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社区活动设计范文

社区活动设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社区活动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社区活动设计

网络教育的社区活动设计及组织

摘要:以建立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的“儿童能力建构社区”为例,阐述该网络社区建设的依据、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及网络社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围绕“家庭与幼儿园携手,共促幼儿能力发展”主题,探索将网络教育社区的线上功能与幼儿园的线下实践相结合,旨在增强家长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归属感,使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网络社区;家园共育;幼儿能力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模拟社区环境被搭建起来。2013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110个专题教育社区。这些网络教育社区是由不同地区有兴趣于某一专题知识学习或从事专题问题探究的教师、学生、家长等聚焦起来,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交流、互动协作和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1]。专题教育社区以人为核心,以社会关系链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应用为驱动[2]。“儿童能力建构社区”就是其中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针对于幼儿园教育展开而活动。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3]。同时,社会、生活环境对幼儿教育也十分重要,“生活教育”“教育社会化”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与渗透,“社区教育”受到关注。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儿童能力建构社区”依托于国家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试图将家庭、家长与幼儿园、幼师,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前者与后者形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利益格局,属于“家园共育”的模式。从本质上来看,“家园共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与互动,使得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家庭教育也扩展到学校,实现了一次跨越式的教育理念创新[5]。

一、社区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多种形式的,采用哪一种(有时可能是交叉的几种)形式,是由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教育活动内容及特定的园内外教育资源决定的[6]。在“儿童能力建构社区”创建初期,社区创建者与成员们达成了共识:社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配合社区成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要通过线上与线下活动的交替,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形成儿童能力发展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同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儿童能力建构。社区活动设计特色之一:提升社区成员的归属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以归属感的需要为前提的[7]。为了实现“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建设目标,使家长拥有参加社区活动时的归属感十分重要。网络虚拟社会扩展和延伸了人们社会交往的时空关系,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为了充分发挥助学者及社区小组主持人的作用和积极性,提升家长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就需要每个社区成员都有社区归属感。因此,社区成员加入,确定其身份,并赋予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是很必要的。社区成员主要包括:助学者、教师、家长,每个成员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分工。助学者以旁观的状态不断给予教师和家长活动指导,提高社区成员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教师以主导者的状态教育信息,开展社区活动,主持论坛讨论,上传教育资源,指导家长活动;家长以参与者的状态,浏览社区活动信息,参与社区评论,上传幼儿教育信息与资源。幼儿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社区小组”,允许本班的家长加入。在“社区小组”成员的加入方式中选择“需要报名审核”,通过管理员的审核,使得家长加入本班“社区小组”。另外,采取幼儿教师为家长预先注册的措施,使幼儿家长成为社区会员。注册时统一规定:用户名:XXX家长(王小萌家长),密码:111111(家长登陆平台后,可自己更改)。注册完成后,将名单传递给“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后,教师将家长加入到自己班级的“社区小组”中。社区活动设计特色之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概念、判断的系统体系,有利于给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前以启发;教育理论是实践主体在实践之后进行反思的依据;教育理论对实践起价值导向的作用[8]。同时,教育实践又加深了对理论的辩证性再认识。因此,设计社区活动的主要考虑之一是将社区活动分为理论探索类活动和生活实践类社区活动。理论探索类活动的特点是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主要由社区助学者、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以理论探讨的形式开展。比如:由凌玉老师发起的“增强儿童自理能力的探究”活动,要幼儿家长在家中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由家长记录幼儿叠被子、穿衣服、扣纽扣等一系列幼儿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记录孩子的能力变化,并在活动中展示,共同探讨如何增强儿童的自理能力。又如,由社区的创建者苑永波开展的“儿童能力建构讨论”活动,持续的时间约10个月,在这段时间内,社区助学者、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就儿童能力的话题展开充分的理论研讨。生活实践类的活动与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配合,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节点,主要由社区成员中的幼儿教师发起,幼儿家长参与,助学者进行指导。幼儿园活动与网络教育社区活动配合表序号幼儿园活动网络教育社区活动活动时间1“小百灵合唱节”合唱节小百灵合唱节2015年9月2快乐阅读节活动书香宝贝讲故事2015年10月3快乐科技节活动科技节2015年11月4快乐美食节娃娃美食节2015年125成长节我和小树共成长亲子浇树活动2016年3月6风筝节活动风筝节活动2016年4月7儿童艺术节童玩节2016年5月8儿童运动节“家园携手共促发展”“六一”演出2016年6月由哈尔滨市妇联幼儿园的张贝妮老师发起的风筝节活动,活动时间设置为2016年4月27日至2016年4月29日,邀请幼儿家长与小朋友一起制作风筝,并且一起放飞风筝。活动结束后,在社区文章中上传了“风筝的传说”,在社区资源中上传资源“自己做风筝放风筝”“风筝小剧场”,并且建立了相册,上传了小朋友们活动时的照片。幼儿家长非常喜欢这种形式的活动,通过网络社区及时全面地了解了幼儿园开展的活动,家长主动配合完成对幼儿能力的培养。社区活动设计特色之三:分区域开展,突出社区小组的活动特色。社区活动按照区域性,分为社区团体活动和社区小组活动。其中的社区团体活动主要是前面提到的理论性社区活动及社区整体性大型活动,如社区培训活动、教育理论研讨活动等;而社区小组活动以幼儿园的班级为建制开展,社区小组活动主要是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分别为托班、小班、中班、大班。每个活动小组按照本班的教学计划顺时开展活动,参与者主要有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助学者。由于小组活动更加贴近幼儿本身,因此幼儿家长对社区小组活动的关注度更高。例如,幼儿教师在网络社区的“小组文章”中经常将与本班相关的活动内容写成“小组文章”,告诉家长幼儿园的一些动态,并提醒家长如何在家里帮助孩子提升能力,家长是十分愿意参与其中的。另外,利用“创建相册”加强了家园互动、资源共享,由于家长都希望能够通过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照片来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能够在“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相册中经常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无疑是吸引家长参与社区活动的极有力的手段。

二、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

“儿童能力建构社区”创建后,围绕着“家庭与幼儿园携手,共促幼儿能力发展”主题,通过活动的开展,探索将网络教育社区的线上功能与幼儿园的线下实践相结合,通过幼儿家长对幼儿能力提升培养目标及活动细节的了解,使家长充分参与到幼儿教育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下面,以“快乐超市购”活动为例,阐述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社区活动参与角色:社区助学者、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在活动开展之前,社区小组邀请幼儿家长加入社区)。线上活动:在实践之前,教师在“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大一班”小组活动中活动消息,说明活动目标,让家长首先对活动有一个感性认识,家长带领孩子到超市熟悉环境,对幼儿有一个初步的引导。例如,在“超市快乐购”的贴吧中,教师了这样的公告:我们将为孩子们组织超市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用家长给的零用钱进行购物活动,本次活动目的是: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性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能力,请家长积极配合。线下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向幼儿讲解逛超市的礼仪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选择购物区域、如何选择购物路线、购物需要带哪些东西等,同时提醒幼儿不能随便拆除包装,不能大声喧哗,要礼貌地询问工作人员等。在超市里面,教师先带领孩子们参观饮料区、肉食区、副食品区、生活用品区、文体区……同时向孩子们讲解指示标志的含义,标签的作用,方便幼儿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在孩子购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各种反应,适时引导孩子的能力提升。在这一环节,教师邀请一位家长参与购物活动,并用手机的拍摄功能记录活动过程,为每一个孩子记录下购物表现。线上活动:活动结束后,在小组活动中建立《快乐的购物活动》相册,将精彩图片到社区小组活动中。并话题“超市快乐购”,让家长了解此次活动的全过程。家长通过对整个活动的了解与参与,对活动的反馈良好,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评论此次活动:宝贝平时很喜欢逛超市,但都是家长带领,没有这种体验,很感激老师和幼儿园组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了自己购物的乐趣。线下活动:“快乐超市购”社区活动结束后,活动的创建者项羽老师对此次活动做总结反思,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此次社区活动开展的心得与体会。助学者对这次网络社区活动给出意见,提出要求。助学者:这项活动开展得很好,但“儿童能力建构社区”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教师应该注意线上与线下活动的结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就尽量考虑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活动的目标、活动过程,从而能够更好地让家长参与对幼儿的日常教育,从而达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与幼儿家长教育的紧密配合,使网络社区成为幼儿园和家长联系的桥梁,共同促进幼儿能力提升。

点击查看全文

谈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在对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内涵进行简述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构建策略。最后认为,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构建成效,领导应予以充分重视与支持,需做好顶层设计规划,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情况在变化,对学生宿舍的管理也应该随之改变。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学分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的概念被淡化,唯一较为稳定的便是学生宿舍。学团工作的中心应该由班级转移到学生宿舍、学生社区。而在宿舍进行社区化管理,正是重心下移的一个突破。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有效性,使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朝着更为科学性、理性化、潮流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00后一代独生子女逐渐步入大学校园,如何适应集体宿舍生活成为第一门必修课。在学生宿舍管理中按照社区化管理为抓手,突出家文化和社区服务理念,既能为其提供小区物业般的贴心服务,还能搭建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设居住的平台,让新一代大学生们在宿舍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氛围。一个让学生真正感到温暖的宿舍,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不是课堂胜似课堂”的全天候育人阵地,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宿舍以社区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宿舍管理模式。将学生宿舍楼打造成“小社区”,可以让大学生学会担当和与人和谐相处,拉近同学间的距离,营造出和谐的寝室氛围,无形中让文明的理念蔚然成风。总而言之,以“密切师生关系、打造温馨家园、引领学生成长”为导向,把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学生宿舍,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战场,致力于构建以学生宿舍为核心的社区化管理模式是十分迫切且必要的。因此,需要改革宿舍管理模式,拓展公寓育人功能,探索建立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为让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更好发挥其应有效应,更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建议具体构建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点击查看全文

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的现状,总结了近年来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其中所呈现出来的部分问题,参考国外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的一些经验,提出了笔者针对此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为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建设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方面呈现出逐步向好的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随着国家对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以及所投入资金成本的增加,大部分城市生态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都越来越完善齐备,许多社区都有配备像社区活动室、多媒体办公室、社区宣传栏等基础文化设施。2.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团队日趋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城市生态社区开始行动起来,通过组织发掘社区里的可用人才,让诸如文化艺术爱好者、社区建设志愿者等可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3.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呈现多样化趋势随着对社区管理人才的招聘和社区内自身人才的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社区中与生态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也逐渐增多,以前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活动,像下象棋、扭秧歌等,现在有诸如广场舞、自愿捡拾垃圾、植树活动、社区知识普及、社区儿童早教等,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1]。

(二)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我国城市生态文化社区的建设虽已取得一些实践经验,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社区管理方面未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现阶段,城市生态社区的主要管理者依然是居民委员会,并直接负责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管理。虽然个别地区专门设立了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考虑到对社区居民的利用,导致社区管理上不够人性化和个性化,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再加上一些人员素质和邻里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社区管理者所发挥的管理作用十分微弱。2.社区生态文化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居民参与率不高生态社区及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丰富的社区活动的支撑。活动形式和内容对于居民的参与率影响很大。目前由于社区管理者对社区活动内容的策划不到位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活动的热情度不够,致使许多居民参与社区生态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加之他们对于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更是导致带头参与活动的人较少,常常出现社区活动无法长期开展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十分不利于城市生态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养的加强[2]。3.有关生态社区及文化建设的社区工作者力量较为薄弱城市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初期,一些退休的社区居民或是义务工作者充当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的角色。尽管近年来,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也投身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当中来,但是由于其专业性较差,多数人专业不对口,导致他们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摸索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不高。4.城市社区间的硬件配备上差异很大在城市生态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虽然政府增加了一些投入,满足了一部分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区众多,仍然存在着部分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的现状,从而导致社区间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

点击查看全文

亲子共育下托幼衔接路径浅析

[摘要]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新时代0~3岁的婴幼儿教育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亲子共育理念下托幼衔接工作现状,幼儿园在与0~3岁的婴幼儿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托幼衔接的资源缺乏家、园、社区三方的整合和共育;托幼衔接的路径缺乏针对性、渗透性、选择性;托幼衔接的策略缺乏过渡、递进性。在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资源共享——构建托幼衔接共育平台;途径共融———探索托幼衔接特色路径;叠加共赢———优化托幼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亲子共育;托幼衔接;路径

2019年5月9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对我国新时代0~3岁的婴幼儿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人们对如何让0~3岁儿童的教养与幼儿教育相衔接的需求及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意味着托幼衔接的研究已经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积极而有价值的重要探索。《意见》中强调提出,“家庭为主,托育补充”“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等主要任务[1]。因此,以家庭为教育主体,提高0~3岁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理念,强调亲子共育,是托幼衔接工作非常重要的理念和途径。目前,幼儿园开展的托幼衔接工作更多采用托班幼儿的家访,零星的入园前的亲子活动等,形式单一,流于表面,衔接效果显微。因此,基于亲子共育理念针对幼儿园托幼衔接工作的实施现状,需积极探索和构建托幼衔接教育的路径。

一、托幼衔接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托幼衔接的资源缺乏家、园、社区三方的整合和共育

进入21世纪,儿童基金会的西里尔·达莱斯:“现在必须更强调让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发展幼儿潜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通过有目的的组织,积极挖掘家庭、社会机构和幼儿园三方的特点,发挥三方的优势作用。婴幼儿出生后步入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婴幼儿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学习和生活,对即将跨入的幼儿园有一定的预知。其次婴幼儿生活的社区也是婴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其机构和文化是幼儿园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庭、幼儿园、社区应搭建资源共享的互动平台,为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幼儿教育衔接形成教育合力。但幼儿园和社区的协同教育在观念认识、主体关系、资源利用、活动开展方面都存在相应的问题[2]。然而现阶段,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托幼衔接教育缺乏资源的整合。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开展一些针对0~3岁婴幼儿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的活动,但活动往往受到工作人员精力和专业的限制,造成社区在幼儿园互动方面主动性差,社区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合,导致三方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其次。家、园、社区间缺乏共育的理念,更缺乏共育的机制,三方的托幼衔接活动一般都设立在婴幼儿入园前1~2个月中,形式也往往局限在家长讲座、亲子活动、家长学校等为主,形式枯燥、内容单一、活动次数有限、合作的程度不深,缺乏衔接共育的机制[3]。

(二)托幼衔接的路径缺乏针对性、渗透性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生态设计下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从重视建筑设计到重视生态设计,地产商开始重视生态设计理念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了更好维护城市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的居住体验,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需要以建筑生态设计理念为基础,创新符合人性化、生态化、丰富性、地域性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建筑生态设计理念与指导思想,分析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理方法,提出部分关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应用,为地产开发商进行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城市社区生活重要部分,设计合理的景观不仅可以提高居住体验,增加居民归属感,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维护城市生态发展。景观设计从工业化景观设计成为生态景观设计,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思考,恶化的生态环境危害人们生活,破坏地球环境,因此全面建设生态社区是现展的重要方向,合理的园艺布局、专业化景观设计,无一不是为人们幸福生活保驾护航,专业化景观设计需要涵盖大量的行业知识,了解不同人群的运动休闲需求,为不同家庭设计符合家庭休闲的场所;针对植物栽种、景观选择,需要综合生态学原理,清楚不同植物间共生与竞争关系,通过合理搭配营造符合实际情况的山水美景,清洁优化环境;针对地域设计,需要清楚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城市的变化历程,通过借鉴异域风情,打造符合当地人的社区环境,地产开发商应当重视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打造人性化社区环境,提高景观设计质量,为居民提供幸福生活家,重视人性化发展特点,打造美好家园。

1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建筑生态设计理念分析

1.1建筑生态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通过获取自然资源来生产经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日益关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减少浪费,生态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居住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加人们的归属感,打造和谐的生态理念,提高人们真实的自然感受,营造舒适愉悦的体验感,以低碳环保为主题,全面把控健康与舒适感,维护城市园林的生态平衡,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污染,绿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效益,为创造和谐美好社会保驾护航。

1.2绿色生态景观构建因素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