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文主义教育范文

人文主义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人文主义教育

小学班级管理人文主义教育观念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已经深入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人文精神是社会的价值观,更强调人的个性关怀,尊重人的尊严。人文主义教育是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个性,使得学生的价值都能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的教育模式。小学是人生中人性、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也是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和谐进步、共同发展。因而,班级管理在实施人文主义教育上就应该把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造就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作为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点,小学班级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管好小学班级,使小学班级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平台。首先,明显的教育性。小学班级管理过程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小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使小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切为了小学生健康成长”应成为每个班级管理人员的行动指南。其次,突出的能动性。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接受管理,而且要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我们要重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让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后,有机的整体性。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凝聚着各方面的心血,包括家长、任课老师及班主任等。小学班级管理者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形成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整体性。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方式强调一种“家长式”的管理,而忽略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忽略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多样化的个性特质,忽视小学生同样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班级管理者用条条框框的要求和方法来教育小学生,笔者认为,这种传统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小学生某些方面的潜能,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十分具有必要性。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内涵就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人文主义教育应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否则会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实现途径

(一)树人要先树德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历史和现实都证实了这一论断。所以,成人先成才,树人先树德,必须把育人树德看作是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对小学生的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首先积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

点击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主义融合研究

摘要:语文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多的应该从人文主义理念来强化中职语文教育特色。本文提出,素质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一脉相承的,应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从弘扬人文精神视角来渗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树立文化语文观念,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课程人文主义渗透研究

中职语文课程多视为工具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不仅仅限于文化基础课,更多的是从语文的人文精神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情操和人格的建立。中华民族文化悠久,语文作为文化的精粹,其蕴涵的人文情感及精神是深刻而全面的。对于广大中职学生来说,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从语文学科的交际性、人文性上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中职语文人文教育现状

从中职教育现状及生源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中职教育又是以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学科定位,对语文教学普遍重视不足,总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中职教育学科专业课教学为重点

很多中职院校为了突显学生的专业技能,甚至删掉了语文课程。从适应未来岗位需求来看,专业课固然重要,但忽视语文课程,则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成长。2.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局限从任课多年的语文教师课堂观察来看,很多教师往往停留在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上,很少关注学生的思想、忽视语文知识与学生未来岗位间的联系。一成不变的教学,学生无法从中感知和分享人生的经验和意义,自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不上来。

点击查看全文

高等学校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长期的战略任务。而综观社会所有学习场所,大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大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相对而言,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时间上,它纵横古今;在空间上,它囊括中外,所以它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为更好地让大家在历史学习中重视爱国主义,本文就高等学校中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重点针对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历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作较为详细研究。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高等学校

1高等学校中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人文主义教育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公民教育功能。

1.1人文主义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基础学科,人文教育功能是其基本的教育功能。大学期间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段。历史教学的贯彻,不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还能带给学生广阔的视野,使他们能理解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1.2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点击查看全文

浅析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摘要】人文素养是在科技文明逐渐发展壮大和在人们片面崇拜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被提及起来的人们的素质形式之一,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哲学形式。立足于对民族文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在各种文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不同思想、不同思潮的撞击中,寻得思索。人文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教学任务;通过通识教育,既要达到与科学素养的统一,又要完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的探讨,达到加强教学的目的。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人”,而不是制造“机器”。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培养途径应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贯策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之中,建立通识课程是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也是教学的进步之一。创建有声有色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进步体现。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的重要体现,在悠久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大弊端。我们对人文素养的坚守、传承、发扬,就是对民族传统的珍视、传承与发展。如果没有人文素养的培养,现代文明将是人类遗憾的结局。

【关键词】人文素养;内涵;培养途径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几个方面: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泛指人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尊严和道德情操等。人文精神应与当时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应反映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人文行为,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感悟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由此而行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等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表现出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行为。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征。

(二)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的区别

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由意志,人创造文明和改造完善世界的潜在能力,以及对人的追求和成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重视教育、理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现代西方社会哲学中,人文主义的核心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与理性互相对立起来;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这也是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一种探求;而理性只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附属。2.人文素养与人文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1)人文主义,是人们对以人本身为核心的非物质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主要强调人的感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客观的;人文主义归终是一种意识方面的产物。(2)人文素养,是人们在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由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自我管理与发展现实的需要,在人类不断的自我发展中所体现或经慎重选择所形成和传承下来的人的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的和平生存所必需具备的品质。素养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指引下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以及知识水平和所有一切所表现的行为及语言的综合体现。就素养而言,又分为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而人文素养又有别于科学素养。

点击查看全文

人文主义精神对大学生管理的影响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活跃、认知较为感性,难以进行标准化的统一管理。辅导员应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管理之中。从艺术类大学生特殊性入手,对当下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人文主义精神在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上的的重要性及其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人文主义精神;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启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艺术类专业教育已普遍化、大众化。相较于普通类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有更独特的创造力和较强的个性,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得更为散漫和不服管。艺术类大学生难管理成了许多高校辅导员的共识,而正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前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1.认知感性,集体观较弱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认知较为感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非常喜欢展示自我个性、自尊、追求与众不同的关注度;另一方面,高考前他们一般都参加过社会上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高考培训机构,这类培训机构的管理松散拖沓,只关注学生专业性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艺术类大学生长期理想化地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世界中,对集体观念较为模糊,在集体中表现出自我的散漫、随意。到大学后,学生自我管理更为松散,更难以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纠正。

2.思维活跃,差异化明显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呈现出理想化及浪漫主义色彩。长期浸润在艺术专业的熏陶中,具有较强的觉察力,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自身变化的高度关注。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孤傲独行,情绪化处理日常事务,而部分学生则呈现出热情大方、性格开朗的特点。明显的个性差异让艺术类大学生成为高校中的特殊“族群”,他们思想跳跃性较强,个体的差异化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校学生中的边缘群体,学生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也成为某些校园事件的主角。

3.文化功底与学习能力较差从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源来看,的确有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艺术天分。然而也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功利化学习艺术类专业,因为艺术类高考对文化分要求较低,艺考已然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捷径。所以相当一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对学习缺乏坚持性,过多关注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导致文化功底薄弱、缺乏文化底蕴、知识面狭窄。长期如此,也导致他们逐步陷入自我编制的“信息茧房”,对社会的变化所知甚少。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