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市场经济研究范文

市场经济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市场经济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市场经济研究

师生思政教育市场经济研究

一、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

(一)受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皿的深刻形响,学校一些师生信仰缺失、情绪焦蹂、关系复杂化。l、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动摇了师生员工的政治信仰。由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出现了一些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生活腐化堕落,以及失职、读职等现象。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部分师生不能正确看待腐败现象,情绪低落、思想消极,甚至改变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政府的信任出现动摇,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2、社会收人分配差距过大,校园不良风气草生,人际关系复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收人差距日益扩大,校园里贫富差距非常之大。部分校园的奢靡攀比之风流行,拜金主义蔓延。由于少数富有者的收人来自腐败、违法,导致了一定程度“仇富心理”产生。家庭收人、地区收人和行业收人差别较大,引起师生心理失衡,关系复杂化。3、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师生心理焦虑,影响学风教风。在经济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少产业工人下岗、失业,同时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加之大学的扩招和我国第三个就业高峰的到来,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便会产生思想困惑和焦躁心理,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学校的学风、教风建设难度进一步加大。4、网络经济及对外开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新经济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和实践,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面不断扩大,师生接受信息的速度之快、内容之庞杂使人始料不及。网络化既给师生提供获取知识、开拓思维的便利条件,也给师生在面对大量的负面信息的同时,在心理上对思想政治的正面教育产生抵触。特别是西方腐朽思想和西方文化猫权的渗透,使得部分学生浮躁虚荣、逆反情绪强化、责任感淡化、心灵空虚,更谈不上正确的信仰追求。

(二)市场经济下师生员工对思政工作认识的误区。市场经济的价值、竞争规律和利润最大化的运行方向,客观上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形成矛盾和反差。第一,利润最大化原则与重理想、信念、道德、责任等价值取向之间形成矛盾;第二,自主性原则与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之间的矛盾;第三,等价交换原则与上级决定、领导安排、计划调配之间形成反差;第四是竟争性原则与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进步之间有不相容之处等。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产生种种误区:1、对立论:认为市场经济不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二者不可兼容。2、无用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要靠物质、金钱作调节杠杆,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是空口说教,既不解渴,也不当饱,没用。3、替代论:认为教学科研搞好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搞好了。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就是教学、研究压倒一切、替代一切。4、悲观论:认为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师生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都发生了变化,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效果太困难。由于思想认识发生偏差,陷人误区,导致了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缺乏积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在行为上被动、消极,甚至干脆放弃。在一些学生中存在只重视科技知识学习,忽视思想品质修养的现象;在教师中,存在只顾教书,不注意育人的现象。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方式方法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一般来说,学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科班出身不多,而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使科研的精英集中在理工领域和非思想政治的人文研究领域,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陈旧,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理论素质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观念陈旧。思想认识没有摆脱传统体制下思想工作中的“左的”、“权威”、“管教”等观念。2、工作方式方法老化,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习惯于学文件、读报纸、写心得、谈体会等说教灌输,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实效性,容易让师生产生排斥心理。3、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面对师生员工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犯罪、违规低龄化、师生民主意识强烈等现实,不能提出最有效、最及时的方法去解决、引导,多向思维、工作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较少,遇到问题显得无所适从。

二、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的产生,既有客观形势变化的原因.也有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原因.新形势下,要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为学校思政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旨在维护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堵塞制度漏洞、弥补制度缺陷、完善社会行为规范,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社会问题。比如,完善、落实《反垄断法》、《个人所得税法》;将分配政策倾向于效率调整为倾向于公平等,解决贫富收人悬殊问题;落实存款实名制和领导干部个人收人申报制、离任审计制等,以遏制腐败。政治上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上,保持经济适度稳定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以缓解失业、待业带来的社会压力,进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对全体公民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人们懂法、守法、用法,并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行事的氛围。一旦社会进人了良性循环,出现机遇均等、利益分配合理、竞争公平的和谐社会环境,那么,失衡的社会心理就能得到矫正,师生心态就会恢复正常,其行为就会受到主题建康的心理机制的有效控制,再行思想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点击查看全文

空间经济下的流通经济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逐渐成为了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空间经济视角,概述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分析空间经济学的几项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现代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与定位问题。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流通先导

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两方面,其分别为垄断竞争力和规模收益递增。张伯伦在1933年最先提出垄断竞争理论,1977年迪克希特将垄断竞争理论和一般均衡建模技术融合应用,其认为消费者对商品的多元化需求会影响规模收益递增。也有部分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多样性的中间投入,并据此提出了规模效应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由于垄断与规模收益递增紧密关联,因此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生产者往往会采取单一的经营战略,其会强化具有规模收益递增优势的部门,并通过打造和维护自身品牌,以成为行业的垄断者。现阶段,在各个行业都能发现垄断的特征,这些存在垄断特征的企业并非源于政府支持,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逐步产生。与此同时,也存在大量的潜在企业正约束着这些垄断企业的经济行为。

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传统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背景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商品流通有着专门的论述,其将流通提升至了经济运行层面。马克思将流通定义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将社会分工视为流通的基础,社会分工通过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马克思流通观认为,流通和生产紧密关联,生产是流通的前提,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对流通的性质、深度具有决定作用。流通维持着生产的社会分工,其制约了生产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趋于复杂化和精细化,生产技术持续提升,生产对流通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流通范围和流通规模将直接影响生产的效率。同时,流通具有中介功能,其能影响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从而能够推动各个产业优化升级,进而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由此可见,商品流通历经了不同社会形态的变迁,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流通模式,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步骤,因此,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必须基于现实情况。在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阶段马克思流通观是我国研究流通经济的理论依据。随着社会环境变迁,我国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模式,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兴起,商品流通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巨大转变,流通在再生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流通产业的发达程度甚至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为迎合经济发展现状和需求,流通经济学研究必须持续更进,打破传统理论框架,积极创新理论内容,从而通过形成具有时代价值的现代流通经济理论体系,推动我国流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现代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进展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对流通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全新要求。尤其是随着供求关系变化,即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流通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甚至对生产环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流通产业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流通先导论”思想开始出现,这一思想是对传统流通观的发展,其认为在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时,市场经济趋于成熟,流通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会发生转变,即“生产决定论”被社会实践推翻,商贸流通成为了影响经济运行的关键力量,即出现了“流通决定生产”的局面。流通产业在投资、就业、利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必须注重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进程加快,第一、第二产业逐渐丧失原有优势,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持续降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性力量,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更体现出这种变化。我国流通产业受多元因素影响,未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极大优势。因此,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一方面能够开发流通产业自身潜力,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均衡、有序发展。流通产业的具体优势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同时,流通产业与各领域关联甚密,其能够促进不同产业经济要素的互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产业成为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其体现出了一定的战略性。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其限制了产业自身进步,并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展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此外,基于“流通先导论”,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流通经济的内涵更加宽泛,其属于全要素、全过程流通,借助互联网技术,虚拟经济造就了全新的流通空间,商品的流通范围扩展至全球市场,流通产业的繁荣反映着国家的竞争力。同时,除劳动力和资本之外,技术、信息也被纳入流通资源的范畴,其打破了妨碍生产资料广泛流通、融合的壁垒,使现代流通产业的布局范围得到极大扩展,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态势,这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应当摆脱传统流通观的桎梏,从社会经济现实出发,基于多元化视角开展现代流通经济研究工作,从而通过完善流通经济的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流通产业发展。

空间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的深化改革以及全面开放的推进,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不断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生着与时俱进的改变。同时随着中国梦的提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经济硬实力的建设并驾齐驱,是中国发展的两件法宝,如何发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中国文化的结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新内涵,强化社会主义理论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强新文化与旧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不仅是中国国家政治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结晶,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及特殊的抽象财富,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深刻的理解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既要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类型,同时也要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强化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才能保障中国的国家建设取得新的进步。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类型

(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明历史的精神结晶,是中国重要的基本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包含着中国的与汉字相关的文字文化,还包含着与中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同时也具有新时代赋予的新意义,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直接影响着中国的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也是中国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具有强烈的民族判读与民族指引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文化

点击查看全文

论虚拟经济的功能及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我们看到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资本市场间的资金往来相比,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额实在是小巫见大巫①。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本质上就是虚拟经济的全球化,正是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经济联系空前密切。另一方面,从家庭或个人的财富结构来看,在经济虚拟化的今天,虚拟财富在人们收入中的比例也呈现也不断上升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家庭部门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值之和占其总资产价值的比例就达到了90%,近些年来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②。因此,在发达国家,虚拟财富已经成为家庭财富的体,整个社会财富呈现出一种“倒金字塔”状的结构,位于“倒金字塔”底端的是人们的工资收入和除房产以外的其他耐用消费品,位于“倒金字塔”上方的是以房产、股票、债券等为重要代表的虚拟财富,整个财富结构呈头重脚轻的形态[1]。这一变化导致了这样一个后果,在发达国家,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主要是虚拟财富的增加),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加大消费支出,甚至是透支未来的收入。而在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时,随着人们财富的缩水,他们的消费支出也会剧烈下降。内在价值的不稳定性是虚拟财富的重要特点,人们的财富总额会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巨大变化,进而又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例如,2003年至2007年期间美国房地产市场高速成长,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为美国家庭净财富贡献超过6万亿美元,长期以来,消费需求占美国总需求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突然增加的巨额财富无疑会对美国的家庭消费进而对总需求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不经过生产而凭空增加的财富也是真实的财富,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人们突然增加的大量财富会大大促进消费和信贷。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虚拟财富又在短时间内迅速化为乌有,消费者不得不节衣缩食,削减开支。这一过程对于消费支出占总需求60~70%的消费驱动型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扰动,并且这种扰动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向其他国家传递。传统金融理论在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上,往往只是研究其中的个别市场或几个市场之间的联系,很少把虚拟经济领域涉及的所有市场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更缺少对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运动和发展的研究。这就使得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我们必须超越传统金融理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从虚拟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考察经济虚拟化的特征及其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的功能及作用

按照经济运行方式的不同,我们将整个经济系统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部门。在虚拟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成长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视为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那么,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虚拟经济的日益膨胀和独立化运行会对整个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或者说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的运行中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具体来说,虚拟经济部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资源配置功能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相对价格及其变化决定了资源的流向,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决定因素,这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核心思想。在经济日益虚拟化的今天,相对价格机制的作用不断被削弱,虚拟经济部门日益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从国际范围来看,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美国通过向全世界提供各种金融资产实现了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并实现了在低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储蓄率的高低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美国的国民储蓄率却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只有5.7%,2005年至2007年间这一数字几乎等于0。2007年底,美国平均家庭债务余额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了创纪录的133%,1992年至2007年间,美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3.2%,美国是如何在如此低的储蓄率的情况下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即美国凭借其发达的虚拟经济系统从世界上其他地区吸取了大量资源来实现了自身的经济发展。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却消耗了世界35%的资源,美国在实现经济增长和满足其挥霍的日常消费的同时,把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血汗工厂和健康问题留给了其他国家。所有这一切也只能在美元充当国际本位货币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欧元自其诞生之日就没有停止过谋求世界本位货币的努力。当前,欧元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6%,仅次于美元65%的比例。欧元也凭借其不断上升的国际货币地位,加速向世界提供各类债券和有价证券,占有和消耗其他国家的资源和财富③。在流动性过剩的今天,房地产由于其相对稀缺和不可再生的特点,日益受到市场流动性的青睐,房地产业聚集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成为重要的资金聚集地。我们看到在世界各地,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房地产价格越高。对当地经济来说,较高的房地产价格可以吸纳其他地区的多余资金,在本地产生资金聚集效应,有利于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虚拟化的今天,主要是虚拟经济而不是相对价格机制调节着资源和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向和配置[3]。事实上,随着1976年牙买加体系的确立,浮动汇率制度成为世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之间的主要汇率制度安排,实际汇率越来越接近其购买力平价水平,由相对价格机制所主导的国际资源流动就逐渐失去了动力。

(二)流动性储备池功能

所谓流动性储备池,是指一定时期内,暂时或永久游离于实体经济循环之外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而滞留于虚拟经济系统内的货币资金。当前,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以及各类收藏业等虚拟经济系统积聚了大量的货币资金。由于受生产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实体经济部门的利润率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提高的,并且在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下,实体经济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甚至会出现利润率的下降。虚拟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钱生钱”的活动,决定虚拟经济部门利润率的关键因素就是货币的可得性,只要有货币进入,就会有利润被创造出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进入了不断增长的经常性贸易逆差时代,从1982年的52亿美元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7000多亿美元。同时,美国各级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也不断提高。这种持续的“双赤字”在世界范围内催生出了大量流动性。1999年,欧元正式诞生,为与美元争夺货币霸权,赢得贸易竞争优势并获取巨额“铸币税”收益,也加入到了滥发货币的行列。正是美国和欧洲自私的内外政策,造成了当前全球性流动性泛滥③。但是,世界流动性虽然空前膨胀,而世界各国的物价水平却保持了大致的稳定,出现了所谓的“货币失踪之谜”现象。那么,海量的货币哪里去了?唯一的解释就是虚拟经济系统吸收了大部分的流动性,最终推高了虚拟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而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保持了大致稳定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即流动性储备池通过自身近乎无限的储藏能力吸收了海量市场流动性[4]。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虚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稳定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M1、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的大致关系来发现这一规律。图1显示,20世纪70年代之前,美国M1的变化与CPI和PPI之间还有较为一致的关系,它们的变动方向大体相同④。此后,三者之间的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CPI和PPI的变动趋势还是基本一致,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趋势却与它们逐渐分离。我们以1986年为例,当年美国M1供应量较上一年增长了16.9%,而同年CPI只上涨了1.9%,PPI甚至下降了1.4%。若考虑政策的时滞效应,1987年的CPI和PPI比前一年也只分别上涨了3.6%和2.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年份里均存在类似情况,特别是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现象表现更为明显。随着美国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虚拟经济系统日益成为聚集流动性的主要场所,“多余”的货币进入了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这是造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分离的根本原因。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自始至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即过量的货币发行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对于实体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系来说,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看到随着经济的虚拟化,这一结论并不完全正确。

点击查看全文

诚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诚信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重点社会问题。但是,近年来出现在社会上的各种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这离不开我国中小企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本文将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诚信的运用策略做出总结。

关键词:诚信;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作用;策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全球的地位逐渐提升,这些都是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各种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中小企业偷税漏税现象明显,企业恶意逃避债务额巨大;各种银行不良贷款频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多中小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扩大销售规模、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在不断扩充市场份额的同时,中小企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为了销售产品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制假售假,为了逃避责任不履行合同,还有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三角债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可见,中小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危及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各方面。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素来就以“以诚为本”“以信为基”作为传统美德。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完善,一方面不能够仅靠我们历史传统美德孤立进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诚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不仅反映在资源的节约上、效率的提高上,还更在于不能损害他人利益上。可见,诚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诚信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备的品质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促进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就是物质利益的驱动,功利原则也就成为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必然的原则。在功利心的驱动下,失去诚信约束的中小企业一定会产生见利忘义的主观性冲动,如果客观条件具备,很多中小企业必然会出现欺诈行为。作为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只有坚守诚信的基本原则才能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严格遵循市场规则,保证自己逐利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才能避免在中小企业中出现假冒伪劣、欺诈行为的发生,才能够保证中小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人类必须停下脚步对自己的行为、生产等进行全面的反思。可见,中小企业一旦具备了诚信的品质必然会产生诚实守信的约束力,这样也为中小企业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