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文学艺术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含义
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空间艺术设计、感官艺术设计、光影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设计等。众多的环境艺术设计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分界点,空间艺术设计和其余环境艺术设计种类不同,因为空间的设计属于单独的空间构造,其余的设计种类属于物质形式的改造设计,这就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空间的具体含义。从广义上看,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具有可重复性,依托不同事物的重叠能够获得不同的空间效果。从狭义上看,环境艺术空间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任何事物的交叠都不可能是原事物,空间也不可能是原来的空间,因此存在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空间设计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因为人们观看树叶的时间、空间、环境、情绪以及树叶本身都存在差异,正是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引导着人们对艺术的不同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既有空间层次的不同,又有组合效果的不同。因此,空间含义定性为随时改变又具有永恒性质,这涉及哲学领域。
二、环境艺术设计空间教学探讨
空间既是多变的又是不变的,所改变的是对空间的设计。我们在划分空间构成时,可以将空间分为多层次空间、多元空间、立体空间三个种类。多层次空间的教学理论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空间是有层次的,这里的层次并不是物理学所指的多维空间,而是一种空间的层次感。如,底层空间摆放什么造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的效果,高层空间摆放什么样的物品能够发挥出高层空间的艺术特性,这些分层的空间感形成了环境设计师的空间层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着眼于流行的空间划分,而应当注重对现实层次空间的把握。多元空间与多层次空间的区别在于,层次是指空间各个方面的空间容积,而多元是指空间与人、与物之间形成的联系特性。在环境艺术设计上,我们总是强调搭配设计,认为设计的根本在于搭配物品之间的艺术魅力,这一艺术设计形式来源于多元空间设计,它强调人、环境、物品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在不同的空间中摆放不同的物品,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不同的人观赏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同。每个事物或者人在其中都充当了“元”,空间也不是具体的“容积”,而是由多个“元”构成的艺术形式。立体空间是多元空间的进化。在教学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元”的构成能够直接影响空间的每一面,让空间从虚幻的触碰感中回归现实,即“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完美融合形成了以人的认知为根本的立体效果”。因此,无论中西方教学,都将立体空间的设计感观看作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教学方向,通过不同事物的搭配以及空间特性,使空间效果逐步释放,使它和人产生真正的联系。环境艺术教学的构成和培养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是人文艺术的积累,更是对空间把握的积累。它注重锻炼思维的创造能力,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到“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展会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环境发生变化,文艺创作以及设计观念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审美需求中创造出更好的作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具备创造性思维。在空间构成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空间设计最新的发展动态,通过网络资源以及新媒体,有效整合最新的设计观念与思路。新的语境为空间构成教学带来了鲜活的时代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时下一些优秀的空间设计案例进行欣赏与分析,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开阔其设计思路。没有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环境艺术形象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空间构成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整体意识。环境艺术根植在周围环境中,同周围环境保持着内在的联系。
三、结语
环境艺术的空间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特色,是环境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教师在进行环境空间教学时,应当注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切实了解空间特性,而非云雾缭绕的空间理论。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与空间结合的实践设计上。
作者:李楠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在我国艺术构成中,中国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的大部分灵感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并且代表了当时人们最简单的艺术观念。艺术是生命的本源民间艺术创作者将生活的艺术升华并创造出各种民间艺术。这些是我国的文化资产。民间艺术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源泉,因此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非常重要。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现代设计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加了,但有人认为民间艺术不应纳入当代艺术设计中。有人认为应重点关注大力宣传民间美术文化。民间艺术是劳动者智慧和劳动产物的结晶,民间艺术作品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艺术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必将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概述
1.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手法
1.1.1工人阶级在进行民间艺术创作时,创作方式和手法十分多样,客观事物对其创作没有影响,作品具有自然的秩序和律动。经过分析,多数作品虽各有特色,但都蕴含着相似的情感,作品造型别致,形态各异,具有十分明显的抽象效果,充分体现了民间创作的思想理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而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文化就成为不同民族在当代社会中立足与发展的根基。作为代表各民族文化的民族元素,能够较为独特地反映在民族内部长期传承的内部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包含意识形态,同时也展现在民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在其服饰、言语、建筑、饮食、工农业生产等方面不断发展。这其中民族文化元素在不同民族的园林设计风格中体现尤为明显,也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以其园林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动植物形象多样、几何图案精美等形成了较强的地方特色。在我国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探究壮族文化元素在其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其民族文化孕育的民族风、历史感,对于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美学、文学、史学价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壮族元素与园林设计》一书(梁喜献著,ISBN:9787568035125,定价88.00元)从壮族及其元素的发展演进视角切入,结合壮族元素的构成,联系其民族元素特点与本土园林景观的设计,系统扼要地阐明了壮族元素与园林设计的融合思路。组成壮族人民生活的点滴都可以看作壮族文化元素,壮族文化元素源自其民族的发展,同时又是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
壮族文化元素本身既包括物质形态内容(饮食、服饰、言语、建筑等),也包括意识形态内容(信仰、文学艺术、民风民俗、歌舞等)。该书在第1篇章着重就壮族的演进过程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精练的阐述,从政治制度层面将壮族的发展演进划分为5个阶段(土司制阶段、宗族阶段、保甲制阶段、乡村甲制阶段、民族自治阶段)。叙述了壮族元素的由来、表现形式与特点。将壮族文化划分为工艺、饮食、服饰、建筑、歌圩等不同的方面,这些既是壮族文化中延伸和分离出来的符号,也是壮族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由文化起源到文化发展,从粗犷的文化形式到细微的文化内涵与元素构成,壮族的文化元素不断发展,并趋于缤纷多彩。本书在第2章中图文并茂地就构成壮族特色文化的“那”文化、信仰、干栏式建筑、铜鼓、绣球、岩画等进行了细分,将抽象化的内容及其背后的寓意具体化。介绍了“那文化”的由来及其影响下的壮族人民稻作生产的社会生活。运用符号化的图像、装饰等阐明了壮族的信仰状况。
归纳了干栏建筑(吊脚楼)的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阐明了壮族的铜鼓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演变的过程。对壮族的绣球文化元素如何在当下语境中重塑进行了阐释。揭示了左江岩壁画的渊源及壁画所反映的壮族先民的生活场景。园林设计既要了解不同景观要素的特点,又要联系地方文化传统,再借助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局域地形、植被景观、建筑形态、道路铺陈等,实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文化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元素符号的景观化,诸如图像、文字等在亭台、楼阁、道路、绿植等景观中,将符号化的内容通过景观要素的铺陈呈现出全新的表现方式。该书在第3章结合园林设计的概念与构成要素,阐述了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指出园林设计需要根据自然规律、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手段,考虑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的组合。倡导园林设计的根本是反映民族文化的各异性、独特性,除了考虑自然要素的组合规则,更多的是思考文化内涵与景致的更好融合,实现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具体的内容新颖化,从而更好地将民族文化元素传承和发扬。壮族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的营造方式包括城市雕塑、景观小品、节庆吉祥物、建筑设计和装饰、硬质铺装、植物造景。该书在最后的章节从园林景观小品表现形式的实际应用切入,联系壮族元素在广场平面、园林景观小品中的具体应用,指出作为园林中提供休息、观赏、服务、管理等方便游人使用和观赏的小型设施,景观小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示着园林的风采和城市的形象,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居住环境的品味。
依据当前壮族元素在局域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文化弘扬与传承的理念,对壮族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诸如打造壮族服饰文化景观小品展示区、丰富服饰纹样的应用、用服饰纹样独立构图、注重创新发展、强调“新”的理念、多元文化的融合等建议。壮族文化元素,作为广西区域民族文化视野中耐人寻味的“民族文化符号化”现象的一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该书结合壮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实例,以时间为轴线,通过对壮族文化的典型元素进行分析、阐述与解读,建立了壮族元素与园林设计的相互关系,对两者的相互交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马佳博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是组成中华民族风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成果,在民间具有实用性、民族风俗性和民族本源性的特征。而现代艺术设计同样具有民间美术所拥有的实用性特征,但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当代应用创意活动是民间美术所不具备的,所以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融合。现代艺术设计要想长远发展只有立足于民间美术之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还能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加具有民族艺术特色。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民间美术;融合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与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现代艺术设计要想发展必须充分借鉴民间美术来充实其文化底蕴,与此同时,现代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设计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民族文化,又具有时代美感,这就需要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所以,民间美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源头,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之路离不开民间美术的供给。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纯朴艺术,是劳动人民自我创造,自我欣赏、自我使用的实用美术,它丰富了民间风俗活动,并且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艺术。民间美术反映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并且成为了劳动人民表达思想情绪,美化生活的主要手段。
二、现代艺术设计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涉及到很多方面,现代艺术设计与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作品审美理想的实体化,它可以不去追求物质与功利性,是艺术和个人审美的表现。而艺术设计则不一样,艺术设计体现的是艺术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共同的,并且实用性重要于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于工业生产的背景下,所以现代艺术设计更加侧重于经济性与科技性,主要以追求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利润为目地的,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说是社会历史积淀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设计与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使艺术设计对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并构成文化的一部分。
摘要:本文首先就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特征及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对当前国内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几大误区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就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该领域有所帮助。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涵盖范畴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室内空间扩展到室外环境,而这种转变事实上也顺应了当前环艺设计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愈渐加深,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吁也愈发高涨,社会上也因此出现了“传统文化回归热”的现象。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设计、教育等诸多领域,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前,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现代环艺设计止步不前。为了改变时下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我们不妨“回归”到传统茶文化之中,撷取其中的丰富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环艺设计之中。
1传统茶文化元素概述
茶文化元素是从我国传统茶文化中提取出来的相关元素,这些元素既包括茶学典籍、茶文学等精神文化元素,同时也包括茶具等物质文化元素。为了较好地运用传统茶文化元素,我们有必要对其特征及作用加以了解。
1.1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特征
对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茶文化元素有着四大特征。首先,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民族性,且该特征是此类元素最为明显的特点。原因在于,传统茶文化根植于我国,茶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外延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茶文化思想也是华夏先祖的智慧凝结之所在。举例来讲,茶联(以茶为主题的对联)就十分具有民族特征,这种特殊的对联体现了茶人的专属情怀。其次,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审美性。比如,茶道就对制茶、饮茶、茶人着装、茶人言行等都有着一系列的规定,这使得茶道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茶文学艺术等也将茶文化元素升华到了艺术层面。再者,传统茶文化元素有着人文性,这主要是因为茶文化中有很多与人文相关联的内容及概念。例如,“倒茶七分满”、“以茶待客”等茶文化习俗,功夫茶、擂茶等地方饮茶方式都综合体现了茶元素的人文性。最后,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现代性,因为此类元素在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具体的运用。茶文化传承至今,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元素经过了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