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校园德育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包括体育品德、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健康行为和运动能力等,是学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的整合。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必定渗透着以人为本、审美怡情、意志品质、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德育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体育之美不仅指形体、姿态、力度、速度,或是韵律动作,更指其背后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定境遇是学生体验生活美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之一,是维系学校社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贯彻校训理念、营造人文氛围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文化、体育资源之美,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让全体师生通过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深了解学校,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理性、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顽强精神。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功能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校园体育文化的正导向作用不可或缺。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核心的准则,而公允、公平、公开、公正又是其道德规范的实质所在。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这种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规范的水平,优化道德环境,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强化团结协作、共同提高的观念。校园体育文化注重构建的和谐、公正、公平、团结、进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活动大都倡导以集体为单位策划进行。这有利于打造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便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平时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适当组织一些团队型的、需要队友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的竞赛,比如拔河、接力跑、集体长绳、篮球联赛等,使学生逐渐懂得个人的力量和水平是有限的,只有心装集体、拧成一股绳,坚定意志品质、勇于拼搏、勇于进取,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还要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在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中,体验到作为集体成员的自豪与尊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锤炼集体协作精神,增进沟通交往的能力,融洽人际关系,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集体(班级)凝聚力。
摘要:论文通过分析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意义,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培养和提升学校师生的综合素养、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组织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竞争力,使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意义;措施
1引言
面对当下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和日渐复杂的社会形势,很多在校大学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出现价值观扭曲、拜金奢靡、崇洋媚外、虚度时光等现象。为了杜绝这一现象的蔓延,高校应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品牌,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以此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当下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平台,以校园师生为主体,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文化项目,如学校办学宗旨理念、校风校纪、教风学风、课余活动等丰富内容,是具有社会发展特点的群体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首先,具有良好的教育导学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其次,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具有规范约束作用,使全体师生能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再次,加强校园文化,有利于使师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师生的情操;最后,校园文化还具有凝聚团结的作用,极大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激励师生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弘扬校园正能量[1]。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措施
1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矛盾:学校的规章制度与学生的自我约束之间的矛盾,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自我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政理论教育课的宏伟目标与学生的短期目标之间的矛盾,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学生内心需要的实践之间的矛盾等。学校要求学生遵守作息时间,却总是有部分学生会迟到、会早退甚至会旷课;学校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有部分学生只是追求门门及格;德育课上老师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多数学生也许更关心大学毕业自己是否能够养活自己,辅导员班主任苦口婆心说了许多,学生心中也许会质疑老师的言论是否有根有据,如此种种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无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传播、积淀的过程无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文化中的体育精神:团结、拼搏、健康、向上与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融会贯通,如出一辙;体育文化中传承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理念与学生追求的生活理念息息相通;体育竞赛中的“更高、更快、更强”满足了大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的内心需要,校园体育文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校园体育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影响。构建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受校园体育文化的制约并反作用于校园体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使校园体育文化不超越现实条件,在现有的背景和条件下开展活动。
2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从内容看,可分为三个层面:外层: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即高校体育教学的场馆、设施、器材等,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中层:是实践层次的体育文化,包含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层: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包括体育情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学生能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是物质保障,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是行为保障,体育文化的内层文化是精神保障。
2.1以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为基础,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高校校园体育场馆、设施是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团中央号召全体大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三走”活动,也与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团中央之所以号召全国高校开展“三走”活动,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行为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已经不同于过去,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们无疑更快更普遍的进入网络世界,现在的网络书吧取代了过去的纸质书刊,现在的多媒体取代了过去的黑板粉笔,现在的QQ、微信取代了过去的书信往来,一切都在飞速的发展和变化。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使大学生们足不出户也能了解世界各地,但是也使大学生们对网络形成了习惯和依赖,甚至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课、吃饭、走路乃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都离不开手机和网络,绝大多数人成为了手机控,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处于低迷状态,本该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年纪,却有许多人无法达到最基本的体能标准,尽管如此,许多学生依然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待在寝室、教室和图书馆。要使大学生改变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现状,成为祖国的栋梁、人民的希望、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使大学生们能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要做到如此,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即是基础,没有体育场地、没有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基本的锻炼场所,开展“三走”活动等于空谈,如果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甚至连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标准也达不到,又如何担得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如所说:“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才得以寄存、传播和延续,反之,知识也好,道德也罢,将无法得以体现。由此可见,体育文化的外层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2.2以体育文化的中层文化为契机,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实践保障
[摘要]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而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却逐渐弱化,因此,如何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便成了当今教育发展的重大难题。各高校必须创造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提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弱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成长,它能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是为了让学生去感悟并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校园文化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应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学校应更好地进行完善,并借其发挥出更优良的德育功能,为高校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高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的内涵
校园文化,指的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融合所创造出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指的是校园的布局,各种基础设施等,是客观存在的;而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意识,一种抽象的面貌,比如学校的校训等。德育文化的传播,既要有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要有教师的言传身教,两者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更好地强化德育功能。
二、高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引导功能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要求。认真研究当代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构建高职院校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职教属性,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德育新模式
德育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网络信息时代,德育环境的开放性以及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了挑战。为增强德育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工作紧密结合,构建高职院校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校企合作和网络渗透为主要阵地的高职德育教育新模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以德育为目标,明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与一般高校相比,高职校园文化既具共性,又具个性,在强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建设的同时,应更多体现“高教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特性。因此,为充分发挥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其内涵建设应融入更多的职业风格、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首先,在物质文化上要体现职业风格。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院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应更强调其“职业风格”,在注重美观性、舒适性的同时应更加彰显职业性。其次,在精神文化上要体现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的挖掘要注重校园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正确的职业精神。然后,在制度文化上要体现职业规范。高职校园制度文化蕴含在学院的教学管理、活动组织与奖惩规定等各个方面。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具体的条文规范发挥其指引、评价、教育和强制功能,对学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通过制定覆盖全面、指向明确、操作便捷、彰显人文的规章制度对全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实行张弛有度的有效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最后,在行为文化上要体现职业素养。行为文化是学院校风、学风等良好风气的外在表现,具体通过全院师生的教学工作、活动开展等途径予以动态表现。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职业行为的培育养成,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行为养成”活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竞赛、实习实训、企业环境模拟等方式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2以德育为目标,确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实践工作,高职校园文化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这不仅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功能定位,而且是高职校园文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安排,全员参与,分步实施,并切实贯彻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学生主体原则。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是各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主体原则。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专业、地区的不同,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引导学生全面成才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职业行为习惯,具备基本的较为全面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教育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多样性原则。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与时俱进,形式多样,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上的综合需求,形成人人参与、动静皆宜、文化与职业相互促进提高、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第三,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体现专业之美、职业之美、层次之美、细节之美、和谐之美,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强调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让学校的一切融入文化之中,保证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第四,职业性原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体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职业”这一本质特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专业的行业规范引入校园,实现职业、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真正体验到未来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要求。