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声乐基础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声乐教学的地位不断上升。然而,以往侧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不再满足当前声乐教学的新要求,尤其是无法满足高校学生自主性学习需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加快革新声乐教学效果的意义重大。本文基于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就探讨了因材施教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意义,并对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应用对策进行了深入论述。
【关键词】高校声乐;因材施教;应用对策
声乐是当前高校音乐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艺术型高校人才的重要载体。但是声乐课程知识体系繁杂,涉及音乐赏析、音乐演唱与表演等众多专业知识,增加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随着教育改革新规划的不断落实,高校艺术类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高校在改革之后,为学生们提供并拓展了更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高校声乐教学具有非常丰富的综合专业课程,在声乐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则是立足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非常契合当前高校声乐课教学新要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意义
因材施教,字面意思就是因学生不同的“材”,实施不同的“教”。即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本身的不同特点、学生独特先天嗓音的条件,以及进入高校之前的音乐学习基础等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在以往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会主要采用讲授式授课模式,高校学生只需要在声乐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做其他的事情,这种课堂授课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违背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声乐课堂。特别是以往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主要采取“一刀切”的课堂授课模式,没有考虑高校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情况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声乐教学,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的特殊艺术课程。声乐教学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而且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声乐教学会因学生审美能力、心理及生理学基础的影响,需要在教学中将声乐的技术与理论、实践等方面有效结合。在声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因材施教理念,不仅可以充分尊重高校学生在声乐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且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声乐教学方法与技巧,或者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或练习内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与掌握符合自己学习层次的声乐知识,提高整体的声乐课程知识学习效果。声乐教学中对于演唱的教学属于一种抽象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可以看得见的器乐的弹奏和表演,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感悟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基础学习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具体化的可操作的教学语言,将抽象化的声乐知识具体描述,从而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消化和吸收,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对策
(一)注重科学分层,奠定因材施教教学基础因材施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入,需要首先做好学生的分层,即要结合高校学生的个人声乐素养、兴趣、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将学生划分成若干恰当的学习层次,之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给予针对性、适宜性点拨与指导,帮助他们可以接触到自己更需要的声乐知识,尤其是可以选择最适宜他们的声乐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高效理解所学的基础声乐知识与技巧,有效提升了学生整体的声乐知识学习效果。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当然,在声乐这门特殊的艺术教学中,学生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嗓音、气质以及乐理基础等特点。通过该种动态化层次划分方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声乐教学,有利于提升因材施教理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高校运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开展声乐教学期间,可以结合高校学生对所学声乐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情况、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实际情况,针对性将学生分成拔高层、基础层、薄弱层三个层次。拔高层的学生具有比较好的声乐基础能力,拥有较好的先天声乐学习条件、嗓音以及感悟能力等。在对这个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要注意认可学生这些优势和能力,并且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式,来挖掘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挑战更高级别的学习和技能练习。同时,也要注意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委婉地指出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修正。针对基础层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常规的声乐教学目标、要求与内容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保证可以夯实他们的声乐理论知识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突破自己的现在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提高声乐学习能力。而对薄弱层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给这类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善用赏识教育思想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内在的自卑心理,培养自主学习的自信心。通过针对性指导与点拨,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自己在声乐学习中的劣势与不足。比如,在为他们挑选训练曲目期间,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难度比较小的练习曲目,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自己学习的信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综合能力的变化,将学生所在层次的位置进行核对和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的因材施教教学方针,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自己的能力,提高高校声乐的教学水平。
一、高师声乐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
新世纪关于音乐的基础教育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针对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对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适应当前音乐教育的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学生应该增强演唱水平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高师的声乐人才首先应该掌握演唱的技巧,同时发声技巧也应该熟练掌握,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演唱不同时代的以及不同风格的歌曲,对于美声以及民族等各种的音乐表达形式也应该具备基本的演唱能力。在提高音乐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应该熟练掌握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基本条件下去演唱歌曲,才能有正确的演唱技法。关于声乐基础的理论知识一直是高师在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很多的教师认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演唱的技法可靠,因此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对于理论知识并不看重,这导致在歌曲处理上缺少知识的积累,因此对于声乐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师应该重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让学生都在理解的基础上之上进行唱歌,也才能在演唱技法上有新的突破。其次,关于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高师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这里面出来的学生将来会从事社会上声乐的教学,对理论上的演唱技法进行传授,因此应该对他们着重培养。高师的学生应该首先学会做人,之后学会学习,学会教学。目前,在高师的音乐课堂上可以看到声乐只是以发声的技巧训练为主,对于学生的上课能力培养不足,很多的教学技法高师的教师只是在讲课过程中一笔带过,没有具体分析,让学生只是了解了演唱的技法,并不了解教学的方法,这让他们以后在教学中很难继续进行具体知识的传授。本文认为,声乐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高师的声乐理论课堂上应该增加关于声乐教学的比重,这种通过教学的方式让高师的学生能够边懂边练,在以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传授声乐的知识。再次,可以增加高师学生的实习时间,让他们在实习当中锻炼技能,将来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为了适当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高师的教师还应该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内外,应该注意学生的言行,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还包括对于学生的伴奏、舞蹈、表演、创作等能力的培养,力求把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声乐教育人才的综合人文素养,为将来培养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师声乐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虑
毋庸置疑,高师声乐与人才的培养应该适应当前的音乐改革需要,应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光有声乐教学这一方面的能力,他们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高师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唱、讲、教、导等能力。关于声乐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格外的重视,本文认为对于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进行综合型构建,其中主要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唱、声乐实践三门主要课程,另外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还应该让声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开设声乐与文学、声乐与伴奏、声乐与表演、声乐与历史等课程。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对声乐的技能过多的传授,但是在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上并不看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声乐基础知识的构建,加强对学生声乐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基础的音乐教材上,内容主要包含歌曲的演唱、歌曲的欣赏、歌曲理论等综合性的音乐知识,另外课外的音乐辅导能力也是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人才应该不仅有演唱的能力,还应该熟练的掌握声乐的歌曲理论以及声乐的发展史等理论知识。其中声乐的理论课程主要包含声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歌唱的技法。歌曲的赏析以及声乐的表演等几个部分。声乐的理论课程本应该是每个高师的学生都学习的课程,因此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让每个学生熟练的掌握理论知识,在通过对于歌曲的赏析以及技法的掌握,提高声乐的欣赏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声乐的演唱课程也是在音乐的教育当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一直在声乐的教学课程上备受重视,很多的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了声乐的演唱技法,学习好声乐的演唱课程,就全面掌握了声乐的知识,也认为只是声乐学习的唯一途径,因此往往专注于此。但是对于如何分析以及处理个去研究的很少,甚至不去研究,这导致在歌唱的表演方面探索力度严重不够,未来的音乐教师不应该只重视音乐的演唱技巧而不重视歌曲的处理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否则毫无表现能力,因此,高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应该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包括发声技巧、歌曲处理以及歌曲表演三个方面,高师应该除了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之外,还应该对歌曲的处理方法以及歌曲的表演方面进行讲解,在歌曲的表演方面,比如:歌曲演唱的形式以及演唱的音色和形体表演等重点强调,通过这种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歌曲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关于声乐的实践教学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高师的声乐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声乐的教学法,以及声乐的排列,其中声乐的排列主要包括自弹自唱自演等音乐作品。除了以上的三种声乐必修课程之外,为了满足整个音乐专业的需要,还应该提高声乐的理论知识培养以及技巧的培养,发展声乐的表演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声乐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教学形式与方法应多样化
从整个高师的课程结构来看,因为教学课程要求不同因此教学的内容侧重也不同,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采取多样化,同样教学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多种方式的教学能够更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不断推动声乐课程的发展。高师的声乐课程根据不同声乐教学的目的跟要求,主要的教学形式分为三种分别为声乐集体课、声乐小组课、声乐个别课。通过这三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培养综合型发展的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师声乐的集体课可以说是在声乐课程改革的趋势,声乐的集体课也越来越受到了每个学院的重视。但是目前,关于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很多还有不足,比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上,因此需要进行改进,本文认为对于声乐集体课的设置的人数应该不超过30人,每周开展课时为2节课,系统的讲解声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
作者:陈放 单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音乐学院作为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高等院校,95%的学生来自于蒙古族聚集的盟市旗县,学生自幼受到周边蒙古族音乐环境的熏陶,在他们的身上保留着淳朴的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基因,所以我们声乐教学的特色是蒙古族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我们在保留特色的同时声乐教学一直在走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只有恪守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色彩气质,吸收外来音乐艺术的精华,丰富和充实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才能保证民族声乐始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始终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这几年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有11届毕业生走向音乐教育第一线和基层文艺团体,从事民族音乐教育及承担民族音乐表演活动。
一、声乐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由于我校是一所使用蒙古语言文字教学的学校,学生的来源和以后的去向主要都在以蒙古族聚居地为主的基层。针对学生以后就业特点,主要是培养基层中小学音乐师资和基层文艺团体骨干,所以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多面性。在教学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声乐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与歌唱姿势;歌唱呼吸的原理;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共鸣的原理;歌唱的咬字、吐字规律;歌唱的艺术表现与处理;三种歌唱方法的研究,歌唱教学方法的研究;童声歌唱方法研究;声乐作品研究;变声期如何保护嗓音。声乐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参加各学期的各种形式的声乐观摩,校内及校外的各种文艺演出,以及文艺比赛活动等。从以上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上看:主要注重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我系目前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在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9人;外聘教师共8人。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认真分析。如:学生声音条件的差异;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等等。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声乐教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即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走上适合自己成长与提高之路。
2.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歌唱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①气息的控制能力。主要指歌唱时气息的运用能力。开始可强调单纯的呼吸练习,如:闻花式吸气、惊喜式吸气、狗喘气、弹唇练呼吸、哼鸣等。这些气吸练习,都可使腹肌更有力,横隔膜更有弹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持声音。②声音共鸣能力。要想得到有充分共鸣的声音,必须先做打开腔体练习,如:用抬头的方法张嘴、鼻腔打开练习、喉咙打开练习、胸腔打开练习等。然后引导学生声音如何走向,使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在头部放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共鸣的声音。③咬字、吐字的能力。有了很好气息支持的声音,下一步解决的就是歌唱中咬字、吐字的能力。
3.我们的声乐发声方法是一直采用“四位一体,声音一线”的声乐教学法。四位是指练声或歌唱时四个动作要协调统一,即向前,向后,向上和向下的力量协调统一。这四个力量分别是,第一,舌面始终向前舒展。第二,后咽壁向后上方用力扩开。第三,舌骨、软腭、小舌头向上前方用力抬起。第四,腰部周围肌肉向外扩开撑住。在歌唱中这四个力量缺一不可。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应注重塑造人体这一优质乐器外,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情感上做有效的调控,歌唱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生理状态。要想得到优美的声音,演唱时应具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声乐课上就应强调。
【摘要】当前,学前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在进行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声乐教学是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借助这种声乐的教学形式,能够满足幼儿对学习环境以及氛围的需要,对于幼儿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提升声乐教学能力对于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来看,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课程教学模式,做好教学创新,才能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创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相比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声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市场需求和教学内容脱节、教材落后、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基础差、专业知识缺乏等方面。就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存在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方面的教学人才短,教师的声乐基础差,学前声乐教学中没有做到对相关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整体声乐素养较低,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提升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充分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践开展,学生学习的声乐知识很难有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的生源的声乐能力整体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招收中,没有特别强调声乐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将声乐基础作为生源招收的基本考核要求,学生的整体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声乐能力往往仅仅表现在一些歌唱方面,并没有系统的声乐专业知识。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没有强化声乐教学和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融合,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应用声乐教学实践达到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专业性不强。课堂上没有时间针对每个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因为不是小班教学,声乐教学流于形式。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开展专业教学,也需要进行声乐教学,声乐课程作为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声乐审美和鉴赏能力方面心有余力不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往往缺乏更为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岗位中不能充分发挥优势。缺乏组织设计,教学创新不足。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创新课程组织能力教学,导致学生在幼儿教学中往往采取单一的声乐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创新,这对于课程教学能力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对策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其改革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在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体现为曲目设置专业化、曲目类型单一化、曲目设置范围较窄。基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特征和需求,曲目设置应走多元化的思路,建议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这是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体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这3个办法的印发,将极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定给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带来重要影响,促使其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更新,以培养新形势下基础音乐教育优秀人才。相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层面,尤其是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上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限制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本文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基于高师声乐教学特点分析,找出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2005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可见,无论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是艺术表现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核心都在归结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声乐》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