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交媒体理论范文

社交媒体理论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交媒体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社交媒体理论

论社交媒体中我国外语教学的应用

摘要:如今,社交媒体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们彼此采用的交流方式。将社交媒体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如何将其有效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亟待探索。该文联系社交媒体在教学中体现的优势并结合有关的理论基础,将与之联系的外语教学理论作为依据,根据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讨论社交媒体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象,场合,途径,功能及问题与挑战等核心问题,为如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社交媒体提供基本思路。

关键词:社交媒体;外语教学;应用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社交媒体在跨文化直接接触中涵盖国内通过QQ、微信与英语本族语者用英语进行打字、语音和视频交流,国内通过MSN、微博与英语本族语者用英语进行打字交流等。Campbell(2003)曾证明基于微博的互动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具有积极影响。[1]Liaw(2003)从英语学习视角研究发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以邮件为主要方式的在线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2]笔者通过微博了解到一个线上培训团队,最开始通过软件进行课程直播教学。它定时上课,定时进教室,下课后有专门的助教老师进行答疑等辅助工作。与传统不同的是,它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没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学习者都可以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区别于以往的课堂,也给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模式。笔者通过其最新课程发现这个团队有了更完备的体系与更专业的直播平台开展合作。其授课群体范围越来越大。不仅仅在英语教学环节,这样的模式越来越多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种培训机构的教学环节当中。换言之,社交媒体通过许多可以分享信息的互联网平台构成,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体形式,它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笼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在互联网使用者之间的日益增强,社交媒体及相关技术对全球的重要性的影响也日益广泛。不仅仅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们也不断加入其中,打破了年龄的界限,它正不断改变我们人与人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以及判断其承载的文化质量与价值。社交媒体开始并非源于教育和培训,但将其运用于教与学这一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壮大。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社交媒体已成为学习者广泛采取的最新传播技术,为教师与学校开展合作和教育传播的宝贵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员和教师较少关注该情境下的学习形式与特性的理论与实证,因而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挖掘社交媒体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潜力。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针对社交媒体应用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对象、场合、途径、功能、问题、挑战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

2对文章的综述

社交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投入,促进知识迁移,在教学中使用社交媒体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认同度和愉悦感,从而促进学习。[3]学生对社交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社交媒体在高校课堂发挥积极作用。将社交媒体建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资源库,提供给大量学习材料,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社交媒体更以学习者为中心,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利用学生所长,开展高效的自主学习;社交媒体为教学过程中提供互动的平台,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给予反馈,同时为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针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师教学任务的压力大,实际优质外语教学资源储备不足并且缺乏外语学习的环境,将社交媒体与我国外语教学相结合,为解决英语学习的面临的种种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与途径。实现外语学习中课堂的内外联动,实现外语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外语教学中社交媒体的主要应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应用的场合:应该重视社交媒体在外语课堂以外的应用,要合理设计选择外语以及其他科目学习的课外教学活动,弥补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不足,特别是在教学时间、资源、手段、评估等方面。应用的途径:1、把社交媒体应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不仅组织学生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而且将教学活动发展到课堂教学以外。2、学生个人可以应用社交媒体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扩展学习时间,积少成多。3、学生可以由多名(两名或以上)组成学习小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外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用功能:提供丰富并且先进的教学资源,不用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支持全面的教学评估。作者指出要让社交媒体发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愿意学、善于学、有效学,从而提升外语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也提出相关研究人员应重视社交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尽早开展相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指导和改善我国的外语教学。

3论文的优点

点击查看全文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及补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产品及应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这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本研究在梳理近四分之一世纪大学生常用社交媒体平台演进阶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弘扬网络正能量的积极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元年。二十多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影响下,中国大学生网络互动平台从BBS论坛迁移到了新媒体平台。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人”,是乘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从他们呱呱坠地,到成长中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网络。他们是新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的践行者,又是潮流和信息的生产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社交媒体的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于1997年11月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此后,每年分上、下半年各两次统计报告。最新一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民体量庞大。在2018年6月的报告中显示,98.3%的手机网民群体中,学生数量最多,学历方面,大专以上的比例达22.4%,由此可见,大学生网民已是我国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1]。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沉迷网路世界,传播不良信息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沉迷网路游戏、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脱离,影响了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正向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由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的“宣传”一词演变,历经了“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过程[2]。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的延伸及补充,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肩负着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又承担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3]。辅导员工作职责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块要求辅导员创新工作路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对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工作。大学生处于思想转型过渡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处于养成阶段。因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新技术对其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当其时。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演进脉络

第一阶段(1995-2007年),以BBS论坛、门户网站平台发展催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缘起阶段。国内高校社交圈最早流行的BBS是在1995年出现的,随后,迅速在各大高校发展并广为流行[4]。曾经红极一时的西陆社区、天涯社区、西祠胡同三大BBS论坛和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成为当期大学生群体追捧的对象。BBS论坛在大学生社交行为方式、校园舆论导向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逐渐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第二阶段(2007-2014年),为即时通讯与移动社交应用引领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扩展阶段。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更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进入大学生社交领域。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社交应用开始改变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方式,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这一阶段的QQ、微信、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平台渐次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社交聚集地。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随着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推进,在垂直应用与短视频、直播等新型社交平台的主导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媒体时代。在网络社交应用中,微信、QQ、微博的使用率仍占据榜单前列。但随着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应用迅速崛起,社交应用呈现出全民化趋势,网民社交时间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从目前来看,虽然自媒体产品很多,但是学生的总体精力有限,因此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和接触到的自媒体信息也局限于大数据推介内容,因此可以通过逐渐占据学生社交生活空间的形式,将主旋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视野。

三、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生活圈

点击查看全文

期刊营销策略的社会化媒体应用

摘要: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冲击,对全球传统媒体产业提出了挑战。中国期刊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化媒体影响社会发展,从建立读者群体、提高印刷版内容、提供实时专家服务、与广告商研究新的盈利模式等方面促进了我国期刊的发展。在本文中,作者考察并探讨了中国社会媒体期刊业如何扩大其影响力,试图论述中国知名期刊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策略,从而为中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期刊营销;社会化媒体;应用策略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营销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通常来说媒体营销是指利用社交媒体网站来促进自身发展,在我国人们熟悉的社交媒体有微信、微博、百度和其他网络论坛。根据中国期刊媒体协会和许多研究公司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多认为,技术可以改善他们与不同媒体的接触体验,增加他们与其他人的接触互动频率,其中1019名受访者中,有91%使用微信、61%使用优酷、40%使用微博、33%使用百度。这项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丰富了新世纪以来人们的阅读体验,不同平台的周期性媒体读者与了解并喜爱他们的期刊和编辑形成互动关系,56%的受访者会关注某个微博类期刊,52%的受访者会关注某个期刊上的微博,51%的人会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因此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影响普通读者的背景下,分析期刊营销策略中的社会化媒体应用,对我国期刊行业从业人员、中文期刊的营销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期刊不再是静态文章的传统提供者,因此期刊应该是读者日常生活的最终“信息目标”,并且转变为读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社会化媒体扩大期刊影响力的功能

微信和微博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营销工具。这些社交网站允许期刊出售印刷版、订阅期刊的在线内容并出版。许多业内人士指出,社交媒体上的期刊应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期刊页面的链接,因为这种社交媒体的用户希望能在140字以内找到有用的信息。此外,一些期刊还采取措施帮助社区成员走到一起并相互交流。优化期刊公司和其他在线社区,以便有相似兴趣的社区成员可以进行对话发展友谊。通过微信鼓励社区成员在线提问。随着会员交流经验和提供建议,社交媒体读者发展出了更加个性化的互动模式。期刊一直致力于了解受众并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聪明的出版商利用社交媒体,从他们的社交媒体社区获得反馈,使未来的期刊内容更有效,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捕捉到读者的脉搏。社会化媒体可以帮助期刊编辑了解期刊读者想要什么,以及网络编辑应该如何写作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考虑到期刊印刷版、在线内容、社交媒体项目与广告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已经跨越了部门的界限,并打破了原期刊编辑和营销的界限,这将为期刊的内容生产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但这项研究需要时间来提供实践数据。众所周知,期刊从业者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与相关专家保持密切联系,期刊是利基内容的宝贵来源,其中一些期刊编辑为读者提供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咨询某一特定领域专家的机会以便进行交流。例如,《美食》期刊定期在微信上召开聊天会议,粉丝可以使用菜单和各种菜肴与编辑或名厨辩论,并在页面上注明美食材料购买的目的地。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纸质、电子和社交媒体上阅读期刊时,期刊可以借助社交媒体来影响人们与他们的朋友分享新闻观点,通过网络的信息生态系统传播自己的作品并和观众互动。《南方》期刊作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从而扩大了《南方》期刊在数字世界的品牌,扩大了《南方》期刊在网络世界和零售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与此同时,许多期刊邀请广告商加入社交媒体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南方周刊》每周在新微粉丝页面上互动约500次,许多读者对期刊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实时反馈。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期刊编辑认为,要将广告商整合到社交媒体中往往需要一种谨慎的平衡,广告商或合作伙伴可以付费参与讨论,但同样重要的是,所有这些信息都必须为社区参与者增加价值,因此期刊编辑会告诉广告商参与社交网络的目的不是直接销售产品,对话的目的是在这个独特的社区里打造广告商的品牌。例如,《小说月刊》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内容展示广告商的赞助,这些内容不会是苍白的显示,而是通过有趣和有用来吸引用户点击。在众多积极探索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期刊中,《经济学人》是一个创新和有趣的案例。2018年以来用户通过微信关注期刊,并通过微信扩大影响力,帮助这本期刊赢得了许多新的读者,并与现有读者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互动”,正如该期刊许多编辑所认为的那样,社会化媒体是这一期刊新的发展战略核心。《经济研究》的在线使命是提供全球经济讨论的首选网站。这使得用户能够在创造就业和商机的同时,可以在网络上咨询行业专家并得到回答。在《经济研究》的微信群里,会员可以与其他读者互动,如经济研究、最新资讯获取、搜索招聘广告等。此外,进入网络的人还可以就期刊上的话题进行对话、讨论和发表意见,这对于《经济研究》的专业读者而言很有吸引力,可以就经济衰退等专业问题和专家、其他爱好者展开深入对话。与此同时,《经济研究》期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每周四出版的《编辑焦点》中编辑直接从每一期期刊中选择读者想要阅读的内容,每周一、三、五出版的《经济研究在线》是国际话题和事件分析的最新得分;《商务》每月出版两次,内容包括经济研究在线的最新特写、事件。《管理思维》每周三出版一次,主要从该期刊的管理与商业教育专栏中摘录一些重要思想。每周二出版的《最佳推荐》摘录该期刊商务旅行博客的关键内容;在该期刊出版时发表的《经济研究辩论》中的牛津式辩论来自相关的经济研究网站,而会员可以下载所有发表在《经济研究》上文章的目录。

二、期刊营销策略中社会化媒体应用要点

中国期刊媒体必须面对互联网前所未有的挑战。期刊业界组织了很多讨论和尝试,但很多期刊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低估了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传统纸质期刊对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影响等。一些期刊作家对社交媒体的理解是,期刊权威机构开设微博或聊天账号后,会定期发送期刊内容,大多数期刊最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它们没有与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开展独特的合作模式。在本文中,通过以上对我国期刊社会化媒体运用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首先,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看,期刊行业应该高度重视社交媒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我国许多期刊可以效仿《经济研究》的模式,密切关注社交媒体的最新发展。其次,社交媒体应用程序不应简单地将期刊内容转移到微博上,而应提供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内容适合特定的利基市场。2016年,中国期刊传媒协会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某一期刊的微信和微博订阅用户对该期刊的评价最高,并提供了以下价值:尝试新产品的可能性、广告商提供的独家折扣、附加文章或故事,下一期的文章或故事大纲,期刊室的视频材料,读者文章或可以发表的电影。期刊的读者可以在线与编辑沟通,上传和下载照片或视频,并与其他订户进行沟通,以上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国内期刊的微博端应用的参考。在期刊的社交网络版中加入期刊网站的链接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我国许多期刊选择开通微博和网站链接,尽管用户关注的是期刊的微博,但是部分情况下看到的仍然是支离破碎的内容或是一份独立的手稿,如果读者想关注更多的期刊内容,还是需要把期刊的网址分开输入。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的期刊应该认识到这一方式的不足,并采用更加成熟的做法并走上正轨。例如让每个社交媒体页面都有一个链接,链接到社交网络用户的期刊网站,并且通过与广告商合作,在社交网络中使用期刊的盈利模式,目前正在调查中的中国期刊微博盈利模式仍然是领先的,但是它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期刊的内容和广告主的服务。期刊社交网络的运营部门应自觉地与广告主合作,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折扣,进而提供活动或其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期刊品牌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

点击查看全文

世界杯网络传播浅谈

一、世界杯网络狂欢的特点与表现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区分了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第一世界是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生活,而第二世界打破了阶级、职业、身份、年龄等界限,人们平等地交往、游戏、狂欢。①该理论的核心精神是自由与平等,影响广泛而深远。狂欢理论与2018世界杯网络传播的景象有契合之处,此次关于世界杯的讨论,其规模之大、热度之高、影响之久远,无不体现“网络狂欢”的热闹景象。社交媒体仿佛是人声鼎沸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释放自我的平台。总体来看,此次世界杯网络狂欢有如下特点和表现:

1.狂欢的全民性。巴赫金认为“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参与狂欢节的不只是特权阶级,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尽情释放自己。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世界杯期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被世界杯刷屏,网民们通过签到、竞猜、吐槽等形式讨论赛事,“慌的一匹”“想去天台凉凉”等网络语言一度风靡社交平台。出人意料的比赛结果引发舆情高峰,比如阿根廷与冰岛打平、德国首战不敌墨西哥、法国获世界杯冠军等,引发了刷屏式的讨论。除世界杯赛事,关于球星的讨论也甚嚣尘上,C罗、梅西、姆巴佩的赛场表现、成长经历、八卦新闻等时不时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此外,购买体育彩票也是重要的狂欢方式,人们乐此不疲地在社交媒体分享押注和竞猜结果,刷存在感与参与感。由此看来,2018世界杯的网络传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狂欢。

2.狂欢的平等性。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自由与平等,这也鲜明地体现在本届世界杯的网络狂欢之中。不论国家、阶层、性别、职业等,人们暂时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暂时消失,人们共同参与到世界杯的狂欢活动:关注赛事进程、讨论球星八卦、吐槽竞猜等。2018世界杯网络狂欢的平等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互联网的低门槛和开放性使人们平等地拥有媒介接近权,每个人都有权使用社交媒体吐槽、嘲讽、欢呼;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模糊了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媒介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的工具,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最后,真正的平等体现在观点的自由碰撞,一方不必屈服于另一方的观点,无论你欢呼呐喊,抑或吐槽,都可以毫不顾忌地在网络世界自由地表达,大可不必如现实世界般屈服于权贵,随声附和。

3.狂欢的仪式性。狂欢节由一系列仪式构成,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世界杯传播本身就是一场仪式,吸引世界各地的球迷在同一时间观看足球比赛,共同参加这场盛大的仪式。世界杯突破了时空限制,把全球的球迷召集起来观看同一场比赛,在街道、餐馆、酒吧,互不相识的人们像参加仪式般聚集在一起。在网络世界中更是如此,世界各地的球迷和伪球迷因为世界杯聚集起来,在网络社区、公共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形成一个个“共同体”,他们围绕着世界杯刷屏式地分享信息、共话精彩、共享狂欢盛会。可以说,世界杯网络传播构建了一个自由、平等、欢呼、激情的文化共享的网络狂欢。

二、世界杯网络狂欢的原因探析

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是相对于日常生活出现的一种文化状态,是对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创新化和陌生化。②世界杯网络狂欢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生活方式,无数人在世界杯期间彻夜不眠,在社交媒体欢呼雀跃。除了足球赛事本身的魅力外,还有什么原因促进了2018世界杯的网络狂欢呢?

点击查看全文

新媒体下艺术学研究生审美能力探析

摘要:新媒体时代具有社交虚拟化、信息碎片化、文化多元化等特点,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充分认识审美能力重要性,提高审美感受力、增强审美鉴赏力、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艺术学理论;审美能力

伴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信息化社会不断建设完善,新媒体技术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国现已逐渐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包含了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移动端媒体等,能够通过网络手段、数字化技术对文字、音乐、视频等信息进行即时传递。据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7%,手机网民规模约达9.32亿,在这其中学生网民占据了23.7%。新媒体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的社交虚拟化、信息碎片化、文化多元化等特点,为大众带来了便捷新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正确认识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成为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认知艺术发生、发展和内容、形式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面对社交虚拟化,呼唤审美感受力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虚拟化主要体现在虚拟世界的构建。通过新媒体技术营造出的虚拟世界,是一个匿名化的社交乌托邦,随着虚拟世界的逐渐完善,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交流和思想表达的重要场所。它涵盖了交友、娱乐、购物、教育等大部分现实世界的社交功能,逐渐取代了现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人们长期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缺乏人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造成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分裂。人们在对虚拟世界的众多娱乐事物推崇备至的时候,却开始对绚丽多彩的鱼虫鸟兽、花石草木、溪流飞瀑等现实事物变得无动于衷。由于虚拟世界多以娱乐为目的,人们更愿意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其中生活,习惯了其中自由平等的氛围、足不出户的便捷、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却也缺失了对虚拟存在进行审美发现的敏锐感受力。社交虚拟化的不断侵蚀,呼唤审美感受力的提高。审美感受力是一种充满感性色彩的特殊直觉能力,是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基础。现实生活中一旦缺乏了审美感受力,就会表现出对周围事物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虽然,可能不妨碍看似正常地进行工作和学习,但实实在在的缺失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应充分平衡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走出虚拟,回归现实,从天地万物之间感受美、发现美。虚拟世界中的社交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包含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内容,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必然蕴含着新的艺术现象的生成、发展,要求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具有善于发现、感知美的能力。面对不可避免的虚拟世界生活,在保持对美的敏锐直觉基础上,超脱娱乐的视角和心态,发挥审美能力作用,从其中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事物中感受线条的优美、色彩的绚丽、音符的律动、形体的灵动等,发现其中蕴含的永恒的艺术美,能够为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二、应对信息碎片化,需要审美鉴赏力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碎片化主要源于新兴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诞生了大批的新兴媒体,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在这些新兴媒体上的信息可以不受印刷、运输、销售等现实条件制约,通过即时上传、人人分享等方式,信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生成并迅速传播。新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从诞生到高潮再到无声消弭可能只有短短几天时间,在极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从四面八方包围人们的生活,人们可能根本来不及咀嚼上一个热点内涵就已经被下一个热点所形成的浪潮所淹没,这种追逐所形成的喧闹本身就是一地鸡毛。由于新兴媒体对于热度、流量、点击量的普遍热衷和强烈追逐,往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原本进行二次编辑,多采用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等方式去吸引眼球、制造热度,导致各类信息表面看上去丰富多彩,但实际其中鱼龙混杂,不仅好坏优劣难以判断,其真实性更难保证。目前看来,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需要面对信息碎片化所形成的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被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所吸引,陷入到因频繁接触信息而获取新知识的虚假感受中,难以静下心来去欣赏其中深藏的美的内涵。二是碎片化的信息中往往只包含了整体信息的其中一部分,缺乏概念的完整形象。面对信息碎片化所形成的数据洪流,需要审美鉴赏力的增强。审美鉴赏力作为审美接受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是审美感受力的递进环节,也是审美再创造的前置阶段,具有对海量信息进行审美选择和深入鉴赏的重要作用。首先应肯定,新兴媒体所形成的海量信息中必然包含了具有时代背景的艺术元素,因此面对信息碎片化,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生必须充分发挥审美鉴赏力,以自身的审美经验、艺术知识为基础,进行审美活动。在利用新兴媒体的便利条件,开阔视野、启发思想、增长见识的同时,对艺术的审美对象进行深入鉴赏,对审美对象的内容、性质和特征等作深层理性的揭示,应有表象、想想、情感、共鸣等因素的参与。从审美对象所展示出的部分出发,由表及里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建构,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视角出发,有的放矢等进行审美鉴赏,从时代语境的喧嚣中更进一步的感受多样的美。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