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体育科研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阶段,它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和利于“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体系,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总体实力稳中有升,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体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我国篮球运动也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动力不足。影响其因素众多,其中篮球教学理论研究滞后、成果不显著、教学整体理论体系构建不完善等因素是形成当前我国篮球运动整体水平上不去的关键,研究针对相关问题,力求找出原因,为丰富我国篮球教学理论出力。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系统查阅了21世纪前十年(即2001-2010年)间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体育与科学、北体、上体、武体、成体、西体、沈体、天体、广体、山体、南体(社会科学版)、首体、哈体、河北体院等学报以及体育科学研究、浙江体育科学、体育科技、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3种国内具有影响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研综合类期刊以及第7、8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有关篮球教学理论的科研论文369篇。
1.2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论文分类,并运用Excel2003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3逻辑分析法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体育学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揭示其内容特征和规律。方法: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中的346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内容和外部特征,探讨高被引论文来源期刊、作者、发表时间、机构、基金资助情况和参考文献等六个方面的特征因素。结果:《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刊发的高被引论文高居榜首(102篇),占29.5%,高被引论文最多的机构也是北京体育大学(58篇);高被引论文最多的作者是王岗(5篇);2004年是近二十年高被引论文最多(52篇)的年份,占15.0%。高被引论文与参考文献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P=0.28)。结论:高被引论文在来源期刊、作者、发表时间、机构及基金资助等方面存在不同特征,其与参考文献数量不具有显著关联性。体育学领域高被引论文多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并较倾向于名校、名人、名刊。
关键词:高被引论文;特征因素;体育学
论文发表后的被引用情况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影响力越大,被引频次大体上可以反映文章的学术水平。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1],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某学科或专业方向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国际通行的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2]。目前关于体育学高被引论文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聚焦在两方面:一是探讨高被引论文的来源与研究的主题内容。佟岗[3]研究提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并且是以运动训练理论基础性的全国统编教材为主。郭志光等[4]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而言,高被引文献研究内容更加偏向基础研究,同时兼顾项目生理特征研究。二是运用高被引论文数量评价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学者[5]、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科领域学者[6]及我国体育科学领域女性学者[7]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认为高被引论文实至名归。尽管部分学者对高被引论文的特征有所涉及,但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探讨,尚有许多值得更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的空间,尤其是高被引论文产生的机理,更需要我们潜心挖掘。鉴于此,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我国2000-2020年期间体育学领域CSSCI期刊中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我国体育学科学术水平做一归纳整理,从中窥探国内体育学术研究水平,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期刊部门可以通过研究高被引论文的特征进行评价和选择论文,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8]。
1高被引论文的确立
高被引论文的确定主要采用普赖斯定律法与百分比法相结合,文献计量学中,普赖斯定律是用来确定高产和高影响力作者的[9]。多数情况下,高产作者和高被引论文的分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律。因此,可以借用普赖斯定律(N=0.749n槡max)确定高被引论文[10]。式中N为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的最小值,nmax为样本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2000-2020年我国CSSCI期刊体育学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1311次,即nmax为1311,可知N为27。因此,确定被引频次大于27次的论文为高被引论文。由于近20年被引频次大于27次的论文较多(3460篇),为了提高高被引论文的区分度,本研究采用百分比法进一步确定本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按照统计学的一般规律,可以取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作为高被引论文[11],因此,本研究最终确定本研究的高被引论文为346篇。
2高被引论文相关指标分析
2.1期刊分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信阳市所属各级中学、小学的100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调查法:本次调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查对象为所属的各级高中、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体育教师100名,教龄在10年以上者约占60%,在10年以下者约占40%。座谈法:座谈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在年会时分别召开中学和小学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另一种是直接到学校座谈,选择农村和城镇部分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数理统计法:将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研究论文的作用和撰写的必要性
摘要:以传播学术、培养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涵养学术道德为宗旨的体育科技期刊,是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对“双一流”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双一流”战略为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体育科技期刊应认清自身在“双一流”战略中的责任使命,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与引领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建议:在理念上,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找准利益结合点,完善学科团队办刊制度;在内容上,依托体育学科发展优势和特色,凝心聚力办好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在技术上,归口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期刊工作委员会统一指导,不断推进体育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在管理上,加强科研诚信和出版伦理建设,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深入推进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的互动融合发展。
关键词:体育科技期刊;体育学科;互动融合;“双一流”
体育科技期刊作为传播体育科学的重要媒介,在110年(从1909年徐一冰创建的《体育界》计算)的历史变迁中真实记录了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体育科技期刊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体育学科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改革开放以前)、探索期(1978—1994年)和迅速发展期(1995年以后)[1-2]。期间,期刊界对体育科技期刊发展的体制机制、评价体系及办刊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提出了专业化[3]、特色化[4]、数字化[5-6]、国际化[7]等发展路径,总结出内涵式、开放式、共享式等发展模式[8]。当下,我国体育科技期刊界更多关注的是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议题,而深度挖掘中国体育学科领域优势[9],与一流学科建设深度融合[10-11]则是提升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两所体育院校顺利入选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还有不少高校体育学科力争创建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和行业一流,。全国一流体育学科建设发展将为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的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当然也对提升体育科技期刊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通过科技期刊将双一流建设成果面向全球进行传播、展示和引领,进而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助力“双一流”建设。因此,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互动融合、共促发展是新时代体育科技期刊争创世界一流的新方向、新途径和新要求。
1机遇与挑战:“双一流”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形势
1.1体育科技期刊依托于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科技期刊的本质即学术共同体交流的平台[11]。体育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本质上是关注如何建立基于学术质量形成中国体育学术话语权之上的期刊国际化,这才是顺应时代的体育科技期刊的文化观照[12]。如何提升学术质量?笔者认为,依托中国体育学科建设发展优势资源,积极拓展国际稿源是基础与核心。体育科技期刊的创办及发展均以体育学科为基础和支撑,伴随着学科的创建和发展而成长。反过来说,体育科技期刊见证和记录着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如我国早期创办的《体育界》(1909年)《体育杂志》(1914年)《体育文丛》(1957年)《中国体育科技》(1959年)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刊物都与体育学科发展相伴而生,最初多以发表本单位和本区域体育研究成果为生,目前也是以发表国内体育研究成果为主。稿件来源的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受制于国内体育学科建设发展水平。在体育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往往涉及特定的学科方向,代表着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科发展的水平。若单从科学研究这个指标来讲,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16本中文体育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学术水平。据报道,我国创办的体育科技期刊近60种,其数量在全球首屈一指,但其质量及国际影响力还亟待提升,归根结底,由于我国体育学科整体发展尚不够成熟,学术水平不够。在2019年QS世界大学体育学科排名中,我国内地仅有北京大学入围全球百强,排在64位;在2018年全球体育类院系学术排名中,我国内地仅有上海体育学院位列全球百强,排在51-100位。与此同时,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稿源竞争愈趋激烈,在优质稿源数量本就比较有限的现实中,稿源外流现象不可小觑。如果国内很多单位对学术业绩评价体系仍盲目追求成果数量、盲目崇拜SCI/SSCI/EI的做法不发生改变的话,优质稿源外流现象还可能加剧,这对中文体育科技期刊的发展较为不利。但是,我们也不必过度悲观,“双一流”战略将为我国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不仅会为中文体育科技期刊提供更多的优质稿源,而且会激励更多机构或学术团体创办国际英文体育科技期刊,整体提升我国体育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
1.2“双一流”战略为体育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机遇
摘要:随着网络出版的发展,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体育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在自主型网站建设方面,多数体育学术期刊经历了从创建链接网页到自主型网站建设的发展过程。而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作者QQ群等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从中国知网和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2个角度分析了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现状。分析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的主要困境:部分体育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待完善;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有待加强;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信息更新与制作岗位配置不足。提出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加强网络出版和重点论文的“两微一端”推送;充分发挥融媒体的网络传播作用;完善数字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途径;借鉴国外体育学术期刊扩大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影响力;媒介融合;开放存取;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平台;自主型网站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成为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网络传播影响力反映的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网络学术影响力则是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时,学术期刊载文被下载量和引用频次,其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网络传播影响力常用评价指标有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web上网文献数、web浏览数、web访问量、web影响因子、web扩散系数等量化指标[1],也有通过文献计量法研究期刊官方网站建设水平[2]、网络传播、网络出版[3]、版权贸易[4-5]等来扩大纸版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对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作者及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创新纸本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建构纸本学术期刊在融媒体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纸本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影响力,重塑其竞争力和发展策略。因此,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研究是对以往的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对期刊发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宏观上,是找准定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的重要途径;在微观上,可为选题策划、发现高被引论文作者和把握学科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1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在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和武汉大学版《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中均有所体现。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6]的A刊评价报告中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中,均包含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开放获取、下载量、网站建设、线上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三级指标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也已将Web即年下载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融合发展渐成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被部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先后采用,作为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2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传播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体育学术期刊信息化程度加深,作者的投稿方式、体育学术期刊审稿方式、读者检索和阅读文献的方式在转变,体育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自主型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了纸本期刊出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媒体网络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