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会经济发展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发展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摘要: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具有多重影响,不仅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还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对我国劳动力、资本、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经济发展因素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产业结构调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以期为广大社会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诸多影响。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人口老龄化会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也将挑战公共政策,并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公共政策作出相应调整。

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老龄社会分为进入、深度和超级三个阶段,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10%或65岁以上占到7%,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至调查结束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化的门槛。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10.1%。从以上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的状态,并且形势日益严峻。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经济效益等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与促进。具体来说: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社会经济发展功能探索

【内容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有四种,但是在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包括资金、师资、运行模式、思想观念、行业企业参与度等问题,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

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与其目标定位息息相关。服务于社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每个市级地区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服务地方经济成了高等职业院校必然的使命。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以外,能否充分有效利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各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作为新建立的实训基地,主要的功能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资源闲置现象比较严重,如何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发挥多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各种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互联网+时代,对技术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中心,加以调整与变化,为地方劳动生产、经济建设与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稳得住、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是支持地方行业与企业发展。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三农”服务以及“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能,使传统农民实现技能多样化、专业化,转变为技能型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四是实现地方教育向均衡化、专业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限制

点击查看全文

财政转移支付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效应

摘要:云南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是承接中央转移支付的主要省份之一。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已成为全省各县市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云南省125个县市2009—2018年面板数据,基于系统GMM模型,从规模效应、分配效果两方面研究转移支付对云南省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对云南省县域社会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财政支出分配结构等影响,贫困地区运用转移支付资金效果不佳,扩大了地区发展差异。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经济增长效率;县域社会经济;公共服务;经济发展

1文献综述

1.1转移支付均等化分为财力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李凡(2013)论述了转移支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机制,指出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财力均衡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胡斌等(2018)实证得出: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在概率上显著增加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晋升压力是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晋升压力协同配合,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依靠转移支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刘勇政等(2009)指出,不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可能抑制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和创新积极性,产生“荷兰病”和“粘蝇纸效应”。

1.2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

正面激励: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使平衡分配能够提高效率,转移支付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李素艳(2016)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八省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央一直在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稳健上升。王丽艳等(2018)表示人均转移支付每增加1%,人均GDP将增加约1%。负面激励:Checherita和Nickel(2009)通过研究欧盟转移支付数据发现,转移支付产生的“贫困化收敛”使地区实行再分配,但减少了地区的产出,阻碍了经济增长。袁平(2014)指出,我国中央政府在支出责任下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地方政府激励扭曲,导致成本增加,转移支付会给部分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负向激励。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对财政转移支付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效应进行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仍然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市管理问题也成为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有必要基于当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城管执法管理模式进行探究,提升城管执法管理水平。

【关键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居民由农村转向城市,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由于工业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暴露也使得城市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居民的矛盾激化,如何有效进行城管执法管理对于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管作为城市执法管理的重要角色,执法管理模式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有必要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执法管理模式进行探究,促进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保障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二、当前我国城管执法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当前城管执法过程通过授权进行,致使合规性不足。首先,当前城管执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及执法力度等都并非由法律规定,而是通过授权的方式将权利下放到行政执法机关,这使得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城管执法方式千差万别同时执法力度和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城管执法是否合规、合法难以进行有效界定。其次,在城管执法的垂直管理方面,由于未建立完善管理体制,使得多部门联动和运转能力较弱,沟通成本较高,容易产生执法合规性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城管执法的社会环境仍然不利于进行严格执法。城管的执法水平不单单和城管的人员队伍建设、城管执法管理规范有关,还和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联系。当前我国城管执法的社会环境仍然不利于城管进行严格执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执法人员即使完全按照法律规范执行,也可能会受到舆论导向的不利影响,最终造成执法环境的恶化。其次,由于过去城管执法存在诸多不合规行为,使得民众对城管执法的不信任,在执法过程中容易造成民众和城管的冲突。

点击查看全文

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及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营经济逐渐从弱小走向强大,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出现波动的趋势,要找准民营企业发展的立足点,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民营企业的困难,落实好党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需针对其现存的问题深入剖析。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经济发展

1民营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1.1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国GDP中的比例仅为0.9%,21世纪初,非公有制经济占我国GDP的大部分,其中民营经济占约一半,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远远高出了同期全国GDP的平均增长水平。直到2011年,民营经济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4]。东南沿海地区,如江浙沪一带,涌现的民营企业家最多,民营企业也较为发达,他们所创造的经济财富也最多。由于地理位置和就业机会的优势所在,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吸引力不少外来人员在此就业,尤其是工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一部分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则是去民营企业就业。对经济发展稍微落后的县域地区和农村,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早期由于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原有的经济市场只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包括水果、蔬菜、药材等作物种植。这些农产品由个体农户自生产加工,规模小、利润低,而且是各干各的,没有形成产业链,对县域的经济增长贡献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县域地区逐渐有了轻工业,由此才开始了工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部分,间接地支援了全国经济的增长。

1.2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当民营企业还未涌现时,市场产品数量和种类不多,农产品靠自给自足,而工业产品都是由国有企业生产制造,数量有限,无法供应我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导致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缺乏,物资匮乏,这种货物短缺经济严重制约了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市场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丰富了社会主义场[5~6]。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自主创业的个体户发展成为现在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开始生产轻工业产品,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产品市场不繁荣的局面,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产品。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不计其数的民营企业在生产,生活日用品和商品遍布于各个商场和超市,大大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同时,由民营企业生产创造的社会财富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渐占到全国零售总额的一半水平,而且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年增长率也在逐年提高,民营企业大大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