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土壤成岩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福鼎白茶目前在国内市场比较热销,国外的销售市场也逐渐被打开。如何传承福鼎白茶传统制茶技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福鼎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的成因进行分析,描述了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种植条件与制作技艺的一系列工序,旨在推进优质福鼎白茶以及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福鼎白茶;岩韵花香;制茶技艺
1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的成因
1.1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历史悠久。福鼎白茶历史悠久,约1857年时,就出现了福鼎大白茶,后在清代光绪年间,白茶已被大量种植,专业的制茶师已经开始自办茶号将茶叶销往外地。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永嘉图经》:‘永嘉县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白茶原产于福建省的福鼎市,福鼎白茶因采鲜叶细嫩程度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品类。后井村及周边自古以来就有赤岩、引岩、岩柘、岩庵、岩山下等多处与“岩”有关联的小地名,是后井岩茶的发源地。从上世纪80年代起,福鼎市点头镇后井村四箩吴姓村民秉承吴氏老茶坊祖传制茶技艺,弘扬福鼎白茶传统文化,创新研发口感独特的“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将福鼎白茶传统的制茶工艺与现代科学创新设备相结合,提升产品档次,建立销售网点,将传统的福鼎白茶远销国内外市场。1.2自然环境条件与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的关系。1.2.1地质。顺茗道生态茶叶基地坐落于福建省东北部的福鼎市点头镇后井村,全村海拔在450~800m之间,地处巨型新华夏系构造东部沉降带内,侏罗系地层,岩性含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流纹斑岩、凝灰岩等。茶树底部2~5m以下为燕山晚期侵入岩含黑云团(晶洞)花岗岩,其地质构造呈“多”字部型断裂,高丘峡谷交错,富含多种矿物质。1.2.2地貌。顺茗道生态茶叶基地地处中山、高丘陵、盆谷等多样性的地貌形态,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水系以及其他自然要素对岩韵茶叶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基地内多云雾、多降水、多光照的小气候环境是提高茶树茶氨酸、可溶氮等有机成分的关键所在,从而使得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更佳独特。1.2.3气候。点头镇后井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雨量充沛,四季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在16℃,年降雨量达1800mm以上,空气质量佳。顺茗道生态茶叶基地内的空气、水质均达到国家级标准,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1.2.4土壤。顺茗道生态茶叶基地内茶园的土层大多是黄红壤土类型,土层内蕴含丰富的有机矿物质,有机质含量可达2%~3%,土壤的PH值在4.5~6.5之间,成土母质为砂岩及花岗岩风化物,土层深厚,水热条件优越,是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形成的必要条件。1.2.5植被。顺茗道生态茶叶基地内山川秀美,山泉清澈,有常绿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迹地更新次生灌木,森林覆盖面积大,草木茂盛。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豹猫、山羊、野猪、黄麂、獐、野兔、穿山甲以及多种鸟类、蛇类、两栖类动物粪便和多样性植物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腐殖质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升。1.3原生态种植管理对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的影响。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以其独特的岩韵伴花香得到各地爱茶人士的钟爱,并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快速推广,大量销售至国内外市场,这与其应用了原生态高效种植管理技术是分不开的。顺茗道生态茶叶基地对茶园的干道以及排水系统等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在茶叶种植时都是保证移苗当天种植,并采用的是边穴种植,对边穴内的土壤、湿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对茶树进行管理时,定时浇水,在雨天及时排水;采用有机肥加人工除草的方式,并在幼龄茶园内种植三叶草、紫云英,不仅能防治水分流失,还能够防寒、抑制杂草生长。茶园内全面禁施化肥和喷洒高毒农药,而是采取草木灰、羊粪、猪粪便与有机肥料经过发酵,适时挖沟深埋,并在茶园表面覆盖杂草、稻草的管理方式,辅以扦插粘蝇板、安装诱虫灯,修建蓄水池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病率,确保茶叶源头品质。
2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的制作技艺
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在制作上是最少被“折腾”的茶叶,不炒不揉,敢于以最自然的形态示人,工艺包括采摘、萎凋、干燥,看似简单的工艺其实大有奥妙。这些工序对制茶师的技艺要求都十分严格,考验着制茶师的耐心和细心程度。2.1原料采制标准。对于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的采青工作需要采茶者对当时气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时节和天气采摘鲜叶,要把采摘工作做到“早、嫩、勤、净”四个字,采摘的茶叶要求大小均匀、成朵,并且叶柄要短。采摘时,要求轻采轻放,为减少发热,尽量不要过多的用手接触叶芽,存放叶芽的容器必须透气良好,可以在树荫下使用透气的箩筐或者竹篓收集叶芽。采摘下来的鲜叶应及时进厂处理,以保证茶叶的新鲜度。2.2萎凋并筛匀堆。将鲜叶及时摊放在竹匾上,并要保证摊放的厚度均匀,不能再进行二次翻动,再依据气候条件以及鲜叶的质量等级,选择合适的萎凋方式,主要采用的萎凋方式有室内自然萎凋、日光萎凋和复式萎凋。萎凋过程对茶叶的香气和味道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萎凋过程的时间、温度和湿度都需要严格的把控每一时段茶叶的变化。萎凋时间最低掌控在48个小时以上,温度控制在20℃~30℃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0%~60%左右。并筛与匀堆环节是岩韵花香白茶制作工艺中的核心技艺,当茶叶萎凋至七成时,茶叶的叶片不贴筛,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茶叶两筛并作一筛,根据天气、茶叶萎凋程度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再进行萎凋至九成干。匀堆厚度10~20cm,匀堆温度控制在22℃~25℃左右,匀堆时间根据萎凋茶叶实际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达到韵、香理想要求,再继续进行干燥。并筛是通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提高茶叶中酶的活性,使青草气散失,色泽转变,花香显露,提高醇厚口感,使干茶能更具形态美。匀堆工序是制茶者掌握成茶品质的关键技艺,需要对萎凋茶叶的含水量以及堆放厚度有更为细致把控,以保证整个过程中茶叶的香气能够得到均匀的转化,以提高岩韵花香白茶的口感和香气。2.3烘焙装箱储存。烘焙是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制作工艺的重要环节,分初焙和复焙进行,在烘焙过程中对其火候与次数的要求也不同。每匾摊叶量0.75~1kg。最常用的木碳烘焙技术对温度和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一般以暗火烘焙,温度掌控在45℃~50℃之间,焙时掌控在6~12个小时左右至足干,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即可装箱储存。仓储讲究“量化、转化、变化”,保证管理上“量化”;仓储过程中用专业方法进行“转化”;让这款顺茗道岩韵花香白茶能够实现理想“变化”。
3结语
锦湖街道紧临瑞安市区,山边一带农民有在旱地种植番薯以鲜薯块直接销售给市区居民的习惯。常年种植番薯面积1300多亩,由于当家番薯品种龙岩7-3种性退化,品质、产量不理想,经济效益低。为了提高番薯生产效益,2013年5月从本市陶山镇桐浦村张松木户引进番薯新品种龙薯15进行试种示范,表现优质高产生产效益提高,现将龙薯15品种生产效益和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产量表现
2013年引进5000株藤苗,试种安排地点在五星村王忠和户种植面积2余亩,并选择一块山园,面积0.313亩,龙薯15与龙岩7-3二个品种各扦插一半面积,扦插时间,密植施肥量,管理相同。10月26日各挖10株进行测产,龙薯15单株鲜薯1.28㎏,亩产鲜薯2816㎏,比龙岩7-3单株鲜薯1.08㎏,亩产鲜薯2310㎏,亩增506㎏,增幅21.9%。
二、特征特性
龙薯15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院选育的鲜食、加工兼用型品种,该品种表现中熟偏早,叶片鸡爪型,绿色,顶叶深绿色。中蔓型,蔓一般是1.5—1.7m,蔓较粗壮,茎粗0.6—0.7cm,单株大分枝8—16个,节间均匀,小分枝4个左右,结薯3—6个,结薯集中,薯大小均匀,大中薯比率高,占80%以上,结薯块纺锤型,薯皮红色,薯肉桔红色,无薯沟,光滑美观,鲜食口感好,适合鲜食或加工薯脯,宜加工番薯锅,烤番枣,烤番薯,蜜饯(番薯锅、番薯枣为瑞安传统特产)商品性能较优。
三、实施效益
据该农户反映龙薯15产量与销售情况:龙薯15不仅亩产比龙岩7-3增产21.9%,尤其是龙薯15鲜薯块投放市场后,很受市民欢迎,比同类产品销售快,价格高,每500g鲜薯块价格高0.1—0.2元,一般亩产值5600元,比龙岩7-3亩增效益1400余元。2014年龙薯15番薯品种种植面积780亩,占全街道番薯面积60%,据五星、龙星、天河等村30户统计,种植“龙薯15”45亩,平均亩产鲜薯2820㎏,亩产值8460元。2015年加大推广龙薯15番薯品种与高产栽培力度,预计种植面积1200亩,占全街道番薯面积92%。
摘要:设计优化的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对贵州务川自治县耕地质量进行系统调查,摸清全县耕地质量地球化学现状,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系统完成全县耕地质量评价,达到科学量化耕地质量的目的,为全县耕地资源管护、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耕地污染防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基础科学依据,为务川自治县大扶贫战略、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关键词:贵州务川;耕地;地球化学
0引言
主要以地质、农业、环境、生态等多学科先进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结合务川自治县耕地禀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求,以耕地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为核心,结合大气、灌溉水、农产品安全性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全面、系统地科学量化耕地质量。
1研究区概况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处于遵义市东北部,大娄山东南麓,地处黔渝边沿结合部,南北长102km,东西长58km,总面积2774.6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0'~108°13',北纬28°11'~29°05'。务川县城距遵义市主城区190km,距省城贵阳348km,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庆、长江的出境县之一。辖3街道11镇2乡121个村(居),总人口46万,有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56%,其中,仡佬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务川自治县是全国2个以仡佬族、苗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县。该县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分布最广,其次为水稻土,黄棕壤、红黄壤、紫色土及冲积土分布面积较小。耕作土在自然土类基础上经耕作而成。2016年末,耕地610.91km2,其中,旱地分布最广,为441.12km2,其次为水田,169.76km2,水浇地及少,仅有0.04km2;园地有7.66km2,其中,果园5.56km2,茶园2.11km2。务川自治县地层发育较为齐全,自寒武系至古近系及第四系大多出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耕地土壤成壤母岩背景,使不同地质背景的耕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贵州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评价(2007年)资料显示,在不同岩石背景的表层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各不相同。如变质岩区Fe、Mg、Ca、Na等元素呈低背景分布;石灰岩、白云岩区Hg、Cd、F、As、Cr、Pb、Sb、Zn、Mn、V等元素呈高背景分布;含煤碎屑岩区Cu、Mn、V、Se、S、I呈高背景分布;玄武岩区Cd、Cu、Ni、Zn、Mn、V、S、Sr、Fe等元素呈高背景分布。大气干湿沉降物、灌溉水对土壤地球化学也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务川自治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优势矿种主要有汞矿、铝土矿等,其中,汞矿现保有资源量/储量全国第一,特大型矿床1个、大型1个、中型2个,小型3个,汞矿点22处,汞矿有较长的开采冶炼历史,在开采、冶炼区域,对其周边土地、水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技术手段及路线
摘要:针对广宁特殊的地质环境,阐述山区各类风力发电场的直击雷安全防护、侧击雷安全防护、风机接地、等电位连接等各种综合性的防雷安全技术措施,从而提高山区风力发电场抗雷电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风力发电,综合防雷,山区
引言
近年来风力发电机组逐年增加,在国内对风力发电防雷方面的研究有曾勇等研究贵州山地风力发电机雷击电磁环境[1];韩建海等研究山区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技术[2];李春辉研究通辽地区风力发电机组综合防雷以及邓利科等研究连州风力发电场防雷接地等。但上述研究都是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和雷电特征进行分析防雷技术,并不适用于广宁特殊地质环境中的山区风力发电场的综合防雷,因此本研究针对本地地形环境等因素分析研究适用于广宁特殊地形的风力发电机组的防雷设计,为广宁风力发电机组整机防雷设计奠定基础。
1广宁风力发电场地质环境
广宁风力发电场地区地貌单元属绥江中游谷地,绥江自西北蜿蜒方向向东南倾斜汇入广宁县境,形成了两边中部平原坡度高中间低的纵向倾斜斜坡地形。该项目的具体地质地理结构按照岩性岩体类型可分为浅变质含云母砂岩,板岩和砂质板岩,石英砂岩以及硅质岩等,分水岭宽厚,两岩岩体由透水性弱的板岩和砂岩组成。风力发电场位于孤立空旷山脊上,远离人群居住地以及电力线缆,远离电网负荷区域,联网线路长、控制系统复杂,容易遭受雷击,遭受雷击造成的损失较大。
2广宁风力发电场土壤电阻率
1花岗岩风化机理
岩石是由矿物晶粒及晶粒间接触(胶结)构成的,化学风化作用的实质是晶粒之间的联系被逐渐削弱、颗粒间晶格被腐蚀并伴随溶蚀物质被带走。对花岗岩来讲,物理风化作用导致了岩石的破碎和连续性降低,而化学风化则导致其地球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变化。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花岗岩花岗岩的化学风化作用始于原生铝硅酸盐矿物的水解、水化和淋失作用,其中碱金属、碱土金属组分的淋滤流失之后伴随了Fe2+水解氧化成Fe(OH)3并最终以Fe2O3的形式残留下来。从矿物组构的角度来看,花岗岩中原生硅铝酸盐矿物随低价金属离子的水解淋失和脱硅作用而消失,次生粘土矿物的产生是Si4+和Al3+被水解产物(SiO2和Al2O3胶体)沉淀的结果。
2风化程度判别
尽管花岗岩风化并形成1m厚结构性质很弱的土壤需要2万年以上的时[6],但目前已经形成的花岗岩风化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却仍需重视。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花岗岩及其风化产物可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全风化和残积土”六大类,而工程界已经提出了关于花岗岩风化程度划分的定性和定量两套判据:以《岩土工程手册》为代表的定性评价方法以“岩石结构、岩石颜色、矿物成分、岩石破碎程度、掘进的难易程度等方面”为出发点,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提供的定量化判据则为“标准贯入测试击数N”。在这些判别方法中,人为操作的随意性较大会严重影响定性判别结果的准确性,而标贯击数的离散程度高、精度低且需要修正也亟需完善[8]。因此,花岗岩风化程度的工程判别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边坡稳定性及处理方法
3.1边坡稳定性识别
花岗岩本身材质坚硬,其工程性质因风化作用而工程性质发生劣化,这也就是花岗岩风化边坡经常发生变形、滑塌和崩岗等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带来的严重损失,人们围绕花岗岩边坡的病害机理及稳定性判别开展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是稳定性评价中忽略了花岗质边坡的破坏机理及模式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忽略了最能够反映花岗岩风化程度的矿物组成、风化颗粒连接方式、粘土矿物的分布和显微裂隙等信息。事实上,花岗岩边坡的病害机理非常复杂,不同病害边坡的“地质、气候、地下水、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控制因素往往具有不同的贡献。花岗岩的崩岗源于花岗岩风化土的遇水崩解性,雨水的渗透则导致了边坡岩土力学性质的弱化并引发降雨型滑坡,构造裂隙的广泛发育有利于花岗岩风化壳的变形,地震则可能诱发公路沿线边坡崩塌破坏并主要表现为滑移式和倾倒式崩塌破坏,这些都说明花岗岩边坡发生病害的控制因素具有主次之分。因而,未来势必要加强对边坡病害控制因素的分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