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乡村文化艺术范文

乡村文化艺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乡村文化艺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乡村文化艺术

乡村油画鉴赏与农村文化艺术传播

对现代乡村油画艺术进行合理、全面鉴赏,不仅有助于其中蕴含的乡土气息,也为当前传播农村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载体。因此,选择全面、合理的视角研究乡村文化,意义突出。本文结合《美丽中国:特色的乡村》一书,分析现代乡村油画艺术的独特内涵,通过分析现代乡村油画艺术鉴赏技巧,从而为当前有效传播农村文化艺术提供有效借鉴。由张俊红编写,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3年9月联合出版的《美丽中国:特色的乡村》,主要以“特色的乡村景观”为研究主题,通过选择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南村寨等各地区极具特色的乡村人文景观进行精准描述,为读者生动呈现了特色乡村景观的基本情况、形成历程和观赏性特征,在部分人文景观介绍过程中,还添加了传说故事介绍,提高了全书内容的可读性。通过重点分析、研究乡村景观的各类经典案列,形成了符合我国乡村景观气息的艺术认知规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观点形象,内容丰富

该书案例内容丰富,讲述观点经典、形象,其中生动展示了雄壮高山、峡谷洞穴、湖泊泉池和沙漠戈壁等各类景观,向读者生动讲解、揭示了乡村景观的展示形态,阐述了我国各地区、各类型景观的发展形态、艺术特色,从而对我国各类景观特征形成了全方位认识。现代乡村油画艺术是以乡村文化、乡村形象为独特创作素材的艺术形态,在当前研究该艺术形式时,可以从以下视角出发:第一,现代乡村油画诠释了独有艺术格调,为当前大众营造和呈现了浓郁的乡土艺术审美氛围,是当前大众了解农村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部分乡村油画作品描述了景色秀美、构思巧妙、色彩清爽的乡村景象,为大众诠释了观赏效果极佳的艺术作品。第二,乡村油画艺术能够以“原汁原味”的方式生动呈现乡土景象,使大众充分体验乡村气息的美好内涵。现代乡村油画艺术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通过凝聚乡村自然、人文环境中大众共同的价值追求,生动诠释了自然乡土气息,也展示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第三,在油画所营造的乡村气息画面中,通过使用丰富、多姿的油画艺术,画面艺术整体意境深厚,既展示了美丽、生态的乡村景色,也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实现优化艺术的最佳展示效果。

二、论述新颖,贴近实际

该书论述观点新颖,贴近中国乡村景观的生态实际,该书立足复兴、传承乡村文化,在系统讲述各类乡村景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的美学特征、发展内涵,着重论述了我国广大乡村景观的设计理念。通过向我国自然生态景观进行生动展示,既有助于扩大读者的研究视野,从各类乡村景观中汲取设计、创作灵感,也有效改善了读者对乡村景观的美学认知,提升了读者的艺术审美层次。在当前借鉴现代乡村油画艺术作品时,可以依托本书观点从以下视角出发:一方面,鉴赏现代乡村油画艺术,需要从其中蕴含的乡土审美和农村文化出发,通过积极尝试和实践探索,既有效鉴赏现代乡村油画艺术,也为当前农村文化艺术有效传播提供客观研究视角。另一方面,想要真正有效鉴赏乡村油画绘画艺术,不仅需要感受我国乡土气息、乡村景象的真实生态,也要充分体验其中所蕴含的乡村文化,通过选择良好的情感品鉴视角,从而实现该艺术传播与展示的最佳效果。

三、案例丰富,揭示规律

该书展示了完整的研究结构,通过选择各类型、各地区的乡村景观作为研究案例,为当前大众生动、客观了解乡村景观形成了更深层次、全面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乡村景观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根基进行详细论述,超越了景观表象的“认知误区”,使读者对乡村景观的价值认识回归景观本质,为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内涵的有效融合。在全新传播环境下,传播农村文化艺术时,要注重做到:第一,要融入“互联网+”环境,构建新的智慧化传播机制。“互联网+”具有智能开放、高效协同和个性多元等诸多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农村文化艺术时,要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智能化、立体化传播机制,将各类生动反映农村景象的艺术作品进行智慧化改造,从而高质量开展农村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另一方面,要构建以大众为主体,反映大众生活状况的农村文化艺术传播体系。在传播现代乡村油画艺术时,既要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乡村特质,还要充分体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丰富农村文化艺术形态。该书不仅是一本系统化介绍我国各类自然景观的著作,更为读者全面、系统呈现了我国的特色乡村人文景观。我国文化是建立在农村文化基础上,农村文化艺术不仅为油画艺术提供了创作素材,更是当前欣赏、品鉴油画艺术的重要研究视角。通过对现代乡村油画作品的创作状况、素材内涵和绘画艺术语言进行全面梳理,有效拓宽了乡村油画艺术的发展空间,为当前农村文化艺术传播发展提供了全新载体。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论文

一、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文化在农村的走向与发展过程来看,文化产生的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开展生产与经济建设中的自觉运用与创造。但是,从农村文化艺术传承从创造到运用、发展来看,这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导农民去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承担起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使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并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培养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开放意识。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三是强化农民主体创新性意识培养。确立广大农民的自主性意识,能让农民在文化层面发挥其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开发农民创新意识,打造农民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三、总结

总之,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之路任重道远,既要坚持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还需要做好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最后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自觉意识,提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水平。

作者:李世祥

点击查看全文

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浅析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艺术素养,广泛传播群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群众文化中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内容,能实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同时,需要分析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相互融合、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有鉴于此,本文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方式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传承,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范围,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实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陶冶群众情操的目的。

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点。

(一)两者的相同特点

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也包含一部分民俗文化内容,与社会功能相结合,两者作用相同,通过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结合,能提高社会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认知。如通过开展大型文体活动,调和群众关系,通过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高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群众的民族凝聚力。两者还能在群众舆论方面发挥作用,强化社会道德教化,呈现出浓郁的群体性特点与社会性特点。

(二)民俗文化能推进群众文化发展

传承民俗文化艺术发展时,需要明确其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影响,随着时代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民俗文化对群众文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群众文化也可以丰富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点击查看全文

新中式文化美学下室内空间设计探析

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不断完善,为建筑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现代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所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特征,新中式文化美学主导下的室内空间设计效果更加多元化,且能够满足人们在视觉艺术上的差异化美学需求。同时,新中式文化美学主导下的室内空间设计在强调文化元素应用的同时,还要求文化元素组合形态与室内空间结构的适应性等。由此可以看出,在新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中,基于文化元素的室内艺术空间构造更加复杂。

1西北乡村民宿露天空间设计效果图

乡村民宿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保证空间意境构建的合理性,借助特色民宿设计实现区域文化的渗透,从而增加游客对于乡村民宿旅游产品的粘度。该乡村民宿露天空间建筑主体外立面的装饰色彩继承了西北地区建筑特色,且实木框架与茅草铺顶的设计保持了原生文化空间。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特点与中间偌大的泳池形成了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反差,在满足乡村民宿旅游产品中多元休闲空间营造的同时,也能够使游客对区域自然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

2转角茶室设计效果图

新中式文化美学主导下的室内空间设计强调不同文化元素的综合应用,基于差异化的空间结构,在文化元素的组合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灵活、多变的特征,从而构建与人们需求相—致的艺术空间。该茶室位于室内转角位置,在设计中则分别在左右两侧采用了中式圈椅与坐塌两种中式家具,强化了室内空间设计的传统文化氛围。左侧墙面的中国国画的应用,进—步丰富了该茶室的文化元素,烘托了空间文化氛围,地面与墙面的装饰灯具在空间艺术环境的构建方面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3半开放茶室设计效果图

空间结构对新中式文化美学元素的组合效果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该茶室采用了典型的半开放式结构,新中式家具在选材上延续了中国传统家具普遍适用的实木材质,造型上继承了西方所特有的风格,原木色的配色突出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中清幽、淡雅的艺术氛围。室内右侧的圆形镂空影壁设计是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较为典型的元素之—,在丰富空间视觉层次感的同时,还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中的借景手法,进—步提升了空间视觉艺术效果。

点击查看全文

民族高校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

湘西民族文化艺术是形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乡土民间,并且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相沿流传,形成丰富而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湘西民族文化艺术具体表现在社会组织、日常起居、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劳动娱乐和民间信仰等方面,通常以语言、文学、艺术、体育等形式体现出来,但在很多时候,这些形式都是相互结合渗透到一起进行综合展现,因而湘西的民族文化现象又是神秘而错综复杂的。利用民族高校为平台有效传承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不仅能提高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让湘西优秀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扬光大,突出民族高校的办学特色,扩大民族高校的知名度。对此,曾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专题调研时强调,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在民族高校传承的必要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角的武陵山片区,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孕育了众多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这些民族文化艺术很多都被申报成了国家级、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遗存,由相关的实物载体、行为方式和文化场所(文化空间)所体现,包括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口头文学及其表述的语言、美术和表演艺术、有关自然界及生产生活的知识与技艺、礼仪节庆、体育和游艺活动等。如土家族织锦技艺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传统手工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由湖南省凤凰县申报并列为传统手工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民间舞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踏虎凿花由湖南省泸溪县申报并列为民间美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土家族打溜子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民间音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民歌(湘西苗族民歌)由湖南省吉首市申报并列为民间音乐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咚咚喹由湖南省龙山县申报并列为民间音乐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挑花(苗族挑花)由湖南省泸溪县申报并列为民间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苗族服饰由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并列为民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苗族四月八由湖南省吉首市申报并列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土家族梯玛歌由湖南省龙山县申报于2008年6月7日列为民间文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哭嫁歌由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申报于2011年5月23日列为民间文学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古歌由湖南省花垣县申报于并列为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展名录;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由湖南省永顺县申报并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凰纸扎由湘西自治州申报并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凤凰蓝印花布由湘西自治州申报并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国家主席充分发挥有关大专院校在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高校进行传承对于湘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尤为显得重要。

二、民族高校对湘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开发现状

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一旦离开了教育,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将无法进行。而在传承发展方面,又有家族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少数民族与世界很多国家的少数民族一样既要学习本国的主流文化又要保留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又造成了文化地位的不平等和文化交流上的主动与被动情形,正是因为民族文化艺术的边缘化,很多民族高校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就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而言,在民族高校的传承发展状况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对其深层的认识与开发尚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更进一步地发掘与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传承开发尚带有自发行为,缺乏规范系统的制度。

笔者就湖南民族地区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采用适合汉族地区的“大一统”课程模式,适应民族特点、照顾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尚未形成,且民族特色不够明显,虽然也在艺术专业和通识课中开设了展示民族艺术形式、体验民族风俗与节日等课程,但这些探索也仅是学校或教师的一种自发行为,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因而教学的评估体系也没有具体的建立,有时甚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施,课程内容仅停留在民族音乐、舞蹈、美术、历史、体育等方面,没有囊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