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审计理论基础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不仅会给股民、监管部门、投资机构等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惑,而且会增加审计服务提供方的工作成本并使其面临各种审计风险,从而对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提高审计服务定价、收取更多费用。
【关键词】财务重述;审计费用;审计风险;上市公司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上市公司财报、年报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证明其信息真实可靠。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在披露经过审计的财务信息后,又频繁地在企业官网和交易所各种财务重述公告。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补充更正公告相当于承认其此前的信息披露内容存在不妥之处,不仅会给股民、监管部门、投资机构等信息使用者造成困惑,同时也使得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增加审计工作成本、面临各种风险,甚至名誉受到损害。鉴于此,会计师事务所对那些发生过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时,是否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重述,提高审计服务收费价格?本文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定价、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控以及证监会履行监管职责提供参考。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1)审计费用审计费用是审计服务提供方(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审计服务的接受方(被审计单位)收取的一定数额的劳动报酬。从二者的主体方向看,审计费用有着不同的解读:对被审计单位来说,是为获取审计服务所承担的费用;对审计服务提供方来说,是业务收入。本文所述“审计费用”是从被审计单位角度出发,更容易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行为相联系。(2)财务重述虽然大部分研究对财务重述的描述方式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前期差错更正与财务重述的概念有着类似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解,可将财务重述定义为: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之后又在官网、交易所等场所,以公告的形式补充更正财务报告的行为。在财务重述类型的判定方面,本文沿用迪博数据库对于财务重述的分类(如下页表所示)。
2.理论基础审计费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审计产品定价理论。(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建立在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基础上的,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于1930年代提出。委托理论是契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认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而产生的。生产力发展导致分工进一步细化,企业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等原因,难以对公司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因此便委托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经理人代为管理。但是委托人和人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前提下,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这一理论下,人根据事先约定的合同为委托人服务,委托人根据人的业绩支付薪酬。所以委托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解决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2)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于信息的了解是不同的,掌握更多信息的人往往处于有利地位,掌握信息少的人处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也说明市场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因为信息量、信息渠道等不同,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不同。(3)内部控制理论1990年代末,美国COSO委员会在相关报告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内部控制是受上市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职员的影响,目的在于取得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内部控制的主体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人、管理者和员工;内部控制的假设内容主要有控制实体假设、可控性假设、人性假设、不串通假设等;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为合法性原则、相互牵制原则、程式定位原则、系统全面原则、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质量控制、资产安全控制、经营绩效控制等。(4)审计产品定价理论审计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既有着和普通产品和服务共同的性质,又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它与普通产品的共性在于其服务价格都是可以基于成本和利润加成进行计算的。审计费用的研究者们也从一个新的方向对审计收费建立了模型:e(c)=cq+e(d)*e(θ)。其中e(c)是审计定价,c是审计资源的单位价值,q是消耗的单位量,e(d)为潜在的预期损失的折现值,e(θ)是潜在风险的可能性。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审计产品除了成本和利润之外,还应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即风险溢价。
财务重述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
审计实验的高仿真性要求模拟审计对象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并详细构造其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行业情况等环境信息,以实施审计监督。而且,为使实验效果更为逼真,审计实验材料的时间跨度往往需要在一年及以上。这些特征决定了将会计模拟实验的成果直接作为审计实验的素材是极不充分的。审计实验资料除了应包括一定期间内的会计资料外,还会涉及到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如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记录、相关合同、营业执照及产权信息等审计所需的原始资料。同时,指导教师还需要设置行业形势、法律政策以及相关陷阱等信息,这些都加大了审计实验材料的收集、设计难度。
审计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实验教学中涉及到审计程序的应用不完整,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受实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多数高校设计和实施的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和了解的只有审阅、核对、重新计算和分析等有限的狭义的审计程序,而询问、观察、函证、检查有形资产等其他重要的审计程序却得不到有效的实验训练。作为证实某项资产或经济业务是否存在或发生的强有力的手段,这些审计程序一旦在实务中遗漏,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的产生。另外,传统的审计教学软件难以增强学生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感性认识,不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审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对拟进一步执行的审计程序做出合理的计划安排。实验教学很难全面提高学生所需的搜集证据、分析解释证据的审计专业技能,证据的取得易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
2.审计实验系统性、动态性差
审计实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对审计实务的高度仿真。审计业务流程系统性强,各环节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审计实务中的许多情景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得生动、全面。如审计人员与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等,实验中要呈现诸如此类承前启后、交错复杂的动态特征,是目前审计实验教学中较难解决的问题。另外,会计舞弊与审计博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实验资料需要适时更新,也对审计实验素材的动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实验教学缺乏层次性
摘要:OBE理念是指“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高校在审计人员的培养方面,由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审计专业学生往往缺乏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文章对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让其在今后的工作或科研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OBE理念;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
一、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审计学本科专业最早于1985年开设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会计学、税法、财政、经济管理等多种学科知识为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的综合分析性、判断推理性、方法创新性都比较强。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会计专业相同,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忽视了审计学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基础,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支撑,审计理论比较肤浅。很多学生表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以至于学习审计学时,难以发现会计中的错报问题。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上课学习的理论知识很难理解透彻,有的高校即使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其实践课程和实务中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差甚远,引进的审计软件往往只使用一个月的数据,对于错误舞弊的覆盖面较窄,很难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资队伍缺乏审计实操经验
教师对学生起到引领作用,想要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招聘要求以及师资个人发展的局限,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来到学校任教,科研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实务操作经验,讲起课来难免空洞,脱离实际,上课难免照本宣科,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实务操作经验,有一些理论知识可能会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之后却发现在实践中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做到知行合一,或者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实践操作的变化。
虽然《审计法》是审计机关审计监督权力有效行使的基本保障,但我国目前的《审计法》法律规范过于原则和宽泛,从而带来了一定的制度风险,这是导致廉政风险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在“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下,真正的“依法审计”才是防范廉政风险的应有之义。以陕西省审计厅2007至2011年连续5年对厅机关各处室上报的年度审计人员拒收礼金、有价证券、贵重礼品,拒绝公款宴请、旅游、健身活动情况为例,截至2011年9月底,陕西省审计厅领导和审计人员共上交礼金、有价证券及贵重礼品34次,价值4.54万元,拒收礼金、有价证券及贵重礼品60次,价值30.25万元,拒绝宴请、公费旅游及各种健身活动23次。由此可见,仅陕西省审计工作受外部影响的程度之大就不容忽视,全国范围更不用说。
审计权力运行之廉政风险的理论基础及原因分析
实际上,审计权力运行中大量存在的廉政风险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权力寻租理论”。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从实质上来讲,寻租是一种“权力的寻租”,是既得利益集团或个人用“手中的权力影响公共决策的过程”,从而为自己牟利的一种活动,巴格瓦蒂将其称为“寻求直接非生产性利润”,即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而解决权力寻租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权制衡。2010至2011年,陕西省审计厅对我国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对15个被审计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人员进行座谈以及对省厅机关、咸阳市审计局及其所属彬县、旬邑、淳化等3县审计机关共5单位部分业务和综合部门人员发放1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84分,问卷有效率为84%)。该问卷调查作为“提升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制度化水平”专题调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旨在为领导决策和完善审计机关预防腐败制度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一些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相关规定不明确、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监督不到位等是审计权力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寻租可能的主要原因。
审计系统惩防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审计廉政风险及其惩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审计惩防体系建设进行了设计与思考。具体如下:
审计机关惩防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是:针对审计机关廉政风险及其防控运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从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监控管理机制、防范预警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全面构建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为防范审计机关廉政风险、杜绝腐败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结合陕西省审计机关惩防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审计机关惩防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引导机制(1)教育培训。主要包括:教育培训目标与重点;教育培训范围与内容;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等。(2)廉政文化。主要包括:廉政文化构成要素;廉政文化建设形式;廉政文化示范标准等。(3)效能考评。主要包括:效能考评重点内容;效能考评分析指标;效能考评方式类型等。
审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学生的主干课,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学好审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功底,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传统的审计教学相对封闭,是以教材为基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选用审计案例,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提升学生参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所以将审计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完成审计教学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审计教学的现状
审计是一门实务性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审计课程教学更是强调其操作性。近年来,审计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抽象又难以理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能有效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现有的审计环境变化,审计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的认知水平。传统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理论讲述,对于初学者,审计概念是相对抽象难以理解的。例如当讲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业务约定书等专业名词时,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就会有直观的感受,对这些专有名词有形象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施互动式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能浅显易懂的讲授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在课余大量收集审计案例,筛选出有代表性,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审计案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形成讨论小组分工协作,学生分析结束后形成案例报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将主动权交予学生,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在一旁正确引导。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拓宽自身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