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德育课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学校的德育课程知识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多数是枯燥无味的,而潜在的德育课程具有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课程德育功能还是有所欠缺,需要从校园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生活、校园制度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多角度改善。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改善途径
潜在课程是那些可以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内容,可以是校园文化、社会关系、家庭状况、班级氛围、教学活动等。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下,农村中小学德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探寻了现下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缺失的方面,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农村小学德育课程文化存在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一般来说,课程资源分为实际课程资源和潜在课程资源,潜在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课程或隐性课程,是学术界公认的术语,但由于代替它的名词众多,也就造成了大家认识上的差异。对其描述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是美国学者范兰丝给出的界定,他认为“潜在课程是指具体课程指导与学校政策中一些不能明确的教育实践内容与结果,即使这部分难以正确表述,但是不可否认,潜在课程经常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潜在’的意思是随着作者对现象的观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现有中小学德育课程从基本上来讲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课程学习、课程要求及课程安排上与实践相脱离,达不到培育中小学生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而农村由于文化建设不足和教育资源的缺失,德育渠道单一,农村中小学德育正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潜在课程德育功能。新课改要求中小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践和创新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潜在课程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灵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感悟,这实际上就是潜在课程的影响。
一、农村中小学潜在课程德育功能缺失有哪些方面
(一)农村学校课程中潜在德育功能的缺失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体现了教育的基本目的,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当前应试教育下,农村中小学对于德育重视度还远远不够,部分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依旧将英语、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为重点,甚至替代德育课程,部分学校的德育课程虽然在进行,但是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对于教材中内在德育因素的挖掘。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认识不足和落后的德育教学观也成了实行德育的最大阻碍。
(二)农村家庭中德育功能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呈现出空心化的现象,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这也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德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节教育课堂,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家庭德育的缺失就导致孩子的道德教育基础受到了破坏,所以,挖掘潜在课程德育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也成了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巨大挑战。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已逐渐成为教育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游戏教学引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它的研发和应用也应当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知,如何更好地将游戏教学引入到小学德育教育中不断进行创新。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游戏教学;研发与应用
一、引言
小学的德育教育引入游戏教学,可以让小学生从小就培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德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都迅速发展,小学生的生活逐渐被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所替代,慢慢忽视了德育教育。而小学生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的态度。所以德育教育不仅对国家和社会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素质整体不是很高。小学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落后的现状,小学生的道德教育素质普遍不是很高。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高科技技术和游戏教学,可以将德育教育的基础提高,从而推进德育教育的创新。
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重视并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简单阐述了现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小学文化知识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小学德育教育等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思维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所以,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相关教育工作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1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点和引导。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都存在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管,并没有派遣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从而对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2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1.3家庭环境方面的不足。家庭环境是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家长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逐渐成为了家中的宝贝,长辈不仅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很多家长都选择了无视甚至毫无理由的庇护,这些都会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产生影响。
2现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小学生普遍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很容易影响到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德育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度,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文《我不拖拉》时,这一课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拖拉现象进行讲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个教学小活动,让小学生分别讲述各自在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拖拉现象,并鼓励小学生对讲述的现象进行模拟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小学生对自身不好行为的坏处进行分析,最后再由老师做点评以及正确行为方式的讲解。这种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2加强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进行合理结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小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对小学生品德思想以及良好个性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文《家人的爱》时,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行为进行讲述,然后老师再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穿插一些礼貌、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这种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小学生丰富内心情感以及优秀品德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如火如荼的高职课程改革是近年来高职教育最为热门的话题,从教学分管院长到一线的普通教师,广大高职教育战线教师纷纷投身于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然而,一个不和谐的现象是,在这场日益推进和深化的课程革命中,分管学生工作的思政方面的院领导却普遍感到了自己的落寞,仿佛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高职课程改革仅仅是教学范畴内的事情,和学生思政工作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但是笔者认为,正是高职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机遇。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高素质(含知识、态度)和高技能。高素质也包括态度方面的要求,态度要求就是有关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内容,有时候学生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将来人生发展的成功与否。这种态度的培养包括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态度的养成。而传统的课程把德育工作一般都是以“两课”的开设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实际岗位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因此,单纯依赖“两课”课程的开设来完成德育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然要把这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部分内容贯彻进来,那么必然要求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二、高职课程设置中德育课程的开设
德育课程我们将它分为二类,通常,我们将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德育方式称之为显性德育,而将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德育方式称之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的,凡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属于显性德育的范畴;而其他能产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统属于隐性德育范畴。
1.显性德育课程
显性德育课程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所谓认识性德育课程是指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知、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1]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优势是明显的,从其教学内容看,它具有系统性、教育性的特点。它传递的道德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清晰的,能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从效果看,它不仅仅解决个体在道德上知与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在个体道德认知的过程中,通过逻辑论证和个体领悟,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矛盾和道德冲突中,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力、判断力和选择力,从而为个体道德的发展提供认识基础。[2]什么是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我们认为活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感性活动组成的旨在增进学生道德理智和实践能力,改进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3]这种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特点是体现一个主体性,开放性及自主性。因此,我们认为仅有道德认知开启的学校德育课程是不完备的。从国外的教育现状看,他们普遍重视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他们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例如,日本的一些中小学流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的活动,让学生到生活艰苦的岛屿、农村、边远山寨去,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情民俗教育与环境教育,使学生经受苦难生活的磨炼;又如,在美国的大学中,50%以上的研究生到有关机构或社区从事过社会公益服务,如到孤儿院义务教书,为老年之家做家务等。[4]以上种种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我国德育的实践环节、活动环节是比较薄弱的,这是我国学校德育效果一直无法让人满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具有强烈实践性的活动性德育课程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应当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范畴。显性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显然不能等同起来,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仅在于使个体获得“关于道德的观念”(杜威语)换句话说,不仅仅要使个体知道善恶、美丑、是非,更重要的在于使个体行为表现真、善、美,即使个体思想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高职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范畴,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上贯彻这部分的内容,必要的时候开设一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活动性实践德育课程,把德育工作贯彻到实训课中进行,这在课程评价中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
2.隐性德育课程的开设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创新,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并不断地对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小学课堂德育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在德育教育工作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学生的成长中,影响学生最大的就是家长和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师仍然没有将创新的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很多教师仍然以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的好坏,并没有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落实到位。(二)教学方法不恰当。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德育教育课程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强,学生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教师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不加以创新,枯燥的理论知识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不注重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验证,时间稍微一长,便会出现知识的遗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研究的策略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而德育课程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教师也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课堂主体性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教师便多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同学的友情,努力让学生融入集体活动中,真正做到参与活动;有些学生不尊重人,不爱劳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多讲关于互相尊重的典故,让学生明白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班级中应多开展以德育主题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选择与德育相关的题目进行演讲和讨论,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将生活中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影响其他学生,同时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二)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图片、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多媒体强大的集成功能,多为学生寻找与德育相关的教学素材,将课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多学习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学会熟练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利用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当代学生骄纵的性格特点,为学生选择感恩的视频播放,《唐山大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电影素材,让学生意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并让学生学会感恩。通过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明白祖国的伟大,并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祖国出一份绵薄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书中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有一颗感恩的心。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直观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以身作则,更是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进而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