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会劳动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基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论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院校办学。提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做好教育管理,拓展劳动教育途径;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意识,发展学生劳动技能;完善评价机制,保障评价的科学性;建设劳动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当前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结合院校特色、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提升劳动教育的新对策,提升劳动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及劳动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
劳动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家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重要要求,为高职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在职业院校中,应将全面贯彻落实发展德智体美劳这一教育方针,结合实训实习使劳动教育得到强化,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能够积极参加劳动。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
1.1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受职业院校的特点所影响,各院校更重视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大多流于表面和形式,无法渗入高职教育中,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1]。第二,在劳动教育中,还存在教学实践没有落实的问题。部分院校虽然会进行一定的劳动教育,但院校并未针对劳动教育建设完善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不好,只能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稍作渗透。第三,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劳动意识偏弱,部分学生在学校中不能积极参与宿舍、班级等安排的劳动活动,学生的劳动主动性不足,必然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受到阻碍。
1.2产生劳动教育问题的原因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加深职业认同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完善自我职业素养。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劳动教育弱化和淡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着力点,积极探索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育载体;推进路径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育人导向作为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此之前教育部也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劳动教育有时间保证,并紧密结合实际,强化实践环节,依托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同时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将劳动素养、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让劳动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落地生根”[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分析形势,了解开展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充分
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理解不深入,认同度较低。通过对796名高职学生调研分析发现,在校期间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学生占32.2%,56.6%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公益活动,甚至有11.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参加过,而认为劳动教育用处不大的还占27.4%。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只能看到劳动教育等浅层次的表面内容,对于劳动品质、劳动价值等深层次内容的认识则相对片面。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学生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途径[2],但是很多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生活价值和职业需要,也未能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没有领会到幸福生活与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之间的关系,甚至很多学生本身就不热爱劳动,对于一些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的劳动岗位抱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更不要说对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进行传承和发扬,这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相关项目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
摘要: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具有可行性,但存在对劳动教育形式认识不清、对劳动教育内涵把握不准、课程内容形式化、课程目标设计不恰当等困境。本文提出遵循劳动教育等相关政策,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内涵,渗透劳动教育内涵分类分层设计课程,以劳动素养指导课程设计等思路。本文以建宁县为例,实践探索渗透劳动精神与劳动技术开发生存体验类研学旅行课程,渗透劳动“五育”功能开发军事训练、科学探究、革命传统教育类研学旅行课程。
关键词: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困境;实践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1]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要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无缝对接。[2]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3]将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从个人发展看是增长见识、培养个人能力的良好方式,从区域发展看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4]在研学旅行中精心设计富有特色的劳动课程项目,让学生投身到不同类型的劳动中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真正实现“研”与“学”相辅。[5]在分析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可行性、开发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开发的思路,并以建宁县为例开展实践探索。
一、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1.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互促进
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有助于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拓展研学旅行市场份额、提高研学旅行认可度。随着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列为必修课,其为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研学旅行因成为劳动教育的良好实践载体而备受欢迎。“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能实现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双必修,一举两得,有望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摘要: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文章简述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探讨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要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摘要: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课程开设落实不力、条件保障配备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强化督导评价等路径,促使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农村中小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