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数字插画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近年来,动态化视觉设计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在商业与新媒体技术的持续推动下,动态化视觉设计几乎影响了所有的视觉设计领域。插画设计作为视觉设计的领域之一,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在与其他设计形式结合的过程中大放异彩,在商业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动态视觉趋势的发展,动态插画开始出现。然而,目前大部分插画设计教学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此,将对现有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新媒体技术与动态视觉趋势对插画设计的影响,尝试性研究出动态插画设计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实现提升插画设计课程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目的。动态化视觉设计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设计形式,依托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应用于不同领域,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元、新颖的视觉感受。插画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领域之一,广泛应用于社会各界。因此,动态化设计与插画的结合有着必然性。目前动态插画已经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以多元化的艺术风格配合音乐、图像等创意的表达形式,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纯静态插画为教学内容的插画设计课程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教师应在课程中引入动态化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动态插画设计这项重要技能,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专业性人才。
一、动态插画的优势与创新应用途径
1动态插画的优势
动态插画不同于动画,它并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是传统静态插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升华。动态插画的制作是通过电脑软件将插画画面中的部分元素进行动态化处理,从而增强受众对画面的感受,但动态化的制作并没有创造新的画面情景或故事情节。因此,动态插画的本质还是插画。例如,插画师李宁静April的系列动态插画作品《夏天》,作品中出现随风飘落的树叶,摇着尾巴的小狗,下雨的城市,旋转的风扇和骑车的男孩儿,这些局部出现的动态元素,为画面营造出了更真实的情境。由此可见,相比静态插画,动态插画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可以更好地营造氛围和情境,因而能够更清楚地传递画面所流露的情感与理念,用双向互动模式吸引读者。因此,动态插画与静态插画相比更具优势,更能引起受众对画面内容的共情感。2动态插画的创新应用途径伴随动态化视觉设计的大趋势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动态插画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多个领域有所应用,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或平板等欣赏动态插画的视觉魅力。
1.动态插画与移动客户终端设计
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移动客户终端的设计会更注重图片在界面中的显示效果,动态插画在手机软件中的应用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通过动态化的插画画面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提升产品的内涵。比如,目前在天气预报类App中下载量第一位的“墨迹天气”就非常善于使用动态插画来增强产品界面的视觉效果,当用户点击进入时,界面出现的闪屏插画,就是以动态插画的形式呈现的。当用户进入到主界面后(见图1),同样会以动态插画的形式呈现天气状况与人物着装,提醒用户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由此可见,动态的插画界面更能传递情感,拉近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2.动态插画与电子书
摘要:图像、技术、媒介历史语境的变迁推动了当代商业插画的创新与插画研究范式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商业插画专业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数字媒介创作也成为互联网时代艺术创作的一种必然趋势。该文作者认为,在研究与新时代接轨的新型艺术课程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静态插画的数字化升级,并着重培养插画与数字媒体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融媒体;插画;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逐渐走近大众,插画因为与“纯”绘画艺术作品相比具有强烈的商业倾向及更强的叙事性、指向性,逐渐被分离。随着视像时代来临,视听技术逐渐开启。到了21世纪,融媒体时代到来,这是个科技时代,也是个艺术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插画的本体介于艺术与商业两者之间,其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围绕在人们身边的插画艺术形式也更加多样,整体效果更加形象生动。如今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全景展示的艺术创作颇多,较之前的纸质媒介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这种方式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视觉空间的利用率。融媒体时代的插画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体,其是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具有天然的浪漫性和创造性,可以为人们提供新的职业岗位。
一、科技与艺术的有机融合
根据美国克拉克所著《美国的经验》中的调研,大多数的企业迫切需要具有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能够掌握一到两个横向专业领域的知识面,而且具有其他纵向专业的较深的学问与兴趣,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如今,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想更好地在这个领域生存,必须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商业插画专业方向是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绘画系的一个细分领域,其虽归于美术学专业大类,但课程设置和艺术与科技方向密切相关。商业插画是一个艺术与科学相融的学科,侧重培养商业插画和数字媒体融合的高层次人才。学院需要培养既懂得艺术又懂得技术原理的人,目标是培养技术精深和艺术眼光独到的高级应用人才。融媒介技术丰富了传统静态的表现形式,人们可以利用后期合成软件AE(AdobeAfterEffects)中的灯光、摄像机等工具,这些工具可模拟真实灯光,视觉效果丰富且具有吸引力。此外,软件中的3D粒子(图1)、牛顿动力学、光效插件、水墨水彩插件等高级设置都由软件自行计算,提高了插画的真实程度。为了与时俱进,学院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将融媒体教学引入专业核心课,在教学课程改革中添加了AE、PR(AdobePremierePro)与三维软件的课程。一方面,学生有必要掌握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后期合成、动态图形设计、栏目包装、三维建模(图2)等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结构不仅包括艺术类教育的课程,而且融入了很多计算机技术和媒体创作技能的内容。另一方面,必要的软硬件知识能让学生在利用电脑创作时更从容地解决随时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简单的代码知识、分辨率和视频编码的相关知识等。这提升了学生在审美和结构性问题上的敏感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但机器难以替代人脑,机器具有的智能比较单一,而人脑有复杂的智能,不仅可以识别图像,而且可以实现语义理解等。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智慧的人,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具有获取专业领域知识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具备艺术审美和运用艺术法则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图像处理软件终究是人类发明的物质手段,其最终还需要依赖人的审美感悟和审美情感才能发挥作用。
二、交互与传播的多维体验
图像、技术、媒介历史语境的变迁,推动了当代插画创新与插画研究范式的转变。媒介不仅被视为“讯息”,而且是艺术创造的表征和动力。插画艺术的研究维度从传统的静态模式走向多样性与交互性的动态场域,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插画研究生态系统。在国外,较为前沿的商业插画用不同的技术颠覆了插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和谐感,成功地构建了易于识别的视觉模式,获得了逼真的效果。如,在一些说明动画、视觉短文、动态诗歌和艺术装置艺术中,用户可以通过视、听、交互等多维式沉浸体验,深入地观赏商业插画艺术。如,2017年登录中国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成功地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互动方式,颠覆了传统的观展方式,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凡•高的艺术世界。观众通过连环巨幅电子幕墙感受这场视听盛宴,直面最清晰的凡•高笔触,细细体会画家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感[2]。所以,融媒体时代的审美是多维度的综合艺术,其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和已有的框架,使设计开始走向大众、走向流行、走向未知。商业插画的艺术趋势是通过互动的手段与网络、科技相结合,使作品在展示和表达时消除与观众的距离感,更注重与观众的视觉互动,以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的效果。此外,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订阅号或新浪微博平台)成为商业插画艺术作品的体验者、分享者和传播者。动态插画越来越成为文化商品消费的载体,人们可以在移动视频上阅读,获得审美愉悦,缓解心理疲劳。创作者通过信息分享与建构巨大的传播渠道,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能为商业插画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使作品的艺术性与社会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我国商业插画专业设立较晚,从事设计驱动型制作的学生和专业人士相对匮乏。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对插画人才的要求,高校的插画专业应及时转变战略思路,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多种媒介资源,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学院新的课程体系包含动态图形设计、三维计算机图像处理和交互数字媒体内容,同时对平面设计和编程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形式表现创作内容,熟练掌握三维、交互等融媒介的创作手法,实现人画合一,并通过动效技术让作品与观众产生良性互动,增强用户体验,提高艺术创作品的传播效率。在后期合成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时刻注意教学内容的有用性和有趣性,打开学生的视野[3],将时间维度叠加在传统静态插画中,使插画在动画技术影响下获得更生动的效果。笔者再根据交互要求,利用媒体扩充载体,实现多维度设计——插入音乐或音效。这样,插画中就有了节奏和韵律,这使艺术作品的情绪更直接、细腻,烘托了插画的整体效果。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促进数字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学生经过学校的专业培训,在毕业后承担插画工作时,可以在各种视觉美学中创造出强有力的视觉风格,也可以在设计驱动的制作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融媒体语境下,技术更新换代快,插画的价值受融媒体生命周期的影响很大。学生需要合理地应用融媒介,丰富插画的视觉语言,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出具有新时代艺术价值的插画作品。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产教融合的不断加快,高校插画设计课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本文从生动展示产品信息、增强产品的情感性以及促进非遗文化传播,这三个方面对插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从实践的角度对插画设计课程提出了五点改革建议:引入项目式教学法、跨学科合作教学、培养创新能力、应用互联网技术与完善评价机制。
关键词:插画设计;文创产品;课程改革
一、中国文创产业的发展
文创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通过对创意、技能、个人才能与知识产权的开发,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人民对物质生活品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并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使得众多优秀文创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其种类涵盖了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影视动画作品、书籍刊物、软件与游戏等多个方面,深受大众的喜爱。插画以其优美的构图,绚丽的色彩一直以来在视觉传达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文创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插画作为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最直接有效途径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型的文创产品设计之中。
二、插画设计在文创产品的价值体现
1.生动展示产品信息
插画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图像表现艺术形式,可以更有效的传达产品的信息与属性。相较于单一的文字描述,插画设计可以通过色彩、图案、布局等多种类的视觉元素,更生动直观的对产品进行展示,更准确的对消费者加以引导。如故宫文创产品《天然多福》系列红包,该系列红包主题分别取意自“事事如意”“多福多寿”以及“福禄连绵”等传统吉祥寓意词语。红包巧妙的从古代画作与宫廷用具中提取柿子、灵芝、寿桃、石榴、莲藕与葫芦等与主题寓意相关元素,通过大胆时尚的撞色运用与活泼可爱的手绘图形对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直观的视觉图形,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气氛,强烈的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取得了不俗的销量。
摘要:有媒体称中国童书成长的近十年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十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童书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为高校艺术教育在插画、平面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等专业的开设和办学都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关键词:童书;插画;艺术教育
0前言
童书在如今的出版业里可谓一道风景线,它的繁荣让纸质出版业在数字媒体时代多了一些生机。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出版业的现状,而是全球出版业共有的形势。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童书消费群体,其童书市场自然也是一片大好,中国的童书出版也体现出空前繁荣的态势。根据2016年开卷童书前三季度的统计,中国的580余家出版社有九成以上在出版童书或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生读物。童书的繁荣促使童书出版业的繁荣,这就使得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需求增加。童书与艺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童书业对艺术人才或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出版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也为高校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
1专业插画人才需求增大
1.1原创童书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插画师的参与
童书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中国童书创作力量的繁荣。目前,国内童书市场引进版权占据主流,与各种引进版童书的热销相比,中国原创童书市场表现则相对平淡。任何行业,如果没有真正培养出内生动力,热闹只能是昙花一现。从童书出版来看,在市场培育初期,以版权引进为抓手的选择无可厚非,但若长时间依赖于此,难免后继乏力。如果没有本土创作人、插画师、出版人合力增强原创能力,童书市场将难以形成内力的积蓄,从而真正帮助中国童书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博洛尼亚童书展入口有一个区域有几面空白墙,专门供一些自由插画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出版商有时也可以从这里找到他们中意的插画者。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简称CCBF)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博洛尼亚童书展,2016年CCBF没做这个单元,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儿童插画爱好者的信心不足。就像好的编剧不愿做儿童剧,好的文创不愿写童书一样,一些好的插画师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利润丰厚的商业插画上。而实际上,在中国,职业插画师的数量本就不多,何况是创作量大但利润低的童书插画师。所以,中国童书插画师的群体数量一直是一个不确定的问号,也很少有数据公司能提供这方面的统计报表。
摘要: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艺考“短平快”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艺术语言体系的全面构建。从引入数码应用角度通过实例研究可知:数码插画造型更直接地强调绘画语言和造型规律的直观性,契合了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研究的“化抽象为具象”需求;数码插画造型手法兼具诸多画种特点,适于绘画语言的综合性研究,能有效落实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的普及和成熟,有利于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推广。
关键词:美术学科;通识教育;数码绘画;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高校美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美术高考方式不断改革,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重点艺术专业院校改革力度大幅度增强,但目前尚未有一种新的可普遍推广的方式,因此目前美术艺考的形式仍然以光影素描和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把控衡量为主。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但一个较大的缺陷是,进入高校之后,学生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认知仅限“光影塑造”,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认知方面存在短板。我们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发现在不改变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托特定课程,引入数码应用,可以弥补学生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协助学生完成对相关认知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训练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素描和色彩为主,这种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与艺术形式和表达观念的不断更新,这种模式开始显现出其造型模式化、概念化和教条化等局限性。从高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很难改变高考美术沿袭的“短平快”培养模式和思维惯性,从而对绘画语言缺乏深入理解,对审美能力提升的方向也难以辨识,甚至出现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对绘画语言也缺乏全面认知的情况。什么原因呢?显然,这是其沉浸在传统光影造型模式和缺乏完整知识体系架构所造成的。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王华祥教授提出的“将错就错”美术教育体系[1],正是针对这种传统美术基础教育弊端进行的绘画语言认知体系方面的改革。在传统美术基础教育下,学生迷失了基础教育审美思维的方向,也看不到传统基础教育模式的前景①,这导致学生对基础造型的重视度不够,兴趣度和认知度偏低。究其原因,这种困境无非是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过于侧重单一思维模式培养造成的,忽视了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和审美能力提升,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与融会贯通,最终陷入“道技分离”的困境。韦秀玉在《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下绘画语言课程体系的建构》中说过,“在当代艺术多学科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要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地设置艺术教学内容、遵循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道’与‘技’的有机结合”[2]。韦秀玉虽然强调了对“道”的重视,但她仍然侧重于从课程设置层面展开,对绘画语言整体的“道”,即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方面,并没有展开论述。就绘画体系而言,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道”。相比而言,各细分专业的绘画造型方法和语言则更倾向于“技”或局部的小“道”。对局部的“道”进行深入挖掘研究,需要在绘画语言通识教育“大道”的认知高度下,才能让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的认知更加多维化和深远。当然,对这些局部“道”的每一项深入研究,也不断有力支撑学生对大“道”认知体系的构建。如此,也才能让学生看到美术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自由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综上可知,在当下课程设置暂时不能解决困境和问题的情况下,依托既有课改实验成果,完成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便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二、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中数码绘画应用的研究现状
高校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建构有多种途径可以达到殊途同归,只是每个途径必须足以概括绘画语言的整体性和宏观性。数码绘画便很好地兼具了这种特征,是实现美术通识教育教学系统构架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年以来,数码绘画及其应用已经被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如彭纲的《绘画的数字化生存———在高校绘画专业开设数字绘画课的尝试》[3]、唐丽丽的《探讨数字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4]和龚田华的《数码艺术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的内在联系》[5]等。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开始对数码绘画与现有美术教育展开思考,但因长期以来的数码设备保障和相关师资短缺问题刚刚得到初步解决,这些相关研究仍不能尽如人意。据笔者了解,目前探讨利用数码绘画来促进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较少。在当前数码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已增强,已具备研究推进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依然不能把数码绘画应用到学科通识教育中来,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错失教改优化机会,忽视时代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优化机遇。因此,对美术学科绘画语言通识教育的数码应用探索,是一种时代需求,也成为一种创新的价值投资。高校美术通识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培养。在新时代,推进现代化数码绘画教学和创新美术通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种把数码绘画和美术通识教育的融合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也是响应教育部一直倡导的强化美育号召。发挥数码技术优势,从而完成对绘画语言体系的完整架构和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多维化引导,是重视对造型语言通识教育的领悟和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从美术教学来说,也可以使学生能够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增强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学习,拓展学生自由和多维的创作意识,强化大学生美术学科绘画语言的通识教育,从而开阔学术视野,形成美术应用转化能力,以适应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因此,把现代数码技术引进高校美术教学,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观念上都有着革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