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化推广技巧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农业推广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两大因素影响推广的效果哦,一个是推广的内容,另一个是推广的方式方法,无论哪种推广的方式方法都需要与推广受体也就是农民进行沟通,因此,农业推广沟通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对于农业推广沟通的原则和要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推广;沟通;原则;要领
1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原则
农业推广是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两大因素影响推广的效果哦,一个是推广的内容,另一个是推广的方式方法,无论哪种推广的方式方法都需要与推广受体也就是农民进行沟通。沟通是一种技巧,因此在农业推广实践中应掌握一定的原则,一是沟通的信息内容值得信赖,对于农业推广的受体而言,进行推广的内容必须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在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所传递和扩散的信息应为真实、有效,能够切实帮助农民或者是农民急需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的来源必须是来自于科研院所、高校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或相关研究结果,而其他的信息虽然可以进行沟通,但是不具有可信赖性,则不能作为农业推广沟通的信息。二是沟通的信息应与农业推广工作相关,与农业推广的受体农民进行沟通,应是与农业推广工作相关的信息,这区别于农业调查研究、农业帮扶、农业经济研究等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在信息的内容上应与农业相关,在针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应准确的找到沟通对象的兴趣点,比如对于农业种植户进行养殖方法、技术的传播、扩散、沟通显然不恰当,不但不能很好的将农业推广工作开展,而且容易造成农民对于农业推广工作的反感甚至信任危机。因此,在农业推广沟通的信息内容选择上,首先要与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村生活改善、农民增收相关的农业创新技术、科技信息为推广内容,其次是要选择农业推广的对象,针对性的进行相关技术的推广。三是沟通的信息要简单、扼要,在进行农业推广信息的沟通方面,应从农民需求的实际出发,将信息沟通简单化,通过对于信息内容的实用性、可行性的讲解、图示、文字介绍等方式使农民能够对所推广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兴趣,而不应长篇大论的进行宣讲,这样不能够引起农民的接受兴趣,不但并不能够很好的开展推广工作,而且导致农民对于信息的逆反心理。四是对于核心内容、关键内容的反复讲解,对于农业推广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将实用性、创新性、高效性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方式方法传授给农民。但是,在农业推广实践中,收到地域文化、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生产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对于农业推广内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和应用程度都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推广沟通的过程一定将农业推广内容的核心部分和关键进行反复的讲解,使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农民能够真正的接受、理解和能够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五是通过比较和对比体现推广技术的优越性,对于农业推广的内容应通过与原来技术的对比、与传统方法的对比进行沟通讲解,这样能够使农民更为清晰、直观的了解农业推广技术给自身带来的好处,能够更容易的接受推广内容。六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沟通是双向意思表示的过程,因此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应与农民互动,既要讲也要解,同时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农民在接受过程中的反映,针对农民反馈的热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再次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应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反复的讲解、反复的听取农民的提问、反复的进行解答。七是选择适当的沟通环境,传统农业技术讲授一般以教室为主,但是在农业推广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讲授方式,结合传授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当的沟通环境,如田间地头、种植大棚、养殖基地等,通过形象、具体的沟通能够更实际的引起农民的兴趣,也能够使农民更为准确的接受相关的知识、技术。
2农业推广沟通的要领
农业推广沟通除了掌握一定的原则,还应当适当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要领,这些内容包括:一是要摆正位置,对于农业推广而言,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在农业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技术人员应作为农业推广内容的受体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在农业推广工作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应放低姿态、摆正位置,与农民打成一片,设身处地的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好。三是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在农业推广过程中,受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接受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沟通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浅显易懂,能够为农民所接受的语言,不应过多的采用书面语言或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农民比较熟悉和常用的俚语、方言等进行沟通,从而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四是互动式沟通能够有效的提高推广的质量和效率,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问答式的方式与农民进行沟通,这样能够及时的解决农民的疑问,能够使推广的内容为农民所接受。
3结束语
【摘要】阅读推广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精神性文化活动,阅读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途径,更是国民自身发展的真正需要。本文针对当前阅读推广活动进行详细的探讨,主要分析实际运用中的策划与组织形式,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阅读;推广活动;策划与组织
阅读推广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是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人类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合作创新的重要方式,是学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及社会相关方面为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培养读者阅读兴趣,提升读者阅读水平,进而促进全民阅读而从事的一切工作的总称。几年来,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倡导全民阅读写入《中国图书馆学会章程》;2009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正式成立;2012年11月,“开展全民阅读”被写入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之中;2016年,“书香社会”首次写入政府报告。2018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91.3%。让全国人民都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自此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不断盛行,在各个地方都在积极组织开展。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步调,要尽早响应国家提出的行之有效建议,也为了促进全民的文化水平发展,阅读推广活动将会大力开展下去,同时也会走向基层,走向社区,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阅读的美好世界,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徜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一、阅读推广活动的作用
知识改变命运,环境改变生活。掌握知识多的人,总能够找到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在日常的生活里,知识都能够发挥优势。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在本质上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影响自己的行为,以此在为人处事中就会获得相应的尊重。为此,必须要把阅读推广活动全面重视起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策划与组织。
(一)传播文化,提升人民学习热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其主要的根基就是良好文化的传承。阅读活动的推广某种程度上就是传播文化的有效方法,其可以让知识得到不断扩展,使普通人能够享受到知识带来的滋养,感受到文化的震撼力量,从而形成民族的荣耀感,进一步强化个人的学习动力,也让全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阅读活动的不断开展,促进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让我们看到了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新希望,也看到了祖国一片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
(二)丰富的知识可拓展思维。阅读活动推广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更不能静止不动,而是要付出实际行动去践行,在内心形成文化推广的大局意识。通过阅读,读者能够从阅读的书籍当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文化知识,还能更多地对一些陌生的知识产生深入性的研究。同时,在阅读的书籍里,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阅读是很好的一种体验,不拘泥于眼前,可以不断拓宽视野,以大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让人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充分激发出人们创新的能力,从而让读者能够实现自己的生活价值和工作价值。
摘要: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互联网+“在推动文创产品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的技术的运用推动了社群经济和粉丝效应,这也为文创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目前文创产品的发展一改传统的网络营销模式,不断引入新的手段和技巧,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现状下找准问题,进而不断改进,优化文化产品的网络传播和营销策略,实现更加有效的营销效果,是未来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本文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创产品的网络发展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其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传播;文创产品;营销策略
早在2012年,国内学界就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普遍认为,国内经济转型需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才能推动崭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促进传统业态的更新升级。在新形势下这种观点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联网+”能够促进技术革新,推动行业演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更多的优秀成果运用于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文创产品的网络传播与营销策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文创产品
1.文创产品的概念文创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简称,是利用技术手段,结合人类智慧技能,对各类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开发,设计生产出的一种特殊产品。文创产品利用各种文化元素、人文精神、文化符号等对产品进行设计包装,给予了产品更加深厚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文创产品介于商品和艺术之间,其外形、内涵都更具文化特色,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激发购买欲。2.“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品发展现状在我国经济不断谋求转型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能够带来高附加值的产品,无疑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文创产品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一方面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让消费者渴望能够获得兼具艺术性、审美性和功能性的产品,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带来心理愉快和视觉享受;另一方面,文创产品在我国属于加速发展阶段,具有大量潜在的市场需求。如某品牌与故宫联合打造的“故宫口红”,就实现了产品热度与销量的双赢。该套口红颜色分为六个色系,膏体颜色来源于国宝器物,而外观设计则取材于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图案和纹理。“故宫口号”巧妙借助于IP打造,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广受好评。由此可见,当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增加了更多的主体意识,更加关注新技术的运用和消费者心理,以实现文创产品的传播,传统的生产方为主体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互联网+”的发展,给予文创产品更多地发展灵感,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
二、“互联网+”环境下文创产品网络传播与营销特点
1.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促进了5G时代的到来,如今信息的传播和推广都变得更加便捷,手机、网络、移动互联都缩小了时空差距,公众每时每刻都不在接受着各类爆炸式的信息。这种现状让网络传播成本小、代价低,增加了传播的效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群体数量,增加了潜在的用户群体变成真实客户群体的可能性。2.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文创产品销售模式较为单一,一般销售地点存在于风景区、旅游地、车站等,作为纪念品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这种销售的局限性抑制了文创产品及产业的发展。构建“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能够拓宽营销和传播渠道,摆脱传统营销的限制,创新文创产品的发展形式,进而提升整体利润空间,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打造品牌效应文创产品本身自带“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识别度,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能够利用低廉的成本极大地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品牌效应的打造能够增强客户黏度,让文创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其品牌文化和核心内涵,从而更加认可产品,增强购买欲望。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如何更好地推动语言文化输出,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共同进步。文章概览了世界各大语言文化的输出历史,以定性分析的方法剖析了英语及文化输出过程,以定量推导的方法解析其传播特点与语言特性的关联,以整体对比的方法说明英汉的结构和内涵区别。指出在当今世界大变局形式下推动汉语输出交流的意义,文章认为需要树立整体观念、平衡出入、学习英语、传播汉语,以促进人类文明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化;文化输出;语言特性
语言和文化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历史上人类文明大国在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输出了语言,语言的输出又深化了文化、思想及生活方式的传播,各方互为促进[1]。世界各大语言文化输出各有特色,中文可以借鉴研究。当今,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在语言输出的同时英语世界的文化也遍地开花,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输出传播有自身特点且和语言特性也相关联。
一、世界语言文化输出简史
古希腊于公元前6世纪进入鼎盛时代,在一众领域成就卓著———文史哲领域发达、艺术昌盛、文化多彩,随后科学得到显著发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包括天文、物理和数学等领域。其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极富创造力并内涵丰富,且多点开花、多方繁荣,对后世欧洲文化及古罗马文明影响至深。凭借人文方面与科学领域的优越和传播,希腊语统领了欧洲四百多年。罗马盛世于公元前2世纪形成。古罗马的物质、精神文化成就显著,其精神文明成就囊括哲学、法学、建筑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巨著、雄辩术、政治以及军事上的尚武精神等,对后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且深远,拉丁语成为多国西语的渊源。其后基于广泛传播而形成的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世界基督教文明之源。拉丁语由此称霸西方世界1500多年[2]。中国历经秦皇汉武,汉语随张骞影响传至两河流域,随班超属吏甘英抵中西交通新纪录之波斯湾头,随后唐朝鼎盛时期,文化艺术语言思想(诗歌、舞蹈、服饰、建筑风格、工艺瓷器、人文艺术理念、天文历法科技等)输出传播至日、朝、越、缅周边,远至陆上交通中亚大食、西亚波斯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东罗马帝国,至宋代依然影响周边,后又在元代由马可波罗再次传播并影响至欧陆。在东方世界区域输出传播超1500年,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传播150—200年,间接影响近300年(另一说法近700年,从盛唐至马可波罗)。法国17世纪达到鼎盛,路易十四被誉为“太阳王”。法国又于18世纪经历一系列变革,由思想启蒙引起大革命到拿破仑称雄和巴黎公社等,如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思想家频出,涌现出一大批如雨果、巴尔扎克、莫泊桑、大小仲马、福楼拜等文学家、艺术家,思想、文化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法国民法典》更成为现代民法法典之鼻祖,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心,法兰西民族在经济、艺术、文化、思想领域领先于世界,法语在17—19世纪成为世界通用语言。英国经工业革命后,英语呈“日不落”之势,文化上米尔顿、乔叟、莎翁为尊,戏剧歌剧风靡,亚当·斯密、洛克、培根、斯宾塞等思想家辈出,作家简·奥斯丁、查理·狄更斯,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声名鹊起,在19世纪英语的影响达到顶峰。20世纪初,美国率先完成电气化革命,诞生了皮尔士、杜威、爱默生等思想家,文学家惠特曼、欧·亨利、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影响与日俱增;二战后科技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大增,英语一举统率国际舞台。
二、英语文化输出的本质及特征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民族特征。若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随之消失。而当某种语言成为通用语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及观察将受该语言影响。如今全球通用语言为英语,该语言的核心结构如乔姆斯基的“深层语法”,英语国家人士自幼融会贯通、习得所致。再完美的非母语者都不可能如母语者一样无懈可击。语言优势会带来心理优势,让非母语者会文化和心理上从属仰望,是当今世界英语输出的本质。语言优势大大方便了文化输出。伴随着美式英语流行而来的便是“快餐文化”(英国人嗤之“粗俗、没文化”):麦当劳肯德基、可乐,乡村音乐,好莱坞商业大片,对抗性观赏性强烈的篮球和超级碗等。但英语文化对全球的影响远非于此。信息传播上,西方文明通过通讯社、电视、杂志、报纸、无线电广播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实行全天候地毯式的信息轰炸,其中绝大部分是宣传西式文化。科技发展上,世界上最为发达的第一方阵是英语国家,非英语国家有引进技术的最低需求以便建设和开发,需通过英语传媒。第一,传达技术资料的信息基础是语言;第二,详查资料的管理人才需具备合格的英语水平;第三,大量翻译人员和英语流利使用者成为必需;第四,需要将现有科技信息转换成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经济、文化和社会需要的可用形式[3]。文艺出版上,第三世界的作家必须直接用英语等“大国语言”写作,或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大国语言在西方出版,才有机会获得国际承认。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本民族语言创作能被译为英法等“大国语言”出版的不到百分之五,英文译成其他文字的作品却占据全世界每年译著的六成之多。而且作品还必须符合西方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通俗文化上,美式产品牢牢占据了世界通俗书报、杂志,“好莱坞大片”瓜分了六成以上的全球市场。“既向你宣传,又掏你的腰包,让你心甘情愿、舒舒服服地接受宣传,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及文化,靠的就是这种全方位、多层次、无孔不入的通俗文化及语言输出。”[4]不难看出,当今世界英语文化输出的特征是主动输出,即以语言文化传播为目的的输出。
摘要: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木雕艺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不断吸取养分,日趋精美完善。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承下,木雕成了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保持自身艺术特点的瑰宝,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十分亮眼的明珠,具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承;创新
一、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木雕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中国的木雕艺术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考古学家在出土的汉墓里面就发现有许多动物形状的木雕。这些牛、马等动物形状的木雕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反映出当时木雕艺术者们精湛的创作手法以及优秀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有些木雕是用整块原木雕琢而成,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说明当时的木雕艺术已经日趋成熟[1]。根据考古以及文物资料,如果说汉朝的木雕艺术形式是中国木雕艺术形式的关键时期,那么唐朝则是中国木雕艺术的成熟时期。汉代的木雕主要是以牛、马等动物为创作题材,而到了唐朝木雕艺术题材开始变得多样化,不局限于这些动物,而有了人物以及佛像这些木雕题材。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木雕艺术雕琢手法日趋成熟的肯定与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朝的人们开始逐渐把自身信仰与艺术融合起来,让其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实体与寄托。这种以宗教神像为题材的木雕也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而后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维的不断开拓,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不仅将木雕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满足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实用价值。明清木雕艺术家们思维逐渐开阔明朗,开始将木雕融入生活中去,将木雕与一些日常用品、家具等结合,木雕至此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随处可见的艺术形式。
二、木雕艺术雕琢方法——以莆田木雕为例
莆田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代表,它开始于唐宋时期,在南宋时期由于木雕的市场需求大,加之当时南宋迁都这一政治事件的影响,也使得莆田的木雕艺术随之发生了变化[2]。莆田的木雕艺术题材多种多样,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木雕艺术也将这一文化吸收引入,让莆田木雕在众多木雕艺术中大放异彩。同时,莆田木雕艺术还加入了一些民俗人文,包括一些民间的神话故事等,这些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就这样呈现在木雕上,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除了这些以民俗故事为雕刻题材的木雕,佛像木雕也是莆田木雕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并在唐朝达到顶峰,木雕艺术也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随着木雕艺术的不断传承发展,唐朝的木雕艺术已经手法精湛、题材多样,这些雕刻家们将当时人们崇敬的佛教文化作为木雕的题材元素,不仅为传播佛教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推广渠道,也为木雕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莆田的佛像木雕以当时的佛像雕塑为借鉴参照,在佛像雕塑的基础上根据木雕的客观特征开始将佛像题材加入木雕艺术中。佛像雕塑的表现形式通常为达摩、菩萨、十八罗汉等人物,而且对这些人物的神态以及衣物饰品的细节处理十分考究,这需要巧妙的雕琢手法技巧[3]。木雕艺术家们对佛像雕塑细细钻研学习,领悟雕塑的雕刻技巧手法并将其运用到木雕中,终于成功地造就了精美绝伦的莆田佛像木雕,让佛教文化得以在又一种艺术形式上展现。总的来说,佛像木雕的雕刻手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在一块完整的原木上进行雕琢。这种方法需要雕刻者认真细致且不容出现差错,稍有不慎整件艺术作品就会出现瑕疵,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误。在这种雕刻过程中,雕刻者要先心中有数,对整件作品充满信心,从细节入手逐渐去体现整件作品的完整性。这一方法雕琢出来的木雕作品虽然对雕刻者的专业手法要求最高,但是创作的作品造型沉稳大气,浑然天成,是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实物。第二种雕琢方式是根据木材本身的形状特征进行雕琢,这种方法雕琢出来的作品较第一种更为自然,有巧夺天工之妙。这种方式需要艺术家们有着独到的洞察力以及优异的创造力,根据目标木材本身的纹理和材质,极尽所能地去发挥想象,最大化地呈现出木材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纹理特性。虽然有些奇形怪状的木材给雕刻艺术家们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束缚和限制,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束缚和限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只要雕刻艺术家们独具匠心,敢于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雕琢出别具一格且艺术性与独特性共存的艺术作品,化腐朽为神奇,让作品的艺术价值显现出来。第三种雕琢方法是将大小形状不一的木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作品样式进行拼接,使其大致形态与目标样式相符,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细节的雕琢,产生成品。这种创作方式不受木材原始形状拘束,根据设计方案的不同可以雕琢出各种题材各种形状的木雕成品,让木材拥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而且这种方式较前两种方式而言其制作流程更为高效,且能有效减少制造过程中的木材浪费,减少了制作成本[4]。以上三种木雕的创作方式都可见于佛像木雕艺术,有些佛像木雕还创造性地对三种雕琢方式进行融合,发挥出不同雕琢方式的优点的同时,最大化地将木雕艺术的人文之美与艺术之美展现出来。无论哪种雕琢手法都将木雕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发扬。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渐交流融合,木雕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雕刻艺术家们开始对木雕艺术有了新的见解,开始探索新的木雕艺术创作技巧。
三、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