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文化素质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化素质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文化素质教育

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与改革

摘要: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存在一系列问题:人文知识缺失、娱乐倾向明显、功利意识突出、思想认识片面、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这种状况是当前社会的文化快餐化、学校重视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自我放逐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展校园人文活动,并在课堂上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改革

1概述

自1995年教育部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的真谛不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在于素质的提升”[1]。因此,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而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够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获得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上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此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然后通过分析,提出了应对现状的办法和措施。

2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

2.1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方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界定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弄清调研目标、对象和内容,制定调研问卷,最后邀请相关专家对调研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该问卷共计十五个问题,分别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卷完成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四川省内四所高职院校英语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投放。本次调研是通过抽样调查,共投放问卷电子文档428份。问卷收回情况如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121份,四川工程职业学院98份,四川建筑技术学院82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77份,共计378份,其中男生27人,女生351人。通过问卷发放,针对问卷的回收情况,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课题组成员一起统计、分析数据,并对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共同商讨,召开专题研究会进行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及经验探讨,发现问题并探究原因。在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有所了解后,课题组成员利用经验法及行动研究法,针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课题组成员试图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英语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研究人员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相互讨论交流,科学概括成果。

点击查看全文

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完善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对高校数学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对目前高校数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高校数学文化素质教育问题解决措施。希望可以完善数学素质教育,使数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高校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关键词】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数学文化含义

数学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社会科学、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学凝聚社会知识,逐渐形成为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是,数学文化定义本身较为宽泛,具有多元化特性。也展现出很多特征具体如下:1.1数学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为了提升工作效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1.2数学多由数字、符号组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1.3利用数学进行工作,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使企业工作做到有据可依,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影响大众人生价值。1.4数学是一种理性思维,是思维进行展现的工具。

2.高校数学文化教育现状

2.1重理论、轻理论背景

数学的形成历经久远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这种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只能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对于数学理论知识背后的发展背景不关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也基本不涉及数学知识背景文化,不关注数学背后的发展历程,学生只为数学成绩而困惑,从不对数学背后的文化进行了解,这种现象不能发挥数学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

1提高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文化素质是科学知识、社会能力,还是品德作风,又是胸怀境界。科学知识、社会能力是学科思维和社会精神,是外在的表现;人文知识、人文观念价值以及道德观,则是内在的精神。科学的素质可以创新,可以现代化,但文化的素质是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不能现代化,否则,会失去根源与灵魂。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才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高要求。很长时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轻人文素质培养和情感教育的问题。从入校以来,就埋没在各类考证、技能比赛的培训里。物流师证、汽车维修证、数控职业技能证、会计从业证等专业类的从业资格证;英语A、B级、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等公共类证书;还有在学校期间参加国际、全国、省部级、校级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在商品经济推动下,学生毕业时体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寻找工作只讲物质条件,工作之初看重经济利益、对职业生涯长远发展中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关系的处理上缺少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悟。因此在步入社会后,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在面对经济物质的冲击时,就显得很脆弱,更谈不上家庭、社会、国家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这种情况下,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社会化的迫切要求。

2确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人文精神是民族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现象,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创新,有独立品格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尊严、有价值。全国教育大会上具体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对此,我们具体的培养目标是:(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技术本领,勤奋学习,讲求实干,还要从容自信,坚定自立,富有时代的朝气与锐气,成就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无悔青春。(2)注重科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具备用科学和技术等相关知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3)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身体、情绪协调,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一定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而言之,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崇高理想、自信自励、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准确提出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一致理想目标的实现道路。[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也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一方面要综合创造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环境,形成积极的、先进的影响因素,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习俗约定,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产生教育人、感染人的巨大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把人文素质重要性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德行为,通过外在影响,让学生积极、主动认识自身素质的现状,自觉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相对稳定的社会人。

点击查看全文

跨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的问题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的境内学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由此导致在华侨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场域中,多元文化冲突与交融共存便成为侨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也为侨校带来跨文化素质教育的先天之利。由于福建具有濒临港澳台和东南亚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华侨大学的境外学生(外招生)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其次是来自东亚(如朝鲜)和东南亚(如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等),近几年来,来自中东、非洲、美洲及其他地方的学生也逐渐增多。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学子到内地读书深造也将成为一大趋势。因此,作为拥有独立招收海外侨生资格的华侨大学这样的侨校,充分利用文化多元交融这样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青年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对高校境内外学生的素质结构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跨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育情境的建构和维护:以华侨大学为例

多元碰撞与交融既是侨校所具有的文化优势,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根据侨校两类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寻找来自不同文化圈层的学生群体的共性,就成为侨校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教育情境就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为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作为教育要素而对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1]因此,能否尽快融入这种教育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其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境外学生在适应性方面肯定会比内招生差一些,他们除了少数曾在中国大陆地区接受初等或中等教育之外,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以及中国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这样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相对陌生且模糊的情境。因此,如何建构和维护一种跨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境对于侨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侨校在教育情境上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教育情境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一)硬件方面硬件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课。在境外生眼中,是学校潜在的一种难以预期且易引起内在冲突的环境。华侨大学从1986年就开始将公共必修思政教育课程(俗称“两课”)分为境内生系列和境外学生系列,所设定的课程在结构、主题、基调、教学目的,甚至教学内容和部分教学话语方面,都有所不同,且各有侧重点。历经多年的建设,侨生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包括:《当代世界与中国文化》(含全英授课)、《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含全英授课)、《当代世界与中国政治》(含全英授课)、《当代世界与中国法律》(含全英授课),以及专为境外学生开设的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探索》。另外,针对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较薄弱,文科学生科学知识比较薄弱,以及境外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现象,学校注重文理学科的打通与融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同时,将跨学科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拓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面,锻造学生的全面素养。另外,在素质教育各类选修课程方面,尽量使课程覆盖面覆盖文、史、哲等各个领域。

(二)软件方面如果说上述课程是侨校跨文化素质教育情境的硬件,那么,我们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由三个互相联系的程序组成的教育情境软件体系,那就是交感情境、比较情境和认同情境的建构和维护。交感情境指的是利用理解、交流和互动等情感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深层认知能力,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学习效率。[2]笔者长期为境外生进行思政课方面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境外学生,尤其是港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困境:他们的理绎论述能力和学习基础能力均不同于内招学生,以至于不少学生难以适应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国内教育。在找不到个体与新的学习情境之间的平衡点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开始产生自卑或厌学心理,而这种心理又往往成为追求学习目标的内抑制因素。因此,为学生设立交感情境,首先就要承认和理解内地生和境外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思维及学习方式各有特长,关键就要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境外学生的感悟能力较强,又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经过2-3年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的习惯话语和基础学习规律,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对于这些境外学生来说,理解和尊重他们是很重要的,当他们觉得老师抱持着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和理解他们,没有地域、成绩、思想表达的歧视,感激之情便会溢于言表,这也是强化他们学习动机的一个途径。当然,利用交感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目前我们尚未得到相应的实证,但依据动机理论,放大的情绪可以增强行为动机,这就是我们提出交感情境的依据之一。比较情境指的是在承认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和群体教育规则引导学生的比较心理,以调整他们的社会行为。跨文化教育通常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文化认知离散带来的受教群体的离心性。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以相似的文化认知为机缘,组成一个个相对排他的、相对独立的、受群体默契约束的行为群体。也就是说,受文化地域性的影响,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特征,形成文化丛现象。比如,华侨大学学生群体中最大的境外生文化群落:港澳台学生群体,他们的行为特征独具一格。

每一个群体都会欣赏自己的特点,并将此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但是,如果这种比较是排他性的,其结果可能就是负面的,不利于学生群体之间的正常交流,不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等等。我们在建构比较情境方面有两个重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模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文化互补的重要性;二是引入文化生态位规则,并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问题:每一种文化模式在文化共生圈(文化体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文化生态位的不可替代性,也是文化竞争中的共同规则。但是,文化生态位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是文化交流,因此,只有摆脱霸权文化的羁绊,尊重其他文化模式,才有可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才能获得群体和个体行为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比较情境的运用,确实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其他文化如中国文化模式的冲动,从而逐渐形成华侨大学特有的“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华”赋予学校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办学理念和雍容气度,“侨”体现学校的独特地位并使之融入了异域文化的新鲜血液。在这样的一个多种学生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宽容就成为校园精神的精髓。认同情境是指营造适合学生心理、接近学生惯常生活和思考习性的教育环境,以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一种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安心学习。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育机制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搜寻认同信息、建立互信关系的过程,忽视这一过程,是对教育的无知。一般来说,中国大陆的学生与大陆的教育机制之间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搜寻”,认同结构已大致确定,双方给付的认知“成本”会相对减少。而来自境外的学生,无论是来自港澳台的学生,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华侨学生,在他们来到中国内地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开始了一个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去搜索一些在他们看来是全新的文化信息,而且还要对这些新信息进行归类(compartmentalization),以建立一种属于个体的新的文化认知体系。这对于教与学双方来说,既增加了文化接触的难度,又增加了双方相互认知中的额外“成本”(如时间、精力等)。而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建立认同情境,一方面是在承认和理解学生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习惯话语、学习和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基础上,寻找和建立教与学的话语共同体,以减缓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冲突和学生的内在冲突;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消解文化归类过程中对于变化的内在抵抗,使文化说服和影响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华侨大学得以形成“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内涵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传承民族精神;以多元文化相交融为特色,锻造侨校文化。在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开展系列活动,加深境外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跨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的两个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论文

1文化素质教育

经济时代,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凡:

(1)学生长期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心智将得到训练,精神面貌将得以改善。

(2)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知”的情趣,帮其建立超功利的学习目标。

(3)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文化视野也将进一步开阔,自身的思维能力将得以提升,能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4)科学教育符合“科教兴国”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教育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