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土地治理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引言
土地整改工作的进行有如下优势:(1)可以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2)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使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改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力,使生态环境变得更为优质,同时还促使土地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2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
从最终实现的目标和治理可能产生的冲突方面来看,土地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换言之,在区域内进行土地整治的效果不仅影响到水土资源、植被资源和生物等资源,还会对上述资源有关的生产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负面的,导致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就目前的整治内容来看,可包括如下3个方面:对土地进行整理、再次垦荒废弃土地、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其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2)面积较小的建筑用地;(3)尚未有利用计划的土地资源。集中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从表层意义考虑,耕地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田可以成片地进行连接,这样一来,空气得到了净化,水资源得到了涵养,生态景观也得到了改善;从深层意义考虑,集中整治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新的条件,增加了土地的预留空间。整治在建设的过程中被废弃的用地,可以减轻环境的污染,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使之恢复建设之前的自然景观。尚未开发过的土地资源可根据勘测需要将其变成耕地,使土壤的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种植绿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1]。
3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土地整治工程对土体的影响
土壤的结构会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当然,土地整治过程所采取的措施也会使土壤的质地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毛乌素沙地是一个荒漠化相当严重的区域,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当中,土的配料是由砒砂岩和沙混合制成的,重建架构了土壤耕作层的土体构成,使土壤的质地发生了质的变化。调和之后,该层的黏粉和砂的比例恰当,具有了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紫色丘陵区域开展土地整治后,经研究发现,在整治区域的土壤质量发生了新的变化,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明显高于尚未治理之前的属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土壤的质量变得越来越好。
引言
土地荒漠化、沙土化严重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切实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有效防治荒漠化和沙土化,改善沙区生态,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荒漠化或土地退化,是人为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早和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本概念所指的土地包括土壤和当地水资源、地表及其植被和作物。退化意味着在一种或多种外营力作用下土地资源的潜能降低。这些营力包括水蚀、风蚀及由此引发的沉积作用,天然植被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及与此有关的土地盐碱化[1]。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与土地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导因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2]。荒漠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破坏交通、水利、工矿等生产设施,制约经济发展,拉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2]。
2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
2.1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
我国荒漠化沙化公报称“截止到2004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89个县(旗、区)。”我国荒漠化土地中,由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160.7万km2[2]。为了掌握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最新变化动态,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第4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获得了2005年初—2009年底5年间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5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km2,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km2。监测表明,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净减少,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3]。
摘要:结合丘北县石漠化工程治理的实际情况,从其成因及开展治理过程中取得的初步成效上分析了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工程建设;对策;丘北县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1丘北县开展石漠化工程综合治理情况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西北部,东经103°34'~104°45',北纬23°45'~24°28'。受季风影响,水气来源充足,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全县共辖3镇9乡、99个村民委(社区)、1251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民族。总人口47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4‰,其中少数民族29万余人,占总人口的62.52%;农业人口4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93.1%。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21045万元,财政总收入19297万元。石漠化土地土层瘠薄、干旱严重,造林成活率低,治理困难。丘北县由于没有较大的财源,财政困难,没有充足资金投入石漠化治理。近5年来,丘北县结合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的实施,部分立地条件较好的石漠化土地,在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封山育林(草)工程中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补植补播部分乔木或灌木树种,已开始显现治理效果。通过对200hm2封育地块的调查发现,海拔1600m以上地块治理较为困难,成功率不高;1600m以下地区治理较为容易些,也逐步成林,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2丘北县实施石漠化工程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本文作者:蒋应洪 单位: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
贵州省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生态环境较脆弱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2万km2,主要发生在陡坡耕地、荒山荒坡、沟道、疏残幼林地、部分乔木纯林地等地类和人为活动频繁的开发建设项目区;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尤其是陡坡耕地和新开发的坡耕地,地块坡度较大、排水等水系配套设施不完善、雨水冲刷力度较大,松散的表土及泥沙容易被雨水带走,在地势低洼的梯田、冲沟、渠道、江河、水库等淤积,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水利设施,降低冲沟、渠道、江河的泄流能力,加剧洪涝灾害。尽管近年来国家先后在贵州省实施了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以及水土保持面上治理等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坡耕地水土流失仍呈加剧趋势,必须搞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修建土、石坎,合理配套水系、道路等设施,才能有效地将积水排走,减小雨水的冲刷范围,并降低雨水的冲刷力度,减轻水土流失。
贵州省山多地少,是粮食产量较低的省份。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大量良田被占用,而新开发出来的坡耕地,由于土壤肥力低、耕作条件差,因而粮食产量较低,以种植玉米为例,新开发的坡耕地产量为4875kg/hm2,而一般坡耕地单产6000kg/hm2。为保证粮食产量,必须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良土壤、保护表土,配套合理的水系、道路设施。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耕地由小块变大块、陡坡变缓坡,不仅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可为发展特色产业、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增加群众收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科学技术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同时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然后全心全意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来。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开发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坡度较缓、较肥沃的土地不断被占用。为保证粮食生产,国土部门对坡度较陡、土质较差的荒草地进行开发,虽然土地面积未减少,但土地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提高土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水利、国土、农业、烟草等部门相继对土地进行了整治。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农业部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烟草部门的现代烟草农业项目虽然目的不同,但选点标准大同小异,都选择集中连片、坡度较缓、交通方便的坡耕地进行治理,重复治理现象突出。由于各部门未能实现资源共享,加之为追求经济利益,各设计单位专业设计人员配置不全,存在一个设计人员从头到尾负责一个项目的现象,导致道路、水系等配套设施布设不合理,实施后对坡耕地的治理效果不明显。如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很多设计是照套照搬的,不少项目实施后出现蓄水池无法蓄水、排水沟布设不合理、生产道路分布不均、坡度较陡等现象,不仅土地整理效果不明显,反而增加了地表扰动,增加了水土流失量。
新开发的土地大部分为坡耕地,由于多数配套设施不合理、交通不便利、坡度较陡,各部门均不选择对其治理,而集中连片、坡度较缓、交通方便的坡耕地均得到治理。因此,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主要集中在集中连片、坡度较缓、交通方便的安顺市、遵义市和铜仁市,而毕节市、兴义市由于坡耕地较为分散、凌乱、坡度陡、交通不便,所以未得到治理。
国家有关坡耕地治理的政策或文件对各省要求标准一致,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以及《关于抓紧做好2011年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水保生便字[2011]5号),都要求项目规模达到333.3hm2,后来增加到417hm2、投资1250万元,但各省未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补充文件。贵州等喀斯特地区,受山多坡陡、交通不发达等条件的制约,对相同面积的坡耕地进行相同标准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治理难度较大、投资偏高。就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而言,首先是项目选点难,其次是治理费用高。贵州坡耕地虽多,但大多数坡度较陡,且较分散,寻找集中连片417hm2的坡耕地在贵州很难;由于选择的坡耕地坡度相对较大,加之交通不发达、材料运输难,导致治理费用偏高。在治理417hm2不超过1250万元,并要求配套完善水利、道路设施的情况下,只能降低材料价格、减少工程量,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治理面积不足、治理效果不明显等。
摘要:在我国政府提出全面发展城镇化建设部署方案的情况下,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重新审视,提出切实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使土地资源管理在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在我国政府部署和落实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这就意味着城镇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城市文化发生战略转型。此种情况,对土地资源管理影响比较深入,使土地资源管理面临消除城乡差别与公共服务、土地资源如何公平利用等问题。总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面临诸多问题,需要科学、合理的调整与强化土地资源管理[1]。
一、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一)消除城乡差别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别问题日益现象,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所以,我国政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者一直在呼吁城乡二元分治的取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也明确说明了城乡二元分治结构的确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求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西方一些国家在解决城乡差距问题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即城乡公共服务覆盖均等,让农民与市民共同享用同等的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均等的,让农民与市民享用一样的公共设施。这种措施的实施,使得越来越多高收入人群将住所定居在城郊地区,拥有宽敞的、舒适的、自由的居住环境。由此说来,通过普及城乡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城乡差别。但综合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普及情况来看,基本上城市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已经全部覆盖,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普及还处在初级阶段。由此可以充分说明,我国存在城乡差别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严重[2]。
(二)土地管理中公平正义与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