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会工作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的现状模式,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反思,结合现行医疗管理制度,对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现代管理模式进行展望,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
随着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地,医学诊疗服务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关注需求在不断提高,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8年11月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中,将医务社工制度列为医疗服务一级考核指标,对医务社工岗位设置和服务时长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在2020年的“疫情大考”期间,医务社会工作逐渐成为社会需求强烈、发展速度极快的领域,社会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1开展公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研究的意义
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河南省卫健委《关于印发河南省医疗系统实施“患者满意提升工程”工作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豫卫医〔2018〕3号)等文件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我省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实务技能和专业服务水平。”目前,部分公立医院会通过联合社会慈善机构或公益服务部门,开展有专业属性行业特色和针对性强的医务社工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有效舒缓住院患者的精神压力,而且可以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而重视建立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对相关工作进行及时、完整、翔实的记录,也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
1.1助推医务社会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深度挖掘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功能定位,在社工登记档案制度信息化,服务工作归档痕迹化,建立新型档案载体等方面为医院管理者提供者更多的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当前医疗改革大环境下,医务社会工作档案管理职能的现代化和服务机制创新,能够使医院管理者对医务社会工作给予认可,丰富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成果,为其他医疗服务工作提供路径借鉴和参考。
一、在我国大陆,很多人对社会工作为何一无所知
了解社会工作的人目前仅限于相关的学者和接受专门教育的学生及有限的社会人员。而在台湾和香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就是社区管理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这从我国大多城市的社区管理人员都是大妈大叔这样的鲜有具备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的人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有学者调查表明,居委会组成人员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原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和企业的下岗再就业人员。新兴的物业管理公司中工作的人员也主要负责社区硬件系统的设施维护和管理费用的收付,多是一些技术工人。居委会传统上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基层单位,被人称为政府的嘴和腿,这种管理实质上是控制。在某些新型社区,服务性的物业管理公司填补了居委会的空缺,但管理较为混乱,服务不到位,近年出现了许多物业侵犯业主权利的事情。Teicher认为,一个社会工作行政者比其他的行政工作者更能胜任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他说,一个社会行政工作者的成就在于运用知识和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为了针对人们的服务,富有智慧地履行职责和领导机构的能力,必须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经验以及我们一直坚持的社会工作价值和理论的结合才能实现。既然是服务,社区管理机构可以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者的任务是实践、贯彻社会福利机构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探询、发掘社区的社会福利需要,确定服务目标,获取各种资源,指定详细的服务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人员,评价服务的效果等。
二、学校接受社会工作行政教育的人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的技巧
只是可能缺乏管理学的知识和社会工作的理念。所以,如果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如果多一些实践经验,基层社区管理人员多一些专业知识,则相得益彰。而且,我国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行政者,这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传统上,我国社区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政府对社区有自上而下的监控能力,虽然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居委会的自治性一直没能得到落实。目前,居委会实际上仍然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执行机构。从居民看来,他们缺乏民主意识,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加坡和日本的社区管理都具有类似的特征。所以说,我们现在迫切的任务是需要有更多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一方面,我国很多的大中专院校(有近两百所)开设了(尤其是近几年)社会工作专业,其中都会有社会工作行政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接受了长短期社工培训。
三、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很多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社会工作的学生不愿意去社区工作,在我国,这种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还不够理想。再者,根据笔者带学生去社区实习的经验,学生并不认为社区的很多工作是“值得”他们做的。学生在社区的工作大多是琐碎的杂活,比如录入、整理资料、写黑板报,甚至是打扫卫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有可能的话,提高社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金水平;其次,鼓励学生从基层干起;第三,让学生尽快地上手其本职工作。从国外经验来看,很多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看好,薪酬较高。密歇根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在1968-1972年进行了一次跟踪调查,专攻社会行政领域的毕业生未就业率低于3.3%,薪水较高,40%以上的人每年的工资超过14000美元。全美社会工作协会的调查表明,全职的社会工作行政者的年薪超过其他种类的社会工作者,1958年,超过50%的社会工作硕士已经或要申请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职位。问题是,社工行政专业教育这种培养目标是长期的,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目前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所以,现在最有效的办法是:一是对现在的社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位于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培训社区管理的干部上面做了很多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这些社区管理者有了理论并进行反思之后,可以成为非常有能力的人。二是推广社会工作职业认证资格考试,使之发动和吸引社会的智力资源。
四、结语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新特点,也面临新问题,单纯依靠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生问题。本文首先从社会工作专业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出发,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对融入路径进行了研究: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个案工作融入谈心谈话,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小组工作融入学生群体发展,关注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工作融入实践、就业教育,促进学生学社转化。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现有环境下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与学生管理的融合还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各方合力解决,共同推进。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增强使得关注学生特性、满足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全面成长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专业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共性决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路径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为顺应高校教育新形势发展,各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列创新,观念上更加注重学生诉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探索时间不长、思路局限、方法创新困难的原因,现今高校学生管理还面临不少问题,亟须方法创新。
(一)重管理轻服务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一直延续原有的理念,将学生管理细化为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过分依赖量化考核,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为追求“成绩”而将过度的精力放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变革要求“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迟迟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学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大多停留在狭窄的领域。学生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缺少人文关怀,会降低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学校荣誉感的培养,偏离学生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时代的进步带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新形势的变化、立足当前学校教育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满足当下学生管理的需要。不少高校由于沿用陈旧的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导致学生与学校间关系不融洽,各类学生管理问题不断出现,学生管理效率和质量引发质疑。
摘要:企业社会工作对内部员工关系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开展有效的企业社会工作有利于企业与员工构建良好、和谐的关系。构建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模式,建立与之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实现路径,是企业社会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员工关系管理;心理咨询辅导;EAP方法
企业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往往会将员工关系的构建和管理作为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会促进员工关系良好、和谐发展,也会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关系和谐发展,是企业完成组织目标,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外部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员工普遍工作压力加大,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这对员工关系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社会工作的引入对员工关系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化解企业员工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为维护和谐积极的员工关系环境提供了帮助。
一、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兴起于19世纪末,是指在助人自助、利他主义原则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科学助人服务活动。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工作已经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研究体系,对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企业成长起到了显著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现代管理机制的构建,我国企业也开始逐渐探索社会工作的构建策略[1]。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组织与员工而言的。通过开展良好社会工作,以及通过提供咨询服务的方式,企业可以帮助员工解除工作困惑和心理障碍;能够有效组织员工、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能够有效消除企业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当前,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形成了工会模式、企业外模式、企业内模式三种主要的发展模式[2]。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内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原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员工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业界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应当“以员工为主体、以员工为出发点”,以达到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员工关系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员工与上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当前,企业员工关系构成层面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企业组织发展中,不同成员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均可能出现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有效协调不同成员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矛盾成了企业组织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3]。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上岗竞争的加剧,员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尽管员工在工作中希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够与同事以及领导和谐相处,但是,在工作中往往存在与其他员工间不和谐的现象。如有的员工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考核压力较大;有的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困惑,导致工作积极性低;有的员工在工作中未能够合理处理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相处也存在一定问题。员工关系管理引入企业社会工作,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企业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此有效协调员工之间、员工与家庭、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有效改善生产环境,构建良好的生产关系;构建专业处理机制,以此有效消减员工关系构建中的不和谐因素[4]。在企业内部关系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有效协调与沟通、妥协互惠等方式,可以促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良好共赢,特别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的努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5]。
摘要: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治理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开放教育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实际困境,即如何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到现有行政社会工作中去。以上海开放大学中的静安分校和崇明分校为个案,考察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生存状态,深入分析学生专业选择偏好以及其求学诉求,总结嵌入性模式的实践运用,并探索通过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提升打破嵌入性模式的基本格局状态。
关键词: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嵌入性模式;发展路径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社会各领域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者需求量远超预期。以上海市为例,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的社会工作者达到7384人(2015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统计数据),上海市取得各类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数比例仅为0.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者一般占总人口2‰以上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但目前又面临专业人才总量少、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缺乏专业认同感与职业认同感、薪酬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这不仅造成供不应求的现状,同时,职业人才流失严重,使得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处于瓶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方针,2015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就普通高校而言,多数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流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教育机构,而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0%。但无论是在妇女、青少年、养老、医疗、禁毒,还是在社区矫正等特殊社会工作领域都需要一线社会工作者。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相对偏低,从事一线社会工作能基本满足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因此,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这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一、得以生存:职业分化与专业选择的偏好
上海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在全国都处于较领先地位。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优质的开放大学,下设30所分校。尽管不同分校专业开设不同,但笔者所选取的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静安分校(核心城区)和崇明分校(郊区)均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同时尽管两所分校的运行机制不同,教学质量不同,但却遇到了相同的困境,社会工作专业招生人数呈现“断崖式”递减。在宏观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需求下,这种递减不符合常理。因此极为有必要对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行详尽的探索与分析。就上海开放大学而言,总体生源在不断下降,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一些分校已处于停招阶段,部分分校还在以小班化教学支撑专业发展。所以在谈“质量”的同时,也应看到“数量”。目前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正在处于生存边缘期。此外,频繁的跳槽以及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要求,这些问题也在不断考验开放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力。上海开放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小专业,各分校平均每届人数不超过20人,甚至部分分校实行小班化教学,人数在12人左右。而与之相比,行政管理专业人数颇多,崇明分校平均每届人数在100人以上。此外,市中心部分分校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停招状态,崇明分校也是每一年或者两年招一届学生,不能实现长效化。这样的专业人数悬殊,不得让人思考是什么因素造成专业之间人数差异如此巨大,是市场需求的原因,还是宣传力度不够,或是其他的因素。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专业选择方面,更多地表现出学生的职业背景和职业倾向性。笔者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新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最大差异在于开放教育学生多数具有职业背景,在专业选择方面具有职业的倾向性;而普通高校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本身的职业对于专业选择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中国正面临快速的社会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中国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1]。异质的多样性社会结构也带来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职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据调查统计,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中已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占到了近90%,大专非社会工作专业就读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数只占到10%。对于已从事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而言,选择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职业的延续,也是职业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大专非社会工作专业就读本科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往往处于社会“中下层”,通过学历教育,拿到相应的文凭,他们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期望值并不高,认为即使以后对口从事社会工作,也只是职业的一种过渡。一方面,如果从职业到专业完全对口,那么社会工作专业的生源极为有限,这就大大降低了社会工作专业生源的广度,将面临专业生存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只为了单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就读率,将一些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吸纳进来,又使得以后的教学和就业进入窘境。社会工作专业在开放教育中生存并蓬勃发展起来,就必须摆脱“职后培训”、“剩余专业”的色彩,需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让社会人员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广度和包容度,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英克尔斯在其名著《社会学是什么》中指出,学术界并不是一艘防水船,不是整整齐齐地分为几个单独的知识防水舱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开放性的,社会工作应跳出狭隘的专业范畴,树立大专业的思想。当代的社会工作学者应是多学科复合型结构人才,其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等。社会工作专业化不是要排除其他学科的知识,相反,越是专业的,就越是知识多样的[2]。从社会工作专业本身而言,就需要各类相关学科的融入,如果把其他专业拒之门外,势必会限制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二、尊重与理解:广泛回应多元化的求学诉求
目前开放教育学生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概括为三种诉求: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价值诉求,这三种诉求有时会相互交叉。李景鹏教授认为,利益表达(即利益诉求)是人们对待利益问题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的总和[3]。笔者认为开放教育学生的利益诉求主要包括在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之间所体现出的对自身利益的实际感受及对外部组织(学校和社会)的表达。开放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必须关心学生的权利表达的需求、职业发展的需求。比如说:开放教育专门设立学生处,将学生权利表达的需求放在首位,规范他们的表达途径和表达方式,并将其需求予以满足,形成良性的行为主体间的互动。而调查发现,职业发展的需求尤为重要。自从有了社会分工,职业的发展更趋向于多样化,人们对于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各有不同。开放教育学生更多表现出的是物质性职业需求。希望通过在较短的时期内提升专业能力和学历,这一利益诉求表现得特别强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多数已从事社会工作,如上所述,学生在开放教育就读是一种职业的延续,或者说是在职业方面进行继续社会化,学生们更多倾向于“培训式教育”。学历式教育与培训式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整个教学体系都有明显的差别。社会工作专业的学历式教育更强调系统性和基础性,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这两个特征,所以,课程之间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学生们所倾向的“培训式教育”,其特点在于时间短,具有针对性。希望能用有限的时间将授课时间大大缩短,并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比如说:中级社会工作师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相关课程的授课。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考核直接与学生物质性职业需求相挂钩。如果无法满足学生们这一方面的利益诉求,那么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开放教育学生的心理诉求表现出在心理上对某事的渴望和要求。比如说:被他人关注的心理需求,以及个体互动的需求。在非参与观察中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出勤具有一定的规律。他们将在学校进行学习作为一种社会参与的行为,而且表现出一种集体的行动。频繁的个体间互动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同时也会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比如说,一方面能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教学环境。这种“联动作用”在开放教育教学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此外,开放教育的部分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很好地进行社会化,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良性的个体间互动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另一种求学诉求常常被忽略,即是价值诉求。“无论专业初生时其慈善的使命宣称和科学的使命宣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张力,现今通过一个表述两者似乎达到了均可接受甚至尽皆满意的局面,这个表述就是‘助人自助’[4]。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认知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助人为职业的专业,部分学生带有“利他主义”精神和职业追求选择社会工作专业。这种精神应该在开放教育教学中予以重视,并积极予以引导和强化于职业工作者的产生。罗伯特•K•默顿指出,专门职业必须具备三重性价值:求知(knowing)价值,即专门职业获取系统化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价值;实践(doing)价值,即专门职业具有的获取训练有素的能力和技术技巧的价值;第三重价值也是默顿所特别强调的是援助(helping)的价值,这是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以服务他人为取向的职业价值。对这种援助价值的支持和确认就是利他主义规范的确立,默顿称之为“制度化的利他主义”[5]。社会工作专业的这种价值取向贯穿于学习和职业的始终,开放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专业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如何去重视和整合学生们这三种求学诉求,如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求学诉求,这是开放教育社会工作专业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制度、完整的内在组织结构、专业的教师队伍以及具有服务意识的合作团队。将利益诉求、心理诉求、价值诉求有机整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予以满足,才是开放教育社会工作生存发展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