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概论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现代工业纵然推动了城市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无数人的压迫感,在自然之美逐渐丧失之时,农村自然风光成为了现代人释放压力的理想境地,在这种普遍性的心理状况中,农村生态建设与旅游规划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安静的地理位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的美丽乡村计划展开,从小农式房屋美化、景观建设、道路建设等方面展开生态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则以景点设立为主,农村地理条件十分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各类植物景观景点建设、山水景点开设、历史文化地区旅游保护开发等都能够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规划尽管能够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要协同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旅游经济而忽略生态保护。打造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乡村旅游基地不是纯粹的开发农村天然的自然景观环境,而是在专业性的旅游管理建设中,做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概论》立足新时代乡村旅游建设内容,从乡村旅游概念、起源发展、资源要素、旅游营销与管理等诸多角度,全面论述了乡村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建设性内容。该书专业性十分突出,编者从旅游管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入手,结合当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对乡村旅游战略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乡村旅游规划重在开发与利用,即开发乡村地区独有的自然景观,将其打造为具有浓厚乡村文化氛围的旅游景点,以及利用乡村地区天然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自然美学格调的乡村旅游风景景区。乡村旅游开发重在“造景”,造景是旅游景点规划的重点,乡村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农业产业,将其打造为具有乡村质朴美感的景区是乡村旅游规划的正确方向。如山林可以打造为林木景点,加入凉亭建设和山林楼梯建设;水果、植物培养产业可以打造为果园、花卉观赏景点。农业产业旅游规划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农业产业一方面是根据乡村地区独有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土壤和水源条件进行农业种植,因而产业自带旅游绿化造景,可以吸引游客的到来。与此同时,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品的营销,如乡村樱花园景区规划,在樱花盛开当季宣传樱花观赏景区的开放,在樱桃成熟季节又以采摘樱桃、售卖樱桃为樱桃园旅游规划目的,促进旅游观赏和采摘营销的联合管理。
现代乡村旅游虽然以开发和利用主要内容,但是整体的旅游规划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乡村旅游部署中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表现为旅游开发的保护和相关生态文明法制法规的制约,现代工业化背景之下,城市地区许多原有的自然地带严重受到破坏,乡村经济的发展尽管十分紧迫,但是不能盲目地开发,旅游开发重在保护与利用,如果乡村旅游规划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质朴与天然,那么乡村旅游景区也不会受到游客的青睐。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之下促进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生态建设和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一方面指乡村环境的优化,通过乡村房屋美化、交通道路修葺、环境净化以及绿化带建设来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则指的是资源的保护。近年来对于乡村经济的开发越来越频繁,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到了破坏,包括天然煤矿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保护是对乡村传统质朴气韵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农村原本自然之美的保存。乡村文明建设指的是乡村居民自我行为思想的优化,整体上表现为对居住环境的文明保护和自身思想文化的建设。
乡村旅游规划在生态建设中需要做到保护,在文明建设中则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乡村旅游业尽管需要进行产业的营销发展,但旅游背后的经济效益并不是单方面通过大规模的生产与营销来达到。旅游规划究其根本是一种以观赏游玩性为主的产业,乡村地区旅游业之所以吸引诸多游客,正在于其身上所具备的天然美感,如果乡村旅游规划没有做到生态保护,不仅会破坏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还是降低乡村地区的旅游价值。在文明建设方面,乡村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环境的文明优化和农民的文明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法律法规所起到的制约作用和旅游产业对农民思想的启发。乡村旅游建设受到政府性的协助,在所有的旅游产业中,旅游项目要保护旅游地区的环境优美和文明发展,提高旅游景区的美化程度,由于旅游业的规划,农民对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发展策略,加上旅游法规的制约,会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乡村旅游业的规划协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农村经济战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尽管乡村旅游规划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笔者认为,乡村旅游规划不能轻视文化旅游建设。乡村文化旅游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传统文化聚集之地,农村地区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皮影戏、地方戏、陶瓷工艺、文化遗址等等。乡村旅游业的规划是为了实现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旅游的建设一方面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弘扬乡村地区传统文化。
摘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要产业更是新时期农业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抓手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结合山区自然与区位优势准确研判形势全面深化认识抢抓历史机遇突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多种功能定位深度挖掘潜能多措并举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形势;机遇;功能定位;措施
湖北竹山竹山县位于鄂西北秦巴山腹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生态和文化已经成为竹山县旅游资源的金字招牌近年来依托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在市场拉动政策推动创新驱动政府带动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建设乡村旅游景点20余处涌现出了总兵安罗家坡喻家塔龙井太和观音沟桃源百里河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30.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8亿元分别占全县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的75.24%和64.17%乡村旅游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5930人占全县脱贫总人数的25.7%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大后劲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当前精准脱贫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的金钥匙[1]
1准确研判形势抢抓机遇谋划发展
1.1准确研判形势
提升使命感当前城乡居民游绿水青山冶寻快乐老家冶忆游子乡愁冶已成为消费时尚2005年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冶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的升华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冶的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冶实现五位一体冶是十三五冶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2016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要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扩展农业附加功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新方向开启了生态农业的新征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实践证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扩展冶的趋势
1.2全面深化认识
[提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本文尝试把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以旅游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从专业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校内实践环节以及校外实训等方面,构建以多种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业教育;旅游专业;模式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种渗透和结合的模式
近年来,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引入创业教育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表现为在高年级开设一个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或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由于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信息,这种“急就章”、“临时抱佛脚”的创业教育不仅难以激起创业的激情,而且还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创业行为产生了畏惧心理,教育的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二是为了要突出创业教育,一些学校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宽基础,活模块”,安排选修课程时漫无边际的增加了诸如创业指导、商业管理、资金筹划、经济法基础、团队建设等课程,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单纯追求上了多少相关课程,选修了多少学分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短短几年的校内学习中,花费大量精力去学习专业外的知识,挤占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放松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没有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持,创业活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完专业教育以后,才能进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之间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渗透的关系。创业教育从目标到内容逐步递进、逐级上升的体系特征,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要求,完全可以结合和渗透到现有的专业教育体系中去。因此,从实践上,我们可以考虑构建以多种专业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到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一体化的新体系。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特长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中级人才。
二、旅游专业的多载体创业教育模式
(一)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这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不仅指创业教育一门课程,而应该涉及到所有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必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和创业能力。以创业意识的培养为例。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对创业活动起着动力、走向、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尤其是对还没有经历过职场体验的在校学生来说,创业似乎是件十分遥远的事情,对其创业意识的培养更是任重道远,应该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抓起。在旅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旅游概论》的教学中,笔者就有目的的在教学中融入旅游业的创业案例。通过教学,学生逐步改变了过去认为创业是精英才子的行为,而非普通从业人员选择的错误观念,认识到原来创业不是科技研究与技术发明,旅游创业就在身边,在培养创业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创业应该属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许多旅游专业学生的创业理念过于理想化,想从事导游方向工作的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旅行社,想在酒店行业发展的而学生,理想创业目标就是开设一家餐厅或者酒店,这些未经细化和分阶段的目标,离学生具体实际过高过远,学生一旦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选择放弃;还有许多学生仅仅看到毕业后将从旅游行业的基层干起,当一名普通的服务人员,传菜、做房、迎宾、接待、带团,和当自己的老板相去甚远,就认为学旅游专业没有前途,没有认识到创业需要具备诸多条件才能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喜好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自主创业为落脚点,为学生设计了几种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想建立自己的家庭旅馆,那么他通过规划方案,就知道要迈出创业这一步,首先要到酒店实习、工作,前厅部的工作可以与不同客户接触,熟悉预订、接待、沟通、结账等各项服务技能,客房部的工作则可以培养熟练的清洁保养和对客服务技能,为以后自己独立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学生梦想拥有自己的餐厅,那就必修从餐厅的服务人员做起,逐步成长为基层管理人员,熟悉了餐饮事业运转与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后才能开始创业。(三)以校内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还应该通过广泛开展的各种校园活动,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进去,如班会、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勤工俭学等,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设计专门的教育活动,开展创业专题活动,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创业能力是指能够实现创业目标的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带有创新特征的核心能力。创业能力至少包括专业知识、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这里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社交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则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作为旅游行业的创业者,必须了解旅游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做好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选择经营项目,懂成本核算、资金筹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实践。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与福清旅游局、福建康力士连锁超市合作开设福清好货专卖店,拥有耗资40万元装修的旅游专业西餐厅,以此为依托,旅游专业设计了实验酒吧专题创业活动,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与其中,设置了领班岗、收银岗、促销岗、服务岗、清洁岗以及采购岗等不同工作岗位,采取教师指导、学生于周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运作。这一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报名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就将这些学生分为三个团队进行轮换,根据经营的业绩每个学期评出一个“金牌创业团队”。在西餐厅经营实践中,学生参加了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选择经营项目、采购、制定销售计划、安排促销活动、人力调配、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估成果。西餐厅所有事务均要求学生自行安排,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极高,他们不但利用了大量课余时间进行经营准备,还把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了专业课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讨论,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对客服务时,因为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压力较大,所以他们的实际操作也特别认真。在分工过程中,由于轮流进行,因此等于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所有科目综合于一体,如餐饮管理、食品知识、餐厅服务、酒店礼仪、社交公关、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等,均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了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合作、协调、思考、创新、解决问题、待人接物等,有了极大的提高。(四)以校外实训环节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除了校内的实践环节外,创业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来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去实习,在这既是假期又是旅游旺季的时间里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单位实习,并实行岗位轮换;另一方面实行“3+1”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能进行顶岗实习,直接进入旅游行业的服务岗位。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旅游创业的一个热点。通过调研,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旅游专业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和本地乡村旅游企业“云中部落”合作,进行有特色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以乡村旅游校外实训活动为载体的旅游专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对乡村旅游这一模式消费体验甚多,经营实践知之甚少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组织开设了“乡村旅游与管理”的专题讲座,介绍了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类型,乡村旅游客房与餐饮服务的主要要求,乡村旅游如何从生产、生话、节日、民俗和娱乐等方面组织旅游者开展活动等知识;二是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带领学生深入乡村旅游基地参观考察,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策划、活动创意比赛、成功案例分析对比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创业思想的健康发展;三是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不规范、特色不明显,品位不高、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与“云中部落”中的经营实体进行深入探讨,从营业环境布置和统一服饰入手,逐步实现乡村旅游运营的规范管理,达到提升品牌和服务档次的最终目的。通过乡村旅游为载体的创业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亲身体会到旅游创业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些都为他们将来走上创业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结束语
[摘要]乡村研学旅行市场广阔,研学资源丰富。从顶层设计、产品开发、服务管理三方面提出乡村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雄安新区水乡白洋淀的研学资源、现有的研学产品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水乡白洋淀开发乡村研学旅行的四种产品类型,并提出深入挖掘白洋淀研学资源、加强推出精品研学路线、专业化研学队伍的发展建议,以期为乡村旅行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乡村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研学;研学旅行;产品设计;雄安新区白洋淀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产品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和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产品单一、主题模糊、旅研错位等诸多问题,导致研学旅行实际效果与教育初衷未能吻合。乡村研学作为研学旅行产品中的重要类型,起着乡土教育、科学教育和生活教育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乡村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设计思路进行深入探索,以此来提升乡村研学旅行产品的质量,规范乡村研学旅行市场化运作,为相关机构开设乡村研学旅行课程提供参考依据。理论探讨后,本文还以雄安新区水乡白洋淀为例,对乡村旅行产品设计关键进行了案例分析。
1乡村研学产品设计要点
1.1规范化乡村研学旅行目标
研学旅行本身兼具教育功能与休闲属性,是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乡村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须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一是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要统筹协调与乡村研学旅行相关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完善政策,调动各行业的积极性。二是要创新乡村研学旅行发展模式。在深入掌握乡村研学旅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内外成熟案例,从资源梳理、产品创意、体制机制等方面对乡村研学旅行进行全面创新,形成符合本土特征的乡村研学旅行发展的独特模式。三是要制定研学旅行行业标准。规范乡村研学旅行发展的各个环节,制定出涵盖研学旅行实施全过程、符合各方主体需求的乡村研学旅行行业标准,打造乡村研学旅行产品实施的完善体系。
1.2特色化乡村研学旅行产品
摘要随着休闲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农林院校开展旅游专业特色建设成为热点关注的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作为建设重点已成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及教学实施的要点,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
1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江西各高校为顺应“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并积极探讨各自特色的培养体系。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最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的业态和研究。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已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重点高校和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既有鲜明的农林特色,又有雄厚的农林学科基础,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独具农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专业课程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居多,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记重点,理论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技术水平又不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