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物管理范文

文物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物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文物管理

数字化博物馆及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目前我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了现代数字化的时代,而在博物馆中如何开展管理数字化体系建设和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也显得迫在眉睫。基于此,该文主要研究了博物馆数字化的建立,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探究数字化博物馆建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期能够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意义;现状;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技术成就,社会物质文明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融合进程不断进步加快,信息化在各行业方面的技术应用已经得到极大普及。历史博物馆也不例外,将博物馆藏中的文物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化,通过各种网络媒体呈现给广大观众的数字化博物馆,成为了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文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值得引起大众的关注。

1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博物馆文化作为各类藏品的整理收集和存放保存管理机构,肩负着传承与保护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文化博物馆的文化建设中通过引入一些数字化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对于藏品收集管理的一些弊端。但是传统上在博物馆中,有关文物藏品的详细介绍、文物藏品收集存放的管理空间质量监测等各个环节都以传统人工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具体操作管理,需要馆方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在文物藏品收集整理存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对文物外观造成损坏。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逐步引入现代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保存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文物藏品保存管理上可能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丰富了珍贵文物的文化传承与使用保存管理方式,既基本实现了珍贵文物的实时智能化藏品管理又有效保障了珍贵文物安全[1]。

2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工程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现代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工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进步速度快,数字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博物馆建设工作过程中的广泛运用还处于技术发展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整体数字化管理建设运营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仍然存在着很多新的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严格的施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行业在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等方面必须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文物保护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是确保文物建筑维修时采用正确方法的有效控制手段,所以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是指以文物保护维修施工为管理对象,在一定的时间内按预期目标和文物保护修缮法规、标准完成的一次性任务。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与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有共性,亦有独特性。现建工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工程,即按合同规定时间内完成。预期的工程量十分清楚;而文物保护工程更加强调文物的特性,由于其现存情况复杂,维修变数较多。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按文物建筑修缮原则完成维修工作。如果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按限定时间内完成,由于时间仓促可能产生勘察工作不细致、建筑病害原因不清楚、维修方法不正确,导致保护性破坏。这里所说的一定时间也不是无限制地拖延下去,而是采用科学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准确判断病害产生的原因,细致研究修缮方法与措施,在尽量短的时间完成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现建工程虽然是一次性任务,局部产生错误可以拆除重新再来。而文物保护工程更强调工程的唯一性和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一旦产生错误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文物的原真性便遭到破坏。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尽量减少保护性破坏。

1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形式是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工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物保护工程既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它的最终目标是以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为基础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是一般工程的确保质量与工期下获得最大利润。所以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形式的选择就应该围绕最终目标的实现,怎样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选择这种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遥远,但实践活动从建筑活动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化,其理论则更加严密、准确。《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后,作为工程项目的特殊一员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更加严格和周密,确保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将现代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介绍如下,以便选择出适合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1)设计建造模式。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方面最为通用,它是一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业主委托建筑师和咨询工程师进行前期各项有关工作(如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工程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设计与招标文件完成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最后按设计图纸进行验收。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应是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委托文物保护专家或通过对文物建筑病害长期的观察,需要维修时进行立项,然后与文物保护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并进行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通过招标确定施工方,按图纸施工,最后验收。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由于该模式长期被采用,管理方法比较成熟,各方面对有关程序都较为熟悉。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保护设计以及保护施工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很明显文物保护工程的两大环节设计与施工在这种模式下被分隔,业主的控制权较大,易产生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因素。同时,这种管理模式时间跨度较大,但环节联系松懈,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设计变更手续繁琐。

2)建筑管理模式。建筑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进行招标、施工的连续模式)不同,而是采取阶段发包方式,又称快速轨道方式。即业主委托建筑管理工程师(又称“CM经理”)与建筑师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CM经理负责整个工程的管理,建筑师对设计、施工的管理起协调作用。在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完成一部分分部工程的设计后,即对这一部分分部工程进行招标、施工。建筑管理工程师定期与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会晤,对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文物保护工程运用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文物保护业主首先委托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评估、立项,设计单位根据评估与实地勘察做出初步设计,审批后,文物管理事务所、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同时入场,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进行详勘,制定出详实的维修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维修图纸进行保护施工。文物管理事务所负责对工程的全面管理,协调设计与施工,确保文物建筑修缮原则的落实,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缩短设计到施工的周期,节约资金,提高保护设计的水平,设计与施工之间有CM经理进行沟通,维修水平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a.当前业务水平较高的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较少,甚至还没有文物建筑管理工程师。b.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管理较为复杂,协调相对困难。c.业主与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干预不明显。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完备,法律、法规、规范健全与管理人才充足的条件下是较为理想的最终模式,但目前尚不具备这种条件。

3)设计管理模式。设计管理模式类似建筑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设计方提供设计与施工管理,或设计与施工组成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服务,类似现建工程的项目总承包。这种模式下,设计方起主导作用,指导并监督施工。设计师与CM经理基本相当,更偏向于技术指导。目前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更适合设计管理模式。首先,文物保护设计人员较为充实,经过几十年文物建筑修缮经验的累积已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与施工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对文物建筑修缮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2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运用

点击查看全文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管理与保护探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逐渐成了人们旅游的一个必然选择。数字时代博物馆内客流量与日俱增,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经验,对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工作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博物馆的藏品代表着中华文明灿烂历史文化发展的程度,能将文物保留到今天已是难得。然而,无论采取多么精细的措施加以保护,受文物面貌、出土时长、灯光、空气、湿度和微生物等的作用影响,都难保文物免遭损伤。根据2018年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的通知》要求,文物保护与管理中应与时俱进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文物保存信息的完整性。国家文物局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逐步扩大相关技术推广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增加经费支持。由此可见,博物馆数字化保护与管理已经成为业界和社会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对博物馆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1.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内的文物经数字化虚拟技术处理,会将文物的相关信息同步到数据库中保存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难度,使文物管理效率更高。在文物有了自己的电子标签信息之后,无论是游客还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调取翻阅相关文物信息时就会更方便,有利于文物信息的归纳整理,提升文物的盘点效率,提升管理成效。

2.实现文物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

文物资源共享不再是新鲜事,特别对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展品,博物馆之间会存在互相借用的问题,在各种专题文物展览活动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且不说文物借用所需办理合法手续复杂,对借用双方来说都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将文物信息全部进行数字化展示的应用效果,是实现文物资源信息共享的一种必然选择。

3.扩展展品展览空间的有效措施

点击查看全文

艺术拍卖市场出现新变化

新一代藏家是促成2021年成交额大涨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拍卖行的业务也有创新,拍卖行增加非同质化代币(NFT)作品拍卖,也助推了拍卖额增长。

一、申城艺术市场频现“鲶鱼”

佳士得继在上海隆重举办“Radiance”巴斯奇亚巨作大展,并于香港秋拍再创历史新高后,又隆重宣布另一项中国业务发展的重要新举措——上海办公室及艺术空间将于2022年春季迁至外滩一号。就在佳士得宣布重启在申城的艺术品拍卖之际,中贸圣佳拍卖行也在申城举行了2021年的秋季拍卖会,频频出现的“鲶鱼”对于申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可谓不小。据佳士得全球行政总裁施俊安介绍,2021年度佳士得全球业绩亮眼,迄今为止成交总额达71亿美元,表现已经超出疫情前水平,为近5年来最佳成绩,亚太区藏家年轻化程度前所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对佳士得全球贡献亮眼,2021年度佳士得中国香港秋拍创下38亿港元的成交纪录,为历年来最高。其中,中国内地客户购藏总额超越香港,成为亚太范围内第一大细分区域市场。作为唯一一家获许可于中国内地举行拍卖以及长期设有艺术空间的国际拍卖行,佳士得2022年春季开放的全新上海艺术空间总面积将达1600平方米,空间设计将更加融合多功能性,便于举办拍卖、拍卖预展、私洽展览、文化沙龙,以及艺术公共教育等丰富活动。

二、海外艺术品成交火爆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2021年京城一些拍卖行推迟了秋拍,中贸圣佳将北京的秋拍与其上海公司的秋拍合并一起移到沪上举办。数据显示,中国嘉德等8家中国主要拍卖企业秋季拍卖总共成交了100.15亿元,环比2021年春拍减少了21.38%,同比2020年秋拍则增加了16.33%。2021年北京春拍的业绩十分亮眼,成交总额创下了2012年以来单季拍卖的最好成绩,随后的秋拍业绩不如春拍也似乎在意料之中。从2021年秋拍的情况来看,一些创新品种成交十分理想。中国嘉德首次举办“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聚集了莫奈、毕沙罗、塞尚、毕加索4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并全数成交,总成交额达2.4亿元。其中,莫奈的《睡莲池与玫瑰》以1.54亿元成交。北京永乐以1.67亿元将法国现代艺术家巴尔蒂斯晚年的一幅油画《镜子里的猫Ⅲ》拍出。近现代书画板块中,一幅张大千泼彩作品《秋曦图》在嘉德成交了1.955亿元,成为内地拍场张大千作品成交价格之最。保利秋拍中,傅抱石的一幅《为罗时慧作柳荫仕女图》也拍到了9775万元;一条明末清初的“黄花梨独板架几式巨型供案”在保利卖到了1.15亿元,刷新中国古典家具的世界拍卖纪录;保利还将《宋拓御府兰亭——游相兰亭甲之一》的宋拓本拍出了5750万元的高价。相比京沪两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全球的艺术品拍卖成绩斐然。佳士得拍卖行日前在官网发布了初步财年数据,宣布其2021年拍卖成交总额达71亿美元,为5年来最高。苏富比拍卖行此前宣布,2021年成交额共计73亿美元,是创立277年以来最高纪录。富艺斯拍卖行年度成交额同样创纪录,达12亿美元。新一代藏家是促成2021年成交额大涨的主力军,从世界名画到球鞋,这些年轻买家以前并非大型拍卖行的客户。苏富比称,2021年的竞购者中,44%是新客户。除客户群增加了新鲜血液,拍卖行的业务也有创新。拍卖行增加非同质化代币(NFT)作品拍卖,也助推了拍卖额增长。

三、长三角一体化前景广阔

不久前,上海市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和安徽省文物局正式签署《长三角文物市场一体化规范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起众多业内人士关注。根据合作协议,一市三省将通过政府推动、资源整合、项目互动、政策引导、机制探索等方式,创建长三角地区资源集聚、要素集约、业态集群、效益集成的社会文物保护利用新高地,共同打造文物市场一体化规范发展合作平台。到2025年,基本形成开放、活跃、有序、诚信的文物交易市场环境,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文物市场的繁荣,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合作协议,开启了自2021年起为期3年的改革试点。文物回流是这次综合改革试点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此次框架协议的签署无疑令市场期待能够带动更多海外文物回流。据悉,一市三省文物局将推动建立“长三角文物交易一体化规范发展联盟”,每年以联席会议方式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同时将探索构建体现区域特征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长三角文物市场信息互通机制,发布文物交易发展动态、市场经营资讯、重大活动信息、市场黑名单等。通过这些努力,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战略链接点地位,并促进更多重要文物以及艺术品市场交易落地长三角。

点击查看全文

固定资产管理分类代码研究

1原分类代码存在的问题

公司原有固定资产分类代码即国标码,是按照1994年国务院清产核资办出版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进行编制的,共分为十大分类: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仪器仪表、计量标准器具及量具、衡器;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家具用具及其他。代码由6位数组成,每一大类包含的固定资产是根据6位数分类代码的前2位数进行区分的。每一大类中包含的资产有很多项不同的前2位数,如二大类通用设备包含分类代码前2位为06~21的代码,三大类专用设备包含分类代码前2位为25~47的代码。通过十几年的运用以及近几年设备管理发展需要来看,存在着分类及编制不合理、统计不方便、财务折旧操作繁琐等一系列弊病。(1)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十大分类不尽合理,不能体现本行业本企业专业设备特点,如将动力、机械、起重均统计在通用设备中,无法单独区分出专业类别,也不能实现按本企业本专业的统计。(2)每一分类下的6位数分类代码编制不合理,每一大类中包含的资产有很多项不同的前2位数,类别太多,并分得太细,不能清楚地反映出一大类别中包含的设备类别。(3)分类统计不方便,由于每一分类下的6位数分类代码有很多项不同的前2位数,这样在进行分类统计时就不能直接进行,非常麻烦。(4)财务不能按照大类进行折旧,每一大类有很多不同的折旧年限,财务进行折旧统计时,还需重新划分类别,并且操作很繁琐,使财务与实物管理不能达到统一。

2新的分类代码的产生与构成

2.1新的分类代码的产生

2005年,在设备系统ERP固定资产开发的同时,为了解决原有分类代码给实物管理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带来的统计不合理、折旧不方便以及财务上各种统计口径的上报所带来的不便,对固定资产分类代码进行了技术攻关,并坚持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固定资产的基本属性和特征作为分类的基准,同时兼顾本行业本企业的设备专业属性等实际情况,重新编制整理出一套符合梅钢固定资产分类代码的编制原则,摆脱了原国标码的形成,同时满足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部门对于统计的不同需求。

2.2新的分类代码的构成

(1)固定资产新的分类代码将固定资产分为九大类:房屋、建(构)筑物、动力设备、传导设备、机械设备、工具仪器(试验设备)、起重运输设备、管理用具和其他专用设备。这样的分类针对本企业设备更加具有合理性,解决了本行业本企业财务报表上报统计口径,也满足了实物和价值部门的不同需求。(2)分类代码由5位数组成,5位数中第1位分别由1~9组成,代表1~9大类;前2~3位数表示中类,4~5位数则表示细类,这样层次清楚,一目了然。(3)根据分类代码第1位直接统计出各大类资产,简单且方便分类统计。(4)摆脱原国标码形式,使财务可根据分类代码进行折旧。(5)建立了分类代码与国标码的对应关系,解决了财务申报所需要的上报统计口径,简化了财务固资折旧操作。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