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高密度的学校建设
在乡村建设的促动下,青岛乡村的小学教育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实施强制义务教育①。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开始制定入学目标,实行学龄儿童强迫入学制。鉴于乡村学校缺乏,教育水平低下,学生入学困难,由当地公安机关调查登记入册,市教育局督同各乡区建设办事处在乡村普遍设立小学,以保证每一大村有一完全小学,每一小村有一分校,儿童可以就近入学。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青岛乡村已有85%的村庄设有学校或分校,[1]如李村区全区有95个村,就有完全小学校20所、初级小学校10所、分校41所;沧口全区有10所完全小学校、7所初级小学校、26所小学分校;九水区有11所完全小学校、7所初级小学校、25所分校;薛家岛区有2所完全小学校、8所初级小学校、14所分校;阴岛区有完全小学校4所、初级小学校2所、分校8所;等等。总之,凡人口在三五十户之村庄,平均每一村庄都有一所小学校,即使人口最少的村庄,虽然没有学校,但其附近村庄也必然会有学校可以上学,其最远距离不会超过四五里路,[2]由此,乡民们上学也就变得方便了,上学的机会也增多了。 虽然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下,乡区学校的数量增加了,学龄儿童上学也方便了,但是,失学儿童的数量仍然很多,入学的学生数仍然很少,各乡区学校出现了不足额的情况。表1中的数据显示:市区学龄儿童有13144人,就学数为7119人,就学率达到了1/2以上;与市区相比,乡区情况则不容乐观,乡区学龄儿童人数总计约为34229人,而实际就学数仅为12047人,这差不多和李村区的学龄儿童人数相当,乡区的平均就学率仅为31.7%,而平均失学率则高达68.3%,其中就学率相对较高的李村区的失学率也约为3/5,更不用说失学率最高的薛家岛区了———薛家岛区的失学率差不多达到了4/5,也就是说,薛家岛区的就学率仅约1/5而已。青岛乡村地区如此低的就学率可能是因为青岛乡区文化水平普遍太低,乡民多不识字,不识字也不会妨碍乡民的日常生活,乡民多已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因此对子弟的就学认识不足。乡民普遍的低文化水平成为了青岛乡村发展的障碍,故此,青岛市政府在开展乡村建设之际,特别实施了旨在提高乡民素质的强制性义务基础教育。
二、措施强硬的义务教育
强制性义务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儿童,其执行办法主要是:首先,在学校能容纳的范围内,选择学龄儿童中年龄较长者及家境较富者,劝导其家长送子入学,如家长不听劝导,没能够在限期之内送学龄儿童入学,就处以一元以上十元以下的罚金,这交由公安分住所执行;倘若处罚后能够遵令在有效期限内送孩子入学,仍然会退还其罚金;①如果超过规定期限,仍然未送孩子入学,不但罚款不会退还,还会让警察强制家长令孩子入学。其次,在教育条件成熟后,青岛市政府规定所有市立学校免收学费,以使贫寒家庭的孩子也能够上学,不过,这个办法实施之初仅适用于已届学龄而未入学的孩子。[3]同时,各学校还必须严格限制入学儿童请假,规定不得无故缺课,对不入学或提早辍学者同样处以罚金。①如李村区王埠庄小学朱玉照等6名学生因长期旷课而各被罚金一元。②此外,每次假期之后,如麦假、秋假等,各乡区建设办事处都会派督学或指导员等到各校视察学生们的返校情况以促教育,学校老师也会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宣传实施“义务教育”强迫入学的意义及办法等,督促学生按时入学,从而避免中途辍学现象。③强制义务教育实行之后,虽说学龄儿童尚未完全入学,但也大见成效,失学儿童逐渐减少,各所学校的入学人数也骤然增加,如李村一区学校就新增学生达千余名。1934年,李宗黄先生的考察团到李村、九水两区参观考察后,发现他们所考察的河西等村的10余所学校均是用最新式的教学方法,认为其教学方法甚佳,并且它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校舍整洁美观,一如城市,为他市县乡村所不及,多属新建者”;“缺席甚少,参观各校,学生均到齐,缺席者极少,此其原因,闻系当局极重视缺席,列为重要考成,并规定详细办法四项,即遇有旷课者,由学生自治会或级会之调查员,到其家查询劝导,或由教员到家督促,并每月举行出席与旷课之比赛,定有褒奖,故有如此成绩”;“免收学费,所有市立学校,俱免收学费,使贫寒之家,易有就学机会,此则当令其他国立公立之学校自愧弗如也。”[2]正是因为青岛市政府对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乡村教育在短短几年内就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强制义务教育的推动下,1933年之后的学龄儿童入学人数迅速增加。由表3可知,1936年仅乡区小学的学生数就已经达到了31450人,而整个青岛地区小学生数则达到了42481人,与1935年相比其增幅达到了6.74%,而其中女童与男童的入学比例也由1927年的1∶5.6上升到1936年的1∶2.2。[1]根据表3中的数据,1936年青岛市政府对乡村小学教育投入了350117元,约是1936年青岛市对小学教育总投入的67.82%。最终,在青岛乡村建设运动的推动下,在青岛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青岛乡村地区的小学在1936年已经有市私立学校102所,其数量远远多于市区内的小学学校数量,大约是市区内小学学校数量的4倍。虽然市区也相对重视初级小学教育,但相比较而言,乡村地区更是将初级小学教育放在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不能不说与乡村地区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有关。乡村地区的初级小学班数达到了767班,是乡村小学总班数的4/5还多。从乡村初级小学的学生数更能看出初级小学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地位:乡区初级小学的学生数差不多达到了乡区小学总人数的9/10。
三、因地制宜的教育政策
为更有利地普及教育、救济失学儿童,青岛市教育局决定借鉴其他地区的教育政策,在学龄儿童较多而学校、班数、教员等都有限的区域酌量实行“二部制”班级编制。所谓“二部制”班级编制就是半日上学制,即二部制班级的学生分为上下午两部分上课,且都是上半日课。青岛市教育局规定:凡是实行二部制的班级每班人数不得少于40人,如有特殊情况人数不足者需要另外申请;二部制班级招收的学生范围是6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儿童,且男女兼收;二部制班级只设初级部,修业4年后方可毕业,之后才能升入高级小学;二部制班级学生一律免收学费;二部制班级上下午教学均由1名教员担任,待遇给予酌量提高,办公费也给予适当增加。③如此一来,乡村地区不但解决了教员不足和学校、班级等教学设施有限等问题,还给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了免费上学的机会,也解决了贫寒家庭的孩子帮父母劳动和上学之间的矛盾。如李村乡区建设办事处根据实际调查和研究改设二部制48个班,并派人会同公安局到该区各村进行宣传、劝导入学。④可以说,二部制对贫困的乡村来说是很理想的教育政策。此外,为了保证即使免费也没有能力上学的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乡村地区还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因为“小先生制”是学生互教,不需要教员、学校等,并且上课的时间、地点都是非常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在田间上课,也可以选择在晚上读书,所以,对于那些家庭贫困、需要帮助父母劳动的孩子来说是最适合不过的方式了。这些小先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授没能上学的孩子认字、读书,他们也同样担负着普及青岛乡村教育的使命。总之,在当时青岛市政府的推动下,经过各乡区建设办事处的努力,青岛乡村小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乡村小学教育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得到了国人的肯定,成为全国其他省市争相学习的榜样。当然,对我们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如义务教育绝对强硬的措施,教育政策、教育方法等方面应当因地制宜,等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发生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现象就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这种差距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农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改善。究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由农村教育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所致。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提高农村小学教育的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小学生。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提升路径
一、概述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一直在尽最大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诸多措施之中,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保障每个农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重点对农村地区进行倾斜,在经费保障、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设施和设备等各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具体到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和阻碍,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力气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经费保障方面存在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保障越来越充足,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小学教育的经费保障更是难以支撑其发展,与城市的经费保障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经费保障的不足,导致农村小学教育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上都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师资力量上差距更大,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是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师资队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农村地区教师的配备数量不能满足要求,一个人上几个主科,虽然人数少,但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差,不全面,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现在特别是一些贫困边远地区,许多农村教师基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人发展的原因,没有深深扎根基服务农村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往城市里发展,这就只是教师的配备数量在一些地区不能满足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村教师的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高素质、高学历年轻教师的补充,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美术音乐艺术类的补充,缺乏高素质体育教师的补充,缺乏高素质、高学历计算机教师的补充,现有教师在年龄、学历以及知识结构方面与城市教师的构成存在很大的差距。三是农村教师的后续培训以及进修工作难以落到实处,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化成长存在很大的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教师方面不能满足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学的设施和设备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近几年党和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的硬件和软件都在不断地改善,但好似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贫困边远地区或是教学点,许多教学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基本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途经分析
1小学教育中语文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知识博大精深。作为认知起点,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语文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小学教育的重点。从基本的字母、音标、汉语拼音至汉字,最后培养出具有扎实汉语基础知识的学生,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如果基础不牢固的后果可想而知,试想在如今计算机快速发展的时代,汉语拼音不好的后果是打字都打不出来。在现今的工作生活中,文件的起草、通知通告、报告等等均离不开语文,那么文章的色彩,行文的流畅,是否能表达出应有的意思是关键,那么涉及到的汉语语法、修辞手法、词语代表的意思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着我们以后的交流沟通与人生发展。
2小学教育中数学的重要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方方面面均需要运用该知识。通过数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逐渐形成严密谨慎的思维能力,使其逐渐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数学潜能。每个人不同数学潜能的发挥可能决定了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从数学家、物理学家等等需要强大数学功底的科学家,至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工程师,乃至我们日常的生活,均离不开数学。他决定着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作,决定着自己的财政策略等等。从人的发育角度讲,数学也可以培育我们思维方式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智力的发育。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不管以后学习的物理、生物、数学等理科学科的继续学习还是地理等文科性质的继续学习,均需要数学的基本知识,就以地理来说,地理位置的确定,经度、纬度的计算,时区的分割与时间计算等一系列的知识均需要基础数学的支撑。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3小学教育中英语的重要性
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官方语言——英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快速变成一个地球村,如何解决不同本土语言交流的障碍,选择一种通用的语言是必然的结果。由于历史的影响,英语成为国际官方语言。随着不断的发展,英语成为我们的必修语言。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其对于我们今后的作用不言而喻。小学中的英语教育,与我们学习自己的中文大致一样。从最基本的音标开始,逐渐提升至单词,最后掌握一定基本常用的日常语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音标的教育,标准的发音,以及使学生掌握基本听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英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地方,基本的发音对以后的口语、听力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基本音标从一刚开始就是错误的,那么在后期的继续教育中会出现极大麻烦,学生自己讲的别人听不懂,别人讲的标准英语他也听不明白。基础英语打牢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对英语的继续学习,掌握这门沟通交流工具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小学教育中科学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水平,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社会的影响下,其不断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现在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发现并解决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小学教育的进步,也是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水平的体现。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机制,目前这一机制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从而导致对教育的管理达不到理想效果,依然存在小学作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也各不相同。就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来说,两个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相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水平存在不合理性。
(三)师资人群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生源不足、留守儿童多。首先,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使得农村学龄儿童减少造成学生基数减少。这是农村小学生源减少的自然原因;其次,一些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子女接受质量较高的小学教育,选择将子女接近城里读书。这是农村小学生源减少的经济原因。更为突出的是,留守儿童问题,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以来就增加量学校教育的难度,势必会影响农村小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除此之外,硬件环境的不完善、政府监管的不得当、经济发展的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都是农村小学不能够科学健康发展的阻碍。
二、解决对策
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问题,是不能够解决问题。作为农村小学教育战线上的一名管理人员。我认为要解决以上几个问题,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把握国家教育整体发展的大趋势,要依照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解决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农村小学的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搞过去的不重实际的一刀切。“以生为本”要求我们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尊重学生的诉求,反映学生的心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抓学生的成绩,还要对学生的品德和生活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教师之间也要相互沟通。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长和思想变化。在日常的管理中不能有体罚现象和变相体罚现象,要给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让学生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2、实施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