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小学体育说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丰厚的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本科学历教育学学士。说课技能在教师招聘考试、教师教研以及各种比赛中是最常用的教师专业技能,本文在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后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望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有所启发。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1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教师专业化理论
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化理论对课程的构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专业化需要其深化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都会体现在课程的架构上。例如,调整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比重,体现教育专业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位置以及影响;创造教育实践机会;注意对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前沿的教育环境下,师范生基础技能的培养等。教师专业化需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一起提升的目的。而目前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受小学教师所担当的责任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性所影响的。通常小学教师都要承担一系列的职业任务,其中有相关科目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一般小学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特点与相匹配的活动指导任务,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对体育、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因此年龄段学生的发展方向缺乏确定性,同时可能蕴藏着一定的发展潜能,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及特长。此年龄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因此将教师视为绝对的权威,小学教师对此年龄段的孩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最讨小学生喜欢的教师通常是讲课生动、热爱体育、细心、知识渊博、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的教师。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自觉性、稳定性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小学时期又是树立习惯行为的阶段,同样是优秀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也为小学教师的专业给出了一定挑战,比如奉献精神、细心爱护以及有耐心等。
2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一些举措
目前,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为:与小学教育革新相匹配,与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相匹配,全面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其最具代表性的理念包括:(1)培育全能型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2)培育文理兼修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3)培育掌握多学科知识结构,但并非全科型教师。我们所提到的全能型小学教师要与包班教学的需要相匹配,不过专业化程度无需太高,很多村小都需要此类型教师;文理兼修或按专业培育的小学教师可以满足城镇一般规模小学的需求;而分专业培育出的小学教师,因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所以适合大规模的小学。经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兼教品德和社会课,而数学教师则兼教信息技术以及科学课,只有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三门课程有专业教师担任。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实施包班制度,而对于教育大环境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还是以乡镇小学为主,尽管很多学生都希望就业于城市小学。针对这一现象,在对专业进行定位时,不但要顾及到小学教育的特性、本质、教师专业化能力、学科未来的进程以及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顾及到地域差异、生源条件以及毕业生的意愿。所以,要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目标定位成:培育面向农村教育,可以担任小学数学以及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最少可兼教两门以上课程,可以担任班主任工作,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教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体系予以实践、拓展以及维护的一系列过程。而课程体系的架构则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课程的实施可以将蓝图变为现实。已架构的课程机制是不是有较高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就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同时在实施环节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调整。要全面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进,深化课程体系的改进是要依附于课程评价的,课程实施环节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课程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是课程改进的有力依据。
3结语
一般来说课程评价的侧重点为所设计开发出的课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在此基础上予以保留、修正或做出相应的决策。在构建了课程体系后,要在以后的每1年都进行1次微小的调整,而4~6年做1次较大的修订。
作者:余高峰 单位:珠海市斗门区六乡中心小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不考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仅仅追求知识的高度与深度,使课堂教学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像担任培养师范技能的教学论或教学法的教师,多没有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就教材而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其课堂中很难获得间接的经验,这样培养的师资,也无从针对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脱离中小学生实际。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采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既缺少独生子女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研究,更缺乏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理解中小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无法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增加健身与育人方法类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2]。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发挥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是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课堂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对“健康”的内涵、“育人”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会出现偏颇与失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体育文化的主渠道[3]。每个人获得健康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但是体能的获得与提高都离不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功能、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认真研究发展与促进健康的方法,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竞技运动项目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积极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单一地教授竞技运动项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运动项目健身和育人的功能价值。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身体能力、发育特点、心理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需求,选择运动项目不断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其各种行为、习惯的形成。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说课、评课以及课堂观察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加说课、评课、课堂观察技术等教学研究性内容,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教学研究的能力,也可以为日后大学生走上教师的岗位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它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等。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有效进行课堂评价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课堂的有效诊断,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察与分析。由于学会批判性、创造性的评课是造就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强化说课、评课及课堂观察技术等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方法促进其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研究能力在泰勒[4]看来课程即学习经验。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学习情境,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要落实这个理念,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上真正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是今天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只有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未来的体育教师,在具备课程意识的条件下,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善于发现“健身”、“育人”的课程资源,才能使每堂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成有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目的。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吸收建构主义教学中的有益成分,借鉴后现代教学理念倡导的交往、互动、沟通、对话、反思、阐释、解构、建构等方法。把大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运动技术规范化学习为课堂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自己的课程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其在独立思考和体验中学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通过引导大学生透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剖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注重反映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去分析问题,注重转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拓展其国际视野。
第一篇: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中职体育课程改革,属于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中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在改革方法上提出了要结合“理论与实践”、“体育与养生”、“教师与学生”、“课上与课下”等等,旨在提高中职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
一、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问题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世纪,“社会”元素已经在个人生存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动力,是必需品,然而链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或者讲个人荣辱社会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呢?正是“教育”本身。当前,为了应对新变化,中职学校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模式,正在转向一种凸显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新型中职人才观,这是教育本身的一种特征转向,同时,也是应对现代中职生体质等相关问题的具体表现。近些年来,结合全国中职生的体质监测数据来看,中职生的身体状况总体上并不乐观,出现了诸如“速度耐力差”、“爆发力下降”等等客观实际问题。特别是锻炼意识的缺乏,中职生体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方面,对应试教育的过于侧重,“重智轻体”不合理现象的不断接力,教师传授体育教学内容的灌输观念以及强迫性方法较为落后,累积起来,中职生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处于一种情感困惑、情绪厌倦的状态,当然,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在强调一种短期的教育效果,忽视了长期的教育准备,单单围绕“教师中心”展开教学,较多地忽视了对“学生中心”的不同层面思想意识关注,无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当然,再加上中职生的体育锻炼、科学健身等生活习惯的未养成等等。对于上述问题的出现,国家层面也是积极应对,具体方面,比如教育部制订颁发的《中职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在这样一份总体要求文件中,中职体育教育的主方向已经从单纯的“体育教学”逐步开始向“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根据这一规划,实际上,我们能够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那就是中职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到了十分紧要的关头。只有在这个时期,不断培养中职生的“健康第一”思想、“终身健体”意识,中职生才能养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中职生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我们才能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观念改革,否则,所有的努力只会成为一种“无的放矢”。
二、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关于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一般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体系构建;另一方面是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在理论体系构建层面,需要加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特别是要提高中职生以及中职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与“健康课”的正确认识,很多中职生以及中职老师往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对于理论课的学习,甚至没有一本正式教材,再加上一些中职老师缺乏在该领域的专业素养,知识改进不够,教学方法陈旧;从实践意义上来看,中职生与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为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创造一种有效的理论引导作用。另外,在理论体系建构层面,还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科研能力,课程改革实则还是比较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调动教师的全方面积极性,也是题中之义,特别还有调动教师的相关课程改革的科研热情,如何通过外出培训、邀请专家上门辅导、讲学等多种形式将教师在中职体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转换为科研兴趣,也是理论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探索方面,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并不单纯是教材的改革,也不是单纯地强调“跨栏、耐力跑”等体育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教育教学业务的不断完善,是教学理念不断转向“多样化”、“简约化”、“灵活化”和“综合化”。具体方面,中职学校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播放多媒体影像资料,再借助于PPT等课件,近距离地即时地感受世界同步发生的运动员训练及比赛,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体育的距离感,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发学生的体育情操。当然,还可以辅助于运动急救以及营养保健、康复训练等项目,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突出“体育+健康”,也是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种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自我塑造,同时,还陶冶了学生的“品性美”。这是根据学生需要的一种适应性尝试。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改革中,需要做到体育教学活动应当足够丰富多彩,需要吸引足够多的学生注意力,另外,也可以尝试一定量的竞赛性活动,再融合合理的表扬,借此来增加团队集体凝聚力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发挥。除去上述两个方面,中职体育课程改革还需要一定的“组织性”、“制度性”、“创新性”、“人文性”等层面的保障。毕竟,中职体育教学属于一项双向互动的过程,单纯地以来任何一方,都是一种不全面的思维方式,只有通过以中职学生为主体,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才能真正地结合教师素质与学生需要;另外,倘若要实现改革的效果最大化、持续化,一定的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辅助于一定的制度保障,在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下,再加上一定的“精讲多练的启发式”教学、“树立榜样的发现式”教学以及“积极主动的情境教学法”等等实践创新,才能真正持续性地发挥出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风格,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单项俱乐部”的设立。还有一些学者在教学研究实践中比较注重“体育养生+人文性”的集合,比如学者赖天德教授曾经指出,学校在实施中职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中职生主体需要+社会人文价值”结合起来,他认为,只有实现这一体育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发展”。从学术层面来看,这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一种体育改革探究,并且也只有在教学改革中突显体育的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学生个性、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体育才能实现其自身意义,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体态语言区别于口头语言,是指利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对口头语言有补充说明作用。而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需要身体示范、动作展示内容,所以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体态语言的特性
(一)特定性
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特定姿势、动作等身体姿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些动作等进行规范的示范,基于这些动作技能上的体态语言便具有了特定性,其传递的信息也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学科性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进行身体的练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很多体态语言完成这一任务,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点,针对体育教学中很多技能的示范而言,它具有独立而特殊的学科性。
(三)辅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