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理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奠定基础。但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常存在课堂教学呆板、学生听课质量较差等问题,导致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差、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因此需要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新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实验经济学的萌芽是在课堂上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萌发出来的,张伯伦(Chamberlin)是最早在课堂上实施市场实验的学者,通过在哈佛大学课堂上进行的市场交易实验,张伯伦发现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并强调了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之间的区别。此后,作为张伯伦的学生之一的弗农•斯密斯(VerminSmith)对张伯伦的课堂实验过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个集中化的交易实验,并在相同的交易环境下进行多轮交易。在斯密斯之后,实验经济学分别沿着个人决策理论、产业组织理论、讨价还价博弈理论以及今年的人工智能主体模拟等方向展开,并创建了专业学术团体及专业学术期刊《实验经济学》。这些实验经济学家们同时作为经济学教师,是最积极的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实践者。张伯伦(1948)与斯密斯(1902)的实验围绕着微观市场均衡而进行,鲁弗(Ruffle,2003)改进了他们的实验方法,通过让学生扮演具有不同保留价格的消费者和厂商,使用计算机网络作为实验道具,再现了市场价格相竞争均衡收敛过程。豪特和劳里(Holt和Laury,1998)通过让学生参与公共产品供给与否的选择,再现了搭便车、利他主义、政府角色以及克拉克税等知识;高瑞和豪特(Goeree和Holt,1997)则让学生参与有偿游说获得特许经营权来理解寻租行为和非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豪特和谢尔曼(Holt和Sherman,1999)设置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形下,让学生体验买方双方的货物选择,由此说明不对称信息带来的市场失灵。我国的实验经济学起步较晚,经济学课堂实验方面的文献较少。但一些经济学教师在自发进行课堂实验,近几年我国在大规模引进英文原版经济学教科书之后,已经开始引进教科书配套习题集和教学软件,其中不乏相关课堂实验配套资料。经过我国一些高校的学者、教师翻译引进或在参考国外的相关资料的基础编著,产生了不少相关的实验经济学教程资料。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法设计及实施
1.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
实验教学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基本思路来进行。实验教学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经济理论是实验教学研究的基础,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服务于更好地阐释经济学理论的目的,而最终也需要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借鉴大量国内外实验经济学的文献及案例,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状况,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实践的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案;其次,注重实验思想、方法的教学,每个具体的实验完成后需回归到对经济学理论的探讨;最后,根据每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出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并据以修正下次实验的方案,以完善整个的经济学课堂实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方案参考。
摘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凸显。本文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并基于明确的课程思政实践理念,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求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双语教学;微观经济学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开展思政教育,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即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融入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此背景下,各高校进一步扩大以双语或全英讲授专业课的规模。但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的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可以很好地体现理论经典,但部分内容具体应用到实践中时,显得“水土不服”。此外,现存的中文微观经济学教学资源中虽不乏课程思政素材,但由于语言与文化因素,尚未系统性地融入双语教学中。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双语商科教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实施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满足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但囿于课程自身的特点,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加以引导,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授课对象的需要。双语教学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运用外语开展学术交流、商务洽谈和专业问题研讨。除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等业务需要,商科学生还需借助外语参加培训、听讲座、搜集数据、撰写报告等。但当今国际资讯真假参半,容易迷失在国际舆论媒体中,因而需要思政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除此以外,每年有许多毕业生赴海外留学或从事涉外工作,他们都是我国对外形象的体现。这些学子如果能够拥有拳拳的爱国之心、较高的道德修养、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对外交流中,就更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民族自信心与提升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是课程性质的需要。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系统地阐述西方经济学理论、思想及分析方法,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维方式具有深远影响。但西方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思想,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否则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大多数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均选用外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中的理论和案例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较少,阻碍了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将中国故事和经济理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西方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
将思政教育融入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具体见表1)。在知识培养方面,注重将中国的经济现状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保证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实相连接,理解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将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须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及运用双语表达的能力,适合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在素质培养方面,要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情怀,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敢于批评质疑,主动研究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于民。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培养学生评价西方经济学思想优缺点的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增强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
摘要:产业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基于行业,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其应用性质是运用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企业遇到的经济问题,其理论以及应用有利于快速发展产业经济。接下来就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展开相关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概述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经济学从“产业”这个角度出发,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领域中探索讨论产业间的结构关系、寻找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变化的规律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为国家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哈佛学派,这个学派成立于研究SCP理论范式。这一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的初步成熟。在20世纪60年代,在芝加哥有学者批评SCP范式。因此,芝加哥学派取代了哈佛学派为主流,直到《产业组织》的出版,表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达到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学派出现了,随后的研究开始了理论基础。直到出现了最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那就是泰勒的《产业组织理论》,后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成为主流的学派,因为它是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摘要:微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非常重要。本文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出发,建议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为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路。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现状;教学改革
1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而且比较抽象
在学习效用论时,效用本身是主观心理评价,不易进行量化,因此不能通过简单的数量进行比较,但是消费理论又要计算和比较效用的大小,然后去推导需求规律和特征,这一点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分析。除此之外,还有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1.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都是满堂灌,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理论、画图表、推公式,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一。由于学生缺乏基础,学生也很难自己去发现、思考和归纳。主要原因还是课时有限但内容繁多,教学时,老师只能注重理论的讲授,没有时间联系实际和补充理论之外的信息。导致老师上课很辛苦,但学习效率比较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