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数字货币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风靡全球,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以国家信用为背书发行的数字货币,将给未来的经济业务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本文从数字货币的产生和对经济业务带来的影响入手,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劣势。从业务流程、账务处理、人员配置和风险管控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高校财务管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数字货币;高校;财务管理;影响
一、引言
近年来,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风靡全球,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比特币等数字货币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信息加密,不同于黄金具有价值度量的天然属性,也不同于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的货币,仅是作为交换媒介,基于公众信任,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属于个人数字货币的范畴。而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法定数字货币,其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效力等同于目前流通的纸币。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已经在深圳、苏州和成都等地试点,通过对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进行推广,可在生活缴费、餐饮服务和交通出行等领域进行支付结算。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其形态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水平和科技进步程度紧密相关,到目前已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等阶段,货币不断演化的目的就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和安全性。目前主要的支付手段为纸币与移动终端电子,纸币存在不易携带、易磨损、有伪钞等风险,微信和支付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但需依靠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央行数字货币以国家信用为背书,不依靠第三方平台公司,直接进行交易,与纸币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常见支付方式的特征对比见表1。可见,纸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主体、法定地位、信用保障和运营模式完全相同。纸币是持有者获得所有权,在携带、流通和防伪环节存在风险,而数字货币的风险点在于网络支付过程。纸币的发行和回笼层级较多,不利于基础货币量的管控,而央行数字货币流转速度快、便于控制资金发行量,还可对大额资金追根溯源,有利于对专项资金进行监控。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将纸币电子化,依靠互联网企业信用获得公众信任,在交易和提现过程有手续费,无强制流通性,仅支持部分商户。而央行数字货币不受网络限制,可全社会强制流通,有国家信用背书,安全性更高。下面具体分析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劣势:
(一)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
摘要: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技术,其蕴含的数据不可修改特征和数据可追溯性与保险业对数据完整性、真实性的要求高度契合。本文首先介绍了区块链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区块链可以在承保、签单、理赔等方面为保险业赋能,最后为保险公司建立区块链应用平台提出建议。
关键词:区块链;保险;产业融合
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1.区块链1.0时代进入21世纪后,全球纸币过度增发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使人们对信用货币价值的稳定性产生疑虑,一些人开始研究建立一个币值稳定的新货币系统。2008年11月,中本聪在其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点对点信息传输模式的数字货币系统—比特币。比特币总量为2100万枚,由加入比特币系统的矿工解算法方程挖出,矿工挖币的奖励每四年减半一次。在挖矿前矿工先通过编码建立一个区块,并从比特币交易池中选取几笔交易记录在新建区块中。矿工求解方程挖矿成功后向网络其他节点广播挖矿情况以及新建区块中包含的交易,其他节点对挖矿过程和所含交易信息进行验证。通过验证的区块会自动链接在现有区块链的后面,成为区块链中的新区块,新区块中记录的交易信息被永久保存在区块中不可修改。矿工挖矿的过程就是取得记账权的过程,矿工的义务是为他人的比特币交易记账,权利是取得交易费即比特币。最初的区块链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挖矿成功的矿工拥有记账权,记录的账本内容在比特币网络全网广播。因此每一个节点都能知道在比特币系统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无需向其他节点询问。比特币的出现标志着区块链的诞生,即区块链1.0时代的到来。
2.区块链2.0时代在比特币之后,又先后出现了以太经典、以太坊和罗门币等数字货币,这些货币系统都是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支持技术,在比特币的基础上对区块链信息验证技术和加解密技术进行升级优化。相比于比特币,在新出现的数字货币系统中,单个区块的容量至少扩大了一倍。同时,矿工在区块链中加入隔离见证,将具有共同特征的非交易信息(如签名)通过指针方式存储在区块链以外,在区块中仅保存指针和交易信息。区块中信息存储的方式得到了优化,提高了区块链的信息存储能力。除了对原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太坊还创造性地引入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将标准化合约的内容经过编译形成的代码和数字的集合。以太坊引入智能合约后,网络中的节点只需要在命令中加入合约输入值,智能合约就会按照合约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自动执行合约内容,并将执行结果输出、保存,整个过程不存在人为干预。加入智能合约后,区块链不仅可以存储信息,还可以基于输入的命令和调用的合约高效处理大量重复性或程序性审核、交易工作。
3.区块链3.0时代首次代币发行(ICO)的出现让数字货币的走向发生了改变。ICO是指投资者利用比特币等现有数字货币投资新发行的代币,新代币发行者将收到的比特币在比特币交易所换回人民币、美元等现实货币进行融资。取得新发代币的投资者将代币在数字货币交易所二级市场进行交易。ICO流程与IPO流程有类似之处,其中的新发代币类似于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筹资者取得的比特币类似于股票发行方取得的现金。ICO一经出现迅速走红,各国掀起代币发行融资热潮。但数字货币本身不是标准货币,其设计理念和运行机制与现存在货币体系存在很大差异。投资于数字货币更像是一种投机行为,其脱离金融监管,投资泡沫大,风险高。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秩序,2017年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先后叫停ICO融资,逐步加强对数字货币交易的监管,数字货币的热度开始下降。尽管各国政府陆续叫停ICO,但数字货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却受到追捧。区块链所蕴含的去中心化思想,非对称加密技术以及分布式数据储存方式对优化产业供应链,提高数据安全性,打破信息孤岛有重要意义。探索区块链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方式,利用区块链为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赋能,实现场景应用落地成为区块链发展的新方向。以区块链成果转化为特征的无货币化区块链3.0时代已经来临。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摘要:区块链技术作为目前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不仅得到了政府、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区块链技术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业;影响
区块链技术将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作为基础,集体维护的一种数据库技术。任何参与到该技术的具体应用中的人都能够通过一个公开数据库进行数据的传输等相关操作,信用达成不需要第三方参与。所以也将其称作分布式账簿。区块链受到了金融领域的广泛关注,对其进行研究也是金融科技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对区块链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块链技术概述
(一)内涵
区块链是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其技术应用原理为实现数据的分散性储存,达到对点传输的目的,并对数据进行加密计算,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共识机制,共识机制主要指在其操作系统中,可以有效联系系统内部的各个节点及各部分的内容,并得到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对其本质展开分析,区块链技术属于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通过对相关密码进行利用的数据块,并且各个数据块中都存在相应的交易信息,可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形成专门的区块数据。
(二)特点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受疫情的影响经济短期停摆,许多行业供需两端遭受严重冲击。本文从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和逻辑切入,深层次探讨了疫情对国内经济的短期、长期影响,未来要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以及疫情冲击下带来的机遇,并对此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疫情;经济影响;政策
1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和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一过程取得众多瞩目的成就。很难想象在短短40多年时间,如此庞大的经济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增加近35倍,约8亿人摆脱贫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拥有44个大类,666个小类的全球唯一齐全的工业体系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化进程,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布局,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国内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状态。第一期为经济增速的换挡期,2001—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速约10.8%,2008—2014年降至8.8%,到2019年GDP增速已降至6.1%。处于工业化后期中“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宏观杠杆率高企,使得我们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期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长期的高速增长和信贷扩张积累了许多结构性问题。如房地产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发展不协调、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性失衡、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平衡等矛盾。第三期为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出台著名的“10+4”刺激计划提振经济,10万亿的信贷加4万亿财政支出,投资大多依赖工业和建筑业提供产品,进一步加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过剩,使得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更加严重。为了强行扩大内需,投资了许多低效率甚至不过审批的项目,这些高成本、低收益的项目也将逐步退出市场。整体来看,近几年持续以基建继续逆周期调节,名义消费增速略有回升,外需持续承压,贸易摩擦和弱补库存周期的开启使得制造业投资回稳。从索罗模型来看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的背景,大致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大量的要素投入,并不断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预测部门根据SFA模型对国内TFP测算中表示,2001—2013年我国TFP年均增长率为2.03%,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为22.25%,而要素投入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年均为77.75%。这表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是要素驱动型。工业化进程临近尾声,如何保持较高的TFP增速是将要面临的难题。
2多角度考量疫情的影响
2.1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2.1.1宏观层面疫情爆发在2020年春节期间,居民普遍居家隔离,造成短期经济停摆,供需双落。消费方面,1—4月份,社会消费额106758亿元,同比累计增长-16.2%。期间餐饮、娱乐、住宿、旅游等服务业遭受重创,随后住房、汽车、家具等产业消费也受到影响。居民收入的减少对后期消费有着很大影响,疫情造成恐慌性情绪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大,同时长期的隔离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倾向,报复性消费的可能性较低。从投资来看,疫情期间人流的严格管控使得国内投资者的资金募集能力下降,疫情的不确定性影响带来的恐慌性情绪使得大部分投资者选择避险,流动性需求上升。部分投资活动也因受到阻碍而延迟。从进出口来看,海外疫情的蔓延,各个国家纷纷采取入境限制,导致出口受到严重打击。1—2月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速跌至-17.2%,远低于2019年0.5%的增速。受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鉴于前期遗留的较高的宏观杠杆率、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以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新的逆周期政策空间被挤压,对政策执行层面提出了新要求。
摘要:近年来,随着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产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企业对区块链技术人才,特别是“区块链+行业”交叉学科人才需求逐渐增多,而社会上区块链技术人才缺乏全面的培训体系。基于此,课题组以农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相关课程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区块链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结合本地产业需求,从总体思路、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思政四个方面出发,利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构建了基于“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课程体系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区块链作为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代表,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应用一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学习时强调,要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202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强调,抢抓区块链发展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制定区块链指导意见[1]。虽然区块链技术逐渐在各行业凸显价值,但是目前区块链技术人才培养和发展缺乏系统的成长路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区块链技术专业,2019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功申报全国首个的“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为抓住发展机遇,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于2019年率先在全国开设首个区块链学院,将区块链技术与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结合。近年来,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在各领域应用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区块链相关人才却严重短缺,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因此,各高等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产教结合,积极申报区块链技术专业,开设区块链跨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交叉学科领域人才打好基础。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区块链技术研究较早,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2]就推出“数字货币研究”课程。2014年,纽约大学推出“比特币和加密货币”课程,随后,“数字货币入门”课出现在普林斯顿大学课堂上。但是,这些大学相关课程主要讲授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金融领域应用,未涉及农业领域。我国第一个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的学校是中央财经大学,早在2016年7月,中央财经大学和世纪互联共同启动了区块链合作项目,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校企联合实验室。2020年5月,清华大学创办了x-lab,为具有区块链技术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把握最新的创业动态;清华…x-lab…联合链块学院,为入驻团队提供了区块链行业与应用班课程。浙江大学成立区块链研究中心,开设“区块链与数字货币”课程[3]。但是这些课程主要研究区块链原理以及在金融领域应用,对于区块链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课程较少,并且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产教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学以致用。罗鹏程[4]分析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改革对策,李晋江等[5]主要介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相关基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张凯等[6]把区块链技术由面向计算机专业课程转向全校通识类课程,结合学校电力能源特色,融合课程思政理念,探索区块链新工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郭晓雨等[7]介绍了如何构建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目的是培养具备审计和区块链技术交叉学科领域人才。邱佳[8]…探索区块链和“人工智能+X”相结合课程,根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X”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虽然研究人员已对区块链相关课程体系建设有所探究,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区块链技术相关课程,但是,目前区块链课程体系尚未成熟,多以理论研究、数字货币等金融领域为主,应用场景单一,不利于培养区块链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是一个痛点问题,而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的特性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将农产品从生产、运输、销售全流程上链,打造可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随着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日益成熟,对“区块链+农业”交叉学科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建设“区块链+农业”课程体系刻不容缓。
3产教融合,精准对接本地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