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水稻嫁接技术范文

水稻嫁接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水稻嫁接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水稻嫁接技术

山区水稻嫁接番茄高效栽培技术

广西柳州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近21℃,1~2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在10℃左右,年雨量有1400~1500mm,但地区差异较大,北部各县具有较明显的山地气候特征。融安县位于柳州北部,泗顶镇位于融安县东北部,与桂林的三皇相邻,海拔500~800m,夏季气温比平原地区低,昼夜温差明显。该镇常年栽培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主要模式为水稻-嫁接番茄栽培模式,成为本市比较有特色的效益较好的山区农业生产模式。

1种植模式

早春3月中旬水稻播种,4月份移植大田,7月份收获;6月中旬番茄开始育苗,7月中旬嫁接,7月底8月初栽培嫁接番茄,10月份开始采收至翌年的1~3月份。

2模式的特点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是一种生态环保增效的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在:①水稻与番茄轮作为水旱轮作,减轻了连作障碍问题。②禾本科与双子叶植物轮作,吸收的营养不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种植番茄施放肥料较多,种植水稻可以减少基肥的用量。③番茄采用嫁接栽培,减少了土传病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④嫁接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保温保湿的材料要求不高,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成活率。

3效益特点

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作物收成效益,每亩水稻产量500kg,按2.8元/kg计算,产值1400元;成本每亩870元,包括机械耕田、机械收割、种子、肥料、农药等,每亩纯收入约530元。嫁接番茄在每年国庆与中秋节前后,售价较高,每亩产量4000kg,按3.5元/kg计算,每亩产值14000元;成本每亩4000元,包括机械耕田、请人定植、种子、农药、肥料等,纯收入约1万元。水稻-嫁接番茄年栽培模式每亩总产值15400元,纯收入约1.053万元。

点击查看全文

创意与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1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创意与创新

农业作为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区域性强、品种多、易受资源限制和环境影响、与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天然相联等特殊属性。农业的创意即是把创意理念引入农业,是一种拓宽农业生产途径、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新型农业业态,它既有创意产业的一般特性,又有农业产业的特殊属性。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指发生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科技的创意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原始和主要的动力之一,一般体现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如耕作制度、农业区域、品种种子、栽培饲养、动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水利灌溉、设施农业、食品安全等,还可延伸和体现在农业的生产关系中。

2宁波市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创意、创新实践

2.1创意、创新的实践

回顾宁波市农业历史,有很多创意、创新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水稻生产为例,其创意、创新包括:品种的更换、更新(20世纪50年代的农家品种整理推广,60年代的矮秆品种引进选育,70年代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90年代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优质稻米品种推广,21世纪初籼粳杂交晚稻的示范推广),耕作制度的改革创新(20世纪60年代双季连作稻的推广,70年代稻麦三熟制推广,90年代种植业结构调整,21世纪农作制度创新),栽培模式的创新(三高一稳、稀少平栽培、模式栽培、叶龄栽培、轻型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育苗方式的创新(大、中、小苗培育,二段育秧,乳苗抛栽,盘式育秧,机械插秧,旱育秧,半旱育秧),施肥方法的创新(重基早追后补施肥法,V字型施肥法,平衡施肥法,施足基肥、适施面肥、早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前氮后移,根外追肥,配方施肥等),水浆管理技术的创新(薄露灌溉,浅水插秧,深水护苗,薄水促蘖,适时搁田控蘖,以水养胎,干湿到老),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的创新(农业、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又如农作制度创新,这是浙江省农民和科技人员实践的伟大创举,突破了以前种植业的耕作制度范畴,把农林牧副渔五业紧密结合起来,种养结合、间作轮作、套种套养、生态循环,开展了粮经结合(如稻菇轮作)、粮禽结合(如稻鸭共育)、粮鱼结合(如稻田养鱼、虾、泥鳅)、林下经济(如山林套种灵芝)、水产(鱼虾鳖)套养等模式,使单一利用的耕地拓展到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依据光能利用、物质循环、多级转化、生物共生互补、生物的生态位和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原理,构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生产生态系统,做到物种上多种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不同品种)结合、组合上多序列(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之间)、搭配上多模式、空间布局上多层次(间套种,立体种养)、资源上高利用(生物共生互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技术上多学科综合配套、产品上多样化(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微生物产品)、效果上“三高一持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2取得的成效

农业科技创意、创新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蔺草的挂网,解决了蔺草倒伏难题;二段育秧和高山育秧,提高了秧苗素质和繁殖系数;喷灌、微滴灌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劳力,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培等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作物生长对土壤的依赖;拉线(杆)授粉、棚内养蜂,提高了杂交水稻制繁种和草莓的结实率;吊针注射农药、肥料,解决了大树施肥喷药难的问题;茭白田套养甲鱼,找到了防治福寿螺的有效途径;南美白对虾套养中华鳖,能有效防治对虾病害;鸡稻轮作、稻鸭共育,使生物共生、资源互补、粮禽双收;蔺草田套直播晚稻,破解了蔺草焚烧难题;从稻田挖沟养鱼到挖塘养鱼到稻鱼(虾、泥鳅、黄鳝)共育(或轮作)思路的转换,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设施栽培的推广,解决了蔬菜反季节栽培问题;精品农业、都市农业的提出,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延伸了产业链,且依托、服务、适应城市的发展,构建、培育了融生产、生活、生态、科教、文化于一体的高层次、高科技的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食物保障、就业增收、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体验参于、美化环境等功能。

点击查看全文

外向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开展外向农业科技创新,引进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成果,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地区差距,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1]。统筹考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对外技术的合作进程、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显得尤为迫切。

1盐城外向农业科技创新实践

盐城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市场导向、注重技术集成、完善平台体系,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服务和支持沿海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区域特色产业集聚趋势明显,农产品提档升级,出口量稳步上升,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已达46.7万hm2,农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均超1000亿元水平,农产品年出口额达2亿美元,呈现出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势头,并在实现科技成果“走出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品种资源引进改变生产水平

近年来,盐城从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水稻、大麦、蔬菜、耐盐植物、生猪、渔业新品种及种质资源近万份,为江苏沿海地区新品种推广及品种改良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聚合优势资源,成功育成盐稻系列耐盐水稻品种,2014年在废弃盐场示范种植,创下在中重盐土上水稻9000kg/hm2以上的高产纪录;经过品种筛选和驯化,耐盐蔬菜三角叶滨藜、海英菜、海芦笋等已成功走上百姓餐桌;引进的欧亚种葡萄成为本地主推葡萄品种,生产上使用的耐寒、耐贮草莓主打品种基本来自日本;从南非引进纯种波尔山羊,培育新品系核心群,大幅度提高了沿海山羊养殖效益。

1.2技术联合开发研究务实高效

紧跟产业发展形势,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努力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与澳大利亚托斯马尼亚大学开展大麦耐湿性鉴定试验,与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合作开展大麦赤霉病和白粉病鉴定试验,与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黎巴嫩)合作开展大麦新品种鉴定试验,与美国A&B公司合作开展啤酒大麦的品质测定和种质资源互换,及时掌握全球研发动态,有力提升了自主研发的水平和层次。与国外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交流,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研究手段,可以更好地让创新成果与生产需要紧密结合。目前,已累计培育推广适宜沿海地区种植的啤麦新品种10个,啤麦产量达到7.2t/hm2,质量达到国标优级标准,有力提升了地产啤麦的品质,缩小了与进口啤麦的差距,为啤酒大麦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点击查看全文

天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摘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湖北省天门市县域经济的调研,探究天门市调优产业结构、调强产品结构、调活业态主体、调顺政府市场关系的农业改革新动能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天门市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系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国土面积2622km2,耕地面积11万hm2,2016年农业总产值129.8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8元,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产业又是支撑县域经济的重头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培育天门市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天门市要突出解决农业有效供给不足、生产成本过高、质效不高等问题,调方式、调结构、调路径,向地域优质转型;强基础、强主体、强科技,向品质效益转型;促加工转化、促品牌打造、促增效增收,向业态活力转型;建平台、建基地、建体系,向市场开放转型[2]。

1天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1农产品市场的迫切需求

棉花收购价探底以后,天门市“棉花之乡”的优势不再,每667m2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降到不到200元,棉花生产周期长、劳力投入大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天门市油菜生产近三年的比较收益也不高,2014年纯收入接近300元,2015跌到最低谷,每667m2纯收入91.29元,2016年为133.8元。因为价格等因素,现有的5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和780家小型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粮食生产的发展,受到地域、水源、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2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转变

点击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河南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在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本文总结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并介绍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期待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其他省份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典型案例

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大大改善我国农业生产低效、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助于我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1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部分全省知名乃至全国驰名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个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维护涉农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纽带作用,是协助涉农企业对外宣传的有力代表,是服务企业发展带动企业盈利的重要组织,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外部条件。河南省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从发展前景、布局规划、示范园建设、农业科技应用、资源保护、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财政支持、产业化发展和流通销售等方面做出具体、详细的指导。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农民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和眼界限制,难以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只有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意义,才能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1]。河南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农业发展的生态理念,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对农户自身及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等,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逐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而使河南省生态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