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物档案管理范文

文物档案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物档案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文物档案管理

博物馆里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档案管理是对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档案进行积累、收集、保管和利用的过程。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档案管理工作与博物馆都是在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撑性工作。档案管理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纵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简称陕博)的发展,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最好的佐证。陕西历史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从此之后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笔者在此以陕博为例,对博物馆里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成效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作一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档案工作概况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档案管理根据工作需求的不同分为综合档案室、人事档案室、学术档案室、陈列档案室、文物数据中心档案室等五个部分,由党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科研规划部、陈列展览部、信息资料部等五个相关职能部门分别管理。其一,综合档案室。综合档案室设立在党政办公室,是省级二级档案室。全馆各部室于每年4月底之前将归档的文件材料整理收集移交到综合档案室。档案材料主要有:馆发党委和行政文件,公函,纪要,会议记录,各类合同,各类收文,当年获奖证书,奖牌,完工的各类维修施工图纸资料和需要存档的其他资料。综合档案室根据文件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区分不同价值进行归档整理,统一编号,编写检索工具和卷宗介绍,为后期查阅和利用提供方便。其二,人事档案室。人事档案室设立在人力资源部。保管全馆在职人员、离休、退休人员等人员档案;根据人事档案管理要求:收集、鉴别和整理人事档案材料;建立人事档案名册,办理人事档案查阅、接收和转递;登记人员职务、工资的变动情况。并根据单位人员变动及时核对、整理、归档。其三,学术档案室。学术档案室设立在科研规划部。保管范围主要包括四类学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陕博承担的课题研究、以陕博为主、外协为辅的科研课题,从课题的申请到完成科研成果,进行鉴定验收,申报奖项和推广运用的全过程;陕博学术会议、讲座和沙龙等交流活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考察、研究课题;陕博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成果登记和统计。其四,陈列档案室。陈列档案室设立在陈列展览部,是陈列展览工作的原始记录和对陈列展览作品知识产权的确认与见证。保管范围主要包括:陈列大纲(陈列方案),陈列形式设计图,展览实景,展品照片、录像,有关借展、设计、施工的协议书,有关展览的学术文章、书籍、图录、光盘、宣传册;新闻宣传稿、新闻媒体对展览的宣传报道;展览开幕式(议程、嘉宾名单、致辞)及嘉宾、观众参观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讲解稿;观众意见;有关展览的文化产品资料;陈列展览总结。其五,文物数据中心档案室。文物数据中心档案室设立在信息资料部柜。保管范围主要包括:文物采集初审数据、及证明相关资料、文物数据的主要指标打印备份、文物数据信息分别进行机器备份、移动硬盘备份、光盘备份。

二、档案工作的作用与成效

多年来陕博通过“分类保管、有序集中”的原则部署档案工作,使得档案材料得到科学保管、合理利用,积极有力地推进了博物馆的整体工作。综合档案室对全馆档案统一管理,对于各部门归档材料的收集范围、归档时间和归档要求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人事档案室、学术档案室、陈列档案室、文物数据中心档案室按照各自职能特点,做好日常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其作用与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文化窗口影响力更强。陕博自2017年以来年均接待观众280万人次,现已成为“讲好陕西故事彰显陕西形象”最主要的文化窗口之一,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在选人用人方面通过科学设置、严格程序、公平公正的选拔与使用人才,其做法主要是:积极引进人才;输送陕博内部人才外出学习;做好后备人才储备工作。选拔任用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并培养干部人才梯队,在促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三是陈列展览屡获大奖。近三年来举办境内展览(馆内展览、全国巡展)50余个,跨境交流展近10个。其中原创专题展览先后4次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示推介精品奖、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累计获奖情况在国内文博界创造了纪录。四是文保科研成绩突出。成功申报“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组织编撰的《陕西省志•文物志》荣获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出版发行的《文博》学术期刊成功晋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文博讲坛》《历博讲坛》等成为业内广泛认可的学术讲座品牌。五是信息资源建设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计划,探索AI、AR、VR等现代技术与博物馆展示传播相结合。大力发展云展览,特别是2020年肺炎疫情以来,利用陕西数字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推出了144个博物馆虚拟展馆、125个数字专题展览、900余件文物云介绍、145个线上专题讲座和省内百家博物馆的线上讲读平台,举办国内首个关于疫情主题的线上展览“陕西省抗击肺炎疫情电子见证物虚拟展”。

三、关于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档案工作如何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起到更好的助推与支撑作用,笔者特作以下思考与探讨,并提出以下措施与对策。一是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及引进。档案工作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两项要求,搞好档案工作既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强,同时还要把政治思想过硬放在首位考虑。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为这个岗位对工作人员要求高,陕博专业的档案人员始终缺少,经过多年培养的人才因为工作需要及个人原因不断地转换到其他岗位任职,致使档案部门的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陕博应在设置岗位外招及内部人员培养上下功夫,各档案室应保障2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因为,人的因素第一,只有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人员,积极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动作用,这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强档案利用编研能力。陕博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的标志。在档案编研工作上由于档案人员配备不够、精力不足,制约了档案编研工作的开展,即或开展的编研课题也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博物馆主流是文博科研工作,藏品研究成果丰富,非主流专业关注的人少,科研成果也少。陕博应为每年的科研课题做出规划,拓宽学术视野,应该将档案科研纳入科研规划,制定灵活的奖励制度,鼓励、调动博物馆工作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更多人关注、了解档案工作,从档案中发掘课题,提升陕博综合学术影响力,把“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探索智慧档案运用。智慧博物馆是陕博近年来关注的方向。智慧保护是基础、智慧管理是核心、智慧服务是目的。近几年,陕博不断升级运用OA系统实现办公综合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对系统和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但是由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始终没有实现与馆内OA系统的对接。应尽快开发符合功能要求的管理系统,为推进档案材料的收集、档案查阅审批程序等方面提升档案服务功能,有效运用“数据”从而实现“人”与“物”之间的可视可触,加快档案智慧化进程,从而进一步优化档案管理工作,促使档案工作与陕博快速发展相匹配、相适应。谆谆教导我们:“档案工作确实要由封闭向开放,由重保管向重服务转变,要及时向领导机关、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博物馆的档案工作者理应顺势而为,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我们应该把目标放在“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紧密结合博物馆内在运行规律和今后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探索,切实把档案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为助力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与腾飞贡献力量。

点击查看全文

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改革浅议

摘要: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开展时,为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效能,发挥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价值,应当对其工作进行有效改革创新,建构全新的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体系。在具体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时,应当重视加强档案管理、突出内容创新、改革管理手段、管理职能优化等,指引基层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本文以银川市兴庆区为例,就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管理改革现实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改革创新

我国宁夏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充分发挥出地域民族文化的时代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与文化获得感,应当契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底蕴,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进行有效改革和创新,发挥出群众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效能,加快本地区文化事业的整体建设,提升宁夏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一、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开展时,为保证各项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应当对其工作进行主动有效的改革创新。在宁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活动筹办的创新力度不足,导致群众文化艺术的整体发展缓慢,不利于宁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为此,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契合宁夏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主动对其工作进行改革创新。通过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有效改革和创新,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精神高度,有利于人民生活获得感的增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在实际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改革时,应当契合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现状,找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的突破口,才可保证改革工作的合理性,并实现预期改革目标。实践证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可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追求。为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开展的现实效力,应当契合新时期文化事业的步伐,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进行有效创新,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加丰富。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使得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服务手段更加多元、覆盖人群更加广泛。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与人民群众的诉求有效契合后,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开展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二、群众文化艺术管理工作改革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观念,招贤引智创新用人制度

点击查看全文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策略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博物馆作为保存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公共场所,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体现我国整体文明发展成果的关键场所,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科学合理地构筑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为开展博物馆管理工作提供便利,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章首先对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加以明确,其次对当前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实现策略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相对完善的普及,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博物馆也应当针对内部的藏品展开数字化的管理工作。此外,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留下了许多极其优秀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正是承载这部分瑰宝的主要载体,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浓缩,也是见证我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标志。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博物馆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保护博物馆藏品安全的同时,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使各类藏品的查询更加便捷

采取数字化的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各类藏品的查询更加便捷,使用者可以根据藏品的种类以及特征,准确找出符合查询条件的藏品数据信息,更好地进行挑选。同时,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保证各类藏品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维护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人们也可以直接在智能手机终端上进行查询,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具体标签来缩小整体检索范围,准确找到自身所需藏品的所在区域以及具体位置。这种模式降低了藏品的查找时间,为人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二)博物馆藏品信息的规范化储存

点击查看全文

文化艺术类声像档案保护及利用

文化艺术类声像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公共文化等项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照片、黑胶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艺术的形象性特点决定了声像档案

在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艺术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类情感,从而反映丰富多姿的社会生活。艺术表现的手段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这些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并通过声音和画面表现出来。记录这些内容是利用声像设备进行记录,声像记录最真实、最准确、最形象,而文字的记录就无法与之媲美。这样就凸显了声像档案在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对艺术类声像档案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艺术类声像档案中老照片的保护及利用

艺术类老照片具有非常珍贵的保存和利用价值,但照片的保存年限短、保管条件要求严格:“无论软片和硬片一般水份保持在10%至20%,水份过高,易引起银盐颗粒移动、模糊;水份少,乳剂收缩,易引起胶片变形,加上空气的酸碱性气体也会影响精胶的水解。因些,最好保管温度在10至20摄氏度,相对湿度20%至50%。”[1]照片实体保护要求装入专用的照片档案盒,竖着排列,不易平放堆压。如有霉点出现,可采用干法处理(绒布、软刷子);另一种去湿法,即用能迅速溶解易蒸发的溶剂进行清理。采用以上的方法只能延缓照片的保管时间,并不是永久保存的有效方法,最好的保留方法就是对照片进行扫描,这样,既能够永久保存又便于开发和利用。珍贵老照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记录价值非常高,照片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早期的艺术活动形象性的记录,都是通过照片保留下来的,这些珍贵的艺术资料,为艺术史的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项工作提供了形象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随着“文化记忆”工程的开展,对老照片的开发利用工作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多年来非常注重老照片的收集工作,经过多年收集整理,积累了一批非常珍贵的舞台艺术老照片,几年前,他们精心挑选出了百余张有梅兰芳、周信芳、盖笑天、袁雷芬等著名艺术大师的馆藏老照片,举办了舞台艺术名家老照片展览,展览得到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普遍欢迎,生动鲜活的舞台造型照和剧目照,展现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及无穷魅力,从而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扬和光大。《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老照片集,收录了268幅照片,全面记录和反映了梅兰芳50年的艺术生涯及日常生活,这部照片集为研究梅派京剧表演艺术、研究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提供了形象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老照片档案的利用价值广泛,所以要加强收集及征集工作,老照片有许多是散失在民间百姓手中,有的因年代久远画面模糊不清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所以在加强收集工作的同时,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老照片进行科学的修复,让老照片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艺术类声像档案中录音、录像带的保护与利用

录音、录像带是艺术档案的重要载体形式,它反映了舞台的声、光、表、说、念、器乐、表演等综合内容。磁性胶带不好保管,受潮,磁带就会弯曲和膨胀,太干燥也会使之弯脆而容易断裂和夹带,另外磁带最容易消磁,所有这些原因,都给档案保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延长磁带的保管寿命,要严格按照磁带的保管要求妥善保管,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4至24摄氏度,档案室内要有防光、防尘的设施,为了保护磁带的磁性,不受外来磁场的干扰,要远离磁场,有条件的单位要把录音带和录像带放入防磁柜中保管。带子应竖放,保持带基的平衡性,每年最好倒带一次,防止粘结。为了长久保存,将录音带和录像带尽早地转成光盘进行数字化处理,为艺术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做好准备。在各艺术研究机构和表演团体中,录音带和录像带的保留数量比较多,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启动了文化抢救性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集成、志书”的编写工作。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田野采访以获取第一手资料,采访是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获取信息,当时是交给各省的艺术研究机构去完成这项艺术科研课题。此项工程,历经十多年的时间,期间积累了大量的艺术档案信息资料,其中录音、录像资料数量最多。从事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深知这些资料的珍贵,因为当年采访过的许多老艺人、艺术家都已过世,他们口传身教流传下来的技艺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不完整地保留下这些音像资料,有些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各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有的省份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文化艺术档案馆,进行了系统的编目和归档。但由于录音、录像带保留的时间过长,有的已经不能利用,留下了一些遗憾。对于能够利用的都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这批艺术资料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在艺术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方戏传承保护等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文化部门也十分重视对音像档案的保护利用工作,《中国文化报》以“让乌兰牧骑历史音像档案发声显影”为题,报道了乌兰牧骑保护抢救并利用艺术音像档案的事迹:“内蒙古艺术研究院(内蒙古艺术档案馆)与上海电影技术厂合作,对珠江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的时长48分钟的彩色纪录片《乌兰牧骑》以逐帧扫描的方式进行修复,素材量达2000gb,最大限度还原了乌兰牧骑的风彩。”[2]文物档案的建立也需要收集音像类的档案,用照相机、摄像机摄录文物的全貌及细部,更能全方面地展现文物不同时期的面貌及损毁情况,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历史考证等项工作提供声像档案资料。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奠定了文物信息数字化的基础,如:敦煌莫高窟由于每年的游人逐渐增多,给文物保护带来一定的压力,过多游客进入洞窟会造成壁画的氧化,从而缩短壁画保留时间。为了保护中华文明的瑰宝,敦煌人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数字扫描方法获得壁画的数字画像,辅以各种文字说明和相关的文化档案,现已完成180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通过网络全世界都能看到莫高窟。

点击查看全文

道路桥梁的档案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国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建筑,道路桥梁的建设问题随之变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道路桥梁的各项安全建设准备过程中,道路桥梁的档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道路桥梁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烦杂而又冗长的任务,由于涉及的知识范围极广,因此难度也非常大。本文针对道路桥梁建设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广大人民对于道路桥梁建设有一个清晰又明确的认知。

关键词:道路桥梁;档案管理;重要性

1道路桥梁建设的现状

众所周知,道路桥梁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而且由于涉及范围甚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道路桥梁的安全建设问题主要取决于对于此项工程的管理监督工作,无论是施工管理工作,还是技术质量管理层面上的问题,都需要时刻保持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例如,武汉长江大桥就曾经历了无数次的灾害考验,从1955—1957年短短两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武汉长江大桥,据调查结果显示,直到今年的60多年间曾先后经历了56次超大洪水的袭击,以及70多次的撞车事故。截至目前为止,武汉长江大桥每日仅通行的汽车就多达10万余辆,而且火车每日多达300列。由此可见,武汉长江大桥的载重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此超大规模的载重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负荷量,因此,2007年曾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过一次全面地考察和维护。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我国道路桥梁建设中的杰出代表,还是非常坚实的,也有专家表示即便再过50年,武汉长江大桥依然会屹立不倒。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松花江上,拥有一座跨度相当大的道路桥梁,它始建于2011年,时间跨度上来看,远远比不上武汉长江大桥。但是此道路桥梁全长15.42km,桥宽41.5m,而且采用的是双向车道,每天最大可满足高峰期每小时9600辆机动车通行,如此大的载重量和负荷能力,该道路桥梁建设也是非常伟大的存在,不过还是需要时间和实践进行考验,据悉2012年间曾发现过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当时的4辆大型货车纷纷坠桥,造成较大的损失。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大货车严重超载导致匝道倾度,车辆才会坠桥。经过道路桥梁专家的采证分析研究,发现道路桥梁建设存在不合理之处进而导致事故发生。

2道路桥梁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说起中国最雄伟的历史建筑,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长城。没错,长城建设历史悠久,工程极为伟大,可以说是纵横南北,始贯东西。它就像一条巨龙,穿越了戈壁荒漠,见证了绿水青山的四季变化,静静地盘踞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长城之所以被评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一项主要原因是,长城拥有非常出色的档案管理系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长城的某一阶段内,大概500多m的城墙之上,石砖上几乎肉眼可见清晰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中记载了关于建造时间和修葺的部队,比如在“万历六年”间是由繁武右修葺而成等等真实历史记载。如此独一无二的历史档案记载使长城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物史学价值。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道路桥梁的建设从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再到交付建筑施工团队完成,其间所经历过的重大事项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监督管理体制,也就是需要形成档案管理形式,这对之后的道路桥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交通事故的调查,也可以从道路桥梁建设出发,关于责任的追究及道路桥梁的后期维修和养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道路桥梁档案管理的实施举措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