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私立学校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东方战场的中国在“洋务运动”、“”等社会浪潮的推动下迎来了极大发展机会,民国政府教育部门在当时的教育政策中把美术列为发展的学科,同时社会大众对美术的消费欲求也迅速膨胀。本文主要对民国时期广东美术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教育政策;美术教育
一、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环境
作为辛亥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广东,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积极落实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这样,民间兴起了办学热潮,一批学校顺势而生。广东原本是商业出口的主要地区,但因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和国内军阀混战,广东经济受到重创。就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时候,“南天王”陈济棠在1932年颁布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中,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从《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的数据显示,当时陈济棠规定的各县经费支出比例是:教育费31%、建设费29%、公安费21%、其他19%。由此数据可见,陈济棠对广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是巨大的。”[2] 陈济棠认为要改变当时传统的经商出口行业,振兴粤区工业,需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他的努力下,广东地区在1927年间相继创办了勷勤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佛山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音乐学院、中医专科学校、体育专科学校等一系列高等专科学校。除此之外,陈济棠也意识到中小学教育的必要性。“当时政府颁布的《广东第一期三年施政计划实施概要》指出,要让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同时为了扫除文盲,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全省在政府推动下,还开办了私立学校、民众夜校、民众阅报处、民众问字处、通俗讲演所、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设施。”[3]
二、民国时期的广东地区美术教育
(一)民国初期的广东地区留洋潮与私立美术学校的出现
1.留洋先驱与美术教育体制改革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多元化筹资的共有经验梳理
1.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筹资格局
在职业教育的筹资主体中,政府、企业、个人等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职业教育在法、美、德、日的经济腾飞和工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首先,职业院校能够直接从政府那里获得拨款,以维持其办学过程中的经常性开支。其次,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由此企业也成为职业教育投资的重要主体。再次,职业教育在以上各国有着较高的社会认同,公众能够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所以大部分群体愿意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学费收入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收入的重要来源。最后,社会捐赠在各国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中也占据一定的比重,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回馈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各个有实力的群体或组织愿意将一部分收入向教育领域进行捐赠,职业院校的这部分收入通常被称为志愿收入。四国对各个职业教育资金筹措主体的投资范围和作用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政府在教育经费投资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并等于说政府在不同教育阶段要实现投资的对等化,政府对不同教育层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可以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金的筹措主体较为单一,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高等教育阶段,各个国家主要以中央为主导,地方政府为重要补充。在职业教育阶段,企业的参与度最高,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直接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是重要的获益主体之一,同时企业还要对自身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个人和家庭的学费支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比例中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四国职业教育院校的经费投入还有一部分来源于自我创收,通过校企合作和科研转化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综合运用了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志愿模式等混合筹资模式
四国的职业教育筹资模式并不是单一具体的,而是政府筹资、企业筹资以及志愿投资三种筹资模式交相呼应、相互融合。单一地依靠政府筹资模式难以有效地将市场和志愿机制纳入筹资当中,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可以综合采用市场筹资模式和志愿机制筹措企业的内部培训资金。公民个人作为受教育主体,既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志愿模式中的捐赠者,也可以是市场筹资模式中的投资者,因此四国对于社会大众的筹资模式综合采用了志愿模式和市场模式。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职业教育是一种介于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既包含了“公有”成分,也囊括了“私有”部分,针对其“公有”部分可以运用政府筹资或志愿筹资模式进行解决,而对于“私有”部分一般要通过市场模式进行供给。在以上四国职业教育的筹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志愿这三种模式发生混合,如此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为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在各级各类的教育筹资过程中,政府筹资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四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市场主体和志愿主体在教育筹资中越来越活跃,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渐减少,随着政府的“退让”,市场和志愿在职业教育的资金筹措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以上三种模式在职业教育资金筹措中所承担的角色有所不同。国家是唯一运用政府筹资机制的主体,为了保障和满足社会大众的职业教育需求,政府通过各种税收形式筹措职业教育资金;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主要进行市场筹资,主要包括收缴学费或以营利为目的所进行的投资,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差异性和多元化需求;志愿筹资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志愿筹资模式主要是在政府和市场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因此,根据四国的筹资情况,完全依靠政府筹资机制的仅仅为义务教育阶段等较低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共同发挥政府、市场和志愿等多渠道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以志愿机制为辅,共同筹措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
3“.大市场、小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筹资中的作用
“从发达国家在教育筹措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共同经历了由最初的政府主导,再到多元化筹资的发展进程。”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多元化筹资模式,并且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筹资中的作用,激发市场竞争活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具体来看,法、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由前期的政府主导“包办”向市场筹资转轨阶段。政府主导的模式早期主要源于那些高福利国家,以法国为代表,由于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相对忽略了市场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其他教育都由政府统筹包揽所有资金的投入。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完全以政府“包办”的教育和高福利开支给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缓解政府的压力,以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逐步向市场化有序转变。其次,公私并举的教育资金筹措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趋势逐渐显现,私立学校大量兴起。该阶段的典型代表国家是美国,在义务教育层次的经费开支主要由政府承担,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层次主要由市场统筹,并且制定完备的法律予以保障,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办学机制。为了保障市场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美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鼓励私人创办职业培训院校,为了保护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化、民主化和大众化,政府也会对私立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一定的财政补贴。最后,发达国家当前普遍经历的“大市场、小政府”阶段。该阶段职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而且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市场文化氛围,私立职业院校在学校数量、在校生数量等方面都占据较大比重。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供给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当然政府在义务教育层次仍然承担着主要筹资责任,市场作为补充形式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样化需求。
【摘要】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2月,不到一年东北全境沦陷。日本在东北扶持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中国东北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在这期间,日本侵略者不仅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还对于广大东北民众实施了欺骗性的教育。伪满洲国在日本侵略者的授意之下,建立了完善的殖民奴化教育,妄图从思想上掌控东北人民。日本为了加强自身的殖民统治,肆意扭曲篡改历史。疯狂破坏原有的教学制度,通过制定“新学制”来强化对于东北学生的奴化教育。
【关键词】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演变
在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伪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学校教育制度,对于其自身的殖民统治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运用。本文主要从伪满时期的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讨论,为人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东北学生的奴化教育的本质。
一、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东北教育情况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是处于领先的状态。据统计,当时东北地区共有中小学14660所,学生人数826000余人。同时,东北还有高等学校30余所,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基本上可以满足当时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伪满政府建立初期的东北教育情况
金昌市金川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龙首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金川区现有普通中小学25所(不含私立学校);在校中小学生30700多人。“农村孩子进县城、县城孩子进省城”是近十年来金川学生择校流动的热门趋势,金川区教育管理部门因势利导,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围追堵截这些莘莘学子的求学路。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得不离开父母的怀抱,走进寄宿制学校,走向独立生活、学习之路。
一、寄宿制学校暴露的管理漏洞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学校生源逐渐地减少,甘肃省各县市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改革和科学办校的需要,撤点并校成为新的改革潮流,新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像一朵闪烁的金花,给外出务工的空巢家庭带来了福音。寄宿制学校给公平的优质教育提供了好的平台,但是,寄宿制的管理和硬件投入等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出现的管理问题、教育漏洞也日益暴露。管理跟不上,影响孩子心理全面健康发展。个别学校领导对于寄宿学生的管理意识跟不上,宿管教师管理松懈、简单,致使没有家长陪护的学生放学后不能自觉学习,完成家庭作业,不能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很多孩子同伴相约,成群结队到处闲逛,玩耍,既影响了学习,又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家长教育跟不上。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村学生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展,不能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每位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愿很强烈,期望孩子成绩好,将来考上重点大学有一个舒适、安逸、稳定的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知识上的不足,只能憧憬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头上美丽的光环,却始终看不到自身孩子基础上的弱点,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学习成绩方面遥遥落后的差距,好高骛远地给孩子定目标,却又不能提供一点科学可行的帮助,这些行为甚至促使学生心理的不健康。
二、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1.选好班主任,配备好生活教师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确定班主任至关重要,特别是低年级的班主任。实践证明,低年级班主任的首选条件应该是具有爱心、责任心及耐心的教师。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经常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例如,从床上摔下来,尿床等。生活教师要能够照管学生,在学生出现事故或生病时得到及时处理,让学生学得安心,家长在家放心。
2.实行教师晚上轮流值日制度
摘要:澳大利亚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领先的教育理念闻名于世,而同处亚太地区的中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在教育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两种体制间的交流势在必行,东西方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将有益于推进全球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澳大利亚;中学教育;教学实践
一澳大利亚中学教育概况
澳大利亚的中学阶段涵盖七到十二年级(少数州例外,如南澳)。其中,七到十年级为middleschool(初中阶段);十年级后,主有三条出口供学生选择。一是进入高中(secondaryschool)进行十一和十二年级的学习,参加VCE(VictoriaCertificateofEducation)考试;二是进入职业学院(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学习,获得VCAL(VictorianCertificateofAppliedLearning)证书;三则是选择直接就业。在中学的分类上,一般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种。除了学费与选拔模式的不同以外,公立学校通常严格遵照澳洲课程大纲或本州课程大纲进行教学,私立学校在这一方面比较自由,除了前述的两大课程大纲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标准。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的各州和领地政府负责教育事务,联邦政府较少介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各州和领地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订教育政策,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各州和领地之间包括课程大纲在内的教育政策差距较大,对于教师教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全国教育的协同发展。为了提高总体教育质量,平衡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ACARA(澳大利亚课程设置、考评与管理报告局)在各方基于《墨尔本宣言》之共识的背景下,于2008年成立。其职责为负责制定国家课程,国家评估计划以及支持澳大利亚学生学习的国家数据收集和报告计划。由于这一变化,以维州为例,当前存在两套课程大纲。其一是澳洲课程(AustralianCurriculum);其二是维州课程(VictorianCurriculum)。虽然这两套标准存在些微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墨尔本宣言》中所提出的:(1)追求卓越与公平的学校教育;(2)帮助澳大利亚的青年人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且有创造力的个体、主动且明智的公民”。基于上述目标,澳大利亚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除了涉及读写能力(literacy)和数理能力(numeracy)的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一般是English和maths)外,学校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设置教学科目,学生也可以选择其感兴趣的科目。特别是在高中阶段(11和12年级),参加维州高考(VCE)的学生可以选择一门或几门选修科目作为应试科目,比如像法律、金融等在中国只会在大学中设置的专业,维州的学生在高中就有机会学习这些内容,这为明确他们今后的学习方向乃至职业生涯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西方普遍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因此澳大利亚的中学鼓励学生自己探究与实践,着重培养学生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探究式教学法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中心”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原则,课堂教学一般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由浅至深进行学习。课堂活动包括小组讨论、快速问答、动手实验甚至是游戏等,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教师讲述,在澳大利亚的中学教学中的占比较小。在考核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试卷考核外,还有演讲、小组作业等形式,如此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使用各类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全面的提升。
二澳大利亚当地中学实习体会
包括莫纳什大学在内,澳大利亚各大学为教师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机会,且作为必选项纳入成绩考核。第一和第二学期,笔者在墨尔本肯辛顿社区高中(KensingtonCommunityHighSchool,简称KCHS)各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实习。KCHS成立于1975年,定位于主流中学的替代环境(alternativesetting),旨在为那些无法适应主流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KCHS规模较小,仅有三个初中班和两个高中班(VCAL)在内的约90名学生,学生主要来自附近社区。实习包括了听课、讲课、教学研讨、教师学习等内容,涵盖了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完成了四课时人文课程的教学,参与了各项活动,并与学校老师(特别指定的导师)、学生进行了充分地交流。零距离的接触给了笔者宝贵的实践经验,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体会。首先,为学生创造适宜学习环境。鉴于KCHS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困难,主要是心理问题如“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以及与社会问题如问题,因此KCHS的一个关键目标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包容的环境,以尽量减少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恐惧。因此,那里的教师致力于改善个人的学习经历。例如,他们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词语,即使对于诸如“准时到达学校”等微不足道的行为也是如此。上课节奏相比主流中学偏慢,留出时间供学生书写、理解和提问。同时,学生的“声音”受到高度重视,他们有顺畅的渠道向课堂内外的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即使有些听上去是不切实际的,教师也会耐心倾听。同时,教师在制定课程计划时会考虑他们的反馈,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和偏好进行调整。其次,尊重学生多元背景,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据观察,不少学生无法在上课时专心听讲,笔者在教学期间也遇到了这个实际问题。虽然课堂上有辅助人员(teachingaid)和社会工作者,但有些学生仍然表现得不恰当。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笔者的导师教会了笔者一些维持秩序的策略,例如举起手臂直到每个人都安静,这是基于教师和学生之前的协议。与此同时,KCHS采用了一些策略来激励学生在学校中的良好表现。“绿色奖券”(greenslip)是他们使用的一种激励方法。每个人都有机会赢得奖券,只要他们有良好的表现,比如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帮助他人、甚至是在上课期间保持安静等。总之,任何积极的、有进步的行为都可能会被奖励,且这些奖券可以在年终时用于兑换学习用品、午餐券等。对于这些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了解社会规则,明晰是非对错在一定程度上比文化知识更为重要,因此,类似“绿色奖券”这类传统的激励机制在这所学校仍然是行之有效的。第三,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参与并鼓励学生挑战困难任务。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笔者的导师向笔者介绍了“GANAG”(目标,获取先前知识,新信息,应用,概括目标)作为KCHS的教学方法,这是基于探究式教学原则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技能。在实践中,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主流学校学生而言较弱,特别是在英语、数学和人文等课程上,因此,教师的讲课仍然是课程的主要部分。同时,大规模的小组学习在该校较难展开,因此,教师一般让学生使用个人终端(ipad)在互联网上搜索资料或同桌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探索主题并应用新信息。课程结束时,他们不会进行传统的试卷考核,也没有学术成绩的评价,而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在他们的教室中,就张贴着上一学期历史课的学习成果。上学期人文课学习的是历史科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因此,一些学生的作业是他们对于战争认识的小作文,还有一些学生则用图画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还有一些是学生们参加集体活动即参观墨尔本战争纪念馆的照片。通过这些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对相关主题的认知。第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紧密联系当地社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由于学生在高年级都会选择VCAL,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每天下午是KCHS的选修课时间,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食品科技,艺术,photoshop,美发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同时,在人文学科等必修课中,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鼓励反思自己的个人经历,并实践和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在必修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在某些选修课中展示了他们突出的才能。比如在笔者参与食品科技课时,一些学生可以独立的、熟练的制作菜品;而在photoshop课上,有学生可以设计精美的卡通人物形象,这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启发不同学生个性才能展示提供了借鉴。KCHS的实习更新了我们对中学教育的认知。一方面,学生的声音需要被尊重,他们的才能需要被发掘,学校需要提供合适的场所,帮助他们找寻个人未来发展的适宜路径;另一方面,教师在学校中有着多种角色。他们既是讲课者,也是学习活动组织者,讨论促进者,直接指导提供者和提问者等。换句话说,虽然在教育环境中更多的人接受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责任却得到了加强而不是削弱。
三澳大利亚教学实践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