必然会使企业职工在思想状况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甚至复杂多变的现象,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问题,如委屈、不服气、不平衡、矛盾、颓废、愤忿,甚至产生激进的思想和行为。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无论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还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如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更好地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其个体的思想困惑与心理矛盾,最大程度上舒缓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正确引导企业职工,客观对待自己和他人,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正确对待社会各种现象,勇于面对困难、正确看待挫折,以平和心态对待荣誉,这是老国企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难、最核心、最为关键的部分。对老国企而言,员工新老交替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由于年龄层次、成长环境、学历教育情况的不同,造成人员思想状况的差别也较大。新员工较于老员工,普遍学历有所提高。但新人阅历少,生活经验欠缺,心理承受能力更加不稳定。而老员工大多经历过企业改革,改制,承受过艰苦的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多的了解,也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其次,不同岗位对人员要求和工作时间也有较大差异,如夜班或加班加点抢修,必然导致个人自主时间缩短、家庭照顾不力、学习和社交减少等矛盾,如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难免出现抱怨,消极情绪;有的岗位实行三班倒模式,这就要求员工根据自身情况做好作息上的调节,思想上的准备,以免产生身心俱疲的结果;有些岗位,工作环境单一,人际接触面窄,也容易引起心理问题。老国企历史包袱重,承担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远大于其他普通企业,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难以预测,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企业员工的思想状况必然受到影响,也不易把握,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新的矛盾、解决新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人才有文化,人是企业的根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员工在健康的心理状况下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生产效率是最高的,比在相反的情况下高出数倍;企业员工的思想如果出现问题,必然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得企业的决策就不能落实,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就很难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激发或提高,必然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削弱企业的凝聚力,甚至影响和破坏企业的整体形象。

三、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国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