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物价值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作为绘画艺术,从人类开始进入起居生活就已经出现。我国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绘画艺术,当时的绘画材质是在橙红色陶坯上描绘,入窑烧之后出现黑、白、褐色图文,称之为彩陶,著名的有:仰韶文化半坡型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型的《鹤鱼石斧图彩陶缸》,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彩陶盆》。这些彩陶艺术质朴简约,是人类的早期绘画形式。后期又出现岩画,岩画就是用动物的血或皮脂做颜料描绘在用尖利物在岩壁上刻画的图画线条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帛画,绢画,纸本绘画,瓷上绘画不断出现。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是我国毛笔绘画艺术的源头,由彩陶绘画艺术分支为:绢纸绘画艺术和陶瓷绘画艺术两支,两者都是采用毛笔沾墨料进行描绘。发展到当代,全球绘画形式则多种多样:欧美的油画,素描,东方的国画,版画等等。然而这些绘画艺术都可以通过陶瓷材质表现出来,且别有一番风味,本文就以多种绘画形式运用陶瓷材质所表现的效果,以及各种绘画形式运用陶瓷表现的教学教育进行略论。
关键词:多种绘画;陶瓷材质;陶瓷艺术
1绘画艺术的价值寓意
绘画艺术品包含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经济价值;且它们之间都相对具有独立性。主要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绘画艺术往往表现一个时代背景的真实依据,也是表达作者内心和身份的写照。比如北宋风俗画《清明上可图》就表达北宋时期市井经济的繁荣昌盛,也是我们后人对北宋经济文化的考证史料,《清明上可图》也被称作为北宋的真实照片。再看徐渭的《墨葡萄图》再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指一种艺术品在它所处时代的作用,和当今的意义,文物的价值往往是有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到当代所余数量来决定,例如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春秋的文化;青瓷反映了宋代的艺术和工艺,青花反映了元明的陶瓷装饰技法,这些文物历史价值就显得贵重。所谓的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就是指艺术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市场中的艺术品它以价格来衡量,某类艺术品的价格高低是由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供过于求则价低,供不应求则价高。这三种价值又统一在艺术品的实物形态即商品形态上。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一种软标准的条件;经济价值是一种硬条件,经济价值是建立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基础上。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剔除人为的哄炒,哄抬等因素,其拍卖价格往往反映了三者价值的统一。人类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艺术来源于此。发掘这五感,甚至还有传说中的第六感,并让他们全部,充分地享受,全部,充分地汲取,全部,充分地吸收这世界的精华,这世界的感受。就是艺术的内容。于是,绘画发展成了梵高,发展成了印象派,发展成了野兽派,发展成了仇英,发展成了文征明,发展成了千里江山图,发展成了齐白石张大千,发展成了平面艺术。沿着这三条线,后期的艺术发展,从人类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出发,越来越多的融合,越来越多的交叉,叫人难以分清楚他们的脉络。而,所有的艺术,如果追根溯源,无非是这三条线。
2绘画作品的存放难易
艺术品有着艺术性价值和历史留存价值以及市场经济价值这三方面的价值;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艺术价值主要是指这件作品作者创作风格的特色和个性,还有就只这件作品所变现的时代潮流,或者有无反应社会历史特性,主要就是这两方面。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比如秦朝它所留下里的艺术品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因为他的历史背景是秦国横扫六国,将分散的国家,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国家,结束分散的局面。金戈铁马的年代他的艺术品必定也是反应战争的场面。秦始皇兵马俑采用组合排列的正式,形式排山倒海的气势,让人望而生畏。再看初唐盛唐年间的人物作品,比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变现的就是杨贵妃和她的姊妹们三月三游春的故事,画面敷色华丽,人物变现细腻,人物都是雍容华贵之态,在唐朝称之为旖旎人物。这就反映出唐朝盛世的年间,才能创作出表现这种宫廷奢华的生活场景。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指某种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作用,往往由时代特征和留存到现今的数量来决定,例如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青瓷反映了宋代的艺术和工艺,历史价值贵重。经济价值是指市场价值,它以价格来表示,由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这三种价值又统一在艺术品的实物形态即商品形态上。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是一种软标准的条件;经济价值是一种硬条件,经济价值是建立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基础上。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剔除人为的哄炒,哄抬等因素,其拍卖价格往往反映了三者价值的统一。装裱这一常用的对字画进行修复使其更加美观的方法。装裱是中国书画史上特有的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又称装潢、装池、装背。即使装裱再好,字画还是不易保存,而陶瓷绘画就非常容易保存,长期存放且不易影响画面效果。陶瓷的这一特点让非常多艺术家乐于借用陶瓷来表现自己的艺术成果。
3各种绘画形式运用陶瓷的表现
摘要:复杂的建筑环境和密集的人口问题使老街改造面临巨大挑战。历史文物性街区、历史文化性街区、历史商业性街区因自身特点存在差异性,其改造方法也应具有针对性。秉承保护性开发设计理念,从艺术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角度出发,发挥视觉空间艺术语言的魅力,探究如何在不破环老街历史文化与建筑风貌的前提下,结合老街自身文化特色,合理植入视觉空间艺术,发展以视觉空间艺术语言为主体的老街改造战略。落实保护性开发设计理念对我国老街改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空间艺术语言;老街改造;保护性开发设计
老街改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城区普遍存在道路狭窄、人口密集、建筑老旧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城市发展空间受限、难度颇高,一味采取拆除重建这一手段显然过于片面。部分老城旧址充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厂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属于那个时期怀旧、复古的独特艺术气质,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遗产。人类在享受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问题,即城市保护与发展之间越来越大的冲突[1]。在城市发展建设的同时,许多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被无情地拆除,时代氛围与历史印记为给新城区规划发展建设让路而被毁灭殆尽。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曾经被肆意拆除,到如今,所剩无几时人们才发觉它的价值所在,纵使能仿建出相似的建筑环境,却复制不出往昔时间沉淀下来的独特韵味。拆除重建劳民伤财,保护性开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针对不同地区文化特色与周围环境差异制定专门的计划,解决老街普遍存在的改造难、治理难等问题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一、视觉空间艺术语言
如今,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视觉空间艺术语言是将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化的形式传达给观众,观众通过视觉感知对大脑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从而激发或加强某些情感。视觉空间艺术语言可分为两个概念理解,一是“视觉空间艺术”,二是“艺术语言”。视觉空间艺术通常指的是艺术创作者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特定技术手法,结合空间规划,最终创作出可供人们观赏的空间艺术作品,作品被分为动态和静态等多种艺术形式[2]14-15。“空间”可分为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二维空间艺术是指平面艺术作品,例如,绘画、涂鸦、装饰彩绘、摄影等。三维空间艺术是指雕塑、装置、建筑、装饰品等以立体视觉效果呈现的艺术作品。从形态上区分则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表现形式。从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可分为听觉艺术语言、视觉艺术语言、视听艺术语言。听觉艺术语言是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音色、强度以及多重和声等来表现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达到传递一定内容与情感的目的。视觉艺术语言则是通过塑造具有可视性的形态,以形体结构、空间组合、装饰手法、色彩机理等激发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的审美联想,传达和营造特定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视听艺术语言结合了视觉艺术语言与听觉艺术语言,达到升华氛围感和代入感的作用。这里的语言并非直接口头表述,而是通过形式载体和艺术手法转述出来让观看者自行感受与解读。视觉空间艺术语言可以营造出富有情感基调的环境氛围,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对美的需求。在老街改造中,我们始终秉承保护性开发设计理念。例如,通过装饰彩绘的方式在特定的环境物品上营造有效的视觉空间艺术效果,既美化了建筑街道环境,又可以打造一定的主题氛围,赋予其一定的文化特色。大到房屋外墙面、街道、电线杆,小到桌椅板凳、门窗瓶罐,都可以运用装饰彩绘的方式去提升其视觉空间艺术效果,从而丰富环境,提高趣味性和独特性。视觉空间艺术语言能通过视觉神经激发人们的心理感受,使其在舒适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收获愉悦的心情。
二、老街的分类与保护性开发设计的着力点
老街的概念与历史街区的概念有所不同。“历史街区”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①。这是人类历史上针对文化遗产保护达成的第一个宪章。宪章提出:“对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善保存,不可加以破坏。”[3]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又称《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城区”(historicurbanareas)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不论大小,包括城市、镇、历史中心区和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和人造的环境。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4]1985年建设部提出对文物古迹较为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等予以保护。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历史街区”包含“历史文物性街区”和“历史文化性街区”。对于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不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街区,应当大力保护并开发其文化价值。老街的概念比历史街区的概念涵义更为宽泛。它包含历史街区,同时也涵盖一些具有年代性的普通商业住宅街区。老街可大致分为三类:历史文物性街区、历史文化性街区以及历史商业性街区。针对不同种类老街的特点所实施的保护性开发设计,其角度与着力点存在着极大差异性。
摘要:随着文物古迹保护利用各项条例的出台,近几年对古建筑利用与展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仍然存在古建筑展示利用方式不合理,无法凸显文物建筑的自身特色,展示手法陈旧,不能全面体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文章在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花市火神庙的展示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围绕文物价值,为像花市火神庙这类被赋予新功能的古建筑展示利用方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花市火神庙;阐释与展示;展示利用;文物价值
2017年党的报告中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将“利用”提升到与“保护”相等的地位。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对未来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文件中提到:“大力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①表明国家对文物的要求不仅是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合理新颖的阐释与展示。花市火神庙作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还是东城区的第二图书馆,具有多重价值。近几十年,其在利用方面发展比较稳定,但对原功能的价值展示极其匮乏,是对古建筑文物价值的损害。本文主要探究花市火神庙的展示利用内容及方法。
一、花市火神庙现存情况
(一)花市火神庙的历史沿革花市火神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崇外街道西花市大街113号,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这座火神庙是专门为神木厂所修,属于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明正德七年立《火神庙记》碑。前院正殿奉南方(祝融)火德真君,后院正殿奉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前院左、右配殿均供奉神灵,由于碑文残破,所奉何人不详。据记载花市火神庙庙内原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右通政李琦碑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左都御史崔应阶重修碑记,已无存②。1940年3月,花市火神庙后殿因崇文门外的火灾被烧毁。1956年,花市火神庙作为原崇文区图书馆使用。1989年7月10日,花市火神庙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花市火神庙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东城区文物部门对花市火神庙进行了全面整修。花市火神庙的临街山门,于2003年“国瑞城”项目规划建设施工时对其进行了复建。2009年为了提升图书馆环境、打造现代化图书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原址重建启动。
(二)花市火神庙的建筑格局花市火神庙的现存建筑样式为清式,建筑格局为坐北朝南,共有两进院落。山门一间,屋顶形式为歇山,左右旁门各一间,屋顶形式为硬山。前院主殿(图1)是勾连搭硬山顶式的建筑,正脊正面是六条龙,背面是六只凤,均配有葵花、菊花等纹饰。大殿正脊正中有宝瓶一个,外饰金龙且有火焰升腾的图案。大脊上有黄琉璃双龙戏珠的图案装饰,屋顶用绿琉璃瓦剪边,大殿后出抱厦;后院正房三间,屋顶形式为悬山。东西配殿各三间,屋顶形式为硬山,均为筒瓦。前院有两座石碑,大殿后檐台明有水会石刻碑一块。建筑保存尚属完整。
二、花市火神庙展示利用现状及问题
摘要:通过研究我国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并结合实际的修缮工程实例,系统的分析了保护修缮我国民国时期建筑的重要性以及现今我们修缮民国时期古建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修缮;装饰装修;结构加固
1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
古建筑的重要性主要是体现在古建筑本身具备的文物价值上,现今我们保护古建筑其实就是在保护古建筑本身的文物价值,即保护古建筑身上所带的历史价值,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护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和建造工艺。因为任何一个古建筑对现代文明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受到破坏后就永远的消失了,就如同时期,我国诸多优秀的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毁在了红卫兵手中,改革开放后期我们通过修复技术将它复原了,但复原后的建筑早已失去了它的精髓与灵魂,古建筑的文物价值早已不复存在。
2民国时期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现在我们对民国古建筑的修缮中对建筑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定位不够准确,在修缮的过程中对发现损坏的部件的处理方法往往就是直接更换,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改变古建筑原有的结构现象,这样还是会对民国时期存留下来的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暂且将这种破坏称为人为保护性破坏。出现这种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古建筑修缮的时候我们对古建筑的年代定位不够准确,在修缮的时候所采用的工艺并非古建筑初建时候的工艺。(2)错误的将民国时期的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同等对待,认为既然是修缮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就应该彻底的修缮,追求一修到底、修旧如新的错误理念,从而大面积的更换古建筑的构件,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旅游景点内例如山西广灵水神堂景点,一个小型的民国时期古建筑群被修缮成了如同现今仿建的古建筑景点一样,失去建筑本身的味道。所以在今后我们进行古建筑的修复工程时,一定要对古建筑年代定位准确,还要转变修缮理念,做到保护为主,最小干预。我们修缮古建筑不仅是为了保护古建筑,更重要的是通过修缮这一过程使民国时期古建筑体现出它应该体现出的文物价值。
3民国时期古建筑修缮保护技术
摘要:每件文物都是有灵性的。铜镜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诞生以来,一直传承至清代,存世量极大。该文作者以具象的铜镜为抓手,使学生感知文物的美和古人的生活状态,体会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
关键词:铜镜;文化;纹饰;造型
一、课题的提出
如今,人们折服于鉴宝专家的慧眼和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中学生也不例外。出土文物往往深藏在博物馆中,似乎一切距离学生都很遥远。然而,学生对文物非常感兴趣,仰慕文物的历史久远、敬佩专家的学识。作为中学美术教师,笔者地发现,如果将这些知识渗透进中学课堂,将是对课本的有益补充,学生也将因此受益。在考虑编排校本课程时,笔者认为铜镜是最好的选择。铜镜兼具欣赏与实用功能,从诞生以来,一直传承至清代,存世量极大。铜镜拥有漫长的历史,不同时代的文化透过形制、纹饰都有所体现。因此,以具象的铜镜为抓手,可以让学生感知文物的美和古人的生活状态,体会各个时代的不同文化。每件文物都是有灵性的,透过文物找寻其背后的文化力量,是笔者编写《铜镜的一生》的初衷。
二、课题研究内容
1.了解主要时期的铜镜战国时期在古代铜镜发展史上是第一个高峰期。礼崩乐坏导致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青铜礼乐器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日常生活用器的迅速增多。此时的铜镜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其中,“山字镜”最为有名。唐代铜镜在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比重,使铜镜表面银亮、美观。装饰手法也多样化,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造型上突破了汉镜的传统,出现了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纹饰除传统的鸟兽、画像、铭文以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宋代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镜不再是上层社会的专宠,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笔者曾收藏了一面宋代铜镜,直径12cm,桥型纽,镜背铸有铭文——湖州石家上色青铜照子,整体绿锈。当铜镜走进课堂,学生感到惊诧,传阅时十分小心,虔诚地感受着古代的器物,这份历史的馈赠,使他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思绪万千——“这个是镜子吗,它通体都是锈,怎么照啊?”学生带着好奇发问道。笔者解释:“这不是镜子,而是照子,仔细看铭文,分明就是‘湖州石家上色青铜照子’。”宋代称镜子为“照子”是因为要避讳,在古代要避皇帝的讳,宋太祖的祖父为赵敬,“镜”发音同“敬”,所以宋代镜子一律改称“照子”。青铜照子布满绿锈说明在地下埋藏时间久了出现铜绿,倘若用水银粉对镜面进行打磨,还能使用。镜背的铭文标明了地址与作坊,可见宋代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告知世人购买照子要认准商标,质量才有保证。把照子在手里掂一掂,感觉分量比实际要轻一些,镜背上的一些小孔洞说明了问题。此镜经过长时间氧化以后出现了金属元素的流失,造成镜子背面的孔洞。实物走进课堂使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思维异常活跃,那些滔滔不绝的鉴宝专家在他们眼中也不再神秘,原来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普通的鉴定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2.铜镜发现之旅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对实物的亲身感受,学生对铜镜有了初步了解,并总结了一些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网络搜索等。3.铜镜的拓展练习临摹铜镜的造型、纹饰,加深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并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铜镜的再设计。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