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网络安全导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传统信息安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网络安全导论的作用,缺少互动性和项目实践。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摘要: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在航天测控领域的大量应用,活动测控装备执行作战任务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逐步显现并愈加复杂。本文从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防御能力现状出发,提出了一套符合作战任务实际可行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该措施对于防止测控信息泄露和完成作战任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威胁;防御措施
0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在航天测控领域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安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1-3]。活动测控装备网络指的是测控系统软硬件组成的试验任务专网、任务指挥专网和为装备提供保障的军事综合信息网,简称军综网。活动测控装备外出执行任务,测控信息常采用光纤或卫通链路与中心或战区互联,链路物理层和网络层管理的安全风险等级高。军综网用户多,安全设备少,易出现与试验网之间病毒交叉感染风险。为防止测控信息泄露,防止敌方网络攻击,研究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防御问题迫在眉睫。
1网络安全防御现状
活动测控装备在场区,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试验任务专网。在驻地,除了试验任务专网,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办公用的军综网。目前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防御现状可以概括为“六个缺乏”。
1.1缺乏对光纤和卫通链路的管控措施
摘要:我国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是所有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只能通过校园网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为了保证教育质量,需要探索多种网络协作方法进行教学。校际协作机制研究主要包括共建教研团队、共建共享精品资源网站和计算机导论学习订阅号、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际协作;“计算机基础”;资源共享
1“计算机基础”课程资源背景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要起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支撑、引领的作用。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发展逐步进入了内涵式发展,为了均衡教育资源,协作和共享资源是未来的教育教学趋势。区域校际学校协作、共建教育资源,有利于加速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推动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的创新机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1-2]一书中提出:“未来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进行,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在高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众多,网络教学平台相应的教学资源相对较丰富。在广东省的高校中,普遍采用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高校版”的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授课、考试等。其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能力测试为手段,提供一个集学习、辅导、测试、评价、交流、知识沉淀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登陆学习。但是,出于网络安全管理的考虑,大多数学校的平台站点只允许校园网访问,有些高校的学生宿舍网络不属于校园网,这给自主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些学校的师生不愿意使用校园网的教学平台,只在期末考试时采用考试系统。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在现有的条件下,需要探索利用多种网络资源进行协作教学[3]。
2校际协作机制的研究
在欧美发达国家,校际协作学习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非常广泛,在国内,2000年以后开展了协作共享的研究,主要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科研机构主导来进行。本课题主要是立足于肇庆市周边地区的高等学校和开放大学,开展教学资源的协作与共享的研究。
2.1共建教研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网络工程专业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工程认证的大趋势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如何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现状和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1+2+1”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希望通过探讨,共同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网络工程;内涵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近年来,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始探索能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我校计算机类专业试行大类招生,即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进行招生,以学科大类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群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前3学期按学科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等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两年半至毕业。大类招生需要各专业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因此,本文提出“1+2+1”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即以一个课程标准为基础,优化两个体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个严格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检验。
一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现状分析
专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服务于专业建设的各种资源配置情况,更应该考虑参与专业建设的学生和教师情况,因此本文从专业发展现状和学生现状出发分析课程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目前各人力资源平台虽没有细分出针对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云存储、网络安全等岗位,但在传统的系统管理、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三个典型网路工程师岗位需求中大部分已经涉及云计算、存储、无线、网络出口、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技术技能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摘要】图书馆实现“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转型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使命。必须有足够强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完整和可用性。本文阐述并分析“图书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对于信息安全问题提出的防范管理模式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安全;安全管理
一、“图书馆+”的内涵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图书馆+”便是基于图书馆的基本定义根据当前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对图书馆在传统业务的组织、环境和服务形式等方面的业务进行拓展。这样的服务拓展可以打破传统服务价值的局限,是一种由多种价值融合而成的价值体系。“共享”便是服务的升华,图书馆的“共享”一方面是指借阅空间的共享;另一方面是指数字资源和活动资源的共享。图书馆需要兼顾并用好相关关系,核心价值,跳帧思维,关注新的重点服务创新领域,不断创新与深化图书馆服务的内容。
二、“图书馆+”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常态
在全新的信息影响环境下,图书馆必须尽快摆脱用户咨询等服务的角色定位,逐渐转为向用户提供信息、知识创造等服务。(一)服务平台多样化。实现图书馆和其他组织的协同合作是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基本前提。人才、资金、管理是图书馆服务核心的因素,所以加强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成为创新服务模式的第一步。图书馆需要改变原有总分馆纵向结构的单一分布,联合社会其他领域机构横向发展,开设“图书馆+组织”新型分馆。1.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福利院、养老院等场所建立流通服务点类型的分馆。2.建立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单位联合加盟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等共享的图书馆联盟,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3.创新“图书馆+24小时”的服务,由个别单位提供空间、人员,图书馆提供设备、技术等,突破图书馆现有开放时间限制,方便读者用户随时借阅和归还书籍。空间拓展的服务有助于促进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换,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促进知识的利用与再创造,进而提升读者用户的信息素养。(二)服务方式个性化。基于“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个性定制化服务是根据用户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对外部知识搜集、整理,对内部隐藏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捕捉,这样不仅能尽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同时也能促进馆员素质和绩效的提升,更能发挥图书馆在满足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诉求与权利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明确提出图书馆有积极保存、科学处理和活用益人等功能。深化图书馆人文服务的核心价值,一方面是“以人为本”,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应该建立在服务对象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重视并传承文化,人文更多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根据读者不同的需求将人文生活中的善、爱、美通过不同的创作媒介贯穿于阅读的各个环节中,实现读者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感知。每个读者有其书,根据图书馆辐射范围内的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变化改变,包括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采购在内的资源配置,让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以及非专业的书籍。“图书馆+”环境下的分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社区图书室的书目在内容上适合社区群众的阅读愿望;机关分馆的书籍满足工作人员对学习专业知识的迫切需要;与书店协同合作的分馆在体验的形式上使读者感受到高质的美感,内部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空间排架布局、主题配置相互融合让读者在感受到书香之美、阅读之美的同时引导人们挖掘生活中的审美价值,增加人的幸福感。
三、“图书馆+”创新服务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