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师范音乐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
国家一直以来大力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师范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将对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师范音乐;农村;基础教育
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村中小学服务的开展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预示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将极大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
一、师范音乐教育极大地推动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活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广大农村地区简单的教育观念仍旧存在。“教育”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农民为孩子选择辍学务农,而不是接受教育。基础教育尚且如此,音乐教育可想而知。农村居民对音乐教育的普遍看法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在他们看来,音乐饥不能食,寒不能衣,渴不能喝,是一种与农村现实生活毫不相关的抽象概念。而师范音乐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基础教育政策的实施,会将大批专业的音乐教育者送到农村。通过教育的手段,渐渐影响改变和修正农村居民普遍对音乐教育的错误认识,从而在根本上消除素质教育在农村开展的阻力,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为农村音乐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摘要]音乐教育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拥有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而就需要不同于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简要梳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现状的基础之上,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能深化人们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的认识,创新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师范院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人才,因而立足于当前教育领域的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特征,培养学生针对性、实操性的教学能力成为了师范院校的基本任务。这同时也决定了音乐教育课程拥有着不同于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师范院校学生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一、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1.任务导向法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分为“音乐”和“教育”两大主题,必须先培养学生扎实的音乐创作、训练与表演能力,进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音乐兼具艺术性、技巧性、审美性与传情性等特征,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提高学生的音乐体悟与表演能力。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普遍采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如“中国民族调式”教学,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安排有中国民族调式的音乐作品,要求学生提前学习和练习作品,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对这一作品的介绍、解读与练习进行相关的教学,适时地向学生提问或者是邀请学生演示作品,这样做一方面能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新的学习任务,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习的中国民族调式知识。任务导向法改变了常规的“教师教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团队合作法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因此,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在高校当中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方面的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是长久以来历史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因此在高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教育对象进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一、民族音乐的美学特质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优秀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文化传承和发扬。五十六个民族能歌善舞,因此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各个民族均有传承至今且独具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其影响深远,并且音乐中彰显存在的价值,对音乐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大约五千年前,在黄河、长江等流域繁衍生息的祖先们,开创了最初华夏音乐文明。随着时间的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音乐文化逐渐呈现多元起源以及混合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各个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并不断灿烂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各个时期的意识形态随之发展改变,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深远影响,直接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变化与发展。在此之中,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是决定民族音乐得以长久传承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种独特性,使得民族音乐能够独具特色的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下,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正是通过“音乐”这个特殊的记录方式,才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等人文背景得以重现。由此可知,中国民族音乐历经千年,沉淀了深厚的音乐底蕴,是各个民族艺术智慧以及创造才能的结晶。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以及传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民族音乐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且至今仍不断交流融合,彼此竞争。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音乐能够衍发展,向世人呈现倔强而灿烂的音乐文明。
二、重视培养民族音乐教育人才
现阶段,民族音乐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此方面的教师相对比较缺乏,甚至有一些民族音乐几乎已经濒临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必须要能够尽量打破学历或是资历等方面的界限,吸收更多的民族音乐方面的人才,加入到教育队伍当中,以此培养更多的民族音乐人才。首先,需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其中,应该对民间音乐进行重点收集与优化。与此同时,提高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的关注对,并且加以培养,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要在高校当中培养更多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要让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为民族地区能够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质的,符合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音乐教师,这也正是民族音乐教育想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对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需要关注的。民族音乐的教师的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能够坚持将音乐和舞蹈以及戏剧影视等各个领域相互结合起来,要让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同时也要对教师的知识进行更新,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准,使教师拥有更加专业的技能和开拓的视野,不断的积累更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方面的理念。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音乐培训班,以此来培养壮大师资队伍。也可以指派一些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到一些少数民族的当地音乐学院进行造访,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1]。
0引言
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清末实施新政时期,这一阶段旧学堂逐渐实现更新,在社会极度动荡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提出改良政策。在外强入侵内政混乱的大环境下,西方音乐教育理念逐渐向本土渗透。第二阶段为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黑龙江省的音乐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新式教育快速普及,而黑龙江的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也由单纯模仿转变为具有独立创造思维的新式教学模式。
1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背景
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对外通关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帝国主义入侵的要塞所在。在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黑龙江也成为传教士文化传播的主要区域。这些传教人士大力宣扬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在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极具变化的前提下,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因影响,进而促生的崭新音乐教学形式——新音乐教育。尤其是在清末时期,在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鼓舞下,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变法运动等,为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重大机遇。黑龙江省的学校音乐教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发生质变的。洋务运动的开展使黑龙江境内开办了诸多新式学堂,并将音乐课作为教学科目之一,从而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洋务运动同时也以失败告终。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同等条约,使社会开明人士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这一时期中国主要以日本教育模式为借鉴对象,以救亡图存为教学目标。这一时期由于黑龙江地处边陲,在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相对落后,但是,以新音乐为主的现代音乐教学却发展极为迅速,时期,黑龙江主要城市都设有新式学堂,学堂中均开设乐歌课程,这也是黑龙江近代音乐教育的基础所在。在这一时期,不少教育改革人士均对音乐教学提出来改进意见。梁启超指出“:吾若从教,则比设唱歌一科,此为新学尤不可或缺者”。清朝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黑龙江新学堂将音乐教育设置为日常科目。1912年民国建立够,虽然政治经济环境仍旧混乱,但是对于新型教育体制的改革却从未止步。尤其是音乐教育更是被时人视为“唤醒灵魂”的“民众心声”。音乐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应有重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的学校音乐教育已经具备了深入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在模仿西方音乐教育的同时,引入了“民族音乐”教育这一主题,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笔者将在以下分析中阐述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学校音乐教育中有哪些创新之处,并探索这些创新对音乐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2清末民初黑龙江省学校音乐教育的创新
2.1音乐教育制度的创新
时期,黑龙江不但在中小学范围内推行新音乐教育,而且音乐教育还延伸到大学教育体系中。1912年黑龙江省响应《师范教育令》,将音乐教育作为师范类学校必修科目。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新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素质与人格的提升。虽然这一阶段音乐教材和音乐教学都处于试行摸索阶段,但这些教育方式已经为黑龙江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开端。尤其是在师范类学校中,通过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缓解了当时音乐教育人才短缺情况,同时在哈尔滨等主要城市设立了师范类的音乐专科学校。这些音乐教育的重大改革举措,使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被打破,实现了传统音乐教育向近代音乐教育的重大转变。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其改革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在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体现为曲目设置专业化、曲目类型单一化、曲目设置范围较窄。基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特征和需求,曲目设置应走多元化的思路,建议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这是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体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这3个办法的印发,将极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定给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带来重要影响,促使其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更新,以培养新形势下基础音乐教育优秀人才。相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层面,尤其是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上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限制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本文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基于高师声乐教学特点分析,找出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2005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可见,无论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是艺术表现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核心都在归结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声乐》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