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生命科学技术范文

生命科学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生命科学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论文

1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的中国观照

1.1中国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研究现状

生命伦理学在中国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和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其中,对生命科学技术伦理的关注尤其是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旨归。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各种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从多重领域和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而审慎地探讨,不同领域学者观点的碰撞和交流为我国生命技术伦理研究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和学术资源。例如,邱仁宗集中讨论了异种移植和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认为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某些高新生命技术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前,应该对这些高新生命技术采取“有罪推定”,暂停人体试验,而用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代替。姚大志和陆树程对克隆人的合理性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商榷和探讨。姚大志从没有生育能力的人有权要求借助生殖性克隆享受生育繁衍后代的权利和人们的道德观念会随着历史发展、技术进步而改变两个角度切入,分析总结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类的三个道德理由:

(1)克隆人类破坏了人的尊严和神圣性;

(2)克隆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

(3)以“非自然”的方式创造人挑战了上帝的权威。陆树程对姚大志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他认为人们对应用于优生优育、诊断和治疗疾病及器官组织移植的治疗性克隆,在伦理上是宽容的;人的生殖性克隆即使有很高的技术可行性,仍然会引发侵犯人权等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违背目前的生命价值论和道义论等伦理原则。张明国认为生命技术是一种风险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安全和伦理风险,进而导致相应的伦理问题;分析和研究了生命技术风险的本质、特征、存在方式和成因,提出应建立和完善有效规避和控制生命技术风险的制度和伦理原则规范。方兴着眼于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委员会建设,分析了我国伦理委员会发展受制约的原因:隶属关系混乱、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不规范、审查依据的法律规范不统一和法律定位模糊等,认为应在一定范围内授予伦理委员会行使部分行政职权的权限,建立独立的审查系统,充分发挥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有效作用。除了生命伦理学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在法律法规方面,近年来,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填补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相关政策领域的空白,我国在重要的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例如,原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的《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附录九“人基因治疗申报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2003年的《人基因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这些政策法规的内容仍是主要侧重于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对相关的伦理问题关注度不够,缺乏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详细内容和规定,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2009年3月2日,原卫生部出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我国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抉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现代医疗技术带来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界定和解决给予了官方解释。然而,现代医疗技术发展面临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往往十分复杂,《管理办法》并不能有效解决和消除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和法律困境。

1.2生命技术伦理研究的中西差异

点击查看全文

生命科学发展对医学的影响探析

摘要:生命科学也就是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当然离不开人了。医学正是人的生命科学的体现。从物种起源到遗传基因再到DNA,胚胎等等,都是能在医学上看到生命科学的影子。本文将从生命科学发展现状、医学的重要性来讨论生物学发展对医学的影响。

关键词:生命科学;医学;影响

在人权的社会中,人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的存在促进着医学的发展,而医学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生命科学。虽然医学算是生命科学的一部分,但是,其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不是一门生物所能囊括的。医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发展建成的。在高中学习中已经初步涉及到了该类内容,为提升高中教材的生活运用效果,并为该行业发展提供助力,本文结合我们高中学习的部分知识,开展了自主探究,以下是主要内容。

1生命科学发展现状

生命科学就是生物学,是自然科学,是教育的方向,是高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必须成为教育目标,让每一个高中生都明白,了解什么是生命科学,如何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就高中生而言能做什么来帮助它的发展。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生命现象,是赋予我们高中生探索和发展的方向。而现今这门囊括了无数学科知识和人们智慧的结晶的学科正在蒸蒸日上。“生物有哪些?种属纲目科,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生命是如何形成的,由细胞构成,细胞的结构又是什么?生命是如何遗传的?由什么来支持它的运作?如何知道生物的天敌,如何克制一种生物?怎样发展生命科学?”这些我们高中就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其答案并不是靠一个人,一个时间就解决出来的,这些问题的发现,解决,耗费了几代人,几十甚至几千年来解决。而生命科学的发展模式也逐渐从观察发现发展到实验发现,验证。孟德尔就用了他的一生来证明了显隐性定律,其他无数前仆后继的科学家都是生物发展的原动力。

2医学的重要性

医学,为人的生老病死,为人的幸福奋斗在前线,不可否认的是一直以来它为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古医学不够系统,全凭经验,那些全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所带给我们的教训,而医学用它来帮助更多鲜活的生命。如果没有医学,世界可能甚至无法发展成一个村庄,每天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在离开人世;如果没有医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挚爱因为小小的风寒日渐消瘦,一日一日,病人痛苦,身边的人更是一刻也无法欢乐;如果没有医学,简直难以想象自己会在什么样情况下突然离去。医学是人类发展的发动机,没有它谈不上什么人类的发展。从名著和历史中作为高中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医学对于人的重要性。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跨学科组织创建

1国外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组织建设与管理

纵观当今生物医学领域跨学科组织,公认的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先驱和典范当数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成立的“哈佛-MIT健康科学技术学部”(TheHarvard-MITDivisionorHealthSciencesandTechnology,HST),现又称为怀特健康科学技术学院[2]。HST是哈佛大学和MIT在生物医药工程等学科方面进行合作而成立的跨学科组织。哈佛大学充分利用MIT交叉学科的优势,以通过跨领域合作改善人类健康为研究宗旨,主要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信息与综合生物学、再生和机能生物医学技术等研究领域进行合作。这些领域的合作研究将对生物和健康知识的进步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MIT自20世纪60年代进入大规模的跨学科研究时代,如今已拥有70余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和研究组织,如雷达研究组织、HST、计算机系统生物学研究所(ComputationalandSystemBiologyInitiative,CSBi)等[3],并在5个学院内部以及学院之间构成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体系,为美国重大战略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2003年成立的CSBi,作为MIT最具代表性的虚拟跨学科组织,是MIT最大的跨学科组织之一,其教育与科研成果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达到了领先地位。CSBi主要通过特定的技术平台把MIT的三个关键学科领域,即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工学三者交叉融合而展开大型跨学科项目合作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复杂的生物现象进行系统分析与计算机建模,同时培养相关领域跨学科人才。在世界大学跨学科研究领域,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又名“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已经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尤其是开启了生物学交叉学科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在生命科学跨学科研究领域已成为一个著名“品牌”[4]。

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研究中心创立于1998年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和教育项目,主要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科学三大领域,跨越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和医学院三大学院。其实质就是一个由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机构[5]。Bio-X研究中心将基础、应用和临床科学中的边缘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从分子到机体各个层次的生物物理学研究,以实现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新的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展至今,研究中心已取得包括成功破译人类遗传基因密码,发展观测人体细胞在人体中如何活动的技术等众多的开创性成果,使硅谷的这所名牌大学在科学发现和教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欧洲,英国1990年已设立了包括牛津的分子科学与分子医学等17个研究中心[6]。2001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牵头成立了由英国政府的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医学研究委员会和国防部共同组成的纳米技术跨学科研究伙伴机构(IRC),开展了前沿生物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以工程、自然科学、生命与食品科学、医学与运动科学等优势领域,建立了与生命科学、营养和食品科学、生命技术学、生物信息学和医学等学科的强有力的跨学科合作。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组织建设与管理,具有以下共性特点:①政府、学校宏观政策的支持是跨学科组织发展的保障基石。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2004年发表了《促进交叉学科研究》报告;哈佛大学就曾明文对该校跨学科动议项目的政策扶持作了规定。②组织结构与管理合理,强调多学科组织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组织合作,如MIT与哈佛大学共同合作的“哈佛-MIT健康科学技术学部”。③注重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协同发展,如美国的HST就是主要通过研究影响疾病与保健的基础原理,开发新的药物与仪器,致力于培养医师-科学家,通过跨领域合作改善人类健康。④提供跨学科研究经费,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作为美国联邦政府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强调对多学科、跨学科和多机构联合的医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如2007年就给9个科学研究联合体提供了2.1亿美元的研究经费[7]。⑤多样化的激励措施,重视奖金发放和提供实践机会等。

2我国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组织建设与发展

我国学科交叉研究萌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80年代初召开“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基本就被认定为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全面展开。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关于跨学科研究的建制开始引人关注。特别是我国“985”二期工程,为突出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引导,凝聚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开展跨学科研究,着力建设了一批创新平台。目前“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是我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其中就包括大批生物学与医学创新平台的实体机构。2000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多年来,该中心将基础科学、技术应用和临床科学的前沿研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单细胞原位实时微纳米检测与表征研究,数字化诊疗仪器技术研究,医学信号与图像分析研究,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生物学效应及医学应用研究等四大主要研究方向,建立了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平台,组织了30余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取得了系列跨学科研究成果[8]。

同时,该中心注重各有关学科优势互补、相互合作,对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等基础学科,以及来自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等众多应用和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培养出了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新型人才。2006年,北京大学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至此成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研究中心之一。2010年,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建立了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该研究所注重复杂系统的研究和学科交叉,并且与环境因素相结合,主要针对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研究领域作为重点和突破点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9]。2004年,清华大学顺应跨学科研究趋势,改革科研体制,通过将分散于全校各院系的有关生命科学、医学及相关的工程学科统一组织和协调起来,重点支持和建立了包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在内的若干研究所(或研究平台),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10]。

点击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教学中生命科学馆的应用

摘要: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临床医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应用型学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进行临床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逐步帮助在校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然而目前临床教学资源的紧缺,极大影响了临床医学的教学质量。生命科学馆拥有大量不同种类标本并融合先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其有可能为临床教学提供资源。本文主要介绍生命科学馆在外科学、妇产科、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作用,探索将生命科学馆与临床医学教学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为临床医学的教学提供多元化的教学途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培养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专业技能扎实的综合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生命科学馆;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

临床医学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学科,是医学基础教育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桥梁,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医学实践性、技术性以及专业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操作不可分割独立,必须二者结合共同进行。然而,由于当今医学院校扩招、医疗纠纷的增多、患者不能充分配合教学等因素,导致临床教学资源非常紧张,其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亟需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来为临床医学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和基础。湖北医药学院生命科学馆展览面积约500m2,馆藏丰富并拥有先进技术支撑,其中人体标本1000余件(套),不仅有实体标本、塑化标本、铸型标本、断层标本,还有大量数码切片标本,并融合先进高科技信息技术,如虚拟讲解员、全息成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3D投影等现代化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将传统实体标本与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虚实结合的交互学习平台[1]。临床医学的教学是以基础医学形态学为基础,充分利用生命科学馆种类齐全的大体标本、显微标本、数字标本以及VR/AR数字化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观察到人体结构的正常与病理形态的对比差异,并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对生命科学馆在外科学、妇产科、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作用进行总结,探索将生命科学馆与临床医学教学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虚实结合仿真医学情境中获得临床专业知识和提高临床实践专业技能。

1生命科学馆在外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外科学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与内科学相比,外科学主要研究如何用手术疗法治疗为患者去除病痛。手术操作是外科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危险性,操作过程中手术的技巧与方法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后期恢复,任何失误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2]。外科学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充分掌握人体器官结构的正常结构,还需要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检查及手术操作机会。然而,由于近年来医患矛盾、医学院扩招医学生数量激增等社会问题,在医学生实训期间临床实践过程中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减少。同时,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每一个器官结构的手术操作的讲解,必须以正常人体结构为对照,且要求操作者必须十分清晰准确的了解手术部位其血管分布、神经支配、器官毗邻等,内容繁琐复杂,枯燥晦涩,仅仅依靠书本、多媒体图片展示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生命科学馆中的实体标本、铸型标本、塑化标本可清晰展示器官结构在人体的位置、神经支配、血管分布及周围器官的毗邻,且学习者通过佩戴VR眼镜、耳机等切身感受真实的操作环境,对人体结构准确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调动各种感知器官,帮助学习者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心脏手术过程,心脏不仅有大血管出入,且与食管、肺、膈、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相邻,任何处理不当,均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外科实习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往往感到十分困难,且无法重复练习。然而在生命科学馆,可通过完整纵膈的胸部标本、心脏标本等从整体到局部的清晰观察心脏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等结构,并通过VR/AR数字人虚拟人体,仿真手术操作现场,可使学生多次重复的训练,提高操作熟练度,为心脏部分的手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生命科学馆在妇产科教学中的作用

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主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及与妊娠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诊断,手术学部分的临床实习阶段也是妇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妇产科学内容繁多、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加之妇产科检查涉及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其临床教学的现场操作示范与讲授部分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要更难以实施,这极大的影响妇产科学的教学质量[4]。而充分利用生命科学馆的女性生殖系统实体标本、铸型标本以及塑化人标本、各系统多媒体交互平台及VR/AR数字人等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正常与病变之间的差异,了解人类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及受精卵着床与发育过程,并通过虚拟的3D胎儿的发育,了解不同时期胎儿的发育状态及胎儿的分娩机制,来辅助妇产科学的教学。如在教学过程中阴道分泌物取材、双合诊、三合诊及直肠-腹部诊等,传统教学主要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仿真模型等方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生命科学馆的多媒体交互平台及VR/AR数字人技术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更为真实体验感,逼真、形象、生动、直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妇产科学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点击查看全文

国际期刊数据库有些什么

一.《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简称CA,是世界最大的化学文摘库。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最为重要的化学、化工及相关学科的检索工具。《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世界上150多个国家、56种文字出版的16000种科技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资料汇编、技术报告、新书及视听资料,还报道30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的专利文献。收录的文献占世界化学化工文献总量的98%,该数据库是世界化学化工领域最权威的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协会化学文摘社编辑出版,CA报道的内容几乎涉及了化学家感兴趣的所有领域,其中除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外,还包括冶金学、地球化学、药物学、毒物学、环境化学、生物学以及物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CA特点:收藏信息量大、收录范围广。

二.荷兰《医学文摘库/医学文摘》

《医学文摘》收集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还包括与医学相关的许多领域(生物医学工程、卫生经济学、医学管理、法医学等)。创刊第一年只有8个分册,目前有42个分册,各分册的文摘统一用英语刊出,每一个分册代表一个学科。EM各分册根据其学科的大小和收录文献量来确定年卷期的多少,各分册根据文献量的多少,每年出1-4卷不等,每卷出8、10、12期不等。收录期刊达5400余种,其中属于纯医学类的有3000种左右,这类期刊中的大部分论文都以文摘形式报道;属于与医学相关学科类的有2400余种,对这类期刊的论文只选有关文章做摘录。EM与IM所收集期刊的交叉量为1700余种。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用英文出版的大型医学文摘,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二次文献之一。

三.俄罗斯《文摘杂志》(简称PЖ/AJ)

于1953年创刊。收录了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66种文字的科技文献,包括22000多种期刊、10000多种图书、6000多种连续出版物、15件发明证书和专利以及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等。是目前世界上引用出版物最多、报道量最大的一套文摘刊物。其所收录几乎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四.美国生物科学数据库(BIOSISPreview简称BP)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