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生生活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重视并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简单阐述了现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仅对小学文化知识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对小学德育教育等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普遍具有思维发育还不完善的特点,所以,如何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相关教育工作都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之一。
1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小学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而优秀的教师团队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小学生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指点和引导。但是,目前很多小学都存在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部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管,并没有派遣专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从而对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2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较为单一。目前,还有很多老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及让小学生对一些德育教育内容进行背诵,大大增加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枯燥感和乏味感,再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极大影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创新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活动参与兴趣,也使得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逐渐变的形式化,难以真正发挥德育教育活动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正确观念的培养作用。1.3家庭环境方面的不足。家庭环境是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而家长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所以,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逐渐成为了家中的宝贝,长辈不仅对孩子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很多家长都选择了无视甚至毫无理由的庇护,这些都会对小学生良好个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产生影响。
2现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小学生普遍具有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很容易影响到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德育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度,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文《我不拖拉》时,这一课主要是针对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拖拉现象进行讲解。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个教学小活动,让小学生分别讲述各自在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拖拉现象,并鼓励小学生对讲述的现象进行模拟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小学生对自身不好行为的坏处进行分析,最后再由老师做点评以及正确行为方式的讲解。这种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改善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2.2加强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将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进行合理结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小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对小学生品德思想以及良好个性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文《家人的爱》时,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行为进行讲述,然后老师再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并穿插一些礼貌、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知识,这种德育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营造出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还可以促进小学生丰富内心情感以及优秀品德的培养。
一、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回归生命本义的呼唤,更是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易盲目行事,自身的安全意识往往不强。主要表现为:在校内外活动只顾好玩、不计后果;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明辨善恶能力差;不注意用电、用火、用气和出行安全,存在侥幸心理;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可能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通过多途径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2.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目前,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益复杂,有的学生染上恶习,以大欺小,拉帮结伙,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校园外的不法分子、对社会不满者以及心理变态的人层出不穷,骚扰学生、校园暴力的例子接二连三。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巧妙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保护小学生的迫切需要。
3.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落实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
摘要:现阶段,一些农村家庭由于家长外出打工,或务农时间较忙,便将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处于小学阶段的寄宿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道德素质、生活作风等都需要在学校环境中进行培养。因此,寄宿制学校教师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爱心与恒心,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习惯养成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寄宿制学生吃住都在学校中进行,教师更应抓住机会,加强学生个人习惯、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采取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形成严谨、务实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寄宿制学校在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源数量锐减,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与科学办校政策的落实,撤点并校成为改革的关键,其中农村寄宿制学校成为重点建校模式,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家庭带来极大的便利。寄宿制学校虽然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平台,但由于管理层面与硬件设施建设中存在各种难题,导致管理中出现了较多漏洞[1]。
(一)学校管理意识低,制约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农村小学寄宿生的文明生活习惯教育是农村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采取有效教育措施,促进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生活习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教育措施。希望能给农村寄宿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文明生活习惯养成
农村小学寄宿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由于受农村环境及一些不文明习惯的影响,农村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弱,独立性不强,学习生活中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如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吃零食现象尤为严重,卫生习惯较差,随处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脏话也时有耳闻。因此,强化对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管理工作,促进其养成文明生活习惯,是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1.开展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月主题活动
1.1设计活动计划,营造教育氛围
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生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深受社会、家庭中等一些不良现象及行为的影响。所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可以以德育活动为突破口,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生活习惯的系统教育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意识,促进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内化。如学校可以设立十个文明生活教育主题活动。二月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三月进行文明节约教育活动,四月进行尊重师长、孝敬老人教育活动,五月进行卫生文明习惯养成活动,六月进行安全自护教育活动,九月进行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教育活动,十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十一月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十二月增强体质教育活动,一月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这些活动要重实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落实到每个细节,形成浓厚的文明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内化。
1.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